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挖坑

bookmark

但他的目光卻沒有久久停留在海面,很快,秦始皇就被海灘上那些阡陌相連,一塊塊被分割如田的鹽場吸引過去了。

“說說罷。”秦始皇看向黑夫,指着這些鹽田:“這是怎麼回事?”

黑夫稟道:“臣奉陛下之命,整治膠東鹽政,發現膠東產鹽,竟不如田齊時一半!其原因有二。”

他開始一條條指出那些問題:“一是海寇襲擾,使得海濱不寧,鹽場工匠隸臣離散,規模大不如前。”

“二是齊人近千年來不斷煮海製鹽,使得沿海柴木耗盡,需得從更遠的丘陵運柴木過來,成本奇高……”

黑夫說的沒錯,這年頭的海鹽,基本都是靠煎煮得來的,據說最早發明此事的人叫“夙沙氏”,乃是一個萊夷君長。

就黑夫腦補,夙沙氏應該是個吃貨,在海邊用陶罐煮蛤螺時,不小心將水熬幹,結果卻在罐底,得到了一層結晶海鹽,伸手一嘗,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當地人祭拜他爲“鹽宗”,成了鹹黨的至高神。

黑夫依然記得,幾個月前,他在平定夜邑田氏之亂後,第一次來到海邊鹽場見到的情形:有溝渠將潮汐時的海水引入挖好的大池中,隸臣妾們挑着木桶,將海水一桶桶挑到煎滷竈房,裡面有埋地的兩排爐竈,竈上架着陶釜,不斷有人將木柴運來,日夜不息地燒火煮海,整個海邊都冒着滾滾濃煙……

方法和熬糖差不多,先在大釜裡煮得高濃度滷水,再轉移到小釜中,最後得到白色半球體,這就是煎好的鍋鹽,再敲碎打散,就成了散賣的海鹽。

煮鹽的黃金時段,是每年十月至一月間,這段時期是農閒,幾乎全齊地海濱的百姓,都會被髮動起來,伐薪挑水,煮海爲鹽,三個月,便能得鹽三萬六千鍾!

這個數字,到田齊時翻了三倍,每年產十萬鍾,膠東的產量大概是五萬,但價格卻越來越貴,因爲消耗的木材實在太多。

黑夫繼續道:“鹽乃官營,除去本錢,再課以重稅,於是產出的官鹽之價,貴若糖蜜!”

南郡的紅糖,如今仍然算奢侈品,這比喻,足見海鹽之貴了。當然,之所以這麼貴,朝廷沉重的鹽稅是要背鍋的,同樣的方法,私鹽價格卻是官鹽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老百姓又不傻,肯定是寧可偷偷買私鹽了。

成本日益提高,銷路也被私鹽擠兌,膠東官鹽擴大再生產自然成了空談,這也是膠東產官鹽越來越不景氣的原因。

秦始皇頷首,黑夫的分析切中時弊,不僅膠東,其餘近海各郡,多多少少也有這樣的問題,秦朝的鹽鐵官營制度,在這些地方撞了一頭包。

黑夫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個,其一是加大對海寇、私鹽的打擊;其二,便是降低官鹽的成本,使它價格稍降些,方能有利可圖。

“於是臣便想到北地郡花馬池製鹽的法子,不必煎煮,直接以陽光與風吹曬而得……”

在黑夫想象中,鹽本就是溶於水的,海水一干,不就析出一層層的鹽了麼?這便是後世廣泛使用的曬鹽法。

但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古人又不是傻子,豈會放着簡單易行的曬鹽法不用,卻用煮成1鍾鹽,約耗木柴400斤的煮鹽法呢?

