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帝號紛紛

秦國統一後的第一次大朝會結束,整個咸陽城都轟動了。

一王腰斬,一王棄市。

這事情十分驚人,如果放到以前,一定會引起無數秦人的關注和議論。

但如今,除了一些人拿來當做漿餘飯後的談資外,其他秦人盡數將心思放到了另一件大事上。

議帝號!

當秦王政在大朝會上下達議帝號詔的時候。

爲大王商議帝號,就成了當今咸陽,乃至整個關中,整個秦國天下最爲重要的一件事情。

有資格爲大王商議帝號的諸位公卿貴族、議郎、博士或是埋頭苦思,或是翻閱古籍典藏,妄圖從古老的簡牘中爲大王找出一個無比尊貴的帝號。

如果自己想出的帝號被大王所採用。

那不僅是簡在帝心,更將名垂千古,讓萬世秦人都知道,這個偉大的帝號出自於誰的口。

這事情的利益之大,足以讓衆多臣僚雙眼發紅,爲此攪動腦汁,苦思冥想。

李府中。

廷尉李斯高坐主位,他的案前擺着一盤烤的金黃酥脆的麥餅,旁邊則是剝好了的橘子和用豆盛放的醬。

李斯伸手捏了一瓣橘子,先在醬裡沾了沾,放入口中。另一隻手則抄起麥餅啃了一口,感受着三種食物在嘴裡混合的美妙滋味,他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

下首,坐着他的兩個兒子李由和李於。

兩人此刻正爲大王議帝號之事各抒己見。

“周統衰落,有五霸迭出。”

“霸者,霸諸侯,匡天下,威名更勝天子。昔日秦有穆公,霸於西戎。之後又有七國相鬥,混戰不已,爭霸天下。所謂爭霸,爭的就是這個霸主之霸。”

“如今,秦行霸道,平一宇內。既然是爲了爭霸,那就不如以霸爲名,稱作‘霸帝’如何?”

李由沉聲開口,面容剛毅,目光炯炯,首先提出了他對大王的帝號之見。

“霸帝?”

旁側,李於皺了皺眉,搖頭道:“兄長所說看似有理,然霸者,乃是昔日之‘伯’也。方伯之名,位居於天子之下,以霸爲帝號,恐怕不足以顯示大王的尊貴,且有被周代之天子所壓。”

“以吾之見,秦之先,雖有穆公爲霸,然中道衰落,公室內亂,連敗於魏國之手。直到商君入秦,秦行法治,方纔一改頹勢,雄霸七國,東出兼併天下。”

“若無法,則秦不興。”

說到這裡,李於伸出舌頭舔了舔嘴脣,笑道:“所以不如便叫做‘法帝’如何,如此也可昭顯我秦國乃是法治之國?父親,你以爲怎樣?”

李於神采奕奕,一臉期待的看着李斯。

“法帝?”

主位上的李斯聽到自家中子想出來的名號,眼皮猛跳,差點被嘴裡的麥餅給噎住了。

相比於長子李由愛好軍爭,願意上沙場征戰立功,博求軍功富貴。

他這中子李於,則是和他一樣,喜好刑名之學,讀的是法家經典,走的也是法家之路。

所以李於提出“法帝”之名,便是有着小心思在其中。

李斯不由搖了搖頭。

這小子腦子轉的快,但還是太年輕了。

“法帝”之名一出,就讓人一眼看出他心裡的打算。

法帝。

法居於帝之上,那豈是大王能夠允許的?

秦雖以法而強國,但如今秦王卻不一定只用法家之徒。

法,只是帝王家用來治國的工具罷了。

李斯不由想到秦王政最新徵闢的七十位博士。

這些博士中,有名家、陰陽家以及法家等諸子門徒,但更多的還是儒門之人。

其博士僕射(yè)周青臣便是儒家之人,裡面還有什麼伏勝、淳于越等,全都是儒家弟子。

甚至秦王政之前還曾讓人招孔子八世孫孔鮒,來咸陽面王,被孔鮒以居喪推卻,只派了弟子前來拜見。

這些事情讓李斯感到了威脅。

雖然秦王政徵辟這些儒生,很有可能是爲了裝點門面,但李斯卻不能放鬆警惕。

特別是當今左丞相王綰,頗與儒生親善。

如果那些傢伙藉着王綰的力量,藉着博士的職位,影響到大王的思想,那對他們崇法之徒來說,問題可就大了。

故而他纔會想借着殺三王之事,來進行震懾對方。

這是個好機會,齊王建位居齊魯之地,頗好儒學,將其殘殺,也可告訴那些儒生,這秦國乃是他法家的天下,一展他法家的威風。

結果此事被趙佗所勸阻。

“趙佗甚得大王寵愛,能諫王而易事,當不與他衝突。”

