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

前邊提到過,張元濟和商務印書館,早就有意請胡適加盟並委以重任。

1921年,商務印書館董事會正式決定,派高夢旦專程北上,邀請胡適南下。

4月,高夢旦赴北平,幾次敲開了北大紅樓西面不遠的鐘鼓寺14號的大門,這是胡適搬來不久的新住處。

高夢旦極爲客氣地請胡適去“幫他的忙”,“我們那邊缺少一個眼睛,我們盼你來做我們的眼睛”。他還說:“北京大學固然重要,我們總希望你不會看不起商務印書館的事業。我們的意思確是十分誠懇的。”

雄居遠東最大出版機關的商務印書館,財大卻不氣粗,烜赫卻不凌傲,竟如此的謙和、誠摯。胡適開始婉謝,但終於不便堅持,答應暑假“去住一兩個月,看看裡面的工作。並且看看我自己配不配接受夢旦先生的付託”。

高夢旦提出胡適帶家眷同去,並且重複提了幾次,對此,胡適倒是沒有答應。

張元濟自然極高興。5 月15日致函胡適表示:“不勝歡忭,且深望暑假既滿,仍能留此主持,俾同人等得常聆教益也。”

6月23日,高夢旦又致函胡適:“此間關於編譯事全賴先生主持。一切情形,非筆墨所能盡,可俟到滬面詳。惟有一節不能不預定,則移眷是也。”家眷同往,高夢旦幾次面請,現在又說,惟此事要“預定”。如果表示客氣,也不必說得那麼多,那麼重,這就有點詭譎了。

有人認爲,一向淳厚甚至有點古板的高先生,在這裡使了個“半誑騙”,想用家眷拖住胡適。或許他們聽到風傳,胡適懼內,想通過好生接待,取得江冬秀的好感,對胡適施加影響。商務可以想到的都想到了,可謂“費盡心機”、志在必得。

胡適是個大忙人,這年春天又病了一個月。他做學問“發憤得不近人情”,屆時政治熱情開始“破繭”,又剛剛送走恩師杜威,有太多的事要辦,有太多的文章要寫。

但他沒有爽約,7月16日冒着酷暑,乘津浦線火車離北平赴滬。

翌日抵滬時,張元濟、高夢旦、李拔可、莊伯俞、王仙華、顏任芝等商務高層到車站迎候,自不在話下。當時《商報》報道稱:該館“言明薪金五千元(比大總統舒服)”。“該館掃徑結綵”,“所長、部長及各科主任趨侍恐後,方之省長接任,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同梅蘭芳在天蟾舞臺“第一日登臺一樣”云云,極盡渲染誇飾之詞。

胡適對這次上海之行是重視的、認真的。他中斷多時的日記,續寫的第一天是1921年4月27日,記錄的即是商務印書館邀請之事。

胡適到滬後,他後來回憶說:“天天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去,高先生每天把編譯所各部分的工作指示給我看,把所中的同事介紹和我談話。”

他深入編譯所各部門和圖書館,列席編譯會議,與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聖陶、鄭貞文、楊端六、華超、錢經宇等人討論改革措施。楊端六暢述“館中最大的弊端是不用全力注重出版而做許多不相干的小買賣。編輯所中待遇甚劣,設備(圖書、房子)甚不完備,決不能得第一流人才”。遂又遞交《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改組辦法大要》,列十四條。此外還有華超、鄭振鐸、鄭貞文等也寫了書面意見。他們都不是等閒之輩,又身處商務多時,有深切的體驗。胡適的到來,無疑給商務印書館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使他們的許多想法得以整理,從矇矓變得具體和清晰,然後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此人的學問道德 在今日可謂無雙之選”,商務印書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留住胡適。

老辣如張元濟,因求才心切,終於“金沙成翳”而看走了眼。但得與失是很難說的,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胡適是個重情義、懂感恩、有擔當的人,他不能加盟商務,但他深深地知道,對商務的最大回報,就是推薦一個合適的人自代。也許他心中早有人選。他在聲望上,與胡適不啻霄壤之別,卻也是個將帥人物。胡適心中早有對商務印書館更重要,和比自己更合適的人選——王雲五。

王雲五比胡適略長几歲,只讀過三年書,全靠自學成才,當過孫中山秘書,在中國公學教過胡適英語,還輔導過他“大代數和解析幾何”。屆時在商務印書館附近的一個小書局主編公民叢書,“立志要打倒”商務印書館。

