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爲官,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幼年喪父,母教甚嚴。雖家境貧困,其母“典當以延師教子,並自督課,且重德育”。

徐世昌回憶:說自己孩童之時,“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兩份”,母即予嚴斥:“今日如此,長大又當如何。”

其母寧可將食物扔掉,也不讓徐世昌食用。

徐世昌稍稍長大一些,每交一個朋友,他的母親一定去考察一下那人的人品如何,如果真的是賢才,則以美食款待;否則立即訓斥並令其不再來往。

當時的世人看到他們母子非常清苦,就勸他們去依靠縣令親戚,徐母說:“託人餘蔭,罔知艱苦,無復有刻厲振興之心矣”。

族人感嘆:“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同治十年(1871年),徐世昌十六歲時開始“課人兼自學,以經營薪米;十七歲因善書小楷,隨叔祖父充任縣衙文案;十八歲爲某知府治函札兼會計,以文會友;二十四歲爲準寧縣知事治理文牘”。

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後中進士。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西狩,徐世昌隨行護駕,得到青睞。

加之張之洞、袁世凱又交章保薦徐世昌,徐世昌遂得重用。

在隨後的三年中,他相繼涉足清廷政務、財務、軍務、學務。光緒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會試閱卷大臣,圓了徐世昌十年翰林的主考之夢。

東北三省是清朝的發祥地,對於清廷具有特殊的意義。

到徐世昌當那裡的總督前,東三省在十年之內連遭俄國、日本兩強三次大洗劫,國土大片淪喪,幾乎成了兩強的殖民地,民辦凋殘,瘡痍滿目。

爲謀挽救,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清廷派載振、徐世昌(皆爲軍機大臣)赴東北全面考察,並要求對症下藥,提出解決方案。

經兩個多月數千里路跋涉,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通籌東三省全局折》,洋洋十萬餘言,此時徐世昌對治理東北,已成竹在胸。

徐世昌一到任,首先針對其不治之原因——“以治兵之職,而轄管理民事之官,所務不同,利害亦異,隔閡既甚,牽制斯多,其終乃無一利之能興,無一弊之不出”——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確立總督一人負責制。“舉三省全部應辦之事悉以委之”,“以一人之力總集羣策,復以全國之力傾助車隅之地”。

設行省公署,所屬各司與督撫一起共同辦公,“事則公商,移則會畫”,簡化辦事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建立起高效率決策機構和運行機制,同時也適應了推行清末新政的要求。

他強調值此非常之地、非常之時,非改革無以圖存。

爲懲治腐敗,更新吏治,徐世昌還推行了一系列具體政策,付諸實施。與此同時,他還大力招賢,尤其重用具有真才實學的留學歸國人才,並向全國招攬第一流的時務人才。使東北三省“一隅之地,人才濟濟”。

對貪.官.污.吏.則嚴厲打擊,殺一儆百。上任數月,即查清並處理案犯數十起。其雄才大略,可見一斑。

徐世昌督東北僅兩年,滿洲面貌煥然一新。

清廷親貴載濤言道:“自歐考陸軍歸國,經奉天(今瀋陽)見馬路、電燈、軍警無不備具,街市煥然一新,乃宿公署,儼然歐式,益服世昌新政經畫,非它省疆吏所及。還朝即力薦其值樞府焉。”

世人稱東北三省新政爲“徐世昌新政”,徐世昌亦一直爲此而自豪。

在應對日俄侵略方面,徐世昌在上任前與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設定了外交方針。一是“以保衛主權爲第一急務”。二是“在具體交涉時,爲了在主要問題上達到我們的目的,在次要問題上讓步也許會復得必要”。

徐世昌對日本明目張膽的侵略行徑予以堅決反擊:“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後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後人不欺。”在衛護領土主權等原則問題上據理力爭,寸土不讓。

一次,日人在圖門至六道溝九十餘里釘立木樁,暗將我國領土劃入韓界(韓界爲日侵佔)。徐世昌令吳祿貞帶人連夜拔去,並記上華名裡數,釘立標識,使日人目瞪口呆。

徐世昌任用責任心及辦事能力強,與日交涉“着爲功勞”的吳祿貞爲解決“界務問題”督辦,有效地遏制了日本蠶食中國邊境領土的陰謀及“滿洲政策”的推行。

徐在與沙俄侵略方針所進行的針鋒相對的鬥爭中,同樣取得了“已無餘憾,爲之欣慰”的結果。在東北實施近代化建設,使東北開改革之先河,在推進全國近代化進程方面,確實功莫大焉。

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工於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三十餘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後人稱爲“文治總統”。

被選爲總統這年,他六十四歲。

他是北洋的元老和重臣,本身不是軍閥。在前清時代,外任總督,內握軍機,民國時代則以超然姿態爲政治上一大力量,因老成望重,而爲北方泰斗。

袁克定稱他爲活曹操。皖系在這個時候把他捧出來,只因爲他是個文人,手中沒有兵權,不會組織一個軍事集團來爭權奪利。同時由於徐世昌是超然派和元老,可以利用他籠絡直系。

段系的要角安福系首領王揖唐是徐的門人。段鬥倒馮,自己卻不願居總統之名,推徐出山。只是希望借徐世昌的名聲促成以他自己爲中心的北洋派大團結。

段祺瑞太過主觀,做事情總是憑自己的想象。他的這個打算錯得離譜,徐世昌這樣的老狐狸精式的人物,這樣的弄權專家,如何能聽任他的擺佈呢?如何會甘心做別人的傀儡和蓋印機器。

