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與將軍的這層關係被堅守於即墨的齊軍主將田單知道了,大喜,就對他的部下說道:“燕軍必退,齊必復國。“部下聽了之後很是奇怪,驚問其故。田單說道:“自古以來,哪有國王疑之於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的?”於是,他到處散佈謠言,施反間計,說樂毅能在短時間內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難道幾年的工夫還打不下莒城和即墨嗎?其實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齊人之心,爲他叛燕自立作準備,還說什麼樂毅本欲自立爲齊王,過去因不願承擔辜負先王之名而未敢輕動,現新王即位,樂毅大概就不會再有顧忌了。還說如果新王另派個將軍來代替樂毅的話,恐怕莒城和即墨就危在旦夕了。這此流言蜚語如空穴來風,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整個燕國全都傳遍了,這就不容燕惠王不想念了,加上他本就與樂毅有隙。於是
他就下令罷免樂毅的兵權,派騎劫爲大將去齊國接替的職務,並要樂毅立即回國。
見燕惠王如此草率,他的丞相就勸他,李惠王慎重一些,說道:“樂毅乃是先王信任的大將,有大功於燕,現聽從人言,就罷免他的兵權,天下諸侯聞之,就會謂燕國不能容人,以後還有誰會爲燕國出力”燕惠王說道:“你能保證樂毅不會有異心嗎?”丞相聽了之後也不敢斷言,所以也就不吱聲了,因爲這樣的擔保,誰也沒有把握。樂毅被罷免的消息傳到齊國之後,樂毅的副將甘昧對樂毅說道:“將軍,功虧一簣呀,可是將軍您又受不白之冤,奈何?”樂毅聽了之後也是仰天長嘆道:“我以前對古人有始無終十分不滿,想不到現在卻輪到我自己了。”接着又嘆道:“可是我如回國的話,必死無疑。”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對甘昧說道:“我現在要去趙國,時久水清,事久衆明。我不能就這樣白白的死去,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就真要背上不義之名了。同時,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我爲燕國收復大片領土,也無愧於先王了。”甘昧說道:“可是將軍走了之後,您的家人該怎麼辦呢?”樂毅說道:“我如回國,不僅我有性命之憂,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險,可是如果我去趙的話,燕王就不會把我的家人怎麼樣了,這叫內入則死,外出則生。”
於是樂毅把帥印掛在軍營的牆壁上,自己隻身前往趙國而去。趙惠王聽說樂毅歸趙,十分的高興,隆重地接待了他,並封他爲望諸君。燕惠王聽說樂毅歸趙,十分的惱火,命人把樂毅的家人抓了起來,同時令樂毅的接任者騎劫全力攻齊。可是這個騎劫是個寡思少謀的人物。他接任樂毅的職務之後,一反樂毅原來的戰略部署與爭取民心的正確措施,施之以殘苛的政策,把抓到的齊軍削掉鼻子,挖掉
眼睛,還挖齊之墓,暴屍於外。這就激起了齊人軍民的強烈反抗,齊將田單利用這一有利於己的形勢,以火牛陣的戰術,在即墨城下大敗燕軍,騎劫被殺。見燕軍大敗,田單也乘勝追擊,氫燕軍全部逐出齊境,並全部收復齊國所失城邑,迎接齊襄王於臨淄復位。結果樂毅與燕昭王十幾年的辛苦全部付之東流。燕惠王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清醒了,深爲懊悔,同時又怨樂毅離燕歸趙,擔心趙國起用樂毅。他乘燕軍新敗之機,給樂毅去了一封信,檢討自己的過失,又委婉的指責樂毅不忠,要求樂毅返燕。但樂毅決心已下,不可再改。他給燕惠王覆信說道:“免身立功,以明先王這跡,臣之上計也。伍子胥不早見主之不同量,是以沉於江而不化,所以離毀辱之誹謗,墜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爲利,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措詞溫婉,語意誠摯,對他離燕去趙,作了有力的申辯,坦率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絕對不去當伍子胥。
燕惠王見樂毅態度堅決,又擔心樂毅率趙軍攻燕,只好釋放樂毅的家人,封樂毅之子樂閒爲昌國君,以示籠絡。以後樂毅就身居趙國客卿,在燕、趙二國之間奔走,既不使自己揹負不忠之名,也使得家人安然無恙,最後老死於趙。現在看來,樂毅作爲戰國名將,不僅有較高的軍事戰略才能,還善於把外交鬥爭和軍事手段結合起來,把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結合起來,以取得民心,籠絡敵國民衆,這都顯示了樂毅有很高的軍政水平。另外,他深謀遠慮,在讒言面前,沉着冷靜。既不率兵抗上,又不口吐怨言,更不冒然回國以遭不測,而是超然於他國,最後讓事實說話,證明自己的正確與清白,比起伍子胥了,其智謀還要更勝一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