7月23日,胡適到滬才一週,便去拜訪老師王雲五。他在當日日記中稱:“他是一個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讀書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書一萬二千本,中文書也不少。他的道德也極高,曾有一次他可得一百萬元的鉅款,並且可以無人知道。但他不要這種錢,他完全交給政府。……此人的學問道德在今日可謂無雙之選。”

www• Tтká n• c○

在隨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胡適與王雲五頻繁互訪,傾心長談。

自然,胡適推薦了王雲五;自然,胡適返回了北平。叫人拍案的是,商務印書館竟然接受了33歲的王雲五。在這個歷史關頭,張元濟思變,高夢旦讓賢,胡適擔當,商務印書館的幾個老前輩,用胡適的話說是“把他們畢生經營的事業,付託給了一個他們平素不相識的人”。

這不是說故事,也不是演電影,而是真人真事。

表明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那樣一羣人,曾經有過那樣的遼遠眼光,有過那樣的決斷氣魄,有過那樣的寬廣胸懷。

胡適特別讚賞這件事,說“這是一件美談”。商務印書館的“幾位老輩”,“是大政治家謀國的風度。這是值得大書深刻,留給世人思念的”。

他也極自得,在日記中寫道:“此事使我甚滿意,雲五的學問道德都比我好,他的辦事能力更是我全沒有的。我舉他代我,很可以對商務諸君的好意了。”

胡適於9月7日離滬返北平,他應該不會有遺憾和惋惜,反而有一種卸擔後的輕鬆,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

但事情並沒有完,對商務印書館,胡適還有要盡的責任。

返北平後,胡適陸續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草擬了《商務印書館的考察報告》,計一萬多字。從大政方針“用營業的精神與手段來提倡那些須提倡的書”,“用研究的態度來做那些營業上利益最大最厚的書”;以及圖書館,科學實驗室,編譯員會議及編譯員各種待遇,古籍、教科書、字典出版等等多如牛毛的細枝末節都談到了。

9月底,張元濟前往北平,10月1 日,胡適送來考察報告,三天後,張元濟與胡適詳談,認爲改革提議都切實可行。

當年12月,王雲五正式就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開始,王雲五有些怯場,這畢竟是國內最大出版機構的最核心、最具主導地位的部門——只肯做高夢旦的副手。但胡適的舉薦成了伯樂的鼓勵,商務的信任又推演了這種鼓勵,使他如帆鼓風,如馬策鞭。他持“激動潮流不宜追逐潮流”的理念,以“教育普及,學術獨立”的方針,進行整頓,引進了朱經農、竺可楨、顧頡剛、楊杏佛、秉志、胡明覆、唐鉞等國內知名學者,給商務帶來了新氣象。

1930年又任總經理,實行“科學管理”,既大刀闊斧地開拓,又“化整爲零”一點一滴地漸進,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在1932年“一 二八”事變商務印書館遭到重創,他以“爲國難而犧牲,爲文化而奮鬥”的口號,艱難奮鬥,終使商務得以恢復並發展,出書冊數從1921年的772冊至1936年猛增到4938冊,翻了六倍以上,佔全國分額的近53%,實現了商務印書館的第二次飛躍,與當時麥克米倫(Mcmill an)、麥格希爾(McCraw-Hill)並列爲世界三大出版社。集才氣、學問和商道於一身的王雲五,對商務印書館的貢獻,得到公認。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萬雄先生曾說:“從世界範疇,一家出版社與其國家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演變,作用如斯大、影響如斯深遠,也屬罕見的。”

北京大學教授鄭師渠說:“商務印書館與《新青年》、北京大學三足鼎立,構成了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三大重鎮。”

而胡適不是一次抽彩和冒失,是他深刻智慧和伯樂之能,把一個合適的人物推到了合適的位置上。

光榮屬於王雲五,光榮屬於張元濟和高夢旦,光榮同樣屬於胡適。

當然,這些都爲後話。

忙人到哪裡都要忙。胡適赴滬專門是爲了商務印書館的事,但人一到上海,各種各樣的事就找上了門。而胡適則又是個有求必應的人,只能忙得不可開交。

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34章 較量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39章 進德會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39章 慶典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429章 辭職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5章 去買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45章 張毒菌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7章 奇遇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94章 曹錕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10章 戰與和第4章 當官真好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5章 挫折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428章 大學令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
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34章 較量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39章 進德會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39章 慶典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429章 辭職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5章 去買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45章 張毒菌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7章 奇遇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94章 曹錕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10章 戰與和第4章 當官真好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5章 挫折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428章 大學令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