李斯眯着眼,顯露出政才的趙佗讓他感到一絲威脅,但如今相比趙佗,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敵人,需要李斯來對付。

儒家。

……

博士學宮。

七十位博士聚集一堂,爲帝號之事進行討論。

“昔日秦、齊兩國並雄於世,兩王互相稱帝,秦爲西帝,齊爲東帝。可見秦有以地域稱帝的打算。如今秦王一統天下,不如就稱‘中帝’如何?”

一個博士引昔日齊秦互帝之事,推出“中帝”名號。

“中帝?”

“不妥不妥,以吾之見,或可稱虞帝,亦或是益帝?”

另一個長鬚博士立刻否決對方提議,一口氣想出了兩個名號。

提出“中帝”名號的博士頓時眉頭緊皺,質問道:“何爲虞帝、益帝,典出於何?”

長鬚博士撫着額下長鬚道:“吾查典籍,知秦之先乃昔日之伯益。”

“伯益輔佐舜帝馴服鳥獸,被任命爲‘虞’之職,所謂‘益主虞,山澤闢’是也。”

“之後伯益又佐大禹治水。大禹亡歿之前,欲禪讓天下與伯益。可惜被大禹之子啓用武力所奪,方有夏后氏一朝。”

“故天下本爲伯益所有,今伯益後代,嬴姓子孫重取天下,這是上古就已經註定的事情。”

“追秦帝業之祖,得姓之祖,乃伯益也。不如就尊伯益之名,曰‘益帝’。或以伯益之職爲號,曰‘虞帝’,此亦可稱之爲天命也!”

“益帝,虞帝?不夠尊貴!”

衆博士爲了帝號再次相爭起來。

誰都想自己鼓弄出來的帝號被秦王政採用,成爲天下之主的名號。

故而紛紛貶低對方所取的帝號,同時吹捧自己想出來的,一時間衆博士吵得口水橫飛,唾沫四濺。

僕射周青臣聽到眉頭直皺。

七十個博士,七十張嘴,轉眼之間,就冒了幾十個帝號出來。

各個引經據典,爭得不可開交,讓他這個僕射也很無奈。

周青臣乾脆轉身,欲出博士學宮,出去透透氣。

就在這時候,他看到學宮角落裡正有個年輕人,看着那些吵得面紅耳赤的博士們,臉上露出笑,笑中似有不屑之意。

周青臣眉頭一挑,上前叫道:“叔孫通,衆博士皆苦思帝號之事,你乃孔氏門徒,想來必有高見,當可說說。”

叔孫通,孔氏傳人的弟子。

因爲他的老師孔鮒推卻了秦王政徵辟,但又害怕秦王政發怒怪罪,就讓弟子叔孫通前來咸陽受命。

不過不知道是秦王政心中生氣,還是因爲其他的緣故,這叔孫通並沒有被任命爲博士,而是爲待詔博士。也就是等待被任命爲博士的人,只能算作是預備役。

因爲這叔孫通乃是孔氏門徒,所以周青臣對他頗有關注,如今看到這個年輕人臉上表情有異常,不由心生好奇,就開口詢問。

聽到僕射周青臣問話,叔孫通連忙拱手問好。

他略一猶豫,便說道:“吾聞上古帝王之前,尚有三皇爲尊,曰天皇,地皇,泰皇。今觀秦王之功業,已是上古帝者不能及也,不如取‘皇’字爲號,方顯尊貴可言。”

“皇?”

