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六章 時代的湍流

八二六章 時代的湍流

和三國最頂尖的梟雄們爭鋒,是王羽一直以來都非常期待的。(.)

在此之前,雖然雙方也鬥智鬥力過,但當時兩邊都各有顧忌,只能算是試探性的交手,而非真正的生死相搏。

現在,巔峰對決即將上演。

而出乎王羽預料的是,他首先要面對的對手竟然不是實力最強,距離也最近的曹操,而是在三國羣雄當中,實力最有爭議性的西涼馬家軍。

王羽從賈詡派來的信使口中得知,就在他忙着二公孫出塞的準備工作時,其他人也沒閒着,曹操的關中之行收穫甚豐,先是全盤接收了段煨的三萬雍涼勁卒,然後在長安圍攻戰中,又通過城內的內應成功策反了郭汜。

像是連鎖反應一樣,郭汜緊接着又勸得樊稠意動,只有李傕堅定的拒絕了郭汜的提議,揚言誓死不負董卓知遇之恩,並苦口婆心的勸老搭檔回頭。

董卓困守長安,看似是個死局,

李傕的決絕,換來的是老搭檔的背後一刀——或是出於羞愧而來的惱怒,又或是擔心李傕出首告發,泄露了消息,郭汜在表面上唯唯諾諾,暗地裡下了殺手。

李傕也算是三國時代的一位名將,歷史上曾先後打敗過呂布、馬騰,便是孫堅這樣的猛人,聽聞李傕大名,也曾遲疑着按兵不動,謹慎以對,其善戰足可見一斑。

這一世雖然由於被王羽蓋住了風頭,但李傕死的還是太冤枉了些。他怎麼都沒想到,明明還有長安城這樣的堅城可以據守。城中糧草也足夠食用兩三年,老搭檔郭汜怎麼就認爲丞相死定了。沒的救了呢?

連王羽看到這裡,都不由嘆息有加。歷史上李傕的死法好像也挺憋屈的,簡直就像是宿命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此人也是個純粹的武人,若是使用得當,未嘗不是國之干城,但捲入了這個人心叵測的亂世,他卻連隨波逐流也做不到。

李傕帶來的感慨只是一個小插曲,真正令王羽關注的,還是這場關中之戰的過程和結果。

李傕既死。郭汜也是一不做二不休,當下一面召集部屬,言明董卓這條船馬上就要傾覆,想活命的就跟他一起棄暗投明。另一邊則是飛書傳信曹操,將城中變故告知對方,說要提前舉事。

郭汜從前一直是李傕的副手,李傕的本部兵馬對他並不陌生,而董卓軍的構成註定了軍中不會有太多忠義之人,看到了李傕的人頭和周圍殺氣騰騰的郭汜心腹衛士。李傕軍當場就降了大半。

不肯屈服的只有李傕的子侄、心腹,他們知道自己就算降了也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早在郭汜封鎖軍營之前就逃了出去。

郭汜不是不知道,但他的爲人雖然不咋地。但在軍略上的造詣卻不比李傕差多少,對形勢把握得也是極爲清楚。

他知道曹操想要什麼。

董卓極盛時,手下有六大軍系。分別由六個中郎將率領,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呂布和徐榮。

呂布的部隊是跟他一起從幷州南下的邊軍,徐榮的部隊是洛陽的北軍。胡軫統率的則是一支雜牌,其中有雍涼的羌族派出的胡兵,還有董卓分裂北軍的一部分,加上招降納叛的山賊、土匪之流。段煨的部屬則是純粹的大漢雍涼邊軍。

名義上的六大中郎將,其實董卓真正能信得過,能依靠的也只有兩個半。牛輔是他女婿,董越是他侄子,胡軫是他從行伍間一手提拔起來的,只是部隊太雜,沒什麼戰鬥力。

嫡系班底,當然要好好打點。這些年,董卓在其他軍繫上的投入,連在嫡系部隊上的零頭都不到,呂布正是因此而怨氣滿腹,一得機會,就反了出去。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如果有人要接受董卓的遺產,最精華的部分,當然就是這兩支嫡系部隊了。

牛輔在洛陽被王羽欺負成了渣,董卓一怒之下,將其一擼到底,直接打發去了武關和同樣被王羽搞得慘兮兮的胡軫作伴。要不是李儒不放心,跑去武關督戰,這對難兄難弟只怕早就被夏侯淵給蹂躪至死了。

接任牛輔的就是李傕、郭汜。原屬牛輔的這支嫡系部隊論人數,並不比另外幾支部隊強多少,一共只有兩萬五千人,其中有一萬是騎兵,剩下的是步卒,總人數還比不上非嫡系的段煨。

單看數字,的確沒什麼了不起的,西涼軍的騎兵比例本來就很高,那些羌胡馬匪牽着匹禿馬來了,就會被統計爲騎兵。對外號稱十萬鐵騎倒是很威風,但真的打起來,這些騎兵也只能嚇唬嚇唬人罷了。

騎兵,遠非馬上騎個人那麼簡單。否則王羽在幽州,同時面對了分別來自鮮卑、烏桓、雜胡的二十幾萬騎兵,哪有可能獲勝?

