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四章 暴政始與末

李響不過是個什長罷了,這樣的軍職,也不可能參與什麼軍事機密。不過,他的講述和青州軍探明的情報結合起來,倒是可以印證一些東西,一些青州軍高層一直在懷疑,卻無法確認的東西——袁紹的後勤也出現問題了。

乏糧,這是亂世中永恆的主題,戰亂對生產造成巨大的破壞的同時,還加劇了消耗,入不敷出是應有之義。

而糧草供應,對戰爭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單就歷史上,三國時代的諸多戰役中,糧食對戰爭的影響,就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最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戰中,曹操突襲了袁紹的糧倉——烏巢,從而奠定了戰爭的勝利。持續性最強的則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是被張頜破了介亭,戰略上有了不得不退的理由之外,其餘的幾次,幾乎每次退兵都是因爲乏糧。

此外,還有呂布和曹操的東郡之爭,公孫瓚和袁紹的河北之爭,最後失敗的,都是後勤供應存在問題,但武力更強勢的一方。

王羽在連戰連捷的情況下,採取了迴避敵軍鋒芒,誘敵深入的策略,同樣也是出於田豐的提醒,以及對後勤供應的擔憂,同樣的原因。

青州後勤壓力大,但冀州就會輕鬆嗎?

在戰火幾乎席捲了冀州全境的背景下,雖然冀州倉儲豐厚,但從界橋之戰開始,先後動員了近二十萬軍力的袁紹,又豈能一點壓力都沒有?

青州方面不確定的,只是袁紹的後勤壓力到底有多大而已。

現在,通過李響的講述,真相一點點浮出了水面。

袁軍的後勤壓力由來已久,而且不是因爲冀州的倉儲量不足。而是因爲袁軍的作戰重心一直在反覆變更。

河北大戰正式開打前,袁紹居於守勢。他一方面要做好正面決戰的準備,另一方面還要在後方囤積重兵,防備公孫瓚輕騎迂迴,橫施突襲。所以,當時冀州錢糧除了例行的送往鄴城之外,也在向各郡的郡城輸送,特別是位於前線的幾個郡。

所以,除了清河、陽平、安平、鄴城之外。剩餘的幾個郡都只留下了最低限度的錢糧儲備和兵員。這也是黑山軍出兵後,縱橫安平、趙國,無人可擋的主要原因。

兵寡,戰力就弱;糧少,動員能力就差。兩者結合,自然就只有被人披靡的份兒了。

界橋獲勝後,爲了保持攻勢,冀州的儲備開始重點向清河、安平輸送,以保障麴義的五萬大軍順利進兵。

結果,龍湊之戰,五萬大軍灰飛煙滅。作爲後備的張頜也先贏後輸,招致了聯軍的權力反撲,喪失了戰鬥力,只能困守孤城。青幽聯軍橫掃安平、清河兩郡。先前的投入全打了水漂,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袁紹的損失慘重至極。

其後的戰局,也是一直保持着跌宕起伏的節奏。

從最初的苦守。到其後的四面合圍,再變成在清淵決戰。後來又改成了以清淵爲基地,持久作戰,最後則演變成了追擊戰,袁紹的反攻策略一變再變,戰略重心和屯糧之所,自然也隨之變化。

而屯糧這種事,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幾項策略當中的戰略重心都不一樣,屯糧之地自然也不盡相同。袁紹之所以在清淵沒有找到戰機後,就將策略改成了相持作戰,除了顏良敗亡的打擊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糧草供應上出現了困難。

在冷兵器時代,很少有人有意願和能力發動遠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糧草在運輸途中的損耗。所謂千里饋糧,士有飢色,就很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若單靠民夫背,一人背六鬥,也就是差不多六十到八十斤的糧食,民夫每天吃兩鬥,頂多也只能走上三十六天。假設運糧隊一天能走上三十里地,糧盡之時,差不多正好一千里。千里饋糧,到了終點,也就剩個袋底兒了。

用車馬裝載效率當然會高很多,不過損耗同樣少不了,牛馬牲畜吃的可比人多。再考慮到疾病和意外因素造成的減員等影響,以及天氣變化對行程的延誤,以及民夫運糧抵達後,還要返回,糧食運輸對諸侯們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袁紹雖然很富,卻也架不住他這麼折騰,除了鄴城之外,他的戰略重心一變再變,屯糧之所換來換去,但是路上民夫的消耗,就相當驚人了。

