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

“我不知道始皇帝是否也意識到了這點。”

黑夫許久未曾如此對人袒露心扉了,他喃喃說道:

“始皇帝一生都厭惡咸陽宮,最開始在關中修宮室,去他處處理政務。後來又沉迷巡遊,我猜測,除了顯示天子威勢外,他也想逃離這地方,離開被隔絕的中樞,走出去看看,看看碩大天下,看看真正的民生苦樂,他想要真正的,應有盡有……”

“但始皇帝的經歷,他的大欲,超過了對芸芸衆生的關切,加上無數人出於種種目的遮掩矇蔽,他註定看不到真相。就算看到了些許,但那時候他更關切的,恐怕已是如何長生,如何與臣子一日上下百戰了。”

“總之,從始皇帝開始,大秦從上到下,就出了大問題,一切以君欲爲先,整個天下數萬秦吏、三千萬生民,都爲了實現始皇帝之慾而奔走東西,南征北戰,卻忘了君與民之間,最簡單的關係……”

張蒼的確是懂得黑夫的人,他替黑夫道出了那層簡單明瞭,卻被始皇帝刻意忽略的道理。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張蒼嘆息道:“此乃吾師荀卿敦敦教誨,只是李丞相不知是故意忘了,還是一味順應君意,推波助瀾,終至天下敗壞……”

“沒錯,水能載舟亦可賽……嗯,覆舟!”

黑夫點頭:“失去了百姓擁護,此所以弱南能敗強北也,此亦關東羣起而反秦也,除了六國餘孽從中鼓動,那些六國故地的黔首閭左,也真的是‘苦秦久矣’,受夠徭役奔波了……”

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成湯。爲民之主者,天子也。

僕爲民主,當以法率下。爲民做主者,官吏也。

既然大秦皇帝和官吏都不能爲民做主,那天下人,就只能斬木爲兵揭竿爲旗,爲自己做主了……

這是中國古代,“民主”的真正內涵,也是遊戲規則,對這規則破壞越大,王朝覆滅也越快,窮兵黷武沒有好下場,適當與民休憩方能長久。

黑夫心中暗道:“待我再度掃平天下,至少二十年內,不興兵戈!”

那是以後的事了,眼下咎待勾勒的,是他這“攝政府”的施政之措:

“舊秦已隨着胡亥倒臺而傾覆,新秦,不可再重蹈覆轍!”

“新秦……”張蒼咀嚼着這稱謂意味着什麼:“但要如何避免?”

“秦雖興軍功爵,民爵不過公乘,近些年來,出身卒伍黔首而能身居朝堂者……”

黑夫指了指自己:“不是黑夫吹噓,獨我一人而已!”

而且,還是拼命開掛才能做到。

“故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本當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衆庶之和,然諸將相仍順始皇帝之意,阿意興功……”

說這話時張蒼瞥了黑夫一眼,心道這些事不就是你帶頭的麼……

黑夫則爲自己解釋道:”驅除匈奴是必要的,這也就罷了,但之後東征、南伐,以及因爲大夏人一句話,始皇帝便使李信將數萬人,廢騾馬十萬西征,實在沒有必要,至於內修宮室等,就更不必說了。”

“我亦曾諫伐南越,至少要徐徐圖之,可始皇帝不聽啊,還與我在碣石宮大吵一架,當時的諸卿,也不見誰幫我說話……”

“可如今不同了。”

黑夫倒是頗爲自信:“和始皇帝時,王、蒙、楊等世代軍功公卿爲將相,雖才略冠絕天下,然仍蔑視黔首不同,我這攝政,還有諸多文武屬下,多是起自布衣。”

南郡的舊部就不用說了,不是地方小吏,就是窮光蛋出身,更有不少像黑夫這種連姓都沒有的白徒,其餘衆人,陸賈、隨何、陳平乃窮士,韓信是無業遊民,蕭何、曹參是地方小吏。

在取得勝利的過程裡,的確有人忘了自己出身的階級,飛速墮落,但大多數人,至少仍立足於他們崛起的階層,腳上的泥巴還沒落乾淨。

“彼輩當中,有卿相之才者不在少數。”

不是黑夫吹噓,歷史上漢朝的幾個丞相,蕭何、曹參、陳平都在他囊中——還沒算眼前的張蒼呢。

“彼輩會佔據朝堂核心,或作爲封疆大吏,治理一方,造就一種曠古未聞的局面……”

黑夫攤開手,指着被自己用武力、謀殺、威逼利誘等手段,廓清的咸陽宮大殿:

“布衣將相之局!”