不過,李傕麾下的這支騎兵可不是那種連騎弓和鐵箭都配不齊的烏合之衆,而是董卓這兩年痛定思痛,仿造白馬義從訓練出來的一支精銳,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騎術、箭術同樣都是軍中之冠。

而步卒就更了不得了,其中有三千正是董卓賴以起家的飛熊軍,一水的全副鐵甲,由彪形大漢穿在身上,手執闊刀大斧,比之王羽當年的摧鋒營也不遑多讓。

另外一萬多人當中,有四千弓弩兵,強弓勁弩,軍中都應有盡有,箭矢的配備也很充裕。最後那八千則是着半身鐵甲的矛戈兵。

就是這兩萬五千人的小部隊,只出動了半數,就在灞上輕取馬騰、韓遂號稱十萬鐵騎的聯軍,要不是曹操及時改變策略,吸引了以十萬計的羌胡參戰,馬、韓連報仇的念頭都不敢有。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後勤中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和裝備,馬騰、韓遂的武藝、兵法也許不差,但他們缺的就是裝備,怎麼可能打得過武裝到牙齒的董卓嫡系部隊呢?

曹操圍城之後不急着進攻,而是忙着用高官厚祿拉攏董卓軍的部將,結合天下大勢,郭汜要是還猜不出,對方看中的不是長安城,而是董卓這點家底,那他也不配得董卓如此看中了。

郭汜的思路很清晰,他不管長安城會怎麼樣,只要將這支嫡系部隊完全握在手裡,就不愁曹操不履行許諾。李傕那些子侄心腹跑了也就跑了,大不了就是混戰一場唄。

要是他們不走反而麻煩,這些人在軍中根深蒂固,多少有些影響力,如果在營中鬧起來,搞不好就是一場大亂。要是這支精銳折損得七七八八了,那他投靠過去還有什麼用?誰能保證他不被曹操殺了泄憤?

至於說混戰,徐榮死了,呂布早就叛了,胡軫的那點殘兵敗將遠在武關,段煨也降了,李傕再一死,六大中郎將已去其五,現在城中忠於董卓的,也只有董越的三萬人馬了。

董越的兵馬雖然也是嫡系,但嫡系和嫡系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按照西涼軍內部的說法,牛輔部是內系,董越部是外系,想想他們的身份就知道了,前者的主將是上門女婿牛輔,副將是弟弟董旻、侄子董璜,而董越只是個族侄,關係差了好幾層。

資源有多餘的情況下,董越那邊倒是還有得分潤,但打造精銳部隊這種事,資源再多也不嫌多,特別是董卓還不斷根據對手的情況作出調整——他參考的標準是青州軍,而關中地盤的產出,可能連青州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都不到,結果可想而知。

董越部的裝備尋常,三萬純騎兵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的戰鬥力,也就比馬、韓聯軍稍強那麼一點點。在長安城裡打起來的話,騎兵施展的餘地就更小了,郭汜完全就沒將董越看在眼裡。

郭汜巴不得和董越決一死戰呢。既然要投降,那分功的人自然越少越好,段煨那邊是無法可想了,不把董越逼到死角上,讓他根本來不及轉投降的念頭,還哪裡顯得出自己這場功勞?

至於在城內亂戰,對長安城和長安百姓造成的破壞,郭汜就完全沒放在心上了。當年董丞相還差點將洛陽的老百姓一股腦搬來關中呢,論破壞力的話,誰能比得上老董?

於是,一場大亂不可避免的展開了。

李傕的兒子李式帶着數百心腹逃到了相府報信,董卓聞訊大驚,直接帶人到了董越的兵營,親自指揮,想趁着郭汜立足未穩的當口,將嫡系軍隊奪回來。

董卓當然知道,董越這支兵馬不可能打得過他那支嫡系部隊,他只是想着,有了這支兵馬壯聲勢,他一現身,對面也就望風披靡了。

畢竟這支嫡系部隊是他嘔心瀝血打造出來的,軍中哪怕一名什長,都接受過他的親自接見和當面鼓勵,忠誠度怎麼會差呢?

他的想法倒是沒錯,但架不住郭汜算計在他前面。表面上,郭汜只是固守待援,等待城外的曹軍接應,實際上他在寨牆底下埋伏了近千強弩手,董卓才一現身,郭汜一聲令下,千箭齊發,上千架強弩捲起了暴風,董卓護身的盾陣就像是紙一樣單薄,瞬間被撕裂。

董卓當然是死得不能再死了,想必他至死也無法閉眼,誰能想到,他竟然死在了自己省吃儉用積攢出來的大黃弩之下呢?