此外,從張燕出兵開始,冀州境內的治安一下就變得糟糕了很多,運糧還得加派兵馬護送,這再次加重了袁紹的負擔。

最後,袁紹不但兵多,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客軍。

除了劉岱沒過河與袁軍會師,是隻帶乾糧之外,其餘的幾路盟軍,都是隻帶嘴來的。光吃還不算,通常來說,客軍在異地作戰,爲了保持士氣,避免士卒因思鄉等原因士氣低落,時不時的就得打賞,甚至要發雙倍的軍餉,這筆錢,袁紹自然也責無旁貸。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王羽先後擊退劉岱和曹操,大振聲威之餘,也給冀州削減了一部分後勤壓力,足足少了五萬張嘴,簡直是個無底洞啊!

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策略,到底有沒有什麼埋伏,李響說不清楚,但他卻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道:“袁紹肯定撐不住了,他吩咐張使君分兵進軍時,明明白白的說了,讓咱們自己設法籌集錢糧,還說了個文雅詞,是什麼來着……”

“因糧於敵?”李十一接茬道。

“對!就是這個詞兒!”李響一拍手,馬屁隨即跟上:“還是十一兄弟有學問,沾了王君侯的仙氣兒,就是不一樣啊。”

馬屁拍了,可李十一的臉色卻更差了,他擡眼看向人羣,又望向不遠處的鎮子。冷森森的問道:“於是,你們就在清河燒殺劫掠,禍害百姓?”

李響這人大能耐沒有,小聰明倒是不少,聽得語氣不善,頓時就打了個哆嗦,趕忙撇清道:“這可不能怨俺吶,俺就是個小小的什長,還不是人家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再說……再說。我這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對了,我在鎮子裡可沒動過手,不信你問問他們!”

他這也是真急了,搞得都慌不擇言了。好在最後那句還是有點說服力的。

“你沒動手,人家幹嘛追着你打?”李十一的語氣依然冰冷,但森然之意卻少了幾分。

他明白被挾裹的百姓爲何憤怒至此了,換了他遭這種無妄之災,肯定也怒不可謁。動手殘害百姓的肯定該死,若只是隨從,倒也罪不至此。畢竟是沒出五服的本家兄弟。若是犯的錯不大,他未嘗不想留點情面。

“這當口,誰還分得清誰是誰啊?還不是逮個人就打?把心頭的惡氣出了再說?”聽出了對方語氣中的鬆動,李響長長的鬆了口氣。他指着亂作一團的人羣說道:“你看看,都亂成這樣了,誰有工夫顧得上找人啊?”

他說的不無道理,但作爲給自己脫罪的理由。卻還不夠充分,見李十一臉上仍有不豫之色。他連忙拋出最後一個理由:“其實,下手打人,搶女人的,就沒幾個是咱們河內的老鄉。”

“哦,這話怎麼說?”這一次,連太史慈都微微動了容。如果河內軍中還混雜了其他部隊,很有可能就是袁紹敢於分兵三路的依仗了。

“回稟將軍。”李響倒是乖覺,先行了個禮,這才解釋道:“張使君是從上黨來的,他這個河內太守也是袁紹任命的,而不是朝廷的敕命,朝廷委任的太守,是王使君!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他也只能任人唯親,將自己的嫡系人馬全都提拔起來了。”

他有些委屈的嘮叨起來:“就拿那個棄馬逃跑的混賬來說,別看他帶的是個百人隊,可實際上,他就是個什長,不過是上黨軍的,不是河內軍的,結果卻人五人六的以將軍自居,不光是他,只要是上黨來的,就算是個小兵,也比我這個什長吃香……”

