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奪軍(七)

廣東[***]高層的一致反對,使鮑羅廷也不能一意孤行,但鮑羅廷也不是輕易讓步的人,在廣東區委碰壁後,他轉而說服上海的[***]中央,他在給陳獨秀、彭述之的信裡明確表示希望[***]能讓步,可以接受不參加這一屆國民政斧的要求。

[***]中央在租界的一棟灰色小樓裡召開臨時會議討論鮑羅廷的建議,陳獨秀對參加政斧更是不以爲然,他毫不在意的嘲諷道:“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還沒有到,這就急急忙忙的想當官了。”彭述之也贊同不參加:“仲甫說得對,政斧的事就讓國民黨去搞,我們用不着去當那個官,真當了官恐怕很快就會脫離羣衆,變成官僚。”

生病剛好的張國燾感到有些不妥,這畢竟是鮑羅廷的一家之言,便委婉的說道:“仲甫同志,我們是不是徵求一下廣東區委的意見,他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意思?還能有什麼意思,我看他們是在廣東過得太舒服了,廣東的工人運動發展始終不如人意,農民協會呢,除了彭湃在海陸豐搞了幾個,其他地方的農協還沒有建立。那麼好的條件,卻…,告訴他們踏踏實實的做點事情,不要老想着進政斧。”陳獨秀冷着臉說道。

“進不進政斧我都沒意見,我想談談五卅運動以來,我黨暴露的一些問題,”蔡和森說着又用力咳嗽兩聲。陳獨秀看他難受的樣子,關切的說:“和森同志,你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別太勞累了。”蔡和森擺擺手表示自己沒事。

“五卅運動以來,我黨組織在初期作了些工作,可是隨着運動的深入,我黨對運動的領導明顯不足,黨的幹部整天瞎忙,沒有抓住重點,現在我感到不是我們在領導運動,而是運動推着我們前進,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大失誤。”

蔡和森的話十分尖銳,會議中一陣沉默,李立三感到有些委屈,他是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是黨派去領導五卅運動的。蔡和森這話無疑在指責他對運動領導不力。但蔡和森的批評他卻無法反駁,總工會提出的十七條被總商會修改爲十三條,但這十三條遭到各工會代表的反對,認爲讓步太大,而接受十三條的李立三更差點被轟下臺。

“和森同志的批評是事實,可是我黨領導五卅運動的主要陣地是上海總工會,總工會職員數百,下屬工會就有一百多個,事務太多,幹部太少,根本不夠用。”

與李立三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張國燾,張國燾是受中央委派負責指導上海工運的,他接過李立三的話說道:“立三同志的話沒錯,問題的根本還是我黨力量太弱,整個上海我黨能動用的力量全部投入到總工會中了,可儘管這樣,還是捉襟見肘。”

“我沒有指責立三同志和國燾同志的意思,我的看法與他們相同,我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希望中央能重新考慮與國民黨的合作方式,目前這種合作方式已經嚴重製約我黨發展;仲甫剛纔說道廣東那麼好的條件,可爲什麼沒有發展起來呢?我認爲還是受黨內合作的影響,所以我鄭重向中央提出修改目前的合作方式,由黨內合作改爲黨外合作。”

蔡和森的話終於不可逆轉的改變了會議的議題,對於黨內合作從一開始[***]高層就存在不同意意見,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當初都反對黨內合作,而主張與國民黨建立聯合統一戰線,但當時共產國際派到中國的代表馬林堅決要求採取這一形式,李大釗也支持馬林的意見。觀點分歧在第三次黨代會上總爆發,張國燾、蔡和森、太祖與馬林、瞿秋白、張太雷進行了長達兩週的激烈辯論,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馬林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起了重要作用,使[***]最終同意採取黨內合作的方式,張國燾甚至被排擠中央。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現在黨內合作的弊端已現端倪,黨員數量與前兩年相比沒有大的變化,黨的基層幹部忙於建立國民黨黨部,忽視了[***]黨組織的發展,上海是[***]中央所在地,但上海的黨組織卻發展緩慢,一個五卅運動把上海黨組織的全部人力投入進去都還不夠。

陳獨秀很是爲難,蔡和森提出的問題他不是沒考慮,可是要改變這個決策必須要得到共產國際的同意,[***]中央無權對這樣重大的決策進行修改,但共產國際是絕不可能同意修改這個決策的。

“黨內合作是共產國際決定的,我們作爲共產國際的下屬組織必須遵守國際的決定,這是黨的組織紀律。”陳獨秀軟弱的辯解道。

“我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見。”李立三說道:“從這次運動來看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很弱小,還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因此堅持國共合作是必要的,採取黨內發展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各地黨員熱衷於發展國民黨黨部,而忽視了我黨的發展,是他們的指導思想錯誤,我認爲應該由中央出面提醒他們要注意,在發展國民黨的同時不能忽視我黨的發展。”

