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

“高明呀!”伍朝樞讚歎道:“我們老想這樣那樣,可蔣介石一出手就直奔他們的命根,夠狠。”

李彥國也贊同的點點頭:“這是他們之所以有廣大號召力的基礎,動搖了他們的這個基礎,[***]就很難再蠱惑人心了。”

濟遠這才完全明白,這種高度的搏殺已經超越了他的政治能力,因此他始終只能做個政治邊沿人。

“濟遠這次我們要配合,”伍朝樞沉默會纔對濟遠說:“你要記住,不能象往常那樣,文章要死死扣住反對北伐就是反革命,蘇俄援助我們的目的是爲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一旦他們的目的達到也一樣會出賣我們。”

隨後又對李彥國說:“彥國,你也要多寫點這方面的文章。”

這時的伍朝樞如同指揮大戰的司令官一樣調派手上的各種力量。

“發動我們的所有報刊,記住中心要全部集中在北伐上,全部集中在反北伐就是反革命上;對蔣介石要捧,捧得越高越好。”最後他冷笑着說:“我看這次[***]怎麼應付。”

“好,雲老放心吧,我負責聯繫報界同仁。”濟遠櫓起袖子,揮舞拳頭叫道。

李彥國則沒有說話,而是嚴肅的點點頭。

第二天《民國曰報》全文刊載了蔣介石的發言,隨後又全文刊載了季嘉山的發言,廣州媒體頓時熱鬧起來,《羣報》發表了《真革命假革命》,《革命青年》的《蘇俄反對北伐的真正理由》,《爲何革命的不革命了》…….甚至一向不怎麼關心政治的《七十二坊》也發表了一篇《北伐,革命的試金石》。

隨着文章的陸續發表,廣州各大院校,茶樓公園等青年人喜歡聚集的場所都常見大批青年在大聲辯論;街上出現反對[***]的標語,孫文主義學會會員趁機在各個學校組織集會,更有組織去中央黨部和國民政斧請願,反對與吳佩孚聯合,要求召開非常會議,商討北伐步驟。

就在這股新聞大潮中《羣報》刊載了《蘇俄聯吳的真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無名先歷數近年蘇俄在中國的行動,指出蘇俄曾經首先想聯吳,向吳佩孚提出以外蒙古換援助的交易,被吳佩孚拒絕之後才南下與國民黨合作。然後指出蘇俄聯吳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壓制國民黨,扶持[***]和吳佩孚,使之與國民黨對抗,這樣更便於蘇俄控制中國政權;其二是換取外[***]立,蘇俄一直在爭取外[***]立是因爲外蒙古對其國家安全極端重要,從外蒙古出兵可以輕易截斷蘇俄通向遠東的交通,因此蘇俄對外蒙古是事在必得,無論是國民黨當權還是[***]執政,蘇俄都要把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作者還反駁了所謂的民族自決權,他指出在蘇軍的刺刀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自決,而且外蒙古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民族自決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決定外蒙古是否可以讀力,而不是隻是外蒙古的一小部分人。

作者無名文筆老辣言辭犀利,論證充分,文章普一發表立刻引起轟動,《新青年》和《嚮導》立刻反駁,指出蘇俄對國民政斧的援助是無條件無代價的,無名對蘇俄的攻擊是破壞總理的三大政策。

蔣介石拿着文章問馮詭是不是他寫的,馮詭搖頭,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廣州城內誰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最後他猜測是莊文革寫的,蔣介石當作馮詭的面給莊繼華打電話,莊繼華矢口否認。

同樣的問題,伍朝樞也問了《羣報》主編濟遠,濟遠的回答是不知道,文章是通過匿名投遞的方式給他的,是個小孩給他送來的,文字也是歪七扭八的,根本看不出來。

這篇文章的作者無名成爲民國新聞界的一個謎,此後再也未見無名發表任何文章。

很快《民國曰報》傳出蘇俄的軍火,除了開始的八千支槍,其他均由國民政斧支付費用,這下《新青年》《嚮導》所說的無條件無代價不攻自破。

青軍會控制的報紙也開始反擊,蔣先雲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自總理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以來革命的發展有目共睹,黃埔軍校開辦的軍費武器均是蘇俄無條件援助,組建黨軍也是蘇俄提供的經費,沒有黃埔沒有黨軍就不可能有兩次東征的勝利,沒有黃埔也不會有平叛的勝利,省港大罷工和五卅的勝利都是國共合作的結果,北伐更是我黨所主張,與軍閥的暫時聯合只是策略問題,總理也曾經與奉系張作霖皖系段祺瑞聯合反直,總不能說總理也是反革命吧。

蔣先雲的文章總算擋住了孫學會的攻擊,但整體來說[***]還是處於被動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陳延年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在這個會上鄧中夏和彭湃認爲這是蔣介石的陰謀,在宣傳部擔任秘書的[***]建議由宣傳部出面組織《民國曰報》、《政治週刊》進行反擊,但反擊有個重要問題必須明確,即北伐的態度。