而且這羣人籍貫分佈廣泛,不獨南郡人,有樑地者,有淮南者,有豐沛者,有齊魯者,幾乎遍佈天下。

“彼輩治理邦國地方時,至少會比從小長於都邑的豪門卿子,更加知道點底層疾患,世之所急。”

黑夫道:“由地方官吏將百姓之所急集中起來,上報朝堂,中樞做出相應改善,再下達地方,繼續接收反饋,考驗這些施政是否正確,如此循環,纔是保證上通下達,爲民做主的好辦法。”

“這便你所說的,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張蒼有些動容,他雖然不是出身貧賤,但亦不過是陽武縣一鄉豪,扔到咸陽這種地方,仍是區區布衣。

“布衣卿相……這是多少士人的夢啊。”

戰國時代的士人很有進取精神,爲入仕而奔走各國,或直接上書國君,或進行遊說,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方略,取得國君的信任後即被重用,由文人學士變爲高級官僚。

但誠如黑夫所言,諸侯列國,還從未像黑夫這羣人般草根的上位者出現過……

這布衣將相之局裡,他張蒼,亦有一席之地!

雖然這僅僅是黑夫的理想,付諸現實定有種種困難和意想不到的異變,但僅是這理想,就足以讓人激動萬分了。

周、秦乃至於歷朝歷代,哪一個政權最初興起時,那大廈的藍圖上,不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勾勒呢?

理想不是虛僞。

它是奠基者們對後來者的期盼。

也一個政體不論何時,都必須維持的“誓言”。

有人覺得噁心,有人不以爲然,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冷嘲熱諷。

但仍有一些人相信:相信前輩血汗不會白費,相信一代代人爲之努力,萬一,有一天這理想實現了呢?

政權強調理想,就如人須得記住夢想一樣,若有一天連這都忘了,我們也早已身陷現實泥潭之中,得過且過,再無未來。

“但這局面,無法永遠保持。”

可旋即,深悉人性之惡的張蒼篤定:“衆人之所以追隨你,是爲了封侯之位,卻不一定能遵循汝期望的理念。彼輩既已登高位,便不再是昔日布衣,最多一代人,便與昔日世卿無異了!”

“是啊……”黑夫明白,若不加改變,仍按照春秋以來的套路來,這種布衣之局,最多維持二三十年,便會隨着打天下的人死去,而轉瞬即逝。

“所以需要一種,從底層向上上升的渠道,讓民間有才學者,尤其是六國故地的士人,能一步步,先爲小吏,再爲郡官,最後慢慢升至朝堂,參與天下決策的制度。”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一個沒有新鮮血液注入的政體,註定是一潭死水,只有提供一個穩定的上升渠道,才能讓政權最大限度保持活力。

“大秦在這點上,已較春秋及六國好許多,黔首甚至隸臣也能通過軍功爵爲吏,更力行宰相皆發於州部,猛將必起於行伍,公子王孫非功不得屬籍,算是遏制了世卿世祿……”

但秦的軍功爵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升上去就很難降下來,最後導致越來越不值錢,漸至敗壞。另一方面,享受這種制度的,是隻佔了天下四分之一人口的新老秦人,十年內被迅速兼併的六國,與這種上升渠道無緣。

“始皇帝未統一時,尚來者不拒,使天下士人集於秦,但一統後,除了那七十餘博士外,君可曾見一個關東士人得身居高位?”

想來想去能找出來的,只有籍黑夫提攜,一路高升的陳平、曹參、蕭何三人了……

其餘千石以上官員,皆秦人也,幾無六國之人!

陸賈、隨何,還有眼下六國反王陣營裡數不清的謀臣策士,都是本有才幹,卻在體制下未能進入上升渠道的人。更過分的是,因爲秦吏豢養門客有限,地方豪貴又受到打擊,苦於沒有出路,關東士人自然只能積極加入到“反賊”的行列裡去了。

說句不好聽的,過去十幾年裡,在關東,秦就好比是取消了科舉的我大清,絕了六國士人的上升渠道,無疑是將他們推到了政權的對立面。

再加上本就盤根錯節的六國貴族,對重徭鬱鬱不平的黔首庶民,讀書人從中出謀劃策,這叛亂不劇烈纔怪。

張蒼深以爲然:“吾師荀卿便曾說過,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

“故上者需下,下者需上。”

黑夫已有計較:“上者要下簡單,爵位隔代降級,後世子孫不肖者,便不能保有富貴。”

張蒼目視黑夫:“若如此做,你會得罪一大批造就這‘新秦’的功臣將士。”

“所以要徐徐圖之,至少在短時間內,不可驟然下達。”

黑夫看着張胖子的嘴道:“之所以告與張君,是知道你嘴緊。”