“我也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見,國共合作之後廣東的形勢發展很好,我黨的影響發展很快,況且,黨內合作還有個目的是改造國民黨,黨外合作能達到這個目的嗎?顯然不能,我們不能被暫時的困難嚇倒,要有信心,隨着革命的發展,發展黨組織,改造國民黨,這兩個目的都能辦到。”瞿秋白也不贊成蔡和森的意見。

“當初我反對黨內合作是因爲擔心喪失我黨的讀力姓,現在看來黨內合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卻束縛了黨的發展,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對如何在黨內合作的情況下發展我黨組織,中央應該提出一些建議,以免地方上的同志出現思想混亂。”張國燾委婉的表示贊同李立三的意見。

蔡和森正要發言胸口突然涌出一股煩悶,爆發出一陣猛烈的咳嗽,坐在他旁邊的李立三立刻走到他身後輕輕拍打他的後背,看着蔡和森的樣子,陳獨秀再次勸他去醫院看看。

“參加國民政斧的事就這樣吧,至於其他問題,等等看吧。”陳獨秀對是否更改黨內合作也看不清,不過有一點,這個決策是經過共產國際決定的,沒有他們的同意是不可能更改的,而要說服他們更難上加難。

年青的[***]人,他們中的精英已經察覺黨的主要策略發生偏差,但卻缺少挑戰權威的力量,使他們喪失了主動修正的機會,直到一年以後的整理黨務案。

歷史帶着巨大的遺憾向前滾滾而行,歷史也頑強的將被偏離的軌跡,扭轉到正確的時間軌道。

莊繼華冒着巨大風險提出的對策,被蔣介石和廖仲愷部分否決了。

廖仲愷一口氣看完蔣介石帶來的《當前局勢的研判以及我們應該採取的對策》,心中的震撼無以復加,甚至比當初孫中山告訴他要改組國民黨的震撼還要大,他完全可以想到如果完全採用這個策略在黨內要引起多大的風波,不但黨內,就是[***]也要受到影響。

放下文件,廖仲愷看看蔣介石,他現在明白爲什麼蔣介石一進門就把其他人趕出房間的原因了。而且蔣介石很可能贊同莊繼華的策略,不然他不會把文件拿給他看。想想之後,廖仲愷嘆口氣道:“介石,看來你是贊同他的計劃的。”

“我不完全贊同。頑固還是太年輕了。”蔣介石沉聲說:“他太小看列強,而且他對我黨的估計也太高了。不過整頓財政和整頓軍隊的計劃是可行的。”

廖仲愷點點頭,莊繼華對國民黨的真實實力並不清楚,基層國民黨組織一向渙散,甚至很多地方可說沒有,以燕京爲例,全國首都,但在總理北上之前是沒有黨部的,廣東算是國民黨實力最強的地區,可是很多縣的縣黨部還沒有建立,而莊繼華提出的要在鄉、村建立黨部無疑是不現實的。

“不過他對黨內的某些弊病的分析還是正確的,發展青年入黨也是很正確的構想。”廖仲愷又捨不得完全放棄這份策劃,國民黨成立多少年了,還沒人擬定出這麼全面的發展計劃。這些年來總理一直根據局勢策劃不同的策略,雖然提出了黨的長遠目標,卻一直沒有明確黨的行動綱領,整個黨的建設處於停滯狀態,以至不得不引入[***]的理論和人員。現在莊繼華提出的對策不但可行,而且擴充之下可以成爲黨的建設、軍隊建設的工作方針,他的價值國民黨而言無論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沉凝片刻,廖仲愷又對蔣介石說:“完全實行是不可能的,首先接管五卅運動就不太可能,而且[***]還要在香港發起大罷工。”

蔣介石一聽香港罷工,忍不住打斷廖仲愷的話問道:“在香港發起罷工?那不是我們就必然要承擔英國人的全部壓力,而且一旦罷工工人回到內地,那麼多人的吃飯穿衣住宿,怎麼解決?要花多少錢?”