他本來就有點話癆,這一委屈起來,更是滔滔不絕,夾纏不清的私貨也不少,但意思倒是表達清楚了。

如果純粹以朝廷的敕令爲準,現在的河內太守的確還是王匡,不過這倒不是困擾張楊的主要原因。和諸多外來諸侯一樣,張楊的煩惱主要來自於內部派系的平衡。

這其實是三國時代的普遍性問題,外來的強龍和地頭蛇之間,總要分個上下高低。

袁紹和沮授的矛盾、徐州陶謙和陳登父子以及薛禮等人衝突;荊州劉表和蔡、蒯等荊州大族的關係;益州劉焉與蜀中士族的關係;甚至連幽州劉虞和公孫瓚的關係,也都可以歸爲這個範疇。

外來戶要壓倒地頭蛇,必須要有自己的嫡系,並且要緊緊的依靠這些嫡系,進行長期的鬥爭。若是沒有,就會被地方派系架空,變成傀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表。

劉表的聲望不比劉虞低,能力和風儀在諸侯中,也是翹楚,更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否則也不會有單騎入荊州這樣的壯舉。然而,在穩定了荊州內部之後,他卻完全無法進行擴張。

東西兩面都是同宗,不可輕侮,穩妥起見,不擅起邊釁倒也罷了,可北面的南陽卻空虛得很。張濟全力配合董卓的主力攻打洛陽,結果遭遇了張遼,被揍得鼻青臉腫,落花流水,靠着侄子張繡的死戰,才勉強逃出生天。

但凡劉表有一點點戰略眼光,就不應該放過這個落井下石的機會。

當時,曹操的主力正在河北和王羽激戰,潁川空虛,劉表奪取了南陽之後,順勢就可以將潁川收入囊中,攻取陳留也不是什麼妄言。

可他卻安坐不動,白白錯過了戰機。

荊州沒兵嗎?荊襄兵精,一直到了隋唐,甚至五代十國時期,乃至近代,都是很有名的。能打敗孫堅的強軍,會沒有戰鬥力嗎?

乏糧?更是扯淡,在河北大戰如火如荼,徐州連續發生內亂之後,荊州恐怕已經是大漢最富庶的一個州郡了,怎麼可能沒糧?

劉表之所以不動如山,無非是地方派系互相掣肘,他做不了主罷了。

有鑑於此,各路諸侯實際上都在努力的擴大嫡系的實力,壓制地方派系。劉虞和公孫瓚的衝突,表現得最爲明顯。

不壓制就會被架空,東風西風總是要分個勝負,因此,就算明知道壓制過程中會露出破綻,損耗實力,但諸侯們還是不得已而爲之,這是個無解的難題。

張楊就是努力壓制敵方派系的一員,截止目前,他做得還算成功,但多少有點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在這場劫掠行動中,就暴露得比較明顯。

“出發前,張使君明令過的,儘量不要傷人,更不可擾民,徵糧之後,也要給人家裡留下過冬的糧食和明年的種子,咱們只拿富裕出來的。可結果呢,那個該死章四見人就甩鞭子,看見有點姿色的女人就往外拉……”

李響忿忿不平的說着:“開始那兩個村子,還沒有拉壯丁,後來搶的糧食太多,他嫌搬運着累,乾脆就連男的都一起搶了。喏,”他朝着人羣努努嘴:“那裡面有不少根本就不是這個鎮子的,造孽啊,不過跟咱可沒關係,都是那幫子上黨來的造的孽。”

他覺得自己開脫的已經差不多了,說完,擺出了一副無辜的表情,結果被他堂弟一句話就給嗆回來了:“你不是說你是第一次嗎?”

“是……”他張了張嘴,沒話說了,心裡這個恨啊,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個嘴巴,明明已經差不多過關了,非說這麼多廢話,這不自己給自己找病嗎?

“李校尉,先讓你這從兄退下。”太史慈又發話了,叫的雖然是李十一,但李響卻猛地哆嗦了一下,他怕啊,那三百鐵騎固然可怕,但這位斬將奪旗如無物的猛將,卻也不差多少,說是更可怕也沒錯。

“喏。”李十一知道太史慈有事要商量,連忙將李響趕走,讓兩個騎兵監視着。

李響這下可嚇毀了,這是出大事了啊!那位將軍這是非殺自己不可呀!不過,這好像不合情理啊,自己好像不是這麼重要的人物呀?

