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失地

不好意思,還是讓諸葛亮跑了,但如果他也歸了程玉,我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30章了,天下英雄盡在我手,又有誰能敵。其實孔明不會投靠程玉也有他自己的原因,程玉現在手下的勢力已經太大,按照諸葛亮的性格,要麼不出仕,要麼就要掌握絕對的權利,他所要求的在程玉這裡應該是很難實現,就跟他不隨哥哥投靠東吳一樣,至於正統,不過是當時人的一個幌子而已,在隆中對裡,孔明一再對劉備提到霸業,可見他也知道劉備並非是真的爲了什麼興復漢室,再到後來勸劉備稱王稱帝更可以證明這一點,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施展才華的空間,而不是什麼正統,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前面說過的,再有了孔明,天下和誰爭啊,哈哈,大家原諒啊,謝謝了

孔明聽到是孟公威的聲音,纔將手中的農具放下,轉身望向衆人,看到田邊站立的劉備和馬上的關張二將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奇怪,只是對劉備施了一禮然後對孟公威說:“公威,你怎麼不和我打一個招呼就將劉使君帶來這裡呀。”

劉備這纔看到孔明的正臉,他還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年紀,身高七尺,面目俊朗,留着鬍鬚,臉上還有汗水滴下。

爲何孔明竟然會認識自己,劉備當即一愣。其實孔明以前自然沒有見到過他,不過他既然選擇隱居在荊州,對荊州的重要人物又怎麼能不做一些瞭解。

孟公威聽見孔明問自己,回答說:“其實我與使君也是路上偶遇,得知他們要來拜訪你,就陪同使君一起來了。”他卻沒有和孔明說自己已經決定出山輔佐劉備的事情,然後又對孔明說:“你還站在田裡幹什麼,多不禮貌,快出來。”

孔明聞言一笑,不但沒有出去,反而就坐在了田壟之上。

張飛大怒,就想縱馬過去將孔明一矛挑了,卻被關羽緊緊的抓住,劉備絲毫不以爲忤,乾脆也邁步來到孔明身邊,深施一禮說:“劉備見過孔明先生。”

孔明不過是考驗一下劉備的氣量,對劉備的反應已經非常滿意,也起身回禮說:“山野草民,不知禮數還請使君見諒。不知使君來到山野有何事情?”

劉備將自己求賢若渴,深慕孔明的狀況與他一說,孔明微微一笑:“使君何必捨近求遠呢?公威乃是天下奇才,處理地方上的事情綽綽有餘,您又何必屈尊找我這個山野村夫呢?”

劉備又不好說自己已經得了孟公威,又得隴望蜀想將他一起收歸帳下,這樣不管怎麼說,必然會得罪兩個人中的一個。

還好孟公威說話爲劉備解了圍:“孔明怎能說如此話,我自知非天下之才,不過負一州郡之力,使君志在安定天下,非孔明不可啊。”

劉備也附和說:“還望先生爲天下萬民着想,早日出山安定亂世。”說罷,兩眼之中以見淚水。

諸葛亮哪見得這個,連忙回答:“其實安定漢室只要有使君就可以了,徐州程玉雍州曹操不過都是矯命惑民之輩,非是真心爲朝廷,但兩人勢力都很大,急切之間卻也動不得他們分毫。而江東的孫策,爲人勇猛果毅,江東又是其祖居之地,甚的人心,加上週瑜等人的幫助,急切之間也能動他分毫。將軍可安心發展荊州,等時機成熟在入蜀中,以天府爲根基東拒孫策,虛結曹操,趁程曹二人無暇南顧盡取南方之地,待其兩敗倨傷之時,揮軍北上,清側滅賊,則天下可定。”

劉備一聽,又施了一禮,然後說:“荊州景升,益州季玉,皆漢室之宗,我之親眷,又怎麼能先對他們動手呢?”

諸葛亮回答說:“劉表劉璋都不是能成大業的人,他們想興扶漢室,必然要依靠使君,如果使君願意的話,又怎麼能不將州郡相讓。”

劉備見他說的頭頭是道,更不肯放過到口的肥肉,苦苦懇求諸葛亮出山幫忙,最後乾脆又將一哭二哭三還哭的絕招使了出來,孟公威又在一邊附和,諸葛亮終於答應劉備出山輔佐。

等回家安排過家中的事情以後,衆人又一同回到新野。雖然孔明沒有想過介紹自己的朋友們來爲劉備做事,但孟公威還是很習慣於士子的風氣,於是崔州平、石廣原等人都在他的引見下投靠了劉備,一時間,劉備帳下也是衆賢雲集,不過爲首的還是諸葛亮。

