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田豐投劉

益州軍營帳之內,劉循正與李恢交談,忽然有人來報:“將軍,故人來訪。”

劉循聞言一愣,繼而問道:“來者何人?”

左右答道:“那人沒有表明身份,只是要面見將軍。”

劉循眉頭微微皺起,臉上卻也沒有露出不悅神色,急忙帶着李恢走出營寨,前去面見所謂的故人。

此時的田豐尚且沒有更換裝束,劉循卻也沒有因爲田豐的落魄而心存輕視,因爲他能感覺得到,田豐身上有種不怒而威的氣勢。

這種氣勢必定要是那種長期身居高位,並且非常有涵養之人,才能擁有的東西。

可是仔細打量過後,劉循卻有些疑惑了,因爲他根本沒有見過此人,又何談故人之說?

劉循的目光沉靜而敏銳,細細打量着田豐。

華麗的佩劍,破爛而又材質非凡的衣衫,以及腰間那塊藍田美玉,還有身上飄逸出塵的氣息,都彰顯着此人的不凡。

“此人一定是位名士,可是我卻怎會沒有絲毫印象?”

劉循在心中暗暗想到,臉上卻仍舊帶着燦爛的笑意,主動上前向田豐施了一禮。

“請恕我眼拙,未能認出先生,還望先生能夠告知名諱。”

就在劉循打量田豐的時候,田豐亦是仔細打量着劉循,關中軍對於劉璋這位長子,也頗爲重視。

劉循身長七尺,面容俊朗,劍眉星目,脣紅齒白。

一身並不算華麗的盔甲,也不能遮擋他的鋒芒,眼中偶爾露出的精光,也會讓人不敢輕視此人。

“此人身爲皇族,更是劉季玉長子,日後的益州之主卻能如此謙遜有度,禮賢下士,並無一絲倨傲、高高在上的姿態。”

“此等風采,真是令人歎服啊。”

“若此時益州之主並非劉璋,而是此人的話,主公想要奪取益州,恐怕會難上不少。”

事實上,劉循不僅深得劉璋喜愛,而且在益州之地也頗有名望。

也正是因爲如此,歷史上劉備俘虜劉循以後,並沒敢貿然將其殺掉,反而對他好生招待。

劉璋也因爲自己這個兒子被俘,這才方寸大亂,獻城投降。

此時,劉循的一番話,卻讓那些跟隨在田豐身後的士卒,全都變了臉色。

他們本來以爲,眼前這個看起來落魄而有氣勢的文士,定然是益州某位聲名赫赫的名士,會是世子舊識。

卻不想,世子根本不認識眼前這人。

如此一來,假如世子追究下來,他們這些人都會遭受牽連。

念及於此,斥候統領以及其餘斥候,卻是變得惶恐不安起來。

田豐雖然自詡爲一代名士,如今更是名震天下,終究也沒有太過拿捏身份,反而面含微笑的回了一禮。

“鉅鹿田元皓,見過世子。”

“譁!”

一言既出,四方皆驚,其中還夾雜着刀劍出鞘的聲音。

就連一直面含笑意的劉循,以及身後不苟言笑的李恢,臉色亦是微變。

田豐乃是最早投奔陳旭的謀士,跟隨陳旭南征北戰這麼多年,可謂是名聲震華夏。

很多人都說,世間若無田豐,很有可能就不會有今日之陳文昭。

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可以看出田豐如今聲威之重。

可以說,如今世間,但凡對於天下局勢有所瞭解之人,都不會沒有聽說過田豐的名聲。

在巴蜀之地,田豐更是赫赫有名。

畢竟,田豐與甘寧偷襲廣漢郡,以絕對弱勢兵力兩破蜀軍的事蹟,早就讓許多人,聽聞這個文士之名而勃然變色。

眼前這個顯得極爲落魄的文士,驟然告訴衆人他是田豐,不引起軒然大波纔怪。

刀劍出鞘的聲音此起彼伏,甲士們更是迅速拿着武器,將田豐團團圍住,面露警惕之色。

田豐當初的一把火,在益州燒出了赫赫兇名,哪怕他如今隻身一人,益州軍亦是如臨大敵,不敢有絲毫懈怠。

“哈哈,這難道就是世子的待客之道麼?”