黑夫經過實地考察,詢問工匠後,才知道,原來海鹽用煮,實在是逼不得已。海水的鹽度,遠不如安邑鹽池、花馬池的滷水,曬鹽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且農閒的冬天太陽強度低,無法實行。

打聽之後,他發現,其實膠東一些鹽場,因爲海邊木材日益吃緊的緣故,已經採用半曬半煮了:效仿巴蜀的井鹽,秋後先將滷水儲存曬上一道,增加濃度,入冬再進行煎煮,以此減少燃料,降低成本。

但要全程指望太陽?海邊天氣變化無常,也許就在滷水已濃,大功即將告成時,天上忽然下了場雨,那不就前功盡棄了麼。

黑夫需要找到最有效也最快速的法子,來開創曬鹽法,他前世學的不是理工,對這些東西一竅不通。於是便一張告示,將專門研究陰陽變化,天天跟丹砂等物打交道,提純露水,煉製丹丸,搞物理化學實驗的方士騙來。但卻將大多數人,提溜到海濱,讓他們和工匠一起想辦法。

方士們頓時傻了眼,本想爲皇帝求“長生不老之道”,如今卻與低賤的匠人隸臣爲伍,整天和海水泥沙打交道,當然不高興了,但隨着幾個抗議者被黑夫以不遵命爲由拘了起來,他們只能老老實實做事。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經過幾個月鑽研,方士和工匠們,還真想出了個好辦法!

“陛下,請這邊走。”

黑夫在前引路,將秦始皇往海邊的鹽田深處帶去,他們最先靠近的,是一個個坑窪,但卻不是用來曬鹽的,而是制泥的……

這些在海灘上挖的坑,此時正蓄滿了上次漲潮留下的海水,一羣隸臣妾光着腳站在田中,用帶齒的木耙縱橫交錯地耙地,將海水與泥沙混合,使之在太陽暴曬下,變成了板結的塊狀物,再一塊塊送去後方。

黑夫道:“這是製鹽第一步。”

羣臣不明所以,因爲看上去,那些板結得黑乎乎的泥塊,與白花花的鹽有何關係?

黑夫接下來又將他們引到了數條平行的溝渠處,指着道:“這是姜齊時就已修築的,歷經數百年,爲的是利用海潮,使海水經溝渠灌入蓄水塘,好方便取水煎煮。”

一行人順着溝渠,走到巨大的積水塘邊前,這裡的海水被分到較淺的鹽池裡,經過數日太陽暴曬,水位略有降低。

“這是製鹽第二步。”

每個鹽池邊,都架着一個畜力水車,蒙着眼睛的驢子在持續轉圈,帶動水車,源源不斷將塘內海水提取,傳到一下一站:濾池。

濾池形制酷似梯田,每一層出水口設有數層竹蓆,由固定的竹筐所承,還墊着竹片和茅草,含有大量鹽分的硬泥板被放置在中間。從蓄水塘處引過來的海水進入濾池後,從高往低流,進入下一層前,先通過水位差被過濾了一道,然後接連往復,一直濾上五六道才罷休,整個時間,短則一日,長則兩日。

黑夫說,這是製鹽的第三步,淋滷,整個過程是漫長的,但過濾一天到兩天後,在最下層的濾池,竟能得到濃度較高的滷水!要知道,只靠風吹日曬的話,這個過程需要十數日才行!

“且慢,大上造說這海水,被濾了幾道後,越來越鹹了?”

隨行的五大夫子嬰越聽越迷糊,這與他所知的常識相悖啊,秦子弟非有功不得屬籍,子嬰雖是長安君成蹻之子,但他父親早年叛國,子嬰出身其實很尷尬,也是在軍中立了些功勞,才被卓拔爲五大夫。他常見士卒喝生水,但喜歡用麻布濾一道,讓它看上去清一些。

子嬰知道,越是渾濁的水,濾過之後就越清,在他想來,味道也應該更淡纔對。爲何在這濾池處,隨着位置越往下,濾了許多道後,水越來越清,味道卻反而變鹹了呢?

“膠東郡守所言沒錯,的確是越來越鹹了。”

張蒼先前和黑夫過來查看時也不信,但喝了一口最上層和最底層濾池裡的水後,兩相對比,前者只是普通的鹹澀,後者卻差點將他齁死,於是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他也想過緣由,似有所悟,但黑夫請張蒼切勿聲張,在這裡,他還想給方士挖個小坑呢……

面對這個問題,羣臣面面相覷,皇帝也心有疑慮。

黑夫卻一笑:“不奇,何以稱之爲奇方妙術?”