等蔡瑁等人兵敗,劉表手下實在無人可用,終於在伊籍、蒯良等人的說服下,啓用了劉備。劉備一直等待着施展拳腳的一天,如今又有了諸葛亮等人,更是躍躍欲試。

這是諸葛亮的亮相之戰,他自然也不能掉以輕心,於是佈置了周密的計劃。首先,麻痹徐州軍的注意,表面上遲遲不到達預計戰場,卻在暗地裡派遣關羽帶領人馬潛伏至安豐城下,奇襲安豐,又故意放求救的士兵逃到光州始故等地,調動張遼魏延的人馬,在半路截殺。雖然張遼治軍有方能遇襲而不亂,可畢竟是中了對方的計,只能撤兵始故,到了城下方纔發現已經換了荊州的旗號,張遼進退無距,無奈下只有撤兵回到淮南。

又過了不久,魏延帶領殘兵敗將也撤了回來,他所統領的光州一部人馬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而鎮守安豐的紀靈終於沒有回來,他在關羽攻城之時,不備之下,被關羽斬殺。

集合敗兵以後,張遼又欲帶兵復仇,他哪裡知道劉備軍在得到諸葛亮以後已經如脫胎換骨一般,反而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連淮南等地也全部丟失,最後又一次困守壽春。

第4節 曲高人難辨第7節 報復第4節 戰備第4節 請求第7節 起兵第5節 連陣逞威第5節 訪賢第3節 平叛第10節 盟約第6節 樓班第10節 求助第10節 施恩第9節 避禍第1節 敗退第6章 內應第十二節第5節 離間第6節 義釋第10節 盟約第2節 中伏第10節 漁人第7節 堅持第3節 比武(2)第4節 北伐第2節 治胡第4節 副將第10節 定策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7節 公子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9節 醒悟第2節 進退第3節 反擊第10節 求助第6節 派系第6節 北寇第5節 終第8節 結親第4節 求醫第10節 奇兵第3節 追殺第8節 誓言第7節 公子第3節 密謀第10節 聯姻第3節 鬥志第3節 理念第1節 受挫第3節 急功近利第7節 任命第10節 黃忠第4節 鬼狐復活第1節 弱點第9節 說客第3節 備戰第5節 名將第2節 外篇第6節 拒降第4節 北伐第4節 運氣第10節 說服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5節 混亂第5節 困敵第3節 破陣第3節 詐城第5節 破城第9節 貂嬋第7節 分歧第10節 內應第6節 險地第5節 名將第4節 鬼狐復活第3節 備戰第4節 登位第5節 借兵第2節 奇計襲洛陽第7節 老友第6節 失地第6節 生天第8節 結親第4節 副將第9節 折肱第7節 凱旋第10節 比武第十二節第9節 頹唐第9節 諾言第1節 騎戰第8節 恢復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8節 恢復第7節 溫侯第5節 家常第2節 降卒第6節 拒降第7節 清野第6節 兵變第1節 弱點
第4節 曲高人難辨第7節 報復第4節 戰備第4節 請求第7節 起兵第5節 連陣逞威第5節 訪賢第3節 平叛第10節 盟約第6節 樓班第10節 求助第10節 施恩第9節 避禍第1節 敗退第6章 內應第十二節第5節 離間第6節 義釋第10節 盟約第2節 中伏第10節 漁人第7節 堅持第3節 比武(2)第4節 北伐第2節 治胡第4節 副將第10節 定策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7節 公子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9節 醒悟第2節 進退第3節 反擊第10節 求助第6節 派系第6節 北寇第5節 終第8節 結親第4節 求醫第10節 奇兵第3節 追殺第8節 誓言第7節 公子第3節 密謀第10節 聯姻第3節 鬥志第3節 理念第1節 受挫第3節 急功近利第7節 任命第10節 黃忠第4節 鬼狐復活第1節 弱點第9節 說客第3節 備戰第5節 名將第2節 外篇第6節 拒降第4節 北伐第4節 運氣第10節 說服第4節 大戰南蠻兵第5節 混亂第5節 困敵第3節 破陣第3節 詐城第5節 破城第9節 貂嬋第7節 分歧第10節 內應第6節 險地第5節 名將第4節 鬼狐復活第3節 備戰第4節 登位第5節 借兵第2節 奇計襲洛陽第7節 老友第6節 失地第6節 生天第8節 結親第4節 副將第9節 折肱第7節 凱旋第10節 比武第十二節第9節 頹唐第9節 諾言第1節 騎戰第8節 恢復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8節 恢復第7節 溫侯第5節 家常第2節 降卒第6節 拒降第7節 清野第6節 兵變第1節 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