田豐見狀卻是絲毫不懼,反而捋了捋自己的鬍鬚,仰天長笑。

聽聞此言,劉循才從驚駭之中回過神來,對着甲士們擺了擺手,道:“都退下,休要怠慢了客人。”

衆人雖然心中仍舊警惕,卻也不敢不遵軍令,當即收了武器,立於一旁虎視眈眈注視着田豐。

一直沉默不語的李恢,卻是忽然開口:“先生說自己乃是鉅鹿田元皓,不知如何能夠證明身份?”

田豐故作驚訝的問道:“田豐又不是聲名赫赫之輩,世間難道還有有人冒名頂替?”

衆人聞言都忍不住有些抓狂,現在的田豐說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倒是有些誇張,說他聲名赫赫卻根本沒有人會反對。

但是眼前這人,反而不屑一顧的樣子,豈會不讓人抓狂?

“莫非此田元皓並非彼田元皓?”

這一刻,所有人心中都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劉循卻沒有感到詫異,第一眼看到田豐的時候,他就知道此人極度不凡。

故此,在田豐自報姓名以後,他在驚駭過後並沒有質疑其虛實。

因爲眼前之人,根本沒有假冒田豐的必要,劉循想要查清一個人的身份,卻是非常容易。

整理了一下衣裝,劉循斂容再次向田豐作了一揖,正色說道:“先生之名何人不知?先生又何必如此自謙。”

哪怕處於敵對方,在面對這種名揚天下的名士之時,劉循心中仍舊感到有些激動。

他不僅沒有一絲憤怒情緒,反而以一種仰望的姿態,來觀看田豐。

不要覺得不可思議,漢代風氣便是如此。

一個名揚州郡的名士,就能使得一方諸侯折腰,更不用說是田豐這種名揚華夏的名士了。

他們驕人的戰績,不但不會成爲自身的污點,不會得到敵人的怨恨,反而會得到衆人的敬重。

田豐卻是再次回禮,道:“世子身份尊貴,何必如此多禮?”

“更何況,我從來不認爲自己乃是聲名赫赫之輩,關中似我這等人物,豈不如過江之鯽?”

劉循搖頭道:“公道自在人心,先生無需自謙。”

想起了當初在鉅鹿隱居之時,自己雖然有些名聲卻毫無作爲,田豐忽然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沮授當時名氣要遠遠高於田豐,可是論起兩人如今的名氣,田豐卻是強過沮授太多。

念及於此,田豐難得有些真情流露,道:“我居於鄉間之時,並無半點名聲,若非大將軍啓用我於微末之中,天下人又有誰知道田豐這個名字?”

劉循沒有接話,反而右手一引,說道:“先生還請進入營帳之內,我讓人爲你準備衣物以及洗澡水,洗漱過後再交談不遲。”

身位名士,自然會十分在意自己外表,田豐亦是毫不例外。

若是套用後世的一句俗語,那就是:頭可斷,髮型不可亂;血可流,皮鞋不能沒有油。

別看田豐現在仍舊是一副風淡雲輕的模樣,可是對於自己的這副落魄形象,心中多少有些膩歪。

故此,聽見劉循之言以後,田豐當即欣然允諾。

好生洗漱了一遍,田豐頭髮尚且沒有徹底幹,散亂的披在肩膀之上,臉上帶着一絲紅暈。

田豐如今四十歲左右,正值壯年,再加上自身氣質非凡,洗漱過後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劉循再次看到田豐的時候,不由暗暗想道:“如此出塵的氣質,果真不愧爲天下名士典範啊。”