隨即,他看向了隊伍末尾跟着的盧生、韓終二人,說道:

“此法是膠東方士集思廣益想出來的,我也不明白其緣由,大概有陰陽五行變化的玄妙?素聞韓終先生懂陰陽,善化物,還請先生爲吾等解惑,何如?”

……

PS:我盡力了,但查了一晚上資料,最後只寫出了一章,慢得想哭。第二章大概要一點半才寫得好,等得了的,就和我一起熬吧。

這曬鹽的方法和現代不太一樣,用的是解池、海南那邊的五步古法,也就是淋滷法,似乎更有參考性。

第729章 有的人活着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945章 癡兒第879章 竄天猴與二踢腳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877章 如果忠誠有顏色第961章 猗氏第118章 大梁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25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第592章 貓鼠第351章 蒙恬第602章 殺人第583章 甌越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612章 命名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56章 我有急事先走了第322章 不謀而合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247章 三馬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693章 驚濤拍岸第172章 秦墨第488章 農家第990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80章 三傑第624章 快活第575章 南巡第20章 寧爲雞口第905章 始皇帝未竟的事業第217章 執斧斤者第384章 北地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562章 人禍第442章 千里馳遠李將軍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352章 推陳出新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第766章 將軍百戰死(下)第76章 榮辱之責在乎己第567章 平原津第575章 南巡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916章 斬項籍者邑萬戶!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391章 良弓第1029章 一個真相和一個謊言第252章 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第3章 爵位難得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712章 亡秦者第601章 衛滿第651章 常識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97章 足跡學第992章 大蟒第434章 鄰人失火第215章 巧合?第874章 木牛流馬第437章 單于王庭第287章 鶡冠第804章 勝敗兵家事不期第347章 法術勢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352章 推陳出新第982章 去留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512章 以古非今第97章 足跡學第399章 喜事第331章 起土驪山隈第152章 香餌之下第450章 河邊骨第211章 省人力十倍!第316章 藍田日暖玉生煙第1019章 飲鴆止渴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334章 堇荼如飴第517章 寒毛直豎!第111章 恨屋及烏第858章 三呼第43章 舂穀持作飯第539章 敝帚自珍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第1027章 大是大非第172章 秦墨第992章 大蟒第661章 北江第985章 千鈞第601章 衛滿第280章 國之將亡
第729章 有的人活着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945章 癡兒第879章 竄天猴與二踢腳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個洛阿神?第877章 如果忠誠有顏色第961章 猗氏第118章 大梁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25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第592章 貓鼠第351章 蒙恬第602章 殺人第583章 甌越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612章 命名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56章 我有急事先走了第322章 不謀而合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247章 三馬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693章 驚濤拍岸第172章 秦墨第488章 農家第990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80章 三傑第624章 快活第575章 南巡第20章 寧爲雞口第905章 始皇帝未竟的事業第217章 執斧斤者第384章 北地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562章 人禍第442章 千里馳遠李將軍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352章 推陳出新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第766章 將軍百戰死(下)第76章 榮辱之責在乎己第567章 平原津第575章 南巡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916章 斬項籍者邑萬戶!第725章 天下爲桎梏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391章 良弓第1029章 一個真相和一個謊言第252章 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第3章 爵位難得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712章 亡秦者第601章 衛滿第651章 常識第894章 陛下可知罪?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97章 足跡學第992章 大蟒第434章 鄰人失火第215章 巧合?第874章 木牛流馬第437章 單于王庭第287章 鶡冠第804章 勝敗兵家事不期第347章 法術勢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352章 推陳出新第982章 去留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512章 以古非今第97章 足跡學第399章 喜事第331章 起土驪山隈第152章 香餌之下第450章 河邊骨第211章 省人力十倍!第316章 藍田日暖玉生煙第1019章 飲鴆止渴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334章 堇荼如飴第517章 寒毛直豎!第111章 恨屋及烏第858章 三呼第43章 舂穀持作飯第539章 敝帚自珍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第1027章 大是大非第172章 秦墨第992章 大蟒第661章 北江第985章 千鈞第601章 衛滿第280章 國之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