董卓一死,董越的部屬頓時一鬨而散,有人跪地請降,更多的人則是在城中四下亂躥,更有一部分人在李式等人的率領下,直接殺向了皇宮。他的目的當然是天子,這當口,沒有比天子更好的人質了……)

第23章 何事不得歸九二九章 風冷心亦寒八四七章 情報系統五二七章 再生變數五四四章 人人如龍二五六章 一戰而潰四五九章 追悔亦難及第40章 重賞值萬金六二二章 拂曉朔風悲九五七章 烽煙正濃九四九章 殘兵血戰九二五章 最終抉擇四九六章 連鎖反應第71章 兵分三路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八零七章 分歧與對峙四五四章 天命所歸四九零章 潛入安邑九五四章 追悔莫及三五二章 三箭定狂瀾第93章 劍指何處六零七章 舊日之約第52章 煊赫洛陽城七八六章 尋根究底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第9章 亂世之梟雄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一八四章 名聲劇振八四二章 決戰之期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五九零章 各自的驕傲一六零章 選銳與籌謀八零一章 許攸襲營八八五章 退避三舍七九三章 強弩風暴一九五章 計從何出第98章 萬衆皆歡騰七六三章 大舉追擊八五二章 家國天下事四三七章 始料未及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九五零章 八方雲動四六九章 防區之爭五六二章 無畏者無敵二六五章 白馬之殤二二六章 宛洛之變六六二章 擊胡之法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三四二章 怒濤何洶涌七八三章 拍案驚奇第63章 河畔血戰遲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三六一章 清河劫難六一六章 都在行險第79章 追魂索命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八三九章 步步驚心八五七章 錦帆甘興霸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六八五章 佳話良緣四六零章 社會大分工三六三章 民心似水二一八章 換湯亦換藥六一零章 袁術的籌碼四四四章 四大軍師一九八章 確立權威一八零章 都昌城下七八一章 用心良苦五六五章 成功誘敵七八五章 家書和秘辛八零三章 連環中計二二二章 攀龍附鳳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第43章 人皆有所長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四一五章 殺機畢見五四七章 王羽很忙一零三章 臨別贈禮一八七章 且戰且謀六五六章 異變陡生八三八章 青州初印象八一九章 態度的轉變三百章 戰火卷中原三一四章 龍爭虎鬥六四八章 無雙陷陣營第35章 成敗轉頭論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二三九章 威凌碧波上四七一章 轅門射戟第29章 寧枉亦勿縱二六四章 陣曰玄襄二二七章 攪動局勢二八五章 徐庶定徐州六九零章 公孫之危一八七章 且戰且謀八九八章 籌謀破敵策三六零章 誘敵深入三四零章 疾風蕭蕭鳴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七零章 門閥之害
第23章 何事不得歸九二九章 風冷心亦寒八四七章 情報系統五二七章 再生變數五四四章 人人如龍二五六章 一戰而潰四五九章 追悔亦難及第40章 重賞值萬金六二二章 拂曉朔風悲九五七章 烽煙正濃九四九章 殘兵血戰九二五章 最終抉擇四九六章 連鎖反應第71章 兵分三路七九五章 禍福難料八零七章 分歧與對峙四五四章 天命所歸四九零章 潛入安邑九五四章 追悔莫及三五二章 三箭定狂瀾第93章 劍指何處六零七章 舊日之約第52章 煊赫洛陽城七八六章 尋根究底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第9章 亂世之梟雄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一八四章 名聲劇振八四二章 決戰之期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五九零章 各自的驕傲一六零章 選銳與籌謀八零一章 許攸襲營八八五章 退避三舍七九三章 強弩風暴一九五章 計從何出第98章 萬衆皆歡騰七六三章 大舉追擊八五二章 家國天下事四三七章 始料未及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九五零章 八方雲動四六九章 防區之爭五六二章 無畏者無敵二六五章 白馬之殤二二六章 宛洛之變六六二章 擊胡之法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三四二章 怒濤何洶涌七八三章 拍案驚奇第63章 河畔血戰遲五七三章 扮豬吃虎三六一章 清河劫難六一六章 都在行險第79章 追魂索命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八三九章 步步驚心八五七章 錦帆甘興霸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六八五章 佳話良緣四六零章 社會大分工三六三章 民心似水二一八章 換湯亦換藥六一零章 袁術的籌碼四四四章 四大軍師一九八章 確立權威一八零章 都昌城下七八一章 用心良苦五六五章 成功誘敵七八五章 家書和秘辛八零三章 連環中計二二二章 攀龍附鳳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第43章 人皆有所長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四一五章 殺機畢見五四七章 王羽很忙一零三章 臨別贈禮一八七章 且戰且謀六五六章 異變陡生八三八章 青州初印象八一九章 態度的轉變三百章 戰火卷中原三一四章 龍爭虎鬥六四八章 無雙陷陣營第35章 成敗轉頭論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二三九章 威凌碧波上四七一章 轅門射戟第29章 寧枉亦勿縱二六四章 陣曰玄襄二二七章 攪動局勢二八五章 徐庶定徐州六九零章 公孫之危一八七章 且戰且謀八九八章 籌謀破敵策三六零章 誘敵深入三四零章 疾風蕭蕭鳴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七零章 門閥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