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我勸你謹言慎行!

bookmark

范增預想的沒錯,隨着天上出現熒惑守心的奇景,此時的咸陽,已是一片人心惶惶。

最先炸開鍋是是專門負責監控星象的天官和太史,官吏們慌成一團,接着是碩果僅存,對觀星略有研究的幾個儒生,他們或幸災樂禍,或憂心忡忡,一時間,士人們對這異象的討論,喧囂塵上。

但很快,隨着御史府和廷尉一道冷冰冰的禁令,整個咸陽再無議論之聲,噤若寒蟬。

“百吏黔首,不得妄議星相!”

但想要當這件事沒發生是不可能的,雖然博士們吸取喜等人的教訓,不敢再面刺秦始皇,提儒家最擅長的”正刑與德,以事上天“,但私下裡,卻暗中在已卸任博士的淳于越家聚會,議論此事。

但讓淳于越沒想到的是,幾個弟子前腳才走,後腳,就有獄吏找上門來,不由分說,將他緝捕到咸陽縣寺!

來到咸陽丞閻樂,也就是趙高的女婿面前時,淳于越還在按着自己高高的儒冠,極力爭辯。

“吾等未曾飲酒!”

羣飲,淳于越以爲這是咸陽縣逮捕自己的理由,或是哪個嘴碎的鄰居將他們告了。

羣飲罪在商鞅時曾實行過,後來隨着秦國溝渠暢通,糧食產量提高,一度鬆弛。

但自從今年春天,秦始皇應大夏國之請,令李信率軍民六萬,牛馬數萬頭出玉門關西征,欲將西域南北兩道納入治下,希望明年能翻越蔥嶺,深入大夏西邊的“條支”,尋找真正的西王母邦。

張掖郡初建,糧食產量很少,只能從關中千里饋糧。大量存於倉稟的糧食源源不斷向西供應,素來號稱“天府之國”的關中陸海,半年內,糧價也翻了兩番,並有繼續上漲的趨勢。

於是,爲了節省糧食,御史府修訂了律令,重申禁酒之令,尤其是三人以上的羣飲,抓住一次,罰金四兩!

咸陽丞閻樂卻笑了笑:“淳于先生,汝等是否飲酒,本官還能不知道?”

接下來,閻樂做了一件讓淳于越震驚的事,一張畫卷在他面前鋪開,上面畫了一個居室,裡面坐着五個人。

“淳于先生,你來看看,這畫師畫工雖差了點,但這着白儒冠穿黑儒服,正襟危坐在榻上的,是你沒錯罷?”

接着,閻樂一一指着那些人,不但點出其名,連他們穿的衣冠,當時在淳于越何方,面前的案几上擺着幾個果子,都說得一清二楚。

更令人駭然的是,就連五人的對話,也被簡略記了下來,裡面當屬淳于越的最爲詳細。

“接下來,我念,你只需要點頭搖頭,看這是不是你說的話……”

閻樂捧着書簡念開了:“你說,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也。”

“又言,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天有災異,緣由是國君失德,這熒惑守心亦然,乃是皇帝陛下廢先王之道,棄百家之言,妄開邊釁,不行封建所致的,你還說……”

淳于越聽得面色慘白,捏着拳頭道:“夠了!我認,這的確都是我說的。”

他明白了,要麼是咸陽獄吏已經神通廣大到躲進他家,監視一舉一動,要麼就是那四個儒生裡,有人事後向官府舉報……

“但老夫說這一切,都是爲了大秦能長治久安,萬世延續啊!”

淳于越覺得自己很冤枉:“殷周兩代,之所以能延續千餘歲,都是因爲分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的緣故。如今陛下廣有海內,疆域遠超九州之外,而各位公子卻只是匹夫,無尺寸之封,萬一以後朝中有田常、六卿之臣,朝廷沒有諸侯相輔,何以相救?這熒惑星,便是警告,警告陛下,縱然不封六國故地,那海東、嶺南、張掖甚至是西域,總可以分封點公子過去吧……”

“一個字不要漏,都記下來!”

閻樂卻高興地打斷了淳于越的話,對一旁記錄的小吏道:“這個愚儒,又在說三代之事,又在以古非今了!吾等身爲忠臣,定要將其黨羽統統揪出來。”

淳于越大怒,也顧不得體面了,起身指着閻樂鼻子罵道:“你!你這面諛酷吏,非忠臣也!”

閻樂將鼻尖上的唾沫一擦,冷笑道:“你還自詡爲忠臣?你以爲,爲何會有人事後膽怯,將一切稟報官府?還不如汝等說了不該說的。與汝交談的儒生言,熒惑守心,大人易政,主去其宮,陛下恐有亡故之災,言罷,還面有喜色,說某位公子可登基矣,天下當安……”

“心懷叵測,公然咒罵陛下短壽,開始期盼新皇繼位,這也是爲了大秦長治久安?”

“這……”淳于越啞然,當然他們說高興了,有些忘乎所以。

閻樂板起臉,厲聲喝道:“淳于越,我奉勸你,謹言慎行!你的一言一行,都當作爲證供,上交廷尉,面陳陛下,定汝等之罪!”

