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北顧

使者一聽,忙說:“程大人不需如此急迫,現在曹賊的勢大,急切間怕會威脅主公的安全,程大人儘可與他虛與委蛇,得到曹賊的信任,等到他鬆懈之時,再與其他各路人馬一起舉義師勤王,那時安定天下名彪史冊,方爲正道。”

程玉心說,你要我馬上和曹操翻臉,我還不同意呢,不過有玉帶詔在這裡,以後自己在和曹操翻臉的時候就師出有名了,至於漢獻帝的死活就與我無關了。不過嘴上還是要說些別的:“謹尊聖命,定不付天子厚望。”

那個使者見程玉肯接這道旨意,也是非常高興,對程玉說:“涼州刺使馬騰也願奉旨討賊,以後你們有機會可以多多親近,我一定會回去向國丈表明將軍的忠義之心,由他轉告皇上的。”

既然程玉肯奉旨,來人也沒有理由再呆下去,盤桓了幾天就回京城去了。

又過了月餘,曹操那裡還沒有出現什麼鬆懈,北面先出了變化。這天趙雲派使者來給程玉送信,說袁紹又加緊了對北平的攻擊,請程玉馬上派兵支援,程玉算了算大約現在已經是公孫瓚該死的時間,現在出兵也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於是召集了手下的兵馬北上青州。

纔到了陳宮防守的區域,卻遇到趙雲帶領兵馬由北方下來,一見到,程玉,翻身下馬,跪倒在地,對程玉說:“程將軍,請您爲我的主公報仇啊。”

看來公孫瓚到底是死了,程玉故做悲傷的問:“子龍賢弟,爲什麼會這樣?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快告訴我。”

趙雲雖然不笨,但他對這些權謀的東西一點也不懂,以爲程玉是真的關心公孫瓚,於是哭着將經過說了一番。在程玉撤兵南方以後,袁紹一直沒有對公孫瓚發動什麼大的攻勢,只是派兵征剿趙雲的遊騎,每當有什麼危險的時候,趙雲可以就撤過黃河,因此拉鋸般打來打去。可沒有想到幾個月前,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袁紹突然對北平發動了攻擊,等趙雲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只能一邊向程玉求救,一邊對着河北發動了牽制性的攻擊,但沒有想到袁紹在南面特意留下了他的老對手張郃和高覽,趙雲連番進攻之下都不過是失利,而北方的公孫瓚在袁紹強大的攻擊下,沒有支撐多久就崩潰了,公孫瓚也在亂軍之中自盡身亡。

趙雲也在情急之下,又一次吃了張郃的虧,雖然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失,但已經又立兵不住,只能退回黃河的南方,想和程玉合兵一處再報仇。程玉看到既然公孫瓚已經死了,現在再和袁紹開戰,已經沒有了什麼顧忌,自然是一口應承。

可答應是好答應,真要北渡黃河,卻沒有那麼容易,此時黃河一線都是由張郃防守,程玉的軍隊試探着攻擊了幾次,卻發現整個黃河沿岸都基本上無懈可擊,幾次的進攻都無功而返,一時間也是沒有任何辦法。

此時的報急文書已經如雪片一般飛向了袁紹尚在北方的軍營,張郃和程玉的徐州軍交過手,知道對方的厲害,自然不敢輕視。袁紹看到張郃送來的告急文書,本來打敗公孫瓚的一點好心情蕩然無存,對着身邊的衆人說:“這個程小賊實在無禮,前日被他僥倖偷襲得逞,得了一點甜頭,竟然貪得無厭,又犯我疆界。”

一邊的淳于瓊聽到這話,嗷嗷怪叫:“主公,前日因我沒有去,被他勝了一陣,末將願領兵前去將程玉小兒擒來見主公。”

田豐聽了這話,連忙阻攔:“主公不可輕敵,這程玉自從起兵以來,一直鮮有敗績,手下文武,皆有過人之能。現在只宜命張郃小心防守,主公親自帶領大軍前去支援,方纔萬無一失。”

“元皓先生太過高看程玉,想他不過是青州一小吏,不過機緣巧合,才坐擁四州之地,雖兵馬不少,不過都是些烏合之衆,手下文武,無非都是些流寇逃犯之流。怎如我家主公,世代公卿,帳下猛將如雲,皆是能爭慣戰之士,衆位輔臣,各爲一方名士,強弱之勢立判。”卻原來是許攸,這一下子,袁紹手下的衆人立刻分成了兩派,以前和徐州兵交過手的都主張要小心謹慎,而沒有和程玉正面敵對過的人卻都抱着不信的心情認爲可以很輕易的打敗趁程玉的人馬。