“也不知道先生此來,究竟所爲何事。”

如果說只是私下相會,哪怕兩人處於敵對方,劉循也很願意與田豐高談闊論,縱然執弟子禮他也心甘情願。

可是如今兩軍交戰,田豐卻隻身進入益州軍營寨,卻不由不讓劉循有所想法了。

“元皓先生乃是陳文昭左膀右臂,縱然將其強留在營中會揹負罵名,我亦在所不惜。”

劉循雖然敬重田豐,可他畢竟乃是劉璋之子,又是駐守邛崍九折坡的主帥,不可能不爲大勢考慮。

“不知先生此來,所爲何事?”

劉循只是在心中思索,並沒有開口,李恢倒是目光炯炯的盯着田豐,直言相問。

田豐端着一碗熱羹,抿了一口答道:“我此行前來,乃是爲了投奔劉益州耳。”

這一句話,再次讓劉循、李恢凌亂了。

他們想過,田豐可能會是前來招降,可能會是前來下戰書,亦或是前來威逼利誘。

可是無論兩人再如何想,都未曾想到田豐居然會來投降益州。

沒有理會凌亂的兩人,田豐自顧自的說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大將軍以前雖然禮賢下士,如今卻有些失去了本心。”

“我此行前來,正是爲了投奔劉益州,不知兩位可願代爲引薦?”

劉循、李恢兩人,仍舊沒能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只是死死盯着不緊不慢喝粥的田豐,一時間居然忘記答話。

田豐等了半晌,卻沒有得到回覆,臉上不由露出了不悅的神色。

他放下手中的碗,開口說道:“若是兩位以爲某才能不夠,不願代爲舉薦,田某這就離開,轉投他處。”

劉循此時才猛然驚醒,急忙上面抓住田豐衣袖,說道:“若是先生來投,家翁定會掃榻相迎,又豈敢怠慢?”

雖然劉循心中仍舊疑惑,雖然猜測田豐可能另有算計,甚至有可能是假裝投降。

可是隻要有千分之一的希望,劉循都願意賭上一把。

如今益州局勢已經糜爛不堪,武將或死、或降、或逃;文士更是心中慌亂,恨不能勸說劉璋投降。

真正才華橫溢,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謀士,卻是找不出一個。

現在的劉璋,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諸侯身上,希望關中會被攻破,然後陳旭領軍撤退了。

可是求人終究不如求己,假如田豐乃是真心投降,憑藉田豐的才能,以及他對關中軍的瞭解,未嘗不能幫助益州軍反敗爲勝。

退一步講,就算不能反敗爲勝,想必也能夠幫助益州擋住關中軍。

田豐看到劉循的舉動,臉上才露出了笑意,捋着鬍鬚說道:“劉益州若是願意接納田某,我自會效犬馬之勞。”

對於田豐投降益州之事,劉循不敢怠慢,一面派人快馬加鞭將此事報於劉璋,一面派遣心腹之人護送田豐前往犛牛。

一路之上,田豐看見了邛崍大山的險峻,心中更是唏噓不已。

就在田豐尚未趕到犛牛之時,新建的州牧府內,衆人卻已經吵翻了天。

不少人更是臉紅脖子粗的大聲吼道:“田豐投降,這怎麼可能?此間一定有詐!”

又有人說道:“縱然有詐,田豐只是一人,又能翻起多大風浪?”