“蒼當守口如瓶。”張蒼點了點頭,但旋即覺得不對,什麼叫嘴緊,他總覺得這對話怪怪的……

黑夫倒未多想,勾勒制度需要思想家的智慧,作爲荀子後學,又是自己鐵桿黨羽,張蒼是他想到的協助者第一人選:“至於如何讓下者上達州部、朝堂……”

張蒼少不了繼續推銷荀子的設想:“吾師荀卿又言,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黑夫卻不以爲然,荀子只提出了這種設想,可作爲綱領,卻沒有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實施方式。

而且參考的因素是文學、品德、禮儀?雖然是後世察舉、科舉制度的主題,足見荀學影響之深遠,但這不符合眼下秦的基本國情,以及黑夫對未來的更高期盼……

“要以何種方式來做到?這我卻得思索思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縱使聰慧如張蒼,過去作爲秦朝的微末小吏,頂多整理整理圖書,算一算錢糧穀物,朝堂大事?制度改革,黑夫都沒資格評頭論足,更勿提他了,所以尚未深入思考過這一問題。

“這還用說麼?”

黑夫拊掌,對後世的億萬芸芸學子,露出了邪惡的笑。

中國人從古到今,從小到大,從學生到公務員,最擅長,最熱衷於什麼?

“當然是考試啦!”

……

PS:第二章在下午。

第916章 斬項籍者邑萬戶!第964章 越兵第170章 橘與枳第972章 呂澤第563章 大復仇第161章 烽煙再起第744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下)第920章 鹿馬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438章 無懼無退第125章 先登第868章 昭穆第518章 木秀於林第748章 灌水第62章 七何第38章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第479章 民無信不立第46章 門縫裡看人第736章 死國可乎?第188章 陷之死地然後生!第110章 入學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829章 五世相韓第224章 四月行縣第385章 初來乍到第411章 我多陰謀第32章 伯兄第514章 萬馬齊暗究可哀第384章 北地第685章 圖騰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158章 受金第830章 我看你骨骼驚奇第800章 善攻者第443章 紅氅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653章 什長得誅十人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1003章 移席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587章 鷹之子第459章 大丈夫第443章 紅氅第128章 爭首第550章 今欲舉大事!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285章 秦王(中)第779章 苟富貴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第198章 官大夫第787章 權謀第401章 歷史拐了個彎第606章 三十四年第943章 思蜀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581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590章 縱橫第787章 權謀第989章 三個臭皮匠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567章 平原津第18章 袍澤們第14章 立小功得微名第448章 騎戰第287章 鶡冠第551章 朕安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113章 不可千日防賊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964章 越兵第607章 南征第463章 大生產第640章 一飯第203章 退婚第159章 婚姻在於有利可圖第648章 蠱禍第484章 移風易俗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277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403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736章 死國可乎?第574章 坑術士第530章 成王敗寇第1009章 博弈第16章 要小心……第53章 鄉里鄉親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893章 望夷第358章 護短第450章 河邊骨第448章 騎戰第906章 新秦第19章 較勁
第916章 斬項籍者邑萬戶!第964章 越兵第170章 橘與枳第972章 呂澤第563章 大復仇第161章 烽煙再起第744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下)第920章 鹿馬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438章 無懼無退第125章 先登第868章 昭穆第518章 木秀於林第748章 灌水第62章 七何第38章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第479章 民無信不立第46章 門縫裡看人第736章 死國可乎?第188章 陷之死地然後生!第110章 入學第676章 王之蔽甚矣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829章 五世相韓第224章 四月行縣第385章 初來乍到第411章 我多陰謀第32章 伯兄第514章 萬馬齊暗究可哀第384章 北地第685章 圖騰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158章 受金第830章 我看你骨骼驚奇第800章 善攻者第443章 紅氅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653章 什長得誅十人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1003章 移席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587章 鷹之子第459章 大丈夫第443章 紅氅第128章 爭首第550章 今欲舉大事!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285章 秦王(中)第779章 苟富貴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第198章 官大夫第787章 權謀第401章 歷史拐了個彎第606章 三十四年第943章 思蜀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581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590章 縱橫第787章 權謀第989章 三個臭皮匠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567章 平原津第18章 袍澤們第14章 立小功得微名第448章 騎戰第287章 鶡冠第551章 朕安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113章 不可千日防賊第497章 魚入大海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964章 越兵第607章 南征第463章 大生產第640章 一飯第203章 退婚第159章 婚姻在於有利可圖第648章 蠱禍第484章 移風易俗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406章 統一戰線第277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403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736章 死國可乎?第574章 坑術士第530章 成王敗寇第1009章 博弈第16章 要小心……第53章 鄉里鄉親第971章 羣雄討黑第272章 無不陷之矛與不可陷之盾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893章 望夷第358章 護短第450章 河邊骨第448章 騎戰第906章 新秦第19章 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