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剛直縣令

辭別了鄭母,文昭帶人在前往關羽家中的路上,典韋一直沉默不語。

直到衆人快要抵達關羽家中的時候,陳旭才問道:“阿韋,走訪了那些關家村的外來戶,以及鄭屠的家,你是否還覺得應該爲關武脫罪”

沒有等待典韋的答覆,文昭就大步往關羽家中走去。

看到陳旭回來,關羽當即滿懷期待的問道:“大將軍走訪過後,有何想法”

文昭答曰:“雲長休要心急,此時我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只待明日抵達縣衙之內,便可見分曉。”

關羽雖然覺得陳旭的表情似乎有些不對,卻也沒有多想。他心中堅信,年少好遊俠的大將軍,在得知江武事蹟之後,心中一定會有所想法。

當天晚上,徐晃被文昭叫到屋中,兩人交談了一炷香的時間,徐晃才退了出來。至於他們兩人交談的內容,卻是無人知曉。

次日凌晨,徐晃找到了關家村的裡魁,向他亮明身份,說道:“吾乃大將軍麾下將軍,徐晃徐公明是也,這是我的印綬。”

裡魁顫巍巍的接過了續航的印綬,看完過後急忙向徐晃行禮,卻被徐晃扶住了。

“某雖爲主公麾下將領,你卻是長輩,就連主公都不敢受長輩之禮,何況我乎”

“吾此次前來,只是想要太公配合,徵調幾個人前往縣衙作爲證人。由於我乃武官,不能干涉民事,故此這件事情還要麻煩太公。”

裡魁急忙說道:“將軍但有所求,小老兒必定傾力相助。”

兩人之間身份實在相差太遠了,就好像一個後世的村長見到中央將軍一樣,心中不可能平靜下來。

面對這等大人物的要求,裡魁自然是盡力滿足。

搞定了裡魁,由他出面將昨日文昭走訪的那些人聚集了起來,並且還帶上了鄭母及其孫女,三百餘人浩浩蕩蕩往解縣趕去。

衆人尚未來到縣城之中,解縣主簿就慌慌張跑到了縣令身旁,說道:“明廷,我聽聞主公麾下大將徐公明,被那關雲長邀請過來,帶着三百騎兵氣勢洶洶地往這邊趕來。”

“看來那關雲長說自己與主公乃是舊識,並非誇口,而是確有其事啊。”

縣令心中亦是一驚,而後鎮定的說道:“徐公明雖然是軍中大將,卻管不到政務上面。況且吾爲民做事,無愧於心,縱然他帶領三萬人過來,又有何妨”

主薄說道:“可是明廷對於關武如此判刑,若徐將軍不同意,卻該如何是好。”

縣令當即臉色一板,聲色俱厲的說道:“本官前面就已經說過,吾爲縣令,主掌一縣大小事務;徐將軍縱然權力再大,也無法插手縣內政事。”

“汝爲百姓父母官,只需做好自己本分工作即可,慌慌張張、大呼小叫成何體統,莫非是怕了徐將軍的權勢”

“還不退下,好好處理手上的公務”

主薄遭受斥責,頓時羞得滿臉通紅,不敢再說話,只得退了下去。

看到主薄離開以後,解縣縣令這才整理了一下衣冠,輕聲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吾雖然只是一個最小的縣令,卻也要依照國家律法秉公辦事。”

漢代縣城分爲大縣、小縣。

大縣指的是境內有萬戶以上,只有這樣的大縣才設置縣令,他們的秩俸爲一千石至六百石不等。

解縣縣令只有六百石的俸祿,屬於那種最低等的縣令。

至於那些萬戶以下的縣城,城中沒有縣令,只設置縣長的職位,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當然,縣長其實與縣令一樣,都是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除此之外,與縣同一個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還有道,國,邑。國是侯國;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內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稱之爲道。

解縣縣令雖然是最低等的縣令,卻渾身上下正氣凜然,錚錚傲骨。哪怕知道徐晃乃是關羽請來的幫手,他也根本不準備屈服。

主薄離開沒有多久,就有人跑了進來,前來爲解縣縣令通風報信:“明廷,徐晃將軍帶領三百騎兵入城,徐晃將軍本人已經進入了縣衙。”

解縣縣令整理了一下衣冠,淡然說道:“我知道了。”

