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談判

一開始,四大糧商認爲中國只能從美國進口大豆,但是後來中國採購團在烏克蘭、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國連續斬獲大單,他們對這一趨勢進行了限制,卻又發現中國早就利用東南亞的轉口海港提前儲備了大量大豆,等他們耗盡資金把這批大豆存儲也消耗乾淨,以爲中國再也沒有辦法的時候,竟然又冒出來個哈薩克斯坦,一次性就給中國提供了一百萬噸大豆!

這下他們終於堅持不下去了,首先他們的資金已經消耗殆盡,不管是繼續輸入資金還是找高盛、摩根斯坦利拆借都很不容易;其次,美國國內那些種植大豆的農場主也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如今大豆收穫已經有段時間了,他們還沒有大規模啓動收購工作,如果再不開始,肯定會出問題。

最重要的是,哈薩克斯坦地處歐亞大陸最深處,歐美對這個國家的干預能力極弱,哈薩克斯坦在外交上最重視俄羅斯,接下來就是中國,然後才能輪到歐美,四大糧商沒辦法像控制南美一樣干涉這個國家的大豆出口。

而且哈薩克斯坦擁有放眼全球都排名靠前的農業潛力,一百萬噸大豆遠不是他們的極限,如果把中國逼急了,加大在哈薩克斯坦和其它中亞國家的農業投資,那麼四大糧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還會進一步降低。

“難怪他們當初在入世談判的時候,最終選擇了在大豆等領域讓步,原來他們早有準備,是我們太過傲慢,小看了他們!”四大糧商將其歸結爲中國已經預料到了他們會在大豆領域展開進攻,從而在好幾年前就開始佈局。

實際上這些大多都是李耒的功勞,而爲了這場仗,他更是早在十來年前就開始準備,當初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的時候,他就說服納扎爾巴耶夫,啓動了北部大豆種植計劃,在融資、技術、種子、農機等各方面爲適合種植大豆區域的哈薩克斯坦農民提供幫助,鼓勵他們種植大豆。

十多年的堅持讓這一計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今哈薩克斯坦內大豆種植面積擴大至150萬公頃,總產量提高至300萬噸以上;作爲一個人口僅有一千五百萬的國家,哈薩克斯坦自己肯定是消化不了這麼多大豆的,他們每年都能騰出兩百多萬噸的大豆出口給中國。

這一數額對日後的中國來說絕不算多,但在當下,卻足以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很好地扮演了壓垮四大糧商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讓他們失去了獲勝的希望,只能向李耒他們求和,主動發起談判。

“總算是贏了!”消息傳來,中儲糧、中糧等機構的領導也是長出一口氣,趕緊擦去額頭的冷汗,這段時間他們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四大糧商頂不住了,其實他們也快到崩潰的邊緣了。

中儲糧最後拋出的那一百萬噸大豆其實是裸單,他們的倉庫裡已經沒有這麼多大豆了,而哈薩克斯坦那趟列車裡也並非全都是大豆,大半都是小麥,他們玩得只不過是古代戰爭中用沙土冒充軍糧以鼓舞士氣的套路罷了,好在四大糧商認慫,要不然崩潰的就該是他們了。

“太險了!就差這麼一點兒,要是四大糧商還有錢吃下我們的單子,那我們可就真輸了!”高總到現在依舊心有餘悸,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這間辦公室裡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丟帽子。

“所以說有時候遇到事情還是得咬牙堅持啊!其實四大糧商那邊日子也不好過,他們遲遲不肯開始收購大豆,美國的農場主都快鬧翻了,而且再這麼下去,我們今年說不定真不需要從他們這兒購買大豆,一旦今年不買,未來肯定也不會買,丟掉全球最大的客戶,這個責任他們可承擔不起,也沒辦法跟股東交代!所以他們認慫也就成了必然!”李耒寬慰道。

“那麼接下來就是談判了!可以預想的是,他們在談判桌上肯定還會繼續擺架子,向我們施壓,開出各種苛刻的條件逼我們答應!這時候咱們得記住咱們的前輩在板門店說的那句話——‘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既然這場仗是我們贏了,那他們就得聽我們的!”

