第3章 科舉之路

袁保慶一離開,牛氏的肺都快被氣炸了,“狼崽子,你雖不是我生的,可是吃我的奶長起來的。從小到大,從來都拿你當親生,誰是你孃親自己不知道嗎?怎麼幫起了這個賤人?她給你什麼好處了,怎麼這麼容易就把你收買了?誰告訴你我答應了,你不是給送去嗎?本事大了,送去呀?我看你去哪兒找錢?反正別想從我這兒拿一個子兒!……”

牛氏越說越氣,說着說着還委屈的掉起了眼淚。

牛氏發火的時候,袁世凱一聲不吭,老老實實聽着。

等牛氏的氣都撒出來了,他纔開口:“孃親,您以爲我是在幫別人嗎?我是在幫您呀!”

牛氏聽袁世凱這麼說,又來氣了,“你當娘傻呀?二五不知一十呀!你幫那賤人借錢,怎麼是幫我?”

袁世凱說:“孃親,您別急,聽我慢慢說。”

“好,我聽你慢慢說,聽你是怎麼個幫我?”牛氏很不屑。

“孃親,是這樣,如果我不搶着答應下來,您肯定會一口回絕。我爹爹他肯定是答應人家了,他其實不是來找您商量的,是來找您拿錢的。您不願意,最後這錢也得借。和爹爹吵一架,您再生一肚子氣,末了這錢還要拿,多虧呀?反正這錢也不多,咱們做個順水人情就算了。”

“這錢怎麼就非得借給她,我就是不給拿,誰能把老孃怎麼樣?”

牛氏明知袁世凱的話有道理,但嘴上還是不肯認輸。

袁世凱笑了笑,“誰能把您怎麼樣?孩兒有一句話,怕您不高興,不敢說。”

牛氏瞥了撇嘴,“還能有什麼不中聽的話,說就是了。”

袁世凱說:“您就是不給拿錢,誰也不能把您怎麼樣?可是,您和爹爹搞僵了,他不讓您管錢可以吧?”

“他不讓管就不管!這過路財神,誰稀罕呀?”

聽了牛氏的話,袁世凱笑了笑,沒再說話。牛氏嘴上硬,她還真怕被剝奪了這名義財權,功夫不大,把錢如數拿出,打發袁世凱把錢送了過去。

這會兒,袁保慶正在金氏房裡等得着急。金氏不相信這錢能這麼容易的借出,正怪袁保慶不是真心想借。袁保慶聽金氏這麼一說,心裡也沒底了。

這功夫袁世凱還真把錢給送過來了。

兩個人都知道是袁世凱從中做了斡旋,都對袁世凱特別滿意。

袁世凱回到牛氏身邊,看老孃還耿耿於懷,就安慰她說:“孃親,您沒聽我爹爹說嗎?這錢是借給金媽家的舅舅開油坊的,您這個忙肯定不白幫!”

“拿這錢開油坊這忙怎麼就不白幫?”

袁世凱說:“天機不可泄露。”

一個小孩子的話,牛氏並沒放在心上。沒想到還真讓袁世凱說中了。

事過不久,金氏來到牛氏房中。姐姐,姐姐的叫得這個親,說了好多感謝話。最後說出了來意,原來她哥哥的油坊需要人手。

“姐姐,您那大侄子不是閒着沒事嗎?能過去幫幫我哥哥嗎?用誰都是用,幹嘛不用咱自己家人?”