隨後,他就不急不緩的望縣衙走去。

進入縣衙之後,他就看到了一個渾身黑甲,相貌堂堂之人。在他身後,還站立着兩個魁梧大漢,全都氣勢非凡。

爲首之人正是徐晃,他身後的兩個人乃是陳旭、典韋。至於典滿,卻帶着三百騎兵,停在了距離縣衙不遠的位置。

關羽、關平與那些證人站在縣衙外面,現在尚未進來。

解縣縣令一眼就看到了最前面的徐晃,他當即上前行禮道:“閣下莫非就是主公麾下大將,徐晃徐公明”

徐晃臉上並無倨傲之色,只是謙遜的說道:“區區不才,正是在下。此次因事打擾明廷,還請勿怪。”

感受到了徐晃並非那種咄咄逼人之輩,解縣縣令這才悄悄鬆了一口氣。他雖然有屬於自己的氣節,若非逼不得已,倒也不會得罪徐晃這種關中大將。

眼看徐晃非常好說話的樣子,解縣縣令在心中暗暗想道:“若徐將軍乃識大體之人,縱然與關雲長有所交情,恐怕也不會貿然爲了關武觸動律法吧。”

念及於此,他當即直截了當的問道:“不知徐將軍此次前來解縣,所爲何事”

徐晃朗聲說道:“主公非常器重關將軍,聽聞其侄關武爲父報仇,失手殺掉了人。某這才前來此地,看看明廷的審問結果。”

縣令聽到徐晃的話,臉色當即一沉,在心中暗暗想道:“徐晃開口就拿主公壓我,並且還說關武乃是失手殺人,這分明是混淆視聽,欲爲關武脫罪。”

縣令不再理會徐晃,反而走到屬於縣令的座位之上,說道:“關武當街殺人之事,人證、物證俱在。”

“就連他本人亦是承認,因爲鄭屠辱罵其父,這才爲父報仇殺死鄭屠。關武犯下了故意殺人罪,並非失手殺人。”

故意殺人與失手殺人,雖然只有兩字之差,性質完全不一樣,所得到的判決結果,更不可能相同。

第64章 野心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601章 魯肅(下)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98章 黃巾不死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240章 被圍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271章 唐姬第395章 困境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956章 鬥陣(中)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795章 益州定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429章 言而有信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101章 詭異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339章 船毀第829章 武關城下第558章 法正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680章 責罰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479章 回蒲阪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958章 忽悠諸葛亮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181章 追殺第685章 披荊斬棘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794章 三策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333章 投效第419章 關羽顯威第240章 被圍第921章 入徐州第443章 張遼中伏第540章 中箭倒地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43章 黃巾退兵第197章 歷史車輪第311章 名將樊稠第459章 龐德之請第110章 議事第68章 欲投黃巾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760章 陣斬文丑第395章 困境第43章 黃巾退兵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338章 弒帝第280章 司馬懿第551章 凱旋第1009章 天下一統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267章 捷報第552章 韓莒子第185章 高順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108章 破敵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989章 刺客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325章 敗逃第414章 傷亡慘重第436章 僞造書信第759章 昏迷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289章 疑惑第895章 大破曹軍第697章 文昭入蜀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913章 衝冠爲紅顏第414章 傷亡慘重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88章 矛盾論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880章 當街襲殺第80章 前途堪憂第660章 以死相諫第365章 攻城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6章 虎嘯第689章 中伏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86章 甦醒第982章 子殺父第44章 一病不起
第64章 野心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601章 魯肅(下)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98章 黃巾不死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240章 被圍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271章 唐姬第395章 困境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956章 鬥陣(中)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795章 益州定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429章 言而有信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101章 詭異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339章 船毀第829章 武關城下第558章 法正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680章 責罰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479章 回蒲阪第466章 六郡叛亂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958章 忽悠諸葛亮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181章 追殺第685章 披荊斬棘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794章 三策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333章 投效第419章 關羽顯威第240章 被圍第921章 入徐州第443章 張遼中伏第540章 中箭倒地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43章 黃巾退兵第197章 歷史車輪第311章 名將樊稠第459章 龐德之請第110章 議事第68章 欲投黃巾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760章 陣斬文丑第395章 困境第43章 黃巾退兵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338章 弒帝第280章 司馬懿第551章 凱旋第1009章 天下一統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267章 捷報第552章 韓莒子第185章 高順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108章 破敵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989章 刺客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325章 敗逃第414章 傷亡慘重第436章 僞造書信第759章 昏迷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289章 疑惑第895章 大破曹軍第697章 文昭入蜀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913章 衝冠爲紅顏第414章 傷亡慘重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88章 矛盾論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880章 當街襲殺第80章 前途堪憂第660章 以死相諫第365章 攻城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6章 虎嘯第689章 中伏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86章 甦醒第982章 子殺父第44章 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