接着大家又認真討論了己方要堅持的幾項原則,必須簽署長期協議,敲定未來幾年他們要供應給我們的大豆總量和價格;必須進行多元化採購,不能把所有單子都交給四大糧商,巴西、阿根廷、哈薩克斯坦等大豆出口國也都要有一定的份額等等,總之就是一個意思,要維持大豆進口的安全,把定價權握在自己手裡。

四大糧商顯得很着急,他們手上現在囤積了大量的大豆,迫切地渴望能早點賣給中國,甚至許多從中儲糧這裡買到的大豆還沒地方存儲呢,一旦這些大豆因爲保存不當壞掉,那他們的錢可就全打水漂了。

所以在接到李耒他們的回覆後,四大糧商很快便派出代表過來談判,就和李耒預料的那樣,他們在談判桌上依舊咄咄逼人,開出了一條又一條中方絕對無法接受的條件,比如放棄和巴西等國已經簽署的採購合同,今後所有大豆都得從他們手上購買,再比如要按照3500元每噸的高價採購他們的大豆,甚至連不允許中國投資國外的大豆產業這樣的條件都開出來了。

李耒還沒聽完就直接起身走人,“既然你還沒睡醒,那就別談了,回去好好睡一覺,等夢醒了再說吧!”

“但凡有盤花生米,也不至於喝成這樣啊!既然你們是這個態度,那李董咱們還是去巴西吧!又不是隻有你們一家有大豆!”中糧的高總也跟着起身,然後中儲糧等機構的代表同時站了起來,談判纔剛開始,中方代表就走了個乾乾淨淨。

四大糧商原本只想詐唬下,看看能不能撿到便宜,沒想到中方的應對如此果斷,他們不由得又把中方的大豆存儲總量估算數據往上調了調,要不是有足夠的存儲,他們肯定不敢這樣吧?

第一次談判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中方回去後也沒有再聯繫過,最後還是四大糧商的代表主動打來電話,邀請他們進行第二次談判,雙方其實都熬不起,只是四大糧商更着急罷了。

現在碼頭那些無處存放的大豆已經出現了少量的變質,這相當於把錢點着了燒,等的越久就燒的越多;同時他們推己及人,覺得李耒他們說不定會派人偷偷去放火毀掉這批大豆,這種事情他們以前可是幹得多了,如今這批大豆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想搞破壞那還不容易?所以還是趕緊繼續談判吧。

第二次談判他們給出的條件就要比上次寬鬆多了,李耒等人也開出了自己的條件,內容就是之前開會討論過的,簽署長期協議、穩定大豆採購價格,同時不會把所有訂單都交給他們,可以給他們最大的份額,因爲畢竟他們手上掌握着全球最多的大豆,甚至在玉米等其它農作物的進口上也可以合作,但絕對不能讓他們獨佔這門生意,要不然他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撕毀合同,重新發起第二次進攻。

這次談判比前一次收穫多多了,起碼雙方都瞭解了彼此的需求,然後他們就各個具體的條目展開了激烈的爭吵,因爲分歧過大,最後還是沒能達成一致,不過雙方都覺得這樣的談判是有益的,可以繼續下去。

回去後各自開會討論,看看那些環節可以稍微讓步,那些又必須堅持,以及對方是什麼情況,可以逼迫他們在那些地方退讓,從而爲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在外面開會,回來又繼續開會到深夜,然後第二天再去和對手吵架.這幾天功夫,雙方的負責人都忙壞了。

會議室裡繼續爭論,會議室外他們也沒閒着,採購團繼續在南美購買大豆,就在他們開會的時候,又有幾艘貨輪滿載大豆從南美回來了,當它們分別在上海、青島、寧波等港口靠岸的消息傳來,四大糧商就更加被動了。

之前把海外購買的大豆全部運到大連港,是因爲期貨市場就在這裡,可以給炒家們更直觀的震懾,現在惠農、中糧、中儲糧在期貨市場獲得全勝,大豆期貨價格已經被他們死死地壓住,那就不用再這麼幹了。

