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可真是一波三折,本來大家都想着有人在前衝鋒,這樣大家都知道皇帝究竟是親儒還是親法,但是誰知道事情竟然會發展成這樣。
皇帝的意思沒有探尋出來,倒是兩個派系先各自死去了一個人。
以儒家爲首的叔孫通,和以法家爲首的士康兩人都有些後悔,今日不應該將事態擴大化,皇帝的意思雖然曖昧,但是皇帝如何治國,早晚會顯露出來,如今將爭鬥擺到明面上,不說給皇帝心中厭惡,就是讓六國之人也會有機可乘,進行離間之策。
因爲皇帝殺了兩個人的緣故,整個爭辯再也進行不下去了,百官也開收起了看熱鬧的想法。
扶蘇看了看士康又看了看叔孫通,兩人不敢與扶蘇對視,皆低垂下頭,默不作聲。
子嬰也沒想到一向以賢明仁愛爲人稱道的父皇,竟然今日因言而殺兩人。
讓誰也不相信扶蘇是僅僅因爲兩人將爭辯提及到了始皇帝,扶蘇不是一個憑藉喜好而行事的君主,百官皆在透過這件事猜測皇帝真正的意圖是什麼。
“你們兩位請入列吧!”
叔孫通和士康聽到之後,心裡一鬆,老老實實的回到自己的位置。
看到百官都不再言語,扶蘇輕嘆一聲說道:
“春秋以來,天子之不能制諸侯,諸侯之不能制大夫,以致大夫之不能制家臣,這無疑是周分封導致的,更甚者,宗法分封之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使得民衆與貴族之間有着不能逾越的鴻溝。
先帝統一宇內,功勳之多寡則決定是爲將或者還是爲相,使得封土得以賜民,而天下不存諸侯,施以仁政,天下當會久無兵戈而起,而官吏,旦握權則爲卿相,夕失勢則爲匹夫,這種任之即官,去之即民的方式,天下怎會再有諸侯互伐之事發生。
但是這種集皇帝於一身的權力實在也有其劣端,便是對君主的要求極高,君主賢明,則國家富強;君主昏庸,則國家羸弱。“
聽到皇帝直接說出這種方式的缺點所在,百官不禁點了點頭,皇帝能如此說,無論如何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君主只會想着如何加強自己的權力,如何讓皇權更爲穩固,如何削弱臣子的權力,誰會想着放權下去。
“朕自即位起,無不夙興夜寐,思考如何讓大秦這艘千瘡百孔的舟船可以穩健的再行駛下去,朕深知君主權力過大,將來朕之子孫一旦昏庸,大秦必然會再次處於危險之中,所以朕設置兩位丞相代朕處理國事,又設多種監察、檢查官職,確保百官可以做到能者在位,賢者在職,這使得可以及早預見大秦在運轉中的休咎與吉凶。”
聽到皇帝說到後世的子孫,子嬰當即不再是低頭看向地面的神態,而是看着上面的皇帝父親。
扶蘇說設置兩個丞相是爲了分擔一部分皇權,但是絕對不會說設置兩位是爲了相互制衡,防止一人權勢滔天。
“無論是陰陽、墨、名、法、儒、道德、農、縱橫、雜等多家,皆想通過尋求由聖人做王以便挽救天下失序混亂之勢,衆人覺得天下作爲至重、至高、至衆之神器,唯有聖人王才足以爲天下極,但是各家皆有各家的聖人,各家皆推崇讓其效忠的君主成爲各家的聖王,這可能麼?”
扶蘇看着叔孫通,又看着士康,兩人不再言語。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是天下的天下,朕上呈天意,代天下而治天下,所以,朕想左手爲陰,右手握陽,兩相交合,才能使得天下合濟,才使得甘露時雨,不只私養一物,不只偏顧一家,而朕作爲萬民之主,不只偏愛一人,不只偏顧一隅!”
扶蘇這句話有些偏向於君權神授的意思,叔孫通聽完之後,覺得皇帝的言語之中,有偏向於儒家的意思,趕緊又站出來說道:
“陛下所言陛下上呈天意,代爲治理天下,臣以爲甚是,《尚書·洪範》中便有天人之感應一說,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扶蘇一聽叔孫通說的,頓時一陣欣喜,這老小子雖然沒少給自己添亂,但是還是真的上道,自己正是想通過天人感應來鞏固皇權,來促進大一統事業的進展。
扶蘇如此殷勤勞累,不僅僅是因爲穿越之後成爲皇帝,而是因爲自己的到來,改變了歷史的趨勢發展,這讓扶蘇時常從睡夢中驚醒,若是不能完成大一統事業的完成,而導致天下不能形成華夏必爲一統的思想,不得有一隅之地分離出去,那麼自己將成爲歷史上,成爲華夏民族最大的罪人!
聽到叔孫通的話,扶蘇沒想到這小子還真的跟歷史上的董仲舒有一比,也不得不感嘆,這就是統治者喜歡儒家的所在了。
看到叔孫通站出來,扶蘇自然要順着叔孫通的意思說下去,這樣不會顯得是自己強行促成此事,而是順應百官,順應民意才如此爲。
“禮部尚書說的甚是,木性主生故爲春,火性主長故爲夏,土性主養故爲夏,金性主收故爲秋,水性主藏故爲冬,先帝時便說秦呈水德,是爲相生相剋之道,
不僅天時依五行構成,人事也依五行構成。木爲春生之性宜以農爲本勸農事無奪農時,火爲夏長之性宜選賢舉能賞有功封有德,土爲養成之性宜循宮室之制謹夫婦之別,金爲秋收攏宜刑有罪伐無道安集天下,水爲冬藏之性宜敬四時之祭與諦袷昭穆之序。”
“禮部尚書既然也覺得朕所言有理,便說一下爲何天子上呈天意治理天下,爲何有不德行爲便會導致紊亂呢?”
“這.....”
扶蘇也知道叔孫通當場也不可能想出董仲舒的氣化之道,自然對答不上來。
也沒有爲難他,而是說道,朕便給你一個月時間,你來觀察看看爲何會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