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呼聲

當時駐守武漢地區的清兵約有二十二個營多一點,除五個營參加起義,完全成爲革命軍隊以外,還剩下十七個營,大約相當於起義軍的三倍。其中以總督衙門的警衛部隊火力最爲猛烈,因爲機關槍配備較多,又大多是老兵,射擊技術好,實戰經驗也豐富。

而起義部隊畢竟沒有嚴密的組織和指揮。

此時督府師爺張梅生建議死守官署。他向瑞澂進言:新軍譁變,事出有因。如今只是一時躁動,不但立足未穩,而且羣龍無首。只要堅守靜待援軍趕到,再設法告知士兵既往不咎以安撫人心,可保大局無虞。

而瑞澂的小妾廖克玉卻死勸瑞澂離開總督官署,去長江上的楚豫號兵輪上指揮。理由也很充分:上了兵輪進可攻退可守。老爺萬金之體,留在這裡一旦有什麼閃失,一家人如何是好?何況此時不走,過一會就走不脫了!

站在總督和清廷的角度,師爺張梅生這次說的無疑是對的,指揮員怎麼可以擅離指揮的位置。

清政.府湖北軍政最高長官博爾濟吉特•瑞澂,他這次又恰恰沒有聽從師爺張梅生的。對待武昌起義,他總是和正確的意見過不去,帶領全家老小從後院撤到了長江的軍艦上。

博爾濟吉特•瑞澂,清末大臣。字莘儒,號心如,蒙古族,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一九零五年調任上海道。一九零七年先後任江西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同年十月升任兩江總督,一九一零年升任湖廣總督。

可以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於起義軍,可謂與對手配合默契。

此時起義軍現場成立的四十人敢死隊正勇往直前,人人心裡明白:今晚不攻下督署,明早大家黃泉路上再見。

而守衛總督官署的士兵一見瑞澂都跑了,我們還在這裡守什麼?

起義軍大而大之是爲共和而戰,小而小之是爲了自己的生存拼命,這樣的部隊其戰鬥力是可以想象的。守衛總督官署的士兵是爲什麼而戰呢?爲了個總督的已經逃命留下的空總督衙門嗎?

瑞澂離開總督府上艦,反而指揮失靈,清軍大亂。凌晨一點三十分,整個武昌都被起義軍所控制。第二天,武漢三鎮都落到了起義軍手裡。

武昌起義之後,各地起義容易得讓人不敢相信;而武昌起義之前,起義是很難的事情。

從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後發動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屢屢受挫,都未能達成預期。尤其是廣州黃花崗一役,林覺民、喻培倫等精英的犧牲更是讓革命黨人損失慘重。

所以,當孫.中.山在美國收到武昌即將起義的電報時,他內心其實是拒絕的。他想回電讓湖北新軍暫時不動,一定要慎之又慎地等待時機,避免重蹈黃花崗的覆轍。

十月十二日,正準備吃完早餐去回電的孫.中.山買了一份早報,掃了一眼,感覺全身的血都不流了:一行醒目的黑體大字專電“革命黨人佔領武昌”。

當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爲都督,改國號爲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衆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爆發的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袁世凱正在當壽星,和親朋和老部下等一起慶賀他的五十二歲的壽辰。(袁世凱的生日是農曆八月二十日。這個日子在他出生的一八五九年是公曆九月十六日,而在辛亥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這個日子則是公曆的十月十一日,是武昌首義的第二天。)

這一天,洹上村賓朋滿座,袁世凱的心腹親信趙秉鈞、張錫鑾、倪嗣沖、袁乃寬、王錫彤等都前來爲他賀壽。袁世凱在養壽園大擺酒宴,還請來戲班助樂。

筵宴中,突然收到電報:革命黨在武昌起義,武昌被革命黨人佔領。

滿堂賓客相顧失色。驚恐中人們已無心祝壽,於是劇宴皆止,衆賓客轉而議論起武昌變亂之事來。

有人說起義的士兵不過是數營,瑞澂和張彪必能平定。

有人說鬧事者不過是爲搶奪財物,三天二日,大軍壓境,自會做鳥獸散。

有的說,革命黨的首領孫.中.山和黃興均不在武昌,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羣龍無首,焉能成事。

大家議論紛紛,意見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武昌的舉事成不了氣候。

聽着大家的議論,袁世凱一直撫髯微笑,不作一語。

倪嗣沖見了問:“不知袁公對此有何見教?”

袁世凱語出驚人:“瑞澂和張彪這兩個人我知道,都是無能之輩,指望他們什麼事也幹不成。載灃少不更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昏庸無能,沒有主持大局的能力。聽說革命黨人佔據武昌後正在進兵漢陽和漢口,來勢不得小視。加上路權之爭造成的一派亂像,難啊!”