直接把大豆運到需要的地方更划算,青島港的大豆是給魯花用的,上海、寧波也有很多榨油企業,這些企業大多都加入了中國糧油企業協會,協會有義務給他們提供原材料,這批大豆到港之後,國內的榨油企業都安心了許多,那怕是那些暫時還沒有排到隊的也不擔心了,就算這艘船的大豆沒輪到自己,海上還有好幾艘船就快到港了,下一艘肯定就該我了。

面對這樣的形勢,四大糧商再次做出讓步,他們同意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大豆給中方,這個價格甚至比他們從中儲糧手中接下拋單時候的成交價還要低,但如果算上從美國運過來的大豆,這筆生意依舊有得賺,沒辦法美國開展農業的條件實在是太優越了,這批大豆遠渡重洋抵達中國的成本依舊比國內大豆低很多。

但是在具體的份額上,他們依舊堅持,他們可以承認現在中方和其他國家簽署的訂單,但僅限於今天之前簽署的,從今往後,不能增加新的訂單,中方需要的大豆他們可以足額提供,價格也按照現在的行情走。

只要能讓中方對他們的大豆產生依賴,那怕這次虧錢了也不用着急,下次有機會再提價賺回來就行;到那時候,中方再想從其他地方購買大豆可就沒現在這麼容易了,他們肯定會竭力阻止。

李耒堅決不同意,我們可以給你們六成的份額,再多就沒有了,剩下的訂單還要給巴西、阿根廷、哈薩克斯坦等國,這些國家之前給我們提供了急需的大豆,理應給他們更多回報,不然下次還有誰願意站在自己一邊兒?

雙方一度形成僵持,但是在時間的作用下,他們都各自退了一步,四大糧商答應簽署爲期五年的長期供貨協議,並約定了價格浮動空間,然後協議到期之前重新談判,討論下一階段的合作方式。

李耒他們也把從四大糧商這進口的大豆份額從六成提升到六成五,巴西等國分三成五也基本可以保證安全了,而且現在說的只是中國的進口額度,李耒和中糧等公司依舊可以在巴西等國投資大豆農場,大不了把多餘的大豆賣給其他國家,或者就在本國加工成豆油、豆粕然後出口到中國,這次的協議只說了大豆,可沒說豆油和豆粕的事兒。

而且李耒在巴西的牧場也會大量消耗豆粕,今後他還打算在巴西、阿根廷、新西蘭等國購買牧場,用於飼養肉牛、奶牛,給國內提供更多的牛肉、牛奶,如此以來對豆粕的需求就更多了,不用擔心沒地方消化。

只要自己能控制足夠多的大豆,五年後四大糧商依舊沒辦法掌控中國的大豆產業,到那時候中國的耐鹽鹼大豆種植面積肯定更多,中儲糧的油料作物戰略儲備也能搞起來了,再應付類似眼下的進攻就要從容許多。

經歷了極其煎熬的談判之後,雙方終於達成了協議,然後四大糧商就迫不及待的把從中儲糧哪兒買到的大豆又賣給了他們,一來一去,李耒和中儲糧沒減少庫存,卻多賺了一大筆錢,中糧也在期貨市場上斬獲頗豐。

這麼多大豆一放出來,大部分榨油企業都不着急了,基本上都得到了生產搜所需的大豆,與此同時,一艘艘滿載大豆的貨輪也紛紛從美國港口出發前往中國,這次的大豆危機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現在有錢了,總算可以多修建一些專門的油料作物存儲倉庫,把咱們國家的油料作物戰略儲備做起來了!”中儲糧的領導笑呵呵說道。