牛氏的孃家侄子,來南京好長時間了,是想出來找點事做。袁保慶到是答應了,但這事也不是那麼好找?到現在也沒有着落,牛氏正鬧心呢?沒想到在金氏這很容易就解決了。

牛氏心裡明鏡似的,知道是袁世凱的傑作。

十四歲的時候,嗣父袁保慶患霍亂病不幸逝世,不久,他和嗣母回到了河南項城老家。

第二年的春天,在外作官的袁甲三的長子袁保恆回老家探親。見袁世凱在家無所事事,怕他荒廢了學業,叫袁世凱到北京讀書,由袁甲三的次子,內閣侍讀袁保齡管教。

爲袁世凱請了三個老師,教作詩的爲周文溥,教書法的是張星炳,教八股文的是謝廷萱,都是名師。

袁世凱的這兩個堂叔袁保恆和袁保齡,在他身上可是下了本錢,也下了功夫。他們所以如此,主要是都和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同在其父袁甲三麾下並肩戰鬥,戰場上結下的情意是不同尋常的。袁家那麼多子弟,僅袁世凱就兄弟六人,別人可都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恩寵。

和袁世凱一起讀書的還有袁保恆、袁保齡的幾個孩子。爲了看住袁世凱,把他讀書的坐位放到老師身側。

晚上還讓他和老師住到一起。袁保齡的想法是:一方面多受些書香氛圍的薰陶,一方面讓老師看着他夜讀。

袁世凱畢竟已經長大,也爲二個堂叔的苦心所感動。雖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他還是做了很大地努力。

只是,如寫詩、書法、八股文,要有所起色,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儘管,袁世凱咬緊牙關下了一番苦功,收穫不能說沒有,但終究成效不大。

有時候,他有些懊悔自己蹉跎了那麼多可貴時光。

一八七四年的十一月,袁世凱的親生父親袁保中病故。按當地的規矩,袁世凱應當守孝三年。因爲他已經過繼出去,袁世凱得以從北京回鄉參加一八七六年的鄉試。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以名落孫山而收官。從北京那麼遠專程趕回家鄉參加科舉考試,他還是懷抱希望的。這一次的落第,對他的打擊不小的。曾經有一度,他灰心喪氣、意志頹廢。

這一年的十月,十七歲的袁世凱在家鄉結婚成家,娶了第一房妻子於氏。

此時,對袁世凱特別關心的堂叔袁保恆。已經高升爲刑部左侍郎,成了京官。

得知袁世凱落第的消息後,怕袁世凱經受不住這個打擊而一蹶不振,就寫信鼓勵他。

和他說一次不中是很正常的,沒有幾個人能夠一次就考中的。不能一次不中就自暴自棄。要想做人上之人,要想有不平凡的人生,沒有功名這塊敲門磚是不行的,人要想成功,只能是堅持到底,只能是百折不撓。

怕袁世凱荒廢了學業,第二年的二月,袁保恆又把袁世凱叫到北京。放到自己身邊,要親自監督他讀書。

爲了開闊他的視野,熟悉官場禮儀和接人待物,也爲積累人脈。袁保恆常帶着袁世凱參加一些人際活動,拜訪和接待客人,參與官員之間的往來。

官員們在相互介紹時,總是把這個人取得的功名排在首位。

某某人是哪一年的舉人,某某人是哪一年的進士,有時候還能遇到哪一年的天子門生,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

袁世凱注意到了,每介紹到誰的功名時,哪個人嘴裡雖然掛着謙虛之詞,但手撫長鬚,那種自得對袁世凱刺激特別大。

袁世凱也終於知道了,這功名對官場之人有多重要,這也使得他有很大轉變。羞恥意識漸長,知道了如果沒有功名,不但進不了官場,甚至無面目見人。

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166章 實情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49章 就職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93章 南北議和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150章 復古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614章 轉折點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346章 驅張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61章 張作霖第289章 內鬥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247章 外逃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187章 唐繼堯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7章 如願以償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39章 進德會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5章 積重難返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09章 怪八股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36章 張瑞璣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41章 美育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6章 辦實業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24章 八大政綱
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166章 實情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49章 就職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93章 南北議和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150章 復古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614章 轉折點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346章 驅張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61章 張作霖第289章 內鬥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247章 外逃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187章 唐繼堯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7章 如願以償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39章 進德會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5章 積重難返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09章 怪八股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36章 張瑞璣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41章 美育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6章 辦實業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124章 八大政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