天皇。

地皇。

泰皇。

周青臣眨眨眼,感覺格局一下打開了。

……

和其他各公卿貴族,博士學宮等地方一樣。

如今的大庶長趙佗府邸,也同樣是人才匯聚,共同爲大王的帝號獻言獻策。

趙佗雖然早就知道帝號之事的答案,但知道是一回事,中間的過程又是另一回事。

現在整個咸陽的人都在爲大王的帝號苦思冥想,各公卿官署整日開會討論,各種大會小會不斷。

他趙佗自然也不能落後,也要和衆軍功同僚開會商討此事才行。

這樣才能顯得他趙佗將大王的帝號放在了心中,爲此盡心竭力思索呢。

此刻,府中燈火悠悠。

趙佗坐在上位,臉帶微笑的看着府中衆人,他也想聽聽自己麾下這些狗頭軍師們,到底能想出些什麼名號。

諸人分別是涉間、酈食其、酈商、黑臀、西乞孤、鍾離眛、盧綰等老部下。

其中酈食其以右庶長之爵,帶着他的弟弟成功落戶咸陽,成爲光榮的帝都居民,在咸陽城中購房置地。

如今就是酈食其這個趙佗麾下最有文化的人,在爲衆人講述秦國的先代古事,好從中尋找帝號的來源。

“秦之先,乃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又生子名大費。大費又生子,曰大廉……”

話到這裡,盧綰搶先靈感爆發,叫道:“這麼多大?看來大王的先祖都喜歡大字啊,那要不然就叫大帝!”

盧綰興奮道:“大這個字多好啊,原來是大王,稱帝后就叫大帝,意思簡單,威武霸氣啊!”

大帝?

主位上,趙佗眨眨眼。

他感覺“大帝”這個名號,歷史上有人叫過似的。

盧綰話音落下,旁側便有鍾離眛說道:“既是叫大,那不如用太字。太者,大中之大也。就叫太帝如何?”

鍾離眛面色發紅,他乃楚人。

楚人信奉的至高神便是太一,取太字爲帝,自是有他的小心思在其中。

太帝。

不好聽嗎?

等到酈食其將秦國先祖的事蹟唸完,衆人想出來最好的還是“大帝”和“太帝”,盧綰和鍾離眛還在爲此爭論。

酈食其轉頭,對主座上面帶戲謔的趙佗說道:“大庶長,近日我在咸陽結識了一魏地同鄉,他乃陰陽家出身,如今在咸陽與衆陰陽弟子爲秦國推演五德,已頗有成果,鄙人探聽到一些消息。不如以此尋帝號如何?”

推演五德?

趙佗一怔,知道這是陰陽家搞出來的,一種類似天命的東西,他了解不深,便問道:“五德之數,怎麼說?”

酈食其掃了衆人一眼,見大家都好奇的望來,全閉了嘴,這才賣弄起自己聽來的秘辛。

他說道:“陰陽家言,昔日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現。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代周,正是水德之時。昔秦先祖文公出獵,獲黑龍,此爲水德之瑞,故秦當爲水德,乃尚黑。”

此話落下,西乞孤的靈感來了。

他叫道:“我秦國既然是水德,那就不如叫做‘水帝’!正好符合這五德推演啊!”

水帝?

趙佗眉頭直跳,瞪着眼看西乞孤。

這種名字,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好在立刻有黑臀反駁道:“什麼水帝?一點都不霸氣,既然酒徒說,咱秦國先祖抓過黑龍,又尚黑,那還不如叫做‘黑帝’!嘿嘿嘿!”

黑帝!

黑臀笑着,手習慣性的摳向自己的屁股。

大王要是被稱作“黑帝”,那他黑臀豈不是也能沾沾光。

大家好歹都帶個“黑”字呢。

趙佗搖了搖頭,看着酈食其道:“先生既然提到陰陽家五德之說,想來心中已有考慮吧,不知是何帝號?”

酈食其微微一笑,道:“以鄙人之見,既然秦國乃水德之瑞,起自秦文公獲黑龍,不如便以龍爲帝號。大王當可稱作……”

“龍帝!”