一時間在廳堂之上,兩派的人馬紛紛的吵成一團,袁紹一開始還能耐心的聽一會兒,但看兩面吵的越來越不象樣子,漸漸的將個人恩怨都帶到了裡面,終於喊了一聲:“都住嘴。”衆人見袁紹生了氣,都不再說話,整個廳堂之中一片異樣的安靜。

袁紹等肅靜下來之後對衆人說:“不用再吵了,我意以絕,由淳于瓊帶領人馬作爲前鋒馬上帶領人馬前往平原支援張郃,我帶領衆將安定下幽州的形勢以後就會前去。”

第4節 鬼狐復活第9節 受困第3節 破陣第10節 虎癡第3節 血詔第10節 內應第9節 挑戰第8節 嚮導第10節 失足第2節 試練第7節 郡守第9節 選擇第2節 進退第2節 中伏第6節 失地第1節 軍師第5節 突圍第8節 逆襲第5節 離間第7節 抉擇第4節 兩雄交兵第4節 兩雄交兵第5節 求和契子第1節 投軍第1節 恍如隔世第7節 清野第8節 閻柔第9節 意外第9節 攻防第5節 醒悟第9節 巨弩第2節 降卒第6節 反撲第8節 求助第5節 陡遇強敵第4節 請求第8節 家事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7節 結拜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3節 比武(2)第8節 說客第10章 城牆第5節 離間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2節 回顧第2節 約定第8節 衝陣第4節 糜竺第1節 “妥協”第3節 大興三路兵第8節 逆襲第7節 起兵第3節 統領第10節 縱虎第5節 突圍第10節 縱虎第7節 起兵第6節 區別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10節 先兆第7節 奪城第2節 異軍突起第2節 錦盒第10節 虎癡第8節 空城第4節 變第9節 詐城第1節 假假真真第四節第4節 調兵遣將第5節 殉城第6節 拜山第2節 潰散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8節 指路第8節 長子第1節 驚變第4節 運氣第3節 理念第4節 奇襲第3節 敗兵相遇第2節 還政第8節 希望第4節 求醫第4節 審訊第8節 重任第4節 糧草第8節 說客第3節 備戰第7節 退兵第5節 收穫第3節 破陣第7節 反目第3節 血詔第2節 試練第8節 倒戈第9節 三策
第4節 鬼狐復活第9節 受困第3節 破陣第10節 虎癡第3節 血詔第10節 內應第9節 挑戰第8節 嚮導第10節 失足第2節 試練第7節 郡守第9節 選擇第2節 進退第2節 中伏第6節 失地第1節 軍師第5節 突圍第8節 逆襲第5節 離間第7節 抉擇第4節 兩雄交兵第4節 兩雄交兵第5節 求和契子第1節 投軍第1節 恍如隔世第7節 清野第8節 閻柔第9節 意外第9節 攻防第5節 醒悟第9節 巨弩第2節 降卒第6節 反撲第8節 求助第5節 陡遇強敵第4節 請求第8節 家事第2節 聯軍各分心第7節 結拜第1節 力擒雙蠻首第3節 比武(2)第8節 說客第10章 城牆第5節 離間第3節 銅雀五虎將第2節 回顧第2節 約定第8節 衝陣第4節 糜竺第1節 “妥協”第3節 大興三路兵第8節 逆襲第7節 起兵第3節 統領第10節 縱虎第5節 突圍第10節 縱虎第7節 起兵第6節 區別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10節 先兆第7節 奪城第2節 異軍突起第2節 錦盒第10節 虎癡第8節 空城第4節 變第9節 詐城第1節 假假真真第四節第4節 調兵遣將第5節 殉城第6節 拜山第2節 潰散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8節 指路第8節 長子第1節 驚變第4節 運氣第3節 理念第4節 奇襲第3節 敗兵相遇第2節 還政第8節 希望第4節 求醫第4節 審訊第8節 重任第4節 糧草第8節 說客第3節 備戰第7節 退兵第5節 收穫第3節 破陣第7節 反目第3節 血詔第2節 試練第8節 倒戈第9節 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