劉璋看到爭論不休的衆人,疲憊的揉了揉眉頭,繼而擺了擺手說道:“此事待田先生抵達以後,再作商議。”

在劉璋心中,他也奢望田豐能夠投奔自己。

都說劉璋不會用人,其實並不是他不想用,而是沒有識人之能。

看看劉璋所啓用的那些文武,歷史上大多都主動投降了劉備,就可以看出他眼光究竟有多差了。

可是田豐早已名揚天下,乃是衆人公認的頂級謀士,劉璋哪怕再不能識人,也知道田豐非常厲害。

假如田豐真心投降,劉璋卻也絕對不會吝嗇自己的器重。

田豐抵達犛牛以後,劉璋待其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並且贈送給了田豐一座很大的府邸。

不僅如此,官爵、金銀、珠寶、美人、家僕、護衛,劉璋毫不吝嗇自己的賞賜。

劉璋對待田豐,哪怕較之歷史上曹操對待關羽,亦是不逞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於田豐,劉璋本人亦是執禮甚恭,完全沒有擺州牧的架子,使得益州文武眼紅無比。

然而,劉璋心中少還有些警惕,至少在沒有弄清楚田豐是否真降之前,他也不會真正信任田豐。

劉璋所要做的,就是不停施恩義,僅此而已。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循發來密信,信中講述了當時在關中軍營寨之內發生的事情。

當劉璋得知陳旭準備撤兵,然後殺奔涼州爲自己族弟報仇的消息以後,不由大喜過望。

對於田豐屢次勸諫陳旭莫要退兵,雖然心中有所不喜,卻也對於田豐投降之事,有了些許相信。

第49章 援兵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1006章 家宴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972章 爭功第118章 敲暈第804章 爭鋒第196章 靈帝崩第753章 反攻第14章 請罪第663章 遊行法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33章 離間第789章 屠城第862章 一請諸葛亮第814章 婚事(下)第295章 衝突第488章 博浪沙第262章 中計第523章 遼東戰局第192章 比試第230章 郭嘉第489章 糾結第635章 圖謀諸葛第292章 湯陳逞威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52章 暗鬥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623章 逃命第193章 心思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220章 徐晃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580章 抉擇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319章 邀戰第603章 孫尚香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353章 烏龍第43章 黃巾退兵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465章 名將之殤第719章 心憂第921章 入徐州第628章 有鬼第908章 巨大犧牲第771章 擒張任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797章 入涼州第90章 中意第753章 反攻第791章 入敵營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103章 人心思定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488章 博浪沙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317章 謀關中第71章 勸說第984章 楊樹下第405章 軒轅關第35章 燒糧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144章 鬥將第457章 馬超逆襲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64章 野心第490章 狩獵第902章 錦囊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87章 厚葬之第451章 馬玩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156章 伏兵第470章 羌人末路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59章 殤第309章 劉備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673章 龔都戰死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827章 田豐獻良策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69章 程昱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378章 殺眭固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925章 改名第289章 疑惑
第49章 援兵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1006章 家宴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972章 爭功第118章 敲暈第804章 爭鋒第196章 靈帝崩第753章 反攻第14章 請罪第663章 遊行法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33章 離間第789章 屠城第862章 一請諸葛亮第814章 婚事(下)第295章 衝突第488章 博浪沙第262章 中計第523章 遼東戰局第192章 比試第230章 郭嘉第489章 糾結第635章 圖謀諸葛第292章 湯陳逞威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52章 暗鬥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623章 逃命第193章 心思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220章 徐晃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580章 抉擇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319章 邀戰第603章 孫尚香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987章 少年入長安第353章 烏龍第43章 黃巾退兵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465章 名將之殤第719章 心憂第921章 入徐州第628章 有鬼第908章 巨大犧牲第771章 擒張任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797章 入涼州第90章 中意第753章 反攻第791章 入敵營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103章 人心思定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488章 博浪沙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317章 謀關中第71章 勸說第984章 楊樹下第405章 軒轅關第35章 燒糧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144章 鬥將第457章 馬超逆襲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64章 野心第490章 狩獵第902章 錦囊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87章 厚葬之第451章 馬玩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156章 伏兵第470章 羌人末路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59章 殤第309章 劉備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673章 龔都戰死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827章 田豐獻良策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69章 程昱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378章 殺眭固第422章 降者無數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925章 改名第289章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