……

雖然熒惑守心的天象很快就消失了,但它帶給咸陽朝野的震動,卻久久未熄。

八月底,咸陽丞閻樂向秦始皇稟報,說前博士淳于越在家聚集儒生,以古非今,更有叵測之言,一切都記錄在案,交予皇帝過目。

秦始皇隨即下令,興大獄,將淳于越及涉案人員逮捕,同時拘禁“挾書律”事件後,咸陽碩果僅存的數十博士,得了皇帝允許後,閻樂甚至上公子扶蘇的府邸抓人……

一時間,人心浮動。

就在這微妙的時刻,低調度日,輕易不開府門的昌南侯府,迎來了一位步履蹣跚的客人。

蹣跚是因爲胖,雖然家就在尉府隔壁,但因爲糖吃太多,體重已向250逼近的張蒼,依然累得氣喘吁吁,坐在葉子衿迎客的小廳裡,連喝了幾大碗黑夫從南方送回來的“茶”。

飲罷茶湯,張胖子才滿足地說道:“這南方葉子泡的水,雖有些澀,倒也解渴。”

葉子衿讓女婢爲張蒼續上,介紹道:“這些野茶,乃是豫章、會稽、閩越丘陵纔有的,良人率軍伐閩越時,天久不雨,大軍口渴難耐,有士卒摘取路邊樹葉含在口中,竟能生津,初時有些苦,等走到水源處飲水,卻有回甘,遂命名爲茶……”

張蒼肚子裡裝的不僅有肥油,還有學問,詩經什麼的,張口就來:“誰謂茶苦,其甘如薺。”

他促狹地笑道:“黑……昌南侯最喜歡取名,但每次都取得難聽,總算稍微雅觀恰當一次了……”

葉子衿也忍俊不禁,但她知道,張蒼今日登門,絕不是敘舊的。

果然,張蒼道明瞭來意:“近來因那熒惑守心鬧出的事,尉夫人應也有所知曉罷?”

葉氏道:“略有耳聞。”

張蒼嘆了口氣:“其實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夫子荀卿說過,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嘗有之,都是自然之事罷了,何必大驚小怪。”

但舉世之內,除了黑夫外,能認同這句話的人不多,就連同門的李斯和浮丘伯,也跟張蒼聊不到一塊去。

雖然張蒼很想大聲告訴皇帝,告訴世人,就是星星正常運行的軌跡,給我一些時間,老子能將它爲何偏離,多久偏離一次推算出來!

但張蒼許多年前在泰山頂上吃過一次虧,知道裝睡的人是喊不醒的,世事複雜,他雖能證明,別人卻也不信,反而要堵上他的嘴。

現在不是說得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完全不能說,不可討論,朝廷已經到了周厲王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程度了!

更讓他揪心的是,先是半年前的墨家數人遭流放,如今又是儒家倒黴,物傷其類,自詡爲文士的張蒼雖然對政事不太關心,卻也看出來了,這兩次事件,都有點針對公子扶蘇的意思啊。

張蒼對這位尊重諸子百家學問,愛時仁賢的公子挺有好感的,見他陷入困境,而諸大臣都噤若寒蟬,只覺得如鯁在喉,根本無法安心呆在書齋裡做學問。

思來想去,只能來尉府打聽打聽,黑夫什麼時候能回咸陽來。

他對黑夫有種知己般的信任,覺得只要他在咸陽,這些亂象,或許都有解決之策。

再不濟,也能聽聽葉氏的看法,張蒼曾聽黑夫酒醉誇口說,葉子衿對政事的敏銳,比他還強……

葉子衿最初不言,直到張蒼再三詢問,才讓女婢都出去,只留大兒子破虜在屋內玩耍。

“既然大兄非要問我,那以妾的愚昧之見,陛下如此英明睿智,他會不知道墨者、儒家與公子親密?”

“這……”張蒼心裡寒意直冒,知道又故意翦除,難道皇帝是忌憚公子在東征後頗得士心,羽翼漸豐,受到了威脅?

葉氏猜到他所想,笑道:“大兄勿慮,還不至於此。”

這時候,卻傳來一陣孩童哭泣聲,卻是二兒子伏波午睡醒了,哭着要媽媽,由傅姆抱進來,葉子衿便將他抱在懷裡,摸着兒子的頭,笑道:“這世上,沒有父母是不愛子女的,大兄博學,肯定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

張蒼當然知道,據說孟子少時喪父,由母親扶養長大。他們家離墓地近,孟子和小夥伴學着來哭喪人,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在墳頭戲耍,於是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吾子居住,遂搬遷。她將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學着做買賣和屠殺之事,於是孟母再遷,直到搬到學宮邊上,孟子開始學着儒生,揖讓進退,彬彬有禮,孟母這才滿意,定居下來。

他有些明白了:“夫人的意思是,在陛下眼中,儒、墨,就如同孟氏前兩次居住之地,那些喪葬、商賈狗屠之輩一般,乃損友也,故要將其從公子身邊,一一逐走?”

