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

蔡元培任職北大校長的最後一個學期,是在極其艱難而困苦的條件下度過的。整個的8月,他與京城的七所國立中學的校長,幾乎什麼都沒幹,就做了一件事:——找政府要錢。

這個時候的他,如果有人問他,對於一個校長,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會毫不猶疑的回答是錢。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這個時候,常掛在他嘴上的話是,“解決經費困難,實一最大而最重要之事。”

是呀,開學在即,到處都需要錢,但學校卻“不明一文,教育費積欠在5個月以上”。

這時候,北京的傀儡總統已經換上了黎元洪,前面已經說了,他面臨是怎樣的財政狀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黎元洪第二次下臺的直接原因就是窮。

從政府那裡要不來錢,學總是要開的。但老師馬上要開始新學期講課了,印講義的錢都沒有。本來就欠着老師們的工資,總不能讓他們拿自己的錢印講義吧!

大事辦不了就解決小事吧,能幹點啥就乾點啥,沒有辦法,蔡元培和大家商量後,決定和學生收點講義費,沒想到竟鬧出一場“北大講義費的風波”。

有文章這樣記載“北大講義費的風波”:

蔡先生何等溫文爾雅的人物,怎麼會打人?你這不是造謠嗎?

蔡先生要打人,是有記錄的,並非捏造。

蔣夢麟先生在《西潮》裡面寫到:“‘你們這班懦夫!’他(蔡元培)很氣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捲到肘子以上,兩隻拳頭不斷在空中搖晃。‘有膽的就請站出來與我決鬥。如果你們哪一個敢碰一碰教員,我就揍他!’”

“要不是蔣先生明確寫了,實不敢相信這是溫文爾雅的蔡先生幹出來的事情。

看,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要打架都說“請站出來與我決鬥”,多文雅啊。

這是1922年的事情,蔡元培先生已經五十四歲了,幹嗎要跟學生拼老命呢?竟然是爲了收講義費。

上學收書本費,或者教材費,這天經地義的事情,蔡先生至於如此憤怒嗎?

把老實人逼到這份兒上,說起來是北大的學生太過分了。

原來,五四運動之後,挾愛國勝利之餘威,北大的學生組織力量十分強大,學生的許多事情學校不能干涉。這本來是學生自治的一大成就,使北大思想越發活躍。然而,物極必反,既然無人管束,學生中毛猴子傾向的傢伙也逐漸翹起了尾巴。

於是,人們形容當時的北大:“你愛上課,可以,你不愛上課,也可以,你愛上你愛上的課而不上你不愛上的課,更是天經地義的可以!總之,一切隨意”。

到了後來,學生們越發放肆起來,宿舍是自行分配,甚至可以住家裡親眷,學校也不能過問。

這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再後來,學生代替學校決定聘任或者解聘教員。

如果某位教員主張考試嚴格,學生馬上罷課教訓之。

這樣的學校恐怕誰都辦不下去了,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講義費風波。

所謂講義費風波,是指1922年10月北大學生拒絕繳納講義費引發的風波。按說,學校這費用收得毫無問題。印講義的錢不是白來的,收學生的也只是工本費,而且你有本事可以不要嘛!

但大多數學生認爲,應該是既不交錢,還要給講義。

要講課不能沒有講義,沒有錢如何能印講義,蔡元培只能硬着頭皮堅持。

而學生就此鬧起事來,對代總務長沈士遠進行圍攻。學校裡到處貼滿謾罵沈士遠的條子,更有人高呼:“打倒沈士遠!”

沈士遠嚇跑了,學生們接着去校長室,蔡元培苦口婆心講了一天,總算讓學生們暫時回去了。

第二天上班,蔡元培進校長室沒多久,校長室外又圍了好幾百號人,領頭的是山東好漢馮省三。

只聽見他不斷地大喊:“我們打進(校長室)去,把他們圍起來,把這事解決了!”

有人進一步起鬨:“到會計科把講義券燒了!”

羣情激奮,喊聲如雷,危機一觸即發。

北大學生可是能文能武,當年曾建有學生軍。

孫中山到北京的時候,就是北大學生軍擔任警衛。人稱“戎裝整齊,軍旗招展,帽徽上鑲‘北大’二字,陣營煞是威風”。

中山先生曾對汪精衛說:“想不到蔡元培人在海外,卻留下了一支威武之師啊!”

