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村,董明早年間上課的地方,一座嶄新的建築物聳立在湖邊。建築物靠近湖邊的位置,還有一道長廊,深入到湖中心,在長廊的盡頭,修建了一個湖心亭。
整個明德書院,大致分爲三個區域,辦公區、教學區和學生宿舍。三個區域之間有過道、有操場、有綠化相隔。
並不是多麼的美觀,基本上都是以實用爲主。在設計的時候,董明給李植提供得設計思路,也是按照後世大多數大學的設計來做的。
不過新的明德書院,佔地面積頗大,大概徵用了西池村周邊將近後世標準下的三千畝大小的荒地。整體面積跟董明前世的母校差不多大了。
不過,受限於材料和建築工藝的原因,整個校區最高的建築只有五層。這棟五層的建築物也是明德書院的主教學樓--明德樓。
剩下的建築物,包括學生宿舍在內,最高的只有三層。所以整個校區,連職工帶學生,大概足夠三千人舒坦的生活。
明德樓前面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大概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的範圍。廣場上鋪了青石板,正中間是一個水池子,裡面養魚。水池中間還聳立着一個接近三丈高的孔子雕塑。
此時,董明正帶着一羣來道賀的同僚們在校園裡閒逛着。
“伯照,這明德書院,絕對是大漢獨一家的。日後此地,定然會爲陛下、爲朝廷培養出無數英才。”
蔡邕很是激動的對董明說道:“剛纔聽你說這裡能收三千名學生?就算每年能有一成的學生走出來,那也是三百人啊。以伯照你的能力,這三百人,少說也能做個縣令。”
董明聞言笑了笑,咋說呢。眼下的書院在學生的去留上跟後世的大學還是區別很大的。簡單地說就是,學生來上學很簡單,只要通過入學考試就行了。
入學考試基本就是判斷一下你識不識字,會不會基本的算學之類的。基本上只要在家讀過兩年書,都能通過。
但是想出去就難了。董明的做法還是跟以前在新野一樣,首先你得及冠,其次你得通過每年的結業考試。
當然了,如今的明德書院剛收了學生,少說也得三年之後纔能有第一次結業考試呢。也就是說,至少三年內,明德書院就是個只進不出的貔貅。
“丞相大人謬讚了。這都是陛下仁慈。”董明笑了笑:“畢竟陛下才是這書院的院長。再一個,書院的大小開支基本上都是陛下內帑出的。”
這倒是真的,本來一開始董明只是打算從財政撥款,但是劉辯變卦了,直接表示從內帑出錢。董明對此倒是非常的歡迎。
“學生來這裡的束脩怎麼算呢?在洛陽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束脩若是太高了,老夫恐怕很多學生都沒法生活了。”蔡邕又問了一句。
“這事兒其實也好解決。”董明笑道:“書院肯定是會收束脩的,也不貴,一年兩千錢。不過書院跟錢莊有合作,書院的學子可以去錢莊那裡辦理助學貸款,最多可以貸款十年。十年之內都是免息的。等他們畢業了之後再掙錢還就是了。”
董明倒是想過免費,不過轉念一想又放棄了。說真的,不管是後世還是現在,上不起學交不起學費的學生,相較於國家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爲什麼國家從來沒有說直接給這些人錢呢?反而以獎學金、貧困補助、助學貸款的形式讓這些上不起學的學生上學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白給的東西,沒有人會珍惜的。
“有解決的辦法就行。”蔡邕倒是沒糾結這一點,對董明點點頭:“老夫雖然不知道爲什麼要做助學貸款,但是呢,老夫還是相信伯照你的。你這樣做,自然有你的道理。”
“多謝老大人信任。”董明躬身道。
“老夫老了,身子骨也不太行了。”蔡邕嘆了一口氣:“不知道還能熬多久,日後這天下,還有陛下就拜託伯照了。”
董明連忙擺擺手:“老大人你這說的什麼話?您且活着,朝廷可不能沒了您。”
“行了,這裡都是自己人。這樣的話就不用說了。老夫又不是那花轎子,不用衆人擡。”蔡邕對董明擺擺手:“你啊,是個有想法的。但是老頭子沒能力,不能讓你放開手腳的去變法。現在小修小補的,很不舒坦吧?”
“若無老大人,明此時應該還在鄉野間教書呢。”董明對蔡邕倒是很感激:“老大人莫要再說這些了。”
蔡邕點點頭,沒有再說,而是逮着董明問東問西的。董明也不覺得麻煩,一一解釋着書院的一些建築物的作用,一些規章制度之類的東西。
跟着他們的還有曹操、袁紹、夏允等人。這些人也在小聲交流着,同時也支棱着耳朵聽董明給蔡邕當導遊。
大概中午的時候,王韋小跑了過來,對董明低聲道:“老師,陛下來了,就在廣場那裡。”
“知道了。”董明點點頭。
“老大人,諸君,陛下過來了,我等去迎一迎吧。”董明笑着對蔡邕等人說道。
“陛下來了?”
蔡邕臉上露出了笑容,看來對劉辯來這裡的這一舉動,很是滿意。
見到劉辯的時候,這位正在水池旁站着,盯着孔子的雕塑看的很是認真。他旁邊伺候着的還是老熟人,呂強和張全。
劉辯也不是自己來的,後面還跟着一批官員,隊伍倒是挺大的。周邊有來報道的學生,遠遠的看着他們。
衆人過來跟劉辯見禮,小皇帝笑着指着孔子的雕像問道:“這裡是書院,就不用守着朝堂上的規矩了。老師,你覺得孔子如何?”
董明聽到這個問題,笑着回道:“天不生仲尼,人道萬古如長夜。”
劉辯聞言一愣。
其他人,尤其是儒家出身的大臣,都覺得很是滿意。董明能在大庭廣衆這下說出這個評價,那就是實打實的這麼認爲的。
哪怕他說的是違心的話,衆口鑠金之下,也只能是真心話。
“老師對孔子的評價很高啊。”劉辯臉上掛着笑容:“書院裡也教儒家的學說嗎?”
董明點點頭:“自然會教授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光是儒家,法家、名家、墨家、農家、黃老之學...只要微臣能夠找到這些學說的傳人,就都會在書院裡教授。”
“尚書令大人此言當真?”問話的是趙岐,此刻他正一臉的憤慨:“法家!不過一酷吏;名家!不過沽名釣譽之輩;墨家,奇技淫巧,鬼神難辨;農家和黃老之學倒是有些可取之處,可是也不如儒家博大精深。教這些,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