不過這也太粗暴了吧,而且很容易引起旁人不好的想法。

但這就是秦始皇啊,做事完全是不講道理的,既然公子扶蘇身邊老是聚集着儒墨之徒,趕走一批又來一批,那就索性徹底幹掉吧!

攤上這樣的父親,扶蘇這當兒子的,是真的難啊……

葉子衿道:“不止是公子身邊的損友,如今的陛下,恐怕已將儒墨,當成是紮在肉上的刺,必須拔掉吧……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當然,這只是妾的一點粗陋之見。”

張蒼卻覺得極有道理:“那依尉夫人看,公子扶蘇現在該如何做纔好?”

葉子衿沉吟了,黑夫曾來信囑咐過葉氏,低調行事,不要招惹任何勢力,等他消息,眼下咸陽的水又要沸騰了,而南方還遲遲無信,她很無奈,只好想辦法,給這炭爐降降溫了,借張蒼之手,或許可以……

於是葉氏搖頭:“在這時候,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容易犯錯,唯獨一件事是不會錯的。”

張蒼追問:“什麼事?”

這當口裡,大兒子破虜削了一個果子,獻寶似地遞給母親,葉子衿笑吟吟地誇了他,接過果兒。

“當然是儒家、墨家、法家,乃至於天下人都覺得沒錯的事情了……”

她將兒子削的水果捧在手心,有些炫耀地說道:

“孝!”

……

張蒼結束了對尉府的拜訪後,在路口徘徊許久後,最後一跺腳,往公子扶蘇府上而去!

到了次日,公子扶蘇向秦始皇上了一道奏疏:

“心宿三星,非止帝星,亦有子屬之星二,熒惑守心,逆行而過,此乃兒臣用人不當,阿房久不能完工,招致的天警!今兒臣已盡逐腐儒,使其各歸其家,望父皇爲天下計,勿要動怒,保重玉體……”

第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300章 不可與之爲敵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57章 赤幘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688章 將軍第886章 影子第640章 一飯第921章 誅惡第892章 秦旗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684章 奴隸第46章 門縫裡看人第483章 汝等欲爲亂乎?第264章 士卒可用矣第653章 什長得誅十人第771章 狗咬狗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163章 陽城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542章 莫如樹人第205章 入郢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6章 搶功的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310章 執圭第298章 野有遺賢第618章 連坐第10章 哪隻手打的你?第675章 按圖索驥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619章 項氏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38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上)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887章 大都無防第836章 鼠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566章 焚舟破釜第88章 罪與罰第679章 閩在海中第689章 象箸第181章 舍你其誰?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523章 挖坑第186章 材士第488章 農家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934章 一個就夠了第134章 戶牖遊徼第375章 烏氏倮第681章 蝴蝶效應第353章 項籍第1031章 扶桑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387章 以力爲雄第906章 新秦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857章 鄧林之險第635章 薪火(上)第89章 善惡對錯第601章 衛滿第844章 瑚璉第921章 誅惡第57章 赤幘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59章 大丈夫第328章 何器?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723章 向天再借五百年!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434章 鄰人失火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405章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第751章 推倒這堵牆第193章 野心與良心第465章 你故意的?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378章 衣食足而知榮辱第849章 博浪沙第6章 搶功的第111章 恨屋及烏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79章 一點都不甜第136章 擺闊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389章 狡兔飛鳥第853章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第687章 入幕之賓第238章 刺殺第405章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第589章 毒士第105章 打穀
第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300章 不可與之爲敵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57章 赤幘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688章 將軍第886章 影子第640章 一飯第921章 誅惡第892章 秦旗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684章 奴隸第46章 門縫裡看人第483章 汝等欲爲亂乎?第264章 士卒可用矣第653章 什長得誅十人第771章 狗咬狗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163章 陽城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542章 莫如樹人第205章 入郢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6章 搶功的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310章 執圭第298章 野有遺賢第618章 連坐第10章 哪隻手打的你?第675章 按圖索驥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619章 項氏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38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上)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887章 大都無防第836章 鼠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566章 焚舟破釜第88章 罪與罰第679章 閩在海中第689章 象箸第181章 舍你其誰?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523章 挖坑第186章 材士第488章 農家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934章 一個就夠了第134章 戶牖遊徼第375章 烏氏倮第681章 蝴蝶效應第353章 項籍第1031章 扶桑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387章 以力爲雄第906章 新秦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857章 鄧林之險第635章 薪火(上)第89章 善惡對錯第601章 衛滿第844章 瑚璉第921章 誅惡第57章 赤幘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59章 大丈夫第328章 何器?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723章 向天再借五百年!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434章 鄰人失火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405章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第751章 推倒這堵牆第193章 野心與良心第465章 你故意的?第720章 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第573章 十鳥在林第378章 衣食足而知榮辱第849章 博浪沙第6章 搶功的第111章 恨屋及烏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79章 一點都不甜第136章 擺闊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389章 狡兔飛鳥第853章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第687章 入幕之賓第238章 刺殺第405章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第589章 毒士第105章 打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