“是呀,鄧中夏來找我,我答應給他們每月一萬大洋的費用,就這一萬大洋還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國民政斧一旦成立,用錢的地方就更多了,到時候怎麼辦喲。”廖仲愷想想就感到愁。

“我看只有統一財政,按照文革的說法,統一財政不但能使政斧有錢,也能防止出現新軍閥。”成立國民政斧對莊繼華這樣的低級官員來說還是秘密,可對於蔣介石廖仲愷這樣的高級官員來說就是公開的。成立國民政斧已經進入加速軌道,如不是鮑羅廷還在猶豫,恐怕已經開始討論國民政斧的人事安排了。

“是的,譚延愷、朱培德他們,甚至李任潮都對汝爲獨佔廣州稅收都已經表示不滿,收歸政斧之後,這些矛盾就不存在了。”廖仲愷說的這些蔣介石也曾聽說過,不過此時得到廖仲愷的親口證實,他心中有股說不出來的高興。槍打出頭鳥,許大哥,就先讓你得意一會吧。

但蔣介石卻沒有開口,廖仲愷知道蔣介石與許崇智的關係,他希望能通過蔣介石的嘴讓他轉告許崇智分出部分利益,平衡一下各軍之間的關係,卻沒想到蔣介石根本不接這個話題,他只好把想好的話嚥下去,心中不免有些責怪蔣介石只顧兄弟情誼,不顧政斧的難處。他那知道許崇智在火上烤,正是他求之不得之事。

“說到這個,仲愷兄,我們黨軍擴編爲師,可是軍費來源怎麼辦?”蔣介石雖然高興,但黨軍擴編之後,經費來源卻沒有定下來,經費來源其實就是稅收。

廣東各軍都截留稅收以充軍餉,截留財稅的前提是要有地盤,黨軍沒有地盤就無法截留稅收。

蔣介石的話的意思就是讓廖仲愷想辦法幫黨軍弄塊地盤,好收點稅。

“還用你說,黨軍的事就是我的事,別忘了我還是黃埔的政委,我正與汝爲商量,請他讓點稅出來。”廖仲愷明白蔣介石的意思,不過他沒說的是許崇智根本不想讓,許崇智提出的是黨軍的經費由蘇俄包辦,可是蘇俄提供的經費管現在的黃埔軍校都夠嗆,何況整個黨軍。

但蔣介石卻聽懂了廖仲愷的話,猜到許崇智不肯,心中不由有些惱怒。但他的臉上還是不動聲色。

“那就好,不然下個月我們恐怕又要喝稀飯了。”

“怎麼會,現在與當初不一樣了,你放心吧,絕不會讓黨軍喝清湯稀飯的。”廖仲愷見蔣介石提到當初黃埔建校時的窘境,便笑着安慰他。

“對了,介石,文革回來後報告川軍的情況沒有?”廖仲愷突然想到派莊繼華去連山的目的。

“談了,他提出改編川軍,具體計劃在這裡。”說着蔣介石從隨身的皮包中拿出《川軍改造計劃》遞給廖仲愷。

(未完待續)

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四十九節 破竹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二)第三節 暗戰(六)第一節 挽弓(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七)第五節 兩全(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七)第五節 友人(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六)第八節 日薄(十六)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一節 辦學(三)第二十九節 癡狂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四十六節 旁觀(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五節 反擊(七)第五節 友人(三)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三節 調整(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十節 風雲(二十二)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十六節 誓言第六節 懲韓(二)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二節 策劃(七)第八節 刺廖(七)第五節 雲集(七)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四節 戰鼓(五)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十二節 破局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九)第九節 號角(三)第十節 風雲(四)第五節 盟國(四)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三)第二節 再編川軍(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七)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八節 十問(修改)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五)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三節 重起(一)第六節 戰地黃花(一)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三節 會戰(十)第一節 突破(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五節 積聚(五)第四十八節 傷懷(三)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五)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四)第五節 “異心”(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七)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八)第八節 天火(八)第一節 出兵(一)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二節 沙基(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三)第十節 風雲(二)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五節 積聚(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三節 狙擊(七)第二節 投敵(六)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八)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第二節 交易(六)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二節 陝北行(五)第三節 會戰(四)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三節 重起(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五節 號角(八)第五節 雲集(五)
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四十九節 破竹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二)第三節 暗戰(六)第一節 挽弓(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七)第五節 兩全(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七)第五節 友人(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六)第八節 日薄(十六)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一節 辦學(三)第二十九節 癡狂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四十六節 旁觀(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五節 反擊(七)第五節 友人(三)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三節 調整(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十節 風雲(二十二)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十六節 誓言第六節 懲韓(二)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二節 策劃(七)第八節 刺廖(七)第五節 雲集(七)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四節 戰鼓(五)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十二節 破局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九)第九節 號角(三)第十節 風雲(四)第五節 盟國(四)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三)第二節 再編川軍(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七)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八節 十問(修改)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五)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三節 重起(一)第六節 戰地黃花(一)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三節 會戰(十)第一節 突破(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五節 積聚(五)第四十八節 傷懷(三)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五)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四)第五節 “異心”(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七)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八)第八節 天火(八)第一節 出兵(一)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二節 沙基(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三)第十節 風雲(二)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五節 積聚(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三節 狙擊(七)第二節 投敵(六)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八)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第二節 交易(六)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二節 陝北行(五)第三節 會戰(四)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三節 重起(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五節 號角(八)第五節 雲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