問題是現在學生可不是在打軍閥或者打帝國主義,而是打校長來了啊!這個威力也很可怕。

蔡校長終於被激怒了——爲了從北洋軍閥政府那裡爭取辦學經費,北大的教授們已經奔波得筋疲力盡了。

於是,蔡先生乾脆走出了校長室,對學生們喊出了“決鬥”。

學生們對蔡校長還是又敬又怕的,看到他挽起袖子衝出來,不由得大吃一驚,紛紛作鳥獸散。

蔡元培對這場風潮深感惱火和痛心,他當天就寫下辭呈離開北大。總務長蔣夢麟,代總務長沈士遠,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數學系主任馮祖荀分別刊登啓事,宣佈“隨同蔡校長辭職,即日離校”。接下來,北大全體職員也發佈《暫時停止職務宣言》,《北京大學日刊》也於當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

大家都與蔡校長共進退,你們能罷課我們就不能罷工嗎?

最終,通過胡適做工作,學生們認錯了,派了代表去請蔡先生。蔡先生消了氣,終於回校繼續任事。

只有馮省三被開除。他想回來當旁聽生,找胡適幫忙,胡適無奈地搖頭,說我勸你好漢做到底……

學生也沒白鬧事,最後的結果是講義費緩收。總要有人爲鬧事付出代價,馮省三終究還是被開除了。

魯迅對青年學生最是關愛,他與北大的學生馮省三關係很好。

有一次,馮省三拎着一雙破皮鞋來到魯迅的辦公室,說:“喂,我的鞋壞了,你幫我拿到鞋匠鋪去補一下吧!”

魯迅真的就拿着這雙鞋去幫他補好了,回來後微笑着將鞋子還給他。馮省三也不客氣,穿上補好的鞋子,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對,就是這個馮省三。

據說,馮省三隻是個“替罪羊”,他是風潮發生後臨時參加的。當時正值第一、二時上下課之間,同學們看見校長室門口擁擠了一大堆人,不知何事,都來看熱鬧。馮省三也是在下課時來看熱鬧,從人堆裡不由自主地擠到校長辦公室的門前,這時他才知道是“反對講義收費”的事。也就是說,雖然他現場喊得很兇,其實並非真正的主持者。

對把馮省三開除之事,魯迅很氣憤。

1922年11月18日,他曾經爲馮省三寫過一篇很短的、只有幾百字的文章《即小見大》一文。他說,“這事很奇特,一回風潮的起滅,竟只關於一個人。倘使誠然如此,則一個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許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無呢……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潮,芒硝火焰似的起來,又芒硝火焰似的消滅了,其間就是開除了一個學生馮省三。”

關於馮省三,有記載的東西不多,應該是山東平原人,家庭比較貧窮。在北京讀書,難免會遇到囊中羞澀的情況。魯迅經常在經濟上幫助馮省三。

1923年5月10日,被開除的馮省三離開北京,前往廣州到中山大學講授世界語。馮省三缺少路費,還找魯迅借了5元錢。

借魯迅的錢一般是要還的,這也沒毛病,所謂借債還錢天經地義。

但這件事魯迅在日記中寫道:“省三將出京,以五元贈行。”

看樣子,魯迅已經做好了馮省三不會還錢的準備了。

此馮省三其人,情商肯定不高,換上別人,恐怕不會幹出讓魯迅給修鞋這樣的事。

如果是換了一個人,魯迅恐怕會將馮省三的鞋子扔得遠遠的,可不知爲什麼,魯迅這一次脾氣極好

後來,魯迅偶爾提及此事,會說:“山東人真是直爽哇。”

1925年5月18日,魯迅還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件中提到這件事:“提起犧牲,就使我記起前兩三年被北大開除的馮省三。他是鬧講義風潮之一人,後來講義費撤去了,卻沒有一個同學提起他。我那時曾在《晨報副刊》上做過一則雜感,意思是犧牲爲羣衆祈福,祀了神道之後,羣衆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錢玄同有悼馮省三文,言道:“我昨日早上看《晨報》,忽見周啓明君所登廣告,驚悉馮省三君竟於16日在廣東病故了,同日晚上得到10日省三從廣東寄給我的信。我在一天之中聽到他的死耗又看到他最後的信,很起了悼惜之感……”

而這是哪一年的事,筆者就不得而知了。

社會上對這場講義費風波議論紛紛,而箇中情由和苦楚,只有蔡元培和主事的諸君心裡最清楚和無奈。

在政治、經濟狀況不足以維持公益事業的大環境下,求學難,辦學更難,誰都不容易。

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79章 新人物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86章 學寫詩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45章 張毒菌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8章 好景難長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7章 奇遇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34章 較量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36章 張瑞璣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405章 八股文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80章 改名字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39章 慶典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12章 兵變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94章 僵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3章 科舉之路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36章 張瑞璣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
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79章 新人物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86章 學寫詩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45章 張毒菌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8章 好景難長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7章 奇遇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34章 較量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36章 張瑞璣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405章 八股文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80章 改名字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39章 慶典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12章 兵變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94章 僵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3章 科舉之路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36章 張瑞璣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