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

這聲音說話,又重又急,又有一股文人沒有的痛快,聽的張守仁激動不已。他心中明白,此時說笑不忌的,自然是在樞密使院掌印,曾經在軍中服役位至校尉,樞使中的異數,樞密院掌印使,石嘉。

“院使大人過譽,末將不過是僥倖罷了。”

“擡起頭來!”

張守仁聽命擡頭,雖然不敢打量,卻見這大堂雖是寬廣,卻是別無長物,空空如也。只有大堂正中,懸掛着太祖畫像,畫像之下,並立着五張坐椅,坐椅上端坐的,自然是五位樞密使。

以空曠的空間和直面而坐的辦法,使得站立在大堂中央,接受盤問的下屬,感受到一股絕大的威壓。當初設計這個大堂的人,想必也是用心良苦。

樞密使不着軍服,均是身着一品文官的紫色袍服,頭戴長角蹼頭,腳踩黑色官靴。坐在正中,年約五十,身材壯實透着一股軍人才有的氣質與坐姿的,自然就是石嘉。

石嘉見張守仁依命擡頭,兩隻眸子並不躲閃自己的眼神,而是坦然而視,細細一看,只覺這年青人的眼神晶瑩發亮,深不見底,眼珠轉動間,一股靈氣自眼中發散而出,令人見之而心折。

他心中暗自歡喜,卻故意板着臉道:“張將軍少年成名,又如此謙遜,實在是少年老成。”

張守仁老臉微紅,欠身答道:“末將不敢。”

石嘉悶哼一聲,怒道:“你以爲我在誇獎你麼?”

張守仁心中一凜,急忙答道:“不敢。樞使大人有何訓斥,末將一定洗耳恭聽。”

“大楚軍人,地方與京城駐軍,共八十萬三千有奇。上將統制使十三員,兵馬使、轉運使、防禦使三百七十五人,其餘指揮使、校尉、兵曹過萬人。可有一人,能夠帶兵四渡黃河,迫數萬敵人固守東京,不敢出戰;又可有一人,縱橫四十萬敵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又可有一人,所得資財,與兵士平分,使得屬下軍人,愛之如父母?”

他嘿然一笑,盯視着張守仁道:“這些都是僥倖不成!”

見張守仁並不答話,石嘉卻又笑道:“這僥倖一說,倒也不是你一個人有此胡言。那呂奐上書樞院,說是不可對你褒揚太過,年青人,需要抑揚,再打磨一下,方可大用。就是適才,這堂內尚且有人,說你不過是僥倖罷了!”

他適才對張守仁大加訓斥,張守仁知道他並無惡意,是以從容聽訓,並不緊張。待到此時,他已經滿頭大汗,大驚失色,心道:“這老頭得了失心瘋麼!”

要知道這堂內並不是石嘉與張守仁兩人而憶,象石嘉的話,原本是秘密不可告人,只適合在私下裡言說。象他這樣大喇叭一樣,當着各人的面叫嚷開來。那麼張守仁勢必知道是誰迫害,是誰與他做對,將一切撕破開來,擺在明面。如此這般,呂奐等人反道沒有顧忌,可以一意與張守仁做對。以他們的能力,縱然是張守仁名動天下,又能如何,還不是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

他眼見石嘉還要再說,哪裡還敢再聽,急忙躬身,打斷他話頭,苦笑道:“大人訓斥的是,末將知道。日後再有人說起,末將不敢自傲,卻也不再妄自謙抑了。”

石嘉顯是對他的態度很是滿意,當下輕輕點頭,微笑道:“很好。守仁將軍年少有爲,將來必定是我大楚軍中的棟樑。北方的蠻子一年比一年囂張,這次襄城可差點兒就守不住,老夫意欲調派兵馬援助,卻偏偏有人在其中做鬼,說什麼一城一池之得失,無關大局。若是大動干戈,反而會危及根本,這真是可笑之極。襄城若失,大江失守,敵人順流直下,建康城一失,南京又能擋住敵人的鐵騎麼?到時候,大家一起往海上避難吧!”