袁世凱說着嘆了口氣,看他的面部表情,與其說是嘆息,毋寧說是興災樂禍。

趙秉鈞趁機說:“天下大亂,除了宮保出山,誰人能扭轉乾坤?”

袁世凱趕忙制止,說這話可不敢亂說,他自己已經是處江湖之遠的山人。

袁世凱嘴裡這樣地說,心裡可不是這樣地想,他預感到自己應該是重出江湖了。

接下來的幾天,他幾乎不離電報室,密切關注着各地的消息。

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後,差人帶着一大筆銀票,去孝敬內閣總.理大臣奕劻。這個時候爲什麼送銀子,奕劻當然心知肚明。

袁世凱知道奕劻不會讓他失望,滿懷信心地靜候佳音。

革命黨人攻下武昌,瑞澂、張彪棄城逃走的消息傳到了北京,清廷一片慌亂。

經過一番研究,十月十二日,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陸軍兩鎮赴武昌鎮壓起義,湖北軍隊及各地赴援的部隊也都歸蔭昌節制。同時,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軍艦,會同長江水師往援。

下令將瑞澂革職留任,暫署湖廣總督,戴罪立功。

蔭昌雖在德國學過軍事,但從未帶兵打過仗,無作戰經歷,沒有調兵遣將的實戰經驗。

由於陸軍部未直接統轄一兵一卒,於是他向載灃請旨,命軍諮府正使馮國璋爲軍統,抽調已赴直隸永平參加灤州秋操的吳鳳嶺所轄的第四鎮、王佔元所轄的第二鎮第三混成協、李純所轄的第六鎮第十一協這些北洋主力,新編爲第一軍。

因見征討軍武器精良且訓練有素,蔭昌並未把武昌的事情看得很嚴重,他認爲大軍壓境,平叛將指日可待。

當他率全體幕僚在北京西車站登車南下時,郵傳大臣盛宣懷追至車上。將漢陽地圖一紙面交蔭昌,並請下令前線軍官,進攻漢陽時保護鐵廠使少受損失,即賞銀十萬兩。

盛宣懷下車告別時,蔭昌曾豪情滿懷地對他說:“你就預備賞錢吧。”

但到了真正排兵佈陣、行軍打仗的時候,蔭昌才知道自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什麼準備沒有就急於出兵,糧餉、彈藥等物資短時間內亦難以籌集和調撥,入鄂的先頭部隊因等候彈藥,無法向前推進。更頭痛的是,所帶北洋軍因袁世凱經營多年,從上到下,只知有袁世凱,而不知有他人,蔭昌根本指揮不動。

沒有袁世凱不行,這正是袁世凱最需要的。

武昌起義在把朝廷搞得人心惶惶的同時,各國列強也在擔驚受怕。他們不知道武昌起義的宗旨,擔心還和義和團一樣,對外國人不利。

爲了保住各自在華利益,他們一方面把軍艦開進長江水面,表面上打出了嚴守中立的旗號,其實是在監視革命黨人。

另一方面則積極地爲清廷出謀劃策。

剛剛收到袁世凱銀票的奕劻和列強的聯繫緊密,應該是他跟列強暗示了什麼。而袁世凱也確實爲列強所看好,被寄予厚望。

於是,各國公使和各方代表幾乎異口同聲地呼籲:啓用袁世凱。

英、法、德、美四國銀行的美國代表司戴德和法國代表賈思納都發聲:“清廷必須選用鐵腕人物,力挽狂瀾,推動憲法改革,叛亂失去了矛頭,就不難粉碎。”

銀行方面強烈要求:“必須要有袁世凱這樣的人來保證政.府的穩定。”特別強調:“袁世凱在訓練新軍方面做過許多工作,他是制止叛亂,召喚回不忠誠的軍隊,以及同起義首領中的某些人達成協議,化解危機的唯一人物。”

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本就是袁世凱的好朋友,自袁世凱被開缺後,一直在爲袁世凱鳴不平,這一次叫得最兇。

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恆建議公使們採取聯合行動,共同就重新啓用袁世凱而對清廷施壓,獲得了駐京公使團的一致贊成。

美國還親自派人,如宮覲見,用命令的口氣,要求清廷:“不要任用袁世凱做一個尋常的高級官吏,而是作爲朝廷的顧問和皇權的執行者”

清廷的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本就與袁世凱交情極深,一有機會就替袁世凱說話。這一次見機會難得,一起給載灃施加壓力。

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04章 勸退第609章 考據癖第204章 勸退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41章 美育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86章 學寫詩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47章 外逃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5章 多事之秋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56章 禍從口出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28章 大學令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80章 改名字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34章 較量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61章 張作霖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01章 孤家寡人
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04章 勸退第609章 考據癖第204章 勸退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41章 美育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86章 學寫詩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47章 外逃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5章 多事之秋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56章 禍從口出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28章 大學令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80章 改名字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34章 較量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61章 張作霖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01章 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