周恩來說:“消滅軍閥是我黨一向主張,這次沒有通過北伐議案是因爲目前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而且通過北伐議案後會讓吳佩孚有所警覺,他的主力就不會北上,對北伐大局不利。”

“恩來說得對,消滅軍閥是我黨的主張,北伐條件不成熟,另外要緊緊抓住維護總理的三大政策的旗幟。”陳延年雖然這麼決定了,但心裡卻在怪季嘉山,當初黨內討論北伐時,多數同志主張支持這個議案,但季嘉山堅決反對,並拿出共產國際的指示,要求他們必須否決北伐議案,黨內同志纔不得不屈從,以至與導致目前的被動局面。

“恩來同志,你看這事與蔣介石有沒有關係?”[***]猛吸口煙問,他吸菸的情形很特別,別人是用食指和中指夾住香菸,他是用中指和無名指夾住香菸,吸菸時整個手掌都捂在嘴上。

“肯定有。”周恩來肯定的說。

“他爲什麼要這樣作?”[***]又問。

“估計是對北伐議案被否決不滿吧。”周恩來想想後說:“蔣校長是個很固執的人,他認定的事就絕不會頭,我想他此舉可能有兩個目的,首先逼我們讓步;其次就是藉此機會打擊我黨的威望,爲國民黨張目。”

“嗯,他有沒有可能右轉?”楊匏安有些擔心的問。

“現在看來還沒有,兩次東征的勝利給他很高的信心,而且他一向以總理的學生自居,政治上可以看作中間派。”不過周恩來想起蔣介石向他要名單的事,又補充說:“不過張靜江對他的影響很大,而張靜江雖然沒有參與西山會議派,但卻是他們的同情者,對蔣介石我們最好還是防一手。”

“這麼說他要當中國的凱末爾!”鄧中夏的情緒上來了,他唰地站起來叫道:“打倒他!”

打倒蔣介石,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國民黨政權目前是汪蔣合作,汪精衛負責政治,蔣介石負責軍事,暫且不說汪精衛是否同意,共產國際會不會同意?陳獨秀會不會同意都是問題。

陳延年想想後說:“目前蔣介石還是可以爭取的中間派,中央對中間派的政策是儘量爭取,我們再看看吧,他真要作反革命,那時再拿掉也不遲。”

廣州蜂擁而起的新聞戰讓剛剛圓滿結束第一次以主席身份主持黨的代表大會的汪精衛也措手不及,他很快判定是蔣介石在後面推動,不過他同樣認爲這只是發泄北伐議案沒被通過的不滿。

國民黨在論戰中佔據上風,雖然讓他暗地裡高興,可也有些氣惱蔣介石事先不通氣就擅自行動。

“這個蔣介石呀,桀驁不馴,真是不讓人清閒。”陳壁君見汪精衛邊看報邊搖頭,便有些不滿的說。

“這次機會抓得好,能夠擴大我黨的影響;也有不好的方面,對國共合作不利。”汪精衛作了個持中的評價。

陳壁君鼻孔輕輕哼了聲,她翻着報紙,突然擡頭疑惑的問:“四哥,你能掌握住蔣介石嗎?”

汪精衛微微一愣,擡頭看看陳壁君,陳壁君解釋道:“蔣介石這樣作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發泄不滿?又沒有其他的政治野心?”

陳壁君的提醒讓汪精衛進行了重新思考,過了好一會才說:“要說有其他野心也是可能的,不過[***]方面肯定要進行反擊,蘇俄方面也會暗中制止,因此蔣介石只會在聲望上有所提高,其他的都不可能。不過蔣介石最大的弱點是資歷太淺,這次大會才進入中常委,所以暫時還不會有問題。”

“看來蔣介石還是有野心的,他也知道他的聲望和資歷都不足,所以才拼命鼓吹北伐。”陳壁君合上報紙以結論的口吻說道。

“我看,應該儘快把王東城提拔起來,如果蔣介石真不聽話,就用王東城取代他。”陳壁君隨後又補充說:“你不要忘了總理的教訓。”

汪精衛說:“暫時還沒到那種程度,這次除了北伐議案外,介石還是很合作的。”

[***]方面的行動很快,季嘉山親自找到汪精衛表示對目前廣州新聞媒體的論調擔心,認爲這會嚴重損害蘇俄與國民黨的關係,提出爲了促進中蘇友誼,加強兩黨之間的聯繫,可由國民政斧指派部分青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所有費用由蘇俄承擔;汪精衛同意季嘉山的觀點,對季嘉山的建議表示歡迎。隨後汪精衛召集宣傳部及其控制下的報刊主編,要求他們多宣傳國共合作,多宣傳總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反擊對蘇俄的攻擊。

解鈴還須繫鈴人,汪精衛又前去與蔣介石商談,蔣介石發了一陣牢搔,最後答應說服孫文主義學會偃旗息鼓,作爲交換,汪精衛同意加快制定法律,財政上軍事上爲北伐作準備。

《新青年》《嚮導》同時發表文章駁斥不贊成北伐議案就是假革命的論調,以1924年孫中山北伐爲例,暗示蔣介石當初也反對孫中山北伐,認爲目前最重要的是執行總理的三大政策,鞏固國共合作,爲北伐作準備。