京師中關於和戰的爭執,一直未停,這些張守仁到是清楚。此時襄城大戰,原本駐在樊城和合肥的駐軍合該前來援助,怎料一直到敵人退走,援兵卻是一個末見。而襄城主帥呂奐,卻也似乎對守城全無信心,將最精銳的背崽軍調爲親軍,隨時準備逃走。

戰事結束之後,襄城上下回想起來,無一不是捏一把汗。大帥可以隨時倚仗着背崽軍的戰力保護逃走,全城五六十萬的百姓,還有六萬守軍,勢必將玉石俱焚,無一倖免。蒙兀人凡遇堅城抵抗,一定要屠之而後快,象襄城這樣力抗蒙兀二十年,使得其精兵強將戰死城下過數萬人的城市,只怕連年輕女子與工匠,都不會脫難。

各人原來只是以爲呂奐無能,膽小怯戰。待到後來細思起來,這呂奐雖然屬於庸人一個,卻也不曾無能到這個地步。況且以前襄城每遇戰事,朝廷必定大軍雲集,與守軍互爲犄角之勢。此次竟是一個援兵不見。再想想朝中太師一向主和,對主戰派堅決抵抗的態度很是不滿,曾經數次暗中派遣使者求和,卻也是多次被主戰的守將以通敵的罪名斬殺。兩邊的勢力惡鬥致此,什麼國仇家恨,卻也是顧不得了。襄城雖然重要,主和派卻想着城池一失,可以藉着襄城之失,大彈求和之調;主戰派,卻也要藉着襄城之失,搬掉呂奐,激勵全民抗爭。兩邊均是同一個想法,於是一拍既合,竟將諾大的襄城置之不顧,只待城池失陷後進行自己的計劃。

若不是張守仁誤打誤撞,只怕這時候的襄城已經成爲鬼域,蒙兀大軍橫衝直撞,攻城掠地,**搶掠,無所不爲。

張守仁想到此處,一口氣終就按捺不住,冷笑道:“大宋天子一心和蠻子求和,結果弄的國家板蕩,本朝太祖立國時,曾言:敢言與敵議和者,立斬。今時此日,若是還有人敢言和事,樞密大人何不遵循太祖遺命,將其立斬!”

此語一出,石嘉當即大喜,堂內其餘衆樞密,或是擊節讚賞,或是面帶不屑,表情各異,心思不同,倒也令旁觀者好笑。

“好,我朝就是要有張將軍這樣的好漢子,好男兒!象張將軍這樣的軍人,就應該得到重要,這樣,國家不愁無人矣!”

石嘉擊節大讚,轉頭四顧,向衆樞密笑道:“如何?”

衆樞密皆點頭道:“但憑掌印決斷。”

“既然如此,老夫就託大一回。適才咱們議功,張將軍是臨敵陷陣,破敵斬旗的頭等大功,再加上是深入敵境,大長我軍士氣,甚至民心也爲這次大勝所動,國朝四百軍州,皆是傳頌張將軍的威名。如此名將,是我大楚立國後少有,合當大加獎賞。我的意思,是授以京城禁軍第一軍的兵馬使一職,各位以爲如何?”

大楚軍制,最高一級是統治一方,統轄大州名城,甚至有民政權的節度使一職。不過此職自開國後,爲了防止武將坐大,已經不再授人。節度使下,便是統管一城軍事的統制使,統制使的副手有防禦使、轉運使、統制之下,便是屬下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的軍兵馬使,兵馬使下,是指揮三千人的廂指揮使,其下便是校尉、別將、兵曹。

這石嘉輕飄飄的一句話,立時令堂內所有**驚失色。

張守仁亦是瞠目結舌,驚道:“末將如何敢當!”

禁軍身負守備京城,護衛帝室的重任,每軍都有足額的一萬五千人,兵馬使全是朝中世家權貴的子弟擔任,張守仁在數月前不過一個隊正,如何能擔當的起兵馬使這樣的職位。

石嘉如此處事,倒教原本一心與他唱對臺的那樞密使停了話頭,微微冷笑,倒只要看他如何收場。

其餘幾人,或是石嘉心腹,或是他的好友,都知道此人脾氣很是執拗,越是相勸,越是難以說明。倒不如閉嘴不言,靜觀其變。

“張將軍,不必謙遜。你立下如此大功,什麼軍職當不得?歷練幾年,當個統制使亦非不可能之事。我已經稟報聖上,待你陛見之後,便下旨給樞院,正式任命。”

與指揮使這樣的中下層軍職不同,兵馬使一職,最少要在表面上經過皇帝同意,並頒旨而行,以防人臣權力過大,危及皇帝的權威。

石嘉如此堅決,各人已經隱約間明白,張守仁任命軍職,獎賞軍功的事,已經成爲主戰派與主和勢力間的一場角力,身爲主戰派首領的石嘉,無論如何也要讓張守仁得到應有的,甚至是超乎其功勞的獎賞,用來打擊主和派的氣焰。

“守闕主事、書史令何在?”

