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

袁撤銷帝制令全文如下:

“政事堂奉申令:民國肇建,變故紛乘,薄德如予,躬膺艱鉅,憂國之士,怵於禍至之無日,多主恢復帝制,以絕爭端,而策久安。癸丑以來,言不絕耳。予屢加呵斥,至爲嚴峻。自上年時異勢殊,幾不可遏,僉謂中國國體,非實行君主立憲,決不足以圖存,儻有墨、葡之爭,必爲越、緬之續,遂有多數人主張帝制,言之成理,將吏士庶,同此悃忱,文電紛陳,迫切呼籲。

“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宣言,人不之諒。嗣經代行立法院議定由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併合詞推戴。

“中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予更無討論之餘地。然終以驟躋大位,背棄誓詞,道德信義,無以自解,掬誠辭讓,以表素懷。乃該院堅謂元首誓詞,根於地位,當隨民意爲從違,責備彌嚴,已至無可諉避,始終籌備爲詞,借塞衆望,並未實行。及滇、黔變故,明令決計從緩,凡勸進之文,均不許呈遞。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開會,徵求意見,以俊轉圜。

“予憂患餘生,無心問世,遁跡洹上,理亂不知,辛亥事起,謬爲衆論所推,勉出維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國,不知其他。中國數千年來史冊所載,帝王子孫之禍,歷歷可徵,予獨何心,貪戀高位?乃國民代表既不諒其辭讓之誠,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爲權利思想,性情隔閡,釀爲厲階。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以致羣情惶惑,商業凋零,撫衷內省,良用矍然,屈己從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轉陳推戴事件,予仍認爲不合事宜,着將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認帝位之案,即行撤銷,曲政事堂將各省區推戴書,一律發還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轉發銷燬。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誠,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滌慮,息事寧人。

“蓋在主張帝制者,本圖鞏固國基,然愛國非其道,轉足以害國;其反對帝制者,亦爲發抒政見,然斷不至矯枉過正,危及國家,務各激發天良,捐除意見,同心協力,共濟時艱,使我神州華裔,免同室操戈之禍,化乖戾爲祥和。總之,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今承認之案,業已撤銷。如有擾亂地方,自貽口實,則禍福皆由自召,本大總統本有統治全國之責,亦不能坐視淪胥而不顧也。方今閭閻困苦,綱紀凌夷,吏治不修,真才未進,言念及此,中夜以憂。長此因循,將何以國?嗣後文武百官,務當痛除積習,黽盡圖功,凡應興應革諸大端,各盡職守,實力進行,毋託空言,毋存私見,予惟以綜覈名實,信賞必罰,爲制治之大綱,我將吏軍民當共體茲意!此令。”

袁世凱繼續搞兩面派,明裡發表撤銷帝位申令,卻又打電報密諭北洋軍前方將士,捏造許多無稽消息,想以此煽動起北洋系同仇敵愾。如:護國軍已推舉岑春煊爲總統,北洋軍高級將領均將被撤職等……。

密諭中說:

“發還推戴書,係爲勢所迫,並非根本取消帝制。蔡、唐、陸、樑迫予退位。君等隨予多年,恩意不薄,各應激發天良,爲予致力,富貴與共。如予之地位不保,君等身家性命亦將不保。……”云云。

袁世凱自接受帝位起到撤銷帝位止,總共只有八十三天,這可算是華夏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皇帝戲歇場後,陷入困境的首當其衝自是洪憲帝制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瑞福祥服裝店老闆也倒黴不輕,訂製的龍袍和朝衣都沒有人要了。

三月二十五日,黎元洪堅決要袁下令取消他的王爵。他說如果不明令取消,他就無面目做南北之間的調解人。

這一天參政院一致通過袁所提的撤銷承認帝位案,如同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場一致通過袁當皇帝一樣。

足見參政院所謂的參議,不過是裝飾,不過是遵命行事。

該院於當日回覆袁世凱,請將各省推戴書發還各省自行銷燬。大概是覺得這個參議院再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同時也自請解散。