第799章 抉擇第610章 分配地盤第214章 李信策第607章 皇帝西巡第323章 焚舟破釜第6章 駕車第498章 禁止議政第832章 絕症第488章 舌戰羣儒第77章 散鬱第568章 蘇迦莎第417章 刺殺趙佗第524章 全面戰爭第374章 秦王臨楚第31章 少女第201章 尉繚第5章 刎頸第436章 代亡第805章 儀式第502章 誘惑趙高第842章 託孤第733章 噩耗第227章 悔意第36章 豈曰無衣第205章 楚動第585章 單于妙計第450章 王離軍候第369章 楚國之殤第516章 信口雌黃第188章 大潰第407章 無敵司馬第770章 內亂第244章 鍾離眛第479章 平一宇內第55章 屯長第293章 國力對耗第561章 馬踏賀蘭第176章 菑縣第270章 驚聞大勝第384章 饋書韓信第562章 戰局已定第711章 滅國第38章 出征第523章 少府良策第767章 覆巢第257章 公主憂第317章 重走豐沛第523章 少府良策第301章 上將軍愛我第833章 事死第236章 三萬秦軍第812章 義士第28章 落戶第685章 海東第600章 秦火燎原第439章 放火燒山第339章 大司命第111章 辭相第512章 皇帝警告第233章 解救第829章 列侯第488章 舌戰羣儒第55章 屯長第404章 劍指秦律第473章 齊亡第29章 分田第439章 放火燒山第39章 軍營第298章 李由練兵第15章 函谷關第825章 變故第170章 雜牌軍第515章 識時務者第216章 斧鉞第709章 昭武第57章 秦無忌第610章 分配地盤第314章 將軍可欲滅齊第160章 任囂第787章 詛咒第690章 召子第102章 凱旋第340章 秦亦有神第820章 重用第732章 喜訊第518章 六月之間第505章 爲了皇帝第515章 識時務者第435章 不留活口第345章 不穀欲降第791章 反釣第279章 秦以牛耕第590章 連環套路第713章 日照第717章 婉拒第835章 二世第836章 革弊第817章 刺佗(下)第512章 皇帝警告第545章 通敵叛國
第799章 抉擇第610章 分配地盤第214章 李信策第607章 皇帝西巡第323章 焚舟破釜第6章 駕車第498章 禁止議政第832章 絕症第488章 舌戰羣儒第77章 散鬱第568章 蘇迦莎第417章 刺殺趙佗第524章 全面戰爭第374章 秦王臨楚第31章 少女第201章 尉繚第5章 刎頸第436章 代亡第805章 儀式第502章 誘惑趙高第842章 託孤第733章 噩耗第227章 悔意第36章 豈曰無衣第205章 楚動第585章 單于妙計第450章 王離軍候第369章 楚國之殤第516章 信口雌黃第188章 大潰第407章 無敵司馬第770章 內亂第244章 鍾離眛第479章 平一宇內第55章 屯長第293章 國力對耗第561章 馬踏賀蘭第176章 菑縣第270章 驚聞大勝第384章 饋書韓信第562章 戰局已定第711章 滅國第38章 出征第523章 少府良策第767章 覆巢第257章 公主憂第317章 重走豐沛第523章 少府良策第301章 上將軍愛我第833章 事死第236章 三萬秦軍第812章 義士第28章 落戶第685章 海東第600章 秦火燎原第439章 放火燒山第339章 大司命第111章 辭相第512章 皇帝警告第233章 解救第829章 列侯第488章 舌戰羣儒第55章 屯長第404章 劍指秦律第473章 齊亡第29章 分田第439章 放火燒山第39章 軍營第298章 李由練兵第15章 函谷關第825章 變故第170章 雜牌軍第515章 識時務者第216章 斧鉞第709章 昭武第57章 秦無忌第610章 分配地盤第314章 將軍可欲滅齊第160章 任囂第787章 詛咒第690章 召子第102章 凱旋第340章 秦亦有神第820章 重用第732章 喜訊第518章 六月之間第505章 爲了皇帝第515章 識時務者第435章 不留活口第345章 不穀欲降第791章 反釣第279章 秦以牛耕第590章 連環套路第713章 日照第717章 婉拒第835章 二世第836章 革弊第817章 刺佗(下)第512章 皇帝警告第545章 通敵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