兩名青袍官員聞聲而動,一起步上堂上,向石嘉躬身行了一禮,齊聲道:“下官某在。”

“你們二人,立刻書錄張守仁的告身、樞密府令、製作印信。”

“是,下官遵令。”

石嘉斂容正色,端坐堂前,提筆將張守仁的任命寫了,交給這兩個官員前去加蓋印信,備檔待查。待這任命書呈給皇帝,皇帝頒旨同意後,張守仁一躍十幾級的任命,便算是板上釘釘,無可更改了。

張守仁知道,這種事自己決沒有發言的資格。別看石嘉對他言笑不忌,鼓勵有加,可若是自己不識擡舉,擾了他興致,只怕他弄死自己,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般的容易。

可是依附石嘉,就等若與太師做對,那太師要弄死自己,也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般的容易。

思來想去,只覺自己全身發癢,好象當真長出十幾條腿來,真的成了一隻螞蟻,還是一隻隨時會被踩死的螞蟻。

當下擠出笑容,按着禮儀謝過樞密提拔之恩,轉身按劍,昂首出門。

不管如何,他張守仁總歸不是搖尾乞憐的小人。亦不是被官職俸祿打動,就會得意忘形,不知進退的蠢人。這石嘉如此待他,顯然是要把他拉入自己袖中,成爲石黨的一份子。而張守仁心中,無論戰和兩派,都並不足以讓他傾心相托。

只是朝中賞派之爭如此厲害,他又與餘太師**理念不合,如今看來,只也有投靠石嘉一條路可走。若是不然,兩邊無論哪一邊和他過不去,都能讓將瞬間擊成齏粉。

“只怕樞密大人看出了這一點,這才如此沒有顧忌吧。”

張守仁搖頭苦笑,用力晃了晃自己腦袋,正要離去,卻見有一青袍官員,急匆匆跑到自己身邊,賠笑道:“張將軍,石樞密有令,讓下官知會將軍,一會子石府宴請將軍,請將軍一定要赴宴。”

這人身着從五品的文官袍服,頭戴展腳襆頭,身着紅色官袍,腳穿黑色厚底官靴,若是在地方,也是一州的知府位份,在這樞府裡,想必也是有名號位份的官員,此時卻被石嘉如同家中奴僕一般的使喚,跑的滿頭大汗,顯是對石嘉的任何命令,都是不敢怠慢。

這官員將話傳到,料想張守仁必定不會拒絕,當下微笑點頭,向張守仁道:“將軍聽清了吧?石府宴客,最忌人遲到,還請將軍早來。大家也早聞將軍威名,渴欲結實,將軍早些過來,也可與大夥兒親近親近。”

“這位大人,守仁剛到京師,還末安置。況且,我與好友一齊過來京師,事先說好,樞府這邊事情一完,就去尋他。他一個文弱舉子,身上分文沒有,在這京城裡亂走亂撞的,我實在是不放心哪。”

張守仁皺眉嘆氣,好象楊易安這個青年男子如同小女孩一般,隨時會被人拐賣。

那官員聽的目瞪口呆,忍不住苦笑道:“既然這樣,不如請貴友一起過來,想來樞相大人不會見怪的。”

“不不,這如何使得。小將不過是一個小小別將,得樞相擡舉,入府飲宴,已經是殊恩厚德,如何敢再帶旁人前去。請大人回覆樞相,過上幾天,小將一定親自登門求教,並謝今日不**之罪。”

話既然說到這個地步,那官員也不好再勸。只得苦笑點頭,看着張守仁下了石階,出了樞院大門。

第十卷 縱橫捭闔(5)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五)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五卷 穎州之戰(八)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
第十卷 縱橫捭闔(5)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四卷 逐鹿中原(七)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五卷 穎州之戰(三)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四)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九)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四)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九卷 兵者詭道(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二)第三卷帝都風雲(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六)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四)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八卷 撫境安民(七)第十卷 縱橫捭闔(6)第十卷 縱橫捭闔(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四)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五)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五卷 穎州之戰(八)第三卷 帝都風雲(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六)第二卷 背嵬揚威(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一)第五卷 穎州之戰(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三)第五卷 穎州之戰(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九)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