同日,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分別發電陸榮廷、梁啓超、蔡鍔、唐繼堯等。

提出:“公等目的已達,務望先戢干戈,共圖善後。”

這份電稿是袁世凱代擬代發,黎元洪、段祺瑞兩人俱未同意。

很快收到護國軍回電:停戰的先決條件:一是袁世凱退位。只是這裡的退位已經不是退出皇帝位,而是退出政壇。二要誅殺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這十三人是:楊度、嚴復、劉師培、樑士詒、朱啓鈴、周自齊、孫毓筠、李燮和、胡瑛、段芝貴、袁乃寬、張鎮芳、雷震春,他們也常被人們稱作袁世凱搞帝制的十三太保。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有一樣東西是買不到的,就是後悔藥。已經差不多是終身總統了,好好當你的總統不就好了嗎?可嘆慾壑難填,得隴望蜀。現如今是非但蜀得不到,隴也很難保住了。

在袁世凱看來,你們不是反對我當皇帝嗎?我不當皇帝,再回頭當總統還不行嗎?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再說了,一個失去衆人信任的人,再說什麼話還有人相信嗎?

局勢太壞,四面楚歌,袁世凱的四子袁克端,帶着其母及妻躲到天津岳父家暫住。

三月二十九日,袁世凱親自指揮焚燬有關帝制公文八百四十餘件。

四月二日參政院撤銷國民總代表名義和它決定的君主國體案。

袁世凱的皇帝不當了,倒袁運動並沒就此止步,隨之把目標轉向了把袁世凱徹底趕下臺。

樑士詒按袁世凱的旨意,給梁啓超發出勸解電後,十六日梁啓超電覆樑士詒:

“奉電同茲欷慨!弟之願平安,愛和平,當爲兄所夙信,徒以政治泯棼,益成絕望,故揮淚以從諸君子之後。以兄解人,試將四年所醞釀、所雜謁以推測將來變禍,容有一線之光明耶?帝制之發生與撤銷,朝三暮四,何關大計!須知國人所痛心疾首,正以其專操政術以侮弄萬衆,失信於天下既久,一紙空文徒增惡感耳。

“以言外侮,在弟等何嘗不日懷臨淵之懼。積欠相持,非國之福,盡人皆知;然禍源不塞,何由安國人之心,而平其氣?弟即欲苟且自卸,豈能回西南諸將之聽?諸將即欲苟且自卸,又豈能回全國人之聽?項城猶怙權位,欲糜爛吾民以爲之快,萬一事久不決,而勞他人爲我驅除,則恥辱真不可湔,而罪責必有所歸。知弟與項城私誼不薄,誠不忍其卒以禍國者自禍,乞代致拳拳。粵既響應,變局益急,兄亦宜善自爲謀……”

樑士詒把梁啓超這份電報交給袁世凱交差,袁世凱拿起電報,看得很仔細,還信手隨閱隨批。

在“正以其專操政術以侮弄萬衆”句旁,袁批“內閣、國會”,其意這是內閣、國會之過。

在“項城猶怙權位,欲糜爛吾民以爲之快”句旁,袁批:先攻川湘。其意是護國軍先動的手。

在“勞他人爲我驅除,則恥辱真不可湔”句旁,袁批:“敵國忌恨,詎非偉人?”

最後袁在電末批:“收束軍隊。”其意是雙方應收束軍隊爲最要務。

自袁世凱接受帝位後,就沒有一天太平過,可謂步步受挫,舉步維艱。

一開始就遭遇到國際方面的阻撓和干涉,在五國提出聯合警告後,袁政.府不得不做出年內不登極的口頭承諾。緊接着就是蔡、唐領導雲南獨立,護國倒袁。袁被迫宣佈緩辦帝制。其後是袁內部倒袁,特別是馮國璋等五將軍通電。袁在內外交困、走投無路之下,被迫撤銷承認帝制案。

