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較量

上海也是北洋軍的進攻的重點地區。

陳其美在上海計劃討袁時,恰逢蔣中正和張羣由日本返滬,陳大喜,即與二人會商軍事。張羣主張先攻海軍,蔣則以兵工廠爲軍隊命脈,應先奪取兵工廠。陳其美贊成蔣計劃,遂積極部署。

蔣曾在辛亥年光復上海時組織軍隊,舊部甚多。後因赴國外考察,乃將一手訓練之部隊交張羣統領,張其後又赴英國考察工業,乃移交陳其美。

這時陳其美所率士兵即蔣中正當年訓練者,今見蔣、張兩位舊主歸來,欣喜若狂,均願接受指揮。於是蔣乃號召舊部,擁陳其美爲上海討袁軍總司令。

袁世凱派海軍中將鄭汝成統率警衛軍一千三百人駐守高昌廟兵工廠,又派海軍司令李鼎新率黃浦江軍艦協同保護。

陳其美宣佈獨立,屢勸鄭汝成讓出高昌廟兵工廠,鄭不答應。陳乃命蔣率所部及鈕永建之一團分道進攻,相持數日。討袁軍因子彈接濟不及,遂告敗北。其後回兵進攻吳淞,也因衆寡不敵,未能獲勝。

二次革命爆發後,袁大舉向南方用兵,併發出兩道通令(民國2年7月),第一道是致各省宣佈意旨電:

“餘以衰病餘生,伏處已久,稍有田園之樂,自問已無事可爲。此次出山,實緣事機危迫,不忍見人民陷於牛馬奴隸之域,故冒萬險,膺茲艱鉅。

“受事以來,始終以尊重人道主義,及適合世界大勢爲主旨,苟可和平維持,決不輕事破裂,並非兵力有所不足,實緣民困已極,不堪再受戰禍,一年以來彌縫遷就之苦衷,當爲國民所共諒。

“現在財政、外交 觸處荊棘,國家運命旦夕可危,凡有血氣之倫,自應以同舟共濟之心,爲披髮纓冠之計,決不肯再言破壞,自取覆亡,乃若有之,則亦二三不逞之徒,生性好亂,必不能得多數國民之同情,本大總統若再曲予優容,便與此輩同爲亡國禍首,非惟辜負衆望,實亦矛盾初衷,惟有犧牲一身,保全大局,竭我棉力,殄此麼魔。諸君各膺疆寄,必有同心,願共勉之。”

第二道是爲了“贛亂”的通令:

“共和民國,以人民爲主體,而人民代表,以國會爲機關,政治不善,國會有監督之責,政.府不良 ,國會有彈劾之例。

“大總統由國會選舉,與君主時代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迥不相同。今國會早開,人民代表,鹹集都下,憲法未定,約法尚存,非經國會,無自發生監督之權,更無擅自立法之理,豈少數人所能自由 起滅,又豈能以少數人權利之爭,掩盡天下人民代表之耳目。

“此次派兵赴潯,迭經本大總統及副總統一再宣佈,本末了然,何得信口雌黃,借爲煽亂營私之具。

“今閱歐陽武通電,竟指國軍爲袁軍,全無國家觀念,純乎部落思想。又稱蹂躪婬戮,廬墓爲墟等情,九江爲中外雜居之地,萬目睽睽,視察之使,絡繹於途,何至無所聞見。陳廷訓之告急,黎兼督之派兵,各行其職,堂堂正正,何謂陰謀?孤軍救援,何謂三道進兵。

“即歐陽武蒸日通電,亦云‘李烈鈞到湖口,武開兩團 往攻’等語,安有叛徒進踞要塞,而中央政.府該管都督撤兵藉寇之理?豈陳廷訓、劉世均近在九江 之電不足爲憑,而獨以歐陽武遠在南昌之電爲足信?豈贛省三千萬之生命財產,獨非中華民國之人民?

“李純所率之兩團 ,獨非江 西兼督之防軍?歐陽武以護軍使不足,而自爲都督,並稱經省會公舉。約法具在,無此明條,似此謬妄,欺三尺童子不足,而欺天下人民,誰其信之!且與本大總統除亂安民之宗旨,與迭次之命令,全不相符,捏詞誣衊,稱兵犯順,視政.府如仇敵,視國會若土苴,推翻共和,破壞民國,全國公敵,萬世罪人。

“獨我無辜之良民,則奔走流離,不知所屆。本大總統心實痛之。本大總統年逾五十,衰病侵尋。以四百兆人民之付託,茹苦年餘,無非欲使黎民子孫免爲牛馬奴隸。此種破壞舉動,本大總統在任一日,即當犧牲一切救國救民。現在正式選舉,瞬將舉行,雖甚不肖,斷不致以兵力爭擅權利,況艱辛困苦,尤無權利之可言。

“副總統兼圻重任,經本大總統委託討逆,責有攸歸,或乃視爲鄂贛之爭,尤非事實,仍應責成該兼督速平內亂,拯民水火,各省都督等,同心匡助,毋視中華民國爲一人一家之事,毋視人民代表爲可有可無之人,我五大族之生靈,或不至斷送於亂徒之手。查歐陽武前日電文,詞意誠懇,與此電判若兩人,難保非金壬挾持,假借名義。俟派員查明再行核辦。此令”。

二十一日又發佈如下的命令:

“湖口、徐州等處暴徒倡亂,政.府爲整肅紀綱,維持國本起見,不得不以兵力戡定,迭經先後佈告。

“本大總統躬承國民付託之重,值此變出非常,蕩平內亂,責無旁貸,耿耿此心,當爲我國民所共諒,各友邦所悉知。惟恐傳聞之異詞,或以方針之未定,國民以姑息養奸所責備,外商以身命財產爲隱憂,若不明白宣告,使我全國人民鹹知順逆從違之所在,各外商共悉鎮亂靖暴之有方,其何以靖人心而昭大信?