()

第84章 再連一環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五二二章 一紙勝萬言七二四章 兄弟齊心三六四章 暴政始與末六九八章 亂中有序五四九章 將門虎女八八六章 烈火焚城一八二章 勇不可當七三四章 馬蹄樑慘案五三五章 找茬與反制四九六章 連鎖反應八六零章 一箭定千軍三八九章 飛馬踏陣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六九五章 全線被敵四一八章 樹倒猢猻散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九二九章 風冷心亦寒五五九章 當面打臉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九三二章 陳到的請求八五一章 樂在其中九四二章 進退失據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五八六章 存乎一心第27章 再會呂溫侯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四九九章 知己之敵七四零章 血債血償九二一章 撲朔迷離五零六章 步步佔先七零一章 震怖四方四二三章 罵死袁紹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五三七章 奇葩小蘿莉一四五章 鳳凰涅盤六一九章 關羽的絕招三三七章 浮華一夢九零一章 五成勝算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一八五章 運氣惹的禍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六六八章 太史慈歸來五八五章 馬陵之戰第59章 威勢凌羣雄三六四章 暴政始與末二七九章 義從易主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四零六章 全面接戰三七七章 子系中山狼二三七章 海上羣狼五九五章 送羊入虎口第62章 富貴險中求一七三章 青州攻略二零一章 王羽的殺招五九七章 求和與契機三六八章 掃蕩者楊醜二零八章 曲終殺機現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九七三章 天心難測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六五四章 呂布的決定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四六一章 尋人終有跡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四九八章 武裝大遊行八零二章 不祥的預感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七九九章 最新動向一四七章 一線之間一九二章 曹操的決斷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第4章 月黑殺人夜一五五章 軍心盡收三零七章 情報戰精要五六七章 兇殘殺陣八四一章 貨幣戰爭一七一章 衣錦還鄉七一六章 逆襲落空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一五零章 止戈與勝負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六四四章 等着你回來九二八章 各方皆運籌第7章 一諾千金重二零六章 清平世界三零七章 情報戰精要三五五章 籌謀貴深遠四六四章 所謂王霸道九零五章 決戰時刻七六九章 異想天開
第84章 再連一環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五二二章 一紙勝萬言七二四章 兄弟齊心三六四章 暴政始與末六九八章 亂中有序五四九章 將門虎女八八六章 烈火焚城一八二章 勇不可當七三四章 馬蹄樑慘案五三五章 找茬與反制四九六章 連鎖反應八六零章 一箭定千軍三八九章 飛馬踏陣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六九五章 全線被敵四一八章 樹倒猢猻散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九二九章 風冷心亦寒五五九章 當面打臉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九三二章 陳到的請求八五一章 樂在其中九四二章 進退失據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五八六章 存乎一心第27章 再會呂溫侯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四九九章 知己之敵七四零章 血債血償九二一章 撲朔迷離五零六章 步步佔先七零一章 震怖四方四二三章 罵死袁紹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五三七章 奇葩小蘿莉一四五章 鳳凰涅盤六一九章 關羽的絕招三三七章 浮華一夢九零一章 五成勝算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一八五章 運氣惹的禍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六六八章 太史慈歸來五八五章 馬陵之戰第59章 威勢凌羣雄三六四章 暴政始與末二七九章 義從易主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四零六章 全面接戰三七七章 子系中山狼二三七章 海上羣狼五九五章 送羊入虎口第62章 富貴險中求一七三章 青州攻略二零一章 王羽的殺招五九七章 求和與契機三六八章 掃蕩者楊醜二零八章 曲終殺機現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九七三章 天心難測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六五四章 呂布的決定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四六一章 尋人終有跡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四九八章 武裝大遊行八零二章 不祥的預感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七九九章 最新動向一四七章 一線之間一九二章 曹操的決斷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第4章 月黑殺人夜一五五章 軍心盡收三零七章 情報戰精要五六七章 兇殘殺陣八四一章 貨幣戰爭一七一章 衣錦還鄉七一六章 逆襲落空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一五零章 止戈與勝負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六四四章 等着你回來九二八章 各方皆運籌第7章 一諾千金重二零六章 清平世界三零七章 情報戰精要三五五章 籌謀貴深遠四六四章 所謂王霸道九零五章 決戰時刻七六九章 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