第200章 白羽雞出欄第411章 不錯的開始第258章 大獲豐收第173章 入股萬科第152章 父子雙院士第212章 等着收錢吧第317章 核心技術第81章 說承包第320章 衣錦還校第331章 計算機和農業第362章 炸開喜馬拉雅山第281章 自首第303章 一路向西第8章 又一位大佬第118章 要政策(求首訂)第270章 統戰價值第314章 馬站第91章 要不去看場電影?第199章 聯營第50章 供不應求第53章 打廣告第345章 靚女先嫁第342章 海南基地第27章 麥客第302章 進軍大西南第151章 比日本的好第55章 場長,我想養雞第284章 糧食加工第379章 國退民進第313章 榜單公佈第118章 要政策(求首訂)第135章 進口設備第23章 打賭第100章 帶毒磷肥第472章 糧油協會第121章 戰術第255章 深市開業第125章 牟其中第412章 接盤第393章 站穩腳跟第220章 本山第323章 王海第98章 化肥廠第115章 美國農業革命第216章 順便買點東西第73章 不良少年收容中心第111章 畫餅第52章 大客戶第220章 本山第344章 化公爲私第450章 拿下第319章 你們可以回去了第147章 希望誕生第160章 萬元戶第236章 賣給你了第423章 進軍終端第387章 訂單式農業第226章 握手言和第361章 別尿老闆地盤上第426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第68章 學一把曹操第444章 真實的競標第474章 談判第323章 王海第91章 要不去看場電影?第373章 熱銷第415章 想買飛機了第290章 五常大米第88章 有人送禮第114章 現代中式第480章 院士第12章 鴨雛實驗第158章 小型拖拉機第379章 國退民進第421章 種肥同播第48章 小婢養的第246章 入股魯花第442章 啓動收購第302章 進軍大西南第109章 王牌銷售第87章 免費派送第68章 學一把曹操第235章 奇貨可居第59章 我想建個電站第426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第410章 地溝油和假酒第406章 凌一農教授第443章 全產業鏈第27章 麥客第454章 標準之爭第165章 希望成立第263章 大掃貨第130章 真大佬第7章 超哥第217章 緩釋肥第399章 貸款流程第72章 跪第469章 採購團出海第376章 海水稻第119章 真實的商業競爭
第200章 白羽雞出欄第411章 不錯的開始第258章 大獲豐收第173章 入股萬科第152章 父子雙院士第212章 等着收錢吧第317章 核心技術第81章 說承包第320章 衣錦還校第331章 計算機和農業第362章 炸開喜馬拉雅山第281章 自首第303章 一路向西第8章 又一位大佬第118章 要政策(求首訂)第270章 統戰價值第314章 馬站第91章 要不去看場電影?第199章 聯營第50章 供不應求第53章 打廣告第345章 靚女先嫁第342章 海南基地第27章 麥客第302章 進軍大西南第151章 比日本的好第55章 場長,我想養雞第284章 糧食加工第379章 國退民進第313章 榜單公佈第118章 要政策(求首訂)第135章 進口設備第23章 打賭第100章 帶毒磷肥第472章 糧油協會第121章 戰術第255章 深市開業第125章 牟其中第412章 接盤第393章 站穩腳跟第220章 本山第323章 王海第98章 化肥廠第115章 美國農業革命第216章 順便買點東西第73章 不良少年收容中心第111章 畫餅第52章 大客戶第220章 本山第344章 化公爲私第450章 拿下第319章 你們可以回去了第147章 希望誕生第160章 萬元戶第236章 賣給你了第423章 進軍終端第387章 訂單式農業第226章 握手言和第361章 別尿老闆地盤上第426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第68章 學一把曹操第444章 真實的競標第474章 談判第323章 王海第91章 要不去看場電影?第373章 熱銷第415章 想買飛機了第290章 五常大米第88章 有人送禮第114章 現代中式第480章 院士第12章 鴨雛實驗第158章 小型拖拉機第379章 國退民進第421章 種肥同播第48章 小婢養的第246章 入股魯花第442章 啓動收購第302章 進軍大西南第109章 王牌銷售第87章 免費派送第68章 學一把曹操第235章 奇貨可居第59章 我想建個電站第426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第410章 地溝油和假酒第406章 凌一農教授第443章 全產業鏈第27章 麥客第454章 標準之爭第165章 希望成立第263章 大掃貨第130章 真大佬第7章 超哥第217章 緩釋肥第399章 貸款流程第72章 跪第469章 採購團出海第376章 海水稻第119章 真實的商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