袁世凱無疑是個梟雄,也是個很有作爲的人。俱通變之才,運氣也不錯,一直以來應該是順風順水、得心應手。倘若能夠審時度勢,順勢而爲,則此一生即使成不了中國的華盛頓,但肯定風風光光。

可嘆的是,到末了利令智昏。自任總統後,暗殺異己,胸襟偏狹,手段尤甚於西太后,政治腐敗更超過遜清。

很多如袁世凱這樣的人,是不拿老百姓當回事的,常說的話是老百姓懂什麼。豈不知,終究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袁處處玩弄人,製造民意,擅用武力,善施權術,結果在他最後關頭,人民的公意打倒了他,蔡鍔的三千弱兵劣器打敗了他。

有人說:袁世凱的氣數在他五十八歲後便完了,以前他的運氣好,所以得心應手,無往而不聰明,無往而不順利;到了氣數已盡,則無往而不愚蠢,無往而不糊塗。

其實,騙人者人亦騙之,殺人者人亦殺之,以權術治天下,最後一定是衆叛親離。一時得意,千古罵名,一念之差,遺臭萬世。權力慾太強,往往是沒有好結果的。正如有人所說:權力慾用之不當是一個最不好的東西。

三月二十六日,袁世凱的老朋友唐紹儀從上海發來一封勸退電,既呼先生,又稱執事,語句尖刻、犀利,一針見血。

電文言道:“北京袁慰亭先生鑑:白宮睽隔,瞬已連年。憶從癸丑電請執事解職,既蒙嚴譴,即蟄居滬上,對於政事,從未妄發一言,妄建一議。坐是亦久缺箋候,甚罪!甚罪!執事數年來所有不忠於《約法》之行政,世人注視方嚴,固有公論微言,執事亦自知之。

“自帝制發生,以至滇、黔事起,舉國騷然,不可終日。儀雖雅不欲言,而國事重大,亦萬難漠視。近閱報悉撤銷承認帝制之令,而仍居總統之職。在執事之意,以爲自是可敷衍了事。第在天下人視之,鹹以爲廉恥道喪,爲自來中外歷史所無。試就真理窺測,今舉國果有一篤信執事復能真踐前誓,而實心擁護共和者乎?今茲之變,致吾同胞日尋干戈,自相殘殺,儀亦深信執事目前所握兵力、財力之充足,亦暫勝於起義之滇、黔、桂數省。但力服不能心服,古有明訓。

“此次義舉,斷非武力所可解決。爲執事勁敵者,蓋在舉國之人心,人心一去,萬牛莫挽。茲陳唯一良策,財只有請執事以毅力自退。誠以《約法》上自有規定繼承之人,亦正無俟張皇也。抑更有請執事深加註意於前事之可危者,庚子之攻使館,壬子之掠商場是也。儀秉性狂戇,素荷恕原,愚昧所及,故敢呈最後之忠告,採納幸甚。紹儀叩。有。”

唐紹儀和袁世凱結交於朝鮮,共事數十年,自民國初創唐擔任內閣總理被袁欺侮而下臺後,就由北京遷來上海,經營實業,小隱於商,絕口不問政治。

他從沒拿過袁政.府提供給他的高級顧問的俸祿,或許是不想徒傷和袁世凱之間的感情,離開後從不說袁氏的壞話。這一次終於是憋不住了,也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民間有一句話,逼得啞巴說話,說得是不是袁世凱和唐紹儀呢?

第157章 禁賭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06章 小德張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96章 陸榮廷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11章 點翰林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4章 自保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47章 外逃第165章 模範團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614章 轉折點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5章 挫折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0章 朋友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410章 會考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04章 勸退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91章 求博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8章 約定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4章 自保第297章 自欺欺人
第157章 禁賭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06章 小德張第63章 請願大潮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196章 陸榮廷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11章 點翰林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4章 自保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47章 外逃第165章 模範團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614章 轉折點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5章 挫折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0章 朋友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410章 會考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04章 勸退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91章 求博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8章 約定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4章 自保第297章 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