《政治週刊》則旗幟宣明表示目前廣州的政治氣氛中不健康的因素在增加,二大處理了明處的西山會議派,躲在暗處的西山會議派還在活動,用是否贊同北伐來判斷革命與否是可笑的。北伐不單單是軍事上的行動,更重要的是政治和經濟政策上推廣,特別是關於農村土地問題的政策,明確表示在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前反對北伐。

蔣先雲帶領青軍會的同志深入到各大院校,與孫學會展開公開辯論,蔣先雲、楊其剛、餘灑度等青軍會中堅紛紛上陣,在這場面對面交鋒中黃埔三期的康澤脫穎而出,這個臉型寬大,略顯醜陋的人鬥敗了餘灑度和楊其剛,只是在與黃埔雙雄之一的蔣先雲的交鋒中小敗。

蔣介石與汪精衛達成諒解後,告訴曾擴情適可而止,曾擴情心領神會,孫學會頓時偃旗息鼓,只剩下《羣報》《時報》等伍朝樞影響下的報刊還在喋喋不休的談論蘇俄的目的。於是他們就吸引了《新青年》《嚮導》的火力,帶他們發覺蔣介石已經停火後,濟遠不由大罵王柏齡爲何不通知。

北伐引發的宣傳糾紛在1926年春節來臨前落下帷幕,事後盤算蔣介石在這場糾紛中小有斬獲,他成了部分青年眼中革命軍人的象徵;國民黨整體而言,威信獲得提高,[***]受到小挫,蘇俄損失最大,青年人對蘇俄的崇拜不再那麼強烈。

(未完待續)

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二)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七節 閃電(一)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五節 圈套(一)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六十二節 偷樑換柱第三節 交易(二)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三)第一節 戰局(一)第一節 法幣(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六)第一節 奪軍(二)第十節 餘波(四)第六節 突破(七)第七節 生機(二)第六節 波瀾起(九)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十節 虎嘯(四)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三節 戰鼓(十一)第十一節 大捷(一)第五節 號角(十)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一)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三節 狙擊(六)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一)第五節 友人(一)第五節 號角(七)第五節 反擊(九)第一節 霧(二)第三節 整編(四)第三節 會戰(五)第五節 盟國(四)第三節 巧取(四)第二十二節 選擇題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四節 再戰津浦(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九)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四十七節 分路(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九)第一節 陰謀(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七節 風波(六)第三節 會戰(二十)第五節 反攻(八)第九節 中央入川(二)第三節 巧取(二)第六十六節 綱領第九節 局勢第一節 陰謀(九)第二十節 兵油子(二)第七節 鎮藍衣(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八節 天火(八)第五節 突擊(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三)第七節 閃電(八)第六十四節 副官第五節 反攻(六)第三十一節 妥協(一)第二節 陝北行(二)第三十三節 整軍(一)第三節 聚才(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九)第四節 外交(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突擊(二)第二十四節 後備役第四節 陰雲(七)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九)第三節 會戰(一)第七節 生機(八)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十九節 兵油子(一)第二節 沙基(三)第一節 辦學(一)第四十七節 分路(四)第一節 挽弓(三)第四節 戰鼓(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六)第四節 謀殺(五)第十節 拉薩風雲(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十節 暗棋(六)第四節 陰雲(三)第三節 前哨戰(二)
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二)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七節 閃電(一)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五節 圈套(一)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六十二節 偷樑換柱第三節 交易(二)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三)第一節 戰局(一)第一節 法幣(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六)第一節 奪軍(二)第十節 餘波(四)第六節 突破(七)第七節 生機(二)第六節 波瀾起(九)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十節 虎嘯(四)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三節 戰鼓(十一)第十一節 大捷(一)第五節 號角(十)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一)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三節 狙擊(六)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一)第五節 友人(一)第五節 號角(七)第五節 反擊(九)第一節 霧(二)第三節 整編(四)第三節 會戰(五)第五節 盟國(四)第三節 巧取(四)第二十二節 選擇題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四節 再戰津浦(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九)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四十七節 分路(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九)第一節 陰謀(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七節 風波(六)第三節 會戰(二十)第五節 反攻(八)第九節 中央入川(二)第三節 巧取(二)第六十六節 綱領第九節 局勢第一節 陰謀(九)第二十節 兵油子(二)第七節 鎮藍衣(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八節 天火(八)第五節 突擊(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三)第七節 閃電(八)第六十四節 副官第五節 反攻(六)第三十一節 妥協(一)第二節 陝北行(二)第三十三節 整軍(一)第三節 聚才(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九)第四節 外交(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突擊(二)第二十四節 後備役第四節 陰雲(七)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九)第三節 會戰(一)第七節 生機(八)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十九節 兵油子(一)第二節 沙基(三)第一節 辦學(一)第四十七節 分路(四)第一節 挽弓(三)第四節 戰鼓(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六)第四節 謀殺(五)第十節 拉薩風雲(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十節 暗棋(六)第四節 陰雲(三)第三節 前哨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