徐世昌從當選總統那天起,就十分機密地指使舊交通系領袖樑士詒、周自齊等聯合新國會中的非安福系分子,組織另外一個不公開的政治小集團,以對抗多數黨的安福系。

按說,沒等宣誓就職,就遭到吳佩孚等和南方諸將聯合起來反對,應該會使徐世昌大爲掃興,其實不然。

首先,他是主和的,樂見南北方將領聯合起來主和。其次,他當總統後要想有所作爲,必須要對壟斷北京政.府段系加以節制,正需要借用吳佩孚這樣的力量。

吳佩孚反對他就任總統,是因爲他這個總統是安福國會選出的,對他本人則給予了足夠的尊重。而對於安福國會,他未必沒有自己的看法。

一九一八年十月十日,徐世昌就任大總統,並發表宣言:

“世昌不敏,從政數十年矣,憂患餘生,備經世變,近年閉戶養拙,不復與聞時政。而當國勢糾紛,羣情隔閡之際,猶將竭其忠告,思所以匡持之。蓋平日憂國之抱,不異時賢。惟不願以衰老之年,再居政柄。耿耿此衷,當能共見。乃值改選總統之期,爲國會一致推選。屢貢悃忱,固辭不獲。念國人付託之重,責望之殷,已於本日依法就職。惟是事變紛紜,趨於極軌,我國民之所企望者,亦冀能解決時局,促進治平耳。而昌之所慮,不在弭亂之近功,而在經邦之本計。不僅囿於國家自身之計劃,而必具有將來世界之眼先。敢以至誠極懇之意,爲我國民正告之。

“今我國民心目之所注意,僉曰南北統一,求統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和平所不能達。則不得不訴諸武力。乃溯其已往之跡,兩者皆有困難。當日國人果能一心一德以赴時機,亦何至擾攘頻年,重傷國脈?世昌以救國救民爲前提,竊願以誠心謀統一之進行,以毅力達和平之主旨。果使鬩牆知悟,休養可期,民國前途,庶幾有豸。否則息爭弭亂,徒託空言,或虞詐之相尋,至兵戎之再見,邦人既有苦兵之嘆,友邦且生厭亂之心,推原事變,必有屍其咎者。此不能不先爲全國告也。

“雖然,此第解決一時之大局耳,非根本立國之圖也。立於世界而成國,必有特殊之性質,與其運用之機能。我國戶口繁殖,而生計日即凋殘;物產蕃滋,而工商仍居幼稚。是必適用民生主義,悉力擴張實業,乃爲目前根本之計。蓋欲使國家之長治,必先使人人有以資生。而欲國家漸躋富強,以與列邦相提挈,尤必使全國實業,日以發展。況地沃宜農,原料無虞不給,果能懋集財力,佐以外資,墾政普興;工廠林立,課其優劣,加之牖導;更以國力所及,振興教育,使國人漸有國家之觀念,與夫科學之知能,則利用厚生,事半功倍,十年之後,必有可觀。此立國要計,凡百有司,暨全國人民所應出全力以圖之者。……

“內政之設施,尚可視國內之能力,以爲緩急之序,其最有重要關係,而爲世界所注目者,則爲歐戰後國際上之問題。自歐戰發生以來,我國已成合縱之勢,參戰義務所在,唯力是視,詎可因循。而戰備邊防,同時並舉,兵力財力,實有未敷。因應稍疏,動關大局。然此猶第就目前情勢言之也。歐戰已將結束,世界大勢當有變遷,姑無論他人之對我如何,而當此漩渦,要當求所以自立之道。逆料兵爭既終,商戰方始,東西片壤,殆必爲企業者集目之地。我則民業未振,內政不修,長此因仍,勢成坐困,其爲危險,什百於今,故必有統治的實力,而後國家之權利乃能發展,國際之地位乃能保持,否則委蛇其間,一籌莫展,國基且殆,又安有外交之可言乎?此國家存亡之關鍵,我全國之官吏商民,不可不深長思也。……昌一日在職,必本此以爲推行,硜硜之性,始終以之,冀以刷新國政,振拔末俗。凡我國民,亟應共勉……。”

徐世昌這一就職宣言,明確宣告,“僉曰南北統一,求統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提出“物產蕃滋,而工商仍居幼稚。是必適用民生主義,悉力擴張實業,乃爲目前根本之計。蓋欲使國家之長治,必先使人人有以資生”的國策。

這些主張令人耳目一新,是很鼓舞人心的。

段祺瑞爲了實行和馮同時下野的諾言,在徐世昌就職大總統後,即請辭職,專任參戰督辦。國務總理由錢能訓代理。

徐世昌深知段祺瑞是個何等專橫之人。他更知道黎元洪和馮國璋這二位總統結局不好,歸根結底是沒有乖乖聽段的話。他當然不肯當“阿斗”,要抗拒“諸葛亮”, “阿斗”有作爲。

這需要實力,徐恰恰沒有實力。他打出了兩張牌,一個是拉曹坤吳佩孚,拉直系,一個是拉舊交通系和被段系邊緣化了的研究系。

研究系在安福國會中已受盡壓制。段祺瑞討平張勳復辟後,對新交通系極爲重用,對舊交通系則不理會。舊交通系、研究系對段都已無好感,徐拉攏這兩系,可謂是一拍即合。

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23章 離開第346章 驅張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65章 模範團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3章 離開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23章 孫袁會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04章 勸退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4章 較量第15章 挫折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44章 北歸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80章 改名字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
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23章 離開第346章 驅張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65章 模範團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3章 離開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23章 孫袁會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04章 勸退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4章 較量第15章 挫折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44章 北歸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80章 改名字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