“爲此通令,條舉三端:一、該暴徒勾煽叛兵,僭竊土地,擅行宣佈獨立,破壞民國之統一,擾害地方之治安,此等行爲,實爲亂黨 ,政.府不得不依照國家法律以兵警戒。是用兵定亂,爲行使約法上之統治權,民國政.府當然有此責任。

“二、各國商民之通商傳教,載在條約。凡有亂警地方,該地司令官均應照約實力保護,務使各外國人之身命財產,不致因亂事稍受危險。嗣後各該地方之外國人所有身命財產,如因鎮壓變亂而直接受有損失者,民國政.府必完全負其責任。

“三、亂黨 到處勾結,如有本國人與之訂立一切契約,而影響可以及於國家或一地方者,無論用何種方法,及何種名義,民國政.府絕不承認。以上三端,自本令發佈以後,應由各該地司令官通行佈告。

“仍着外交 總長行文駐京各國公使查照,以副友邦熱誠贊助之雅懷,而示本大總統除暴安良之至意。此令。”

努力使自己出師有名,袁世凱很注重輿論戰。

當袁大舉向南方用兵時,雖然已對國民黨撕破了臉,滿口亂黨叛徒,可是獨對孫中山先生還很客氣。不過孫中山卻不能不表示嚴正的態度,乃發電致袁,原電雲:

“北京袁大總統鑑:文於去年北上,與公握手言歡,聞公諄諄以人民國家爲念,以一日在職爲苦。文謂國民屬望於公,不僅在臨時政.府而已,十年以內,大總統非公莫屬。此言非僅對公言之,且對國民言之。

“自是以來,雖激昂之士,於公時有責言,文之初衷未嘗少易。何圖宋案發生以來,證據宣佈,愕然出諸意外,不料公言與行違至於如此,既憤且懣;而公更違法借款,以作戰費,無故調兵,以速戰禍,異己既去,兵釁仍挑,以致東南民軍,荷戈而起,衆口一辭,集於公之一身。

“意公此時,必以平亂爲言,故無論東南軍民,未叛國家,未擾秩序,不得雲亂;即使曰亂,而釀亂者誰?公於天下後世亦無以自解。公之左右陷公於不義,致有今日,此時必且勸公乘此一逞,樹威雪憤。此但自爲計,固未爲國民計,爲公計也。

“清帝辭位,公舉其謀,清帝不忍人民塗炭,公寧忍之?公果欲一戰成事,宜用於效忠清帝之時,不宜用於此時也。說者謂公雖欲引退,而部下牽掣,終不能決,然人各有所難,文當日辭職,推薦公於國民,固有人責言,謂文知徇北軍之意,而不知顧十七省人民之付託,文於彼時,屹不爲動。

“人之進退,綽有餘裕,若謂爲人牽掣,不能自由 ,苟非託辭,即爲自表無能,公必不爾也。爲公僕者,受國民反對,猶當引退,況於國民以死相拚!殺一無辜以得天下,猶不可爲,況流天下之血以從一己之慾!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

“昔日爲任天下之重而來,今日爲息天下之禍而去,出處光明,於公何憾!公能行此,文必力勸東南軍民,易惡感爲善意,不使公懷騎虎之慮;若公必欲殘民以逞,善言不入,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前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謹爲最後之忠告,惟裁鑑之!”

孫中山同時發出通電一道,略雲:

“北京參議院、衆議院、國務院、各省都督、民政長、各軍、師、旅長鑑:江 西事起,南京各處以次響應,一致以討袁爲標幟……大勢至此,全國流血之禍繫於袁氏之一身,聞袁氏決以兵力對待,是無論勝敗,而生民塗炭,必不可免。……使袁氏果而出此,非惟貽民國之禍,亦且騰各國之笑。……

“袁不宜藉口部下之擁戴,而拒東南人民之要求,可斷言矣。諸公維持民國,爲人民所攸賴,當此人民絕續之際,望以民命爲重,以國危爲急,同向袁氏勸以早日辭職,以息戰禍!倘袁氏執拗不聽,必欲犧牲國家人民,以成一己之業,想諸公亦必不容此禍魁!文於此時,亦惟有從國民之後,義不返顧。”

二次革命是由江西肇始,贛軍雖然在開始時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可是北洋軍增援後,大舉猛進。相持十餘日,湖口要塞司令陳廷訓被袁收買,暗與北軍相通。於七月二十四日晚令炮兵反擊贛軍。

贛軍不及防備,前後受敵,不得已遂放棄湖口。二十五日北軍遂入據湖口縣,李烈鈞雖戮力抵抗,但要塞已失,門戶大開,江西已無險可守,八月十八日南昌失陷。袁世凱以李純爲江西護軍使,李廷玉襄辦江西軍務,旅長馬繼增升第六師師長。

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344章 北歸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5章 挫折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47章 外逃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0章 戰與和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6章 辦實業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45章 張毒菌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68章 張勳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58章 歐戰第106章 小德張第134章 較量第30章 朋友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5章 挫折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86章 學寫詩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11章 完婚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82章 開張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9章 一心離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50章 復古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41章 美育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
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344章 北歸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5章 挫折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47章 外逃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0章 戰與和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6章 辦實業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45章 張毒菌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68章 張勳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58章 歐戰第106章 小德張第134章 較量第30章 朋友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5章 挫折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86章 學寫詩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11章 完婚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82章 開張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9章 一心離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50章 復古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441章 美育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