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三百七十五回 相拒城堅

呂布佔據了河北等一片廣大地域之後,欲想自立爲帝之事,在衆臣緘默中,被暫時的擱置了下來。

而與此同時,面對呂布這樣的強敵,曹操、孫策兩人放下之前所有的恩怨,原本私下聯手抗呂的這事實,在征伐間隙,互通有無之後,達成了盟約。

原先孫策已經佔據的豫州譙縣以南地域,包括汝陰、山桑等郡縣,全部復歸曹操所有,孫策只留下了臨近荊州的戈陽、安豐兩郡,以及徐州一地。

由此可見,孫策仍想着以曹操爲主,兵出徐州攻青州爲輔,更在同時,奪取荊州以爲己有,是爲他的整個戰略。

而與孫策達成了盟約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曹操,將會全力以赴的與呂布展開大戰,爭奪兗州,若勝則順勢攻入翼州中去,擊敗呂布,取得河北之地,以爲平定天下的根基。

在天府之國的劉備,冷靜的一年之久的烏戈國國主重新提兵北上,征討益州諸郡縣。

原本已經佔有了荊襄,欲想提兵前往荊南四郡的劉備,在此情況之下,不得不留下關羽駐守襄陽之後,揮師南下,來與兀突骨一決生死。

益州南方的蠻夷之地,攻之損兵折將,不討伐又有此等煩惱,藉此一戰,劉備有心一戰定乾坤,徹底掃除這個隱患。

建安六年,淪陷了兗州大半領地的曹操,部署重兵陳留、譙縣兩地,以御呂布侵攻。

此番作戰,不比之前曹操左支右絀,各處皆受掣肘,得劉備招討益州南蠻之機,除去留下夏侯淵一大將駐防漢中之外,其餘諸將各謀臣軍師幾欲全部彙集於兩處。

曹操親至陳留,曹仁爲他派至在譙縣,總兵力達二十萬餘。

面對曹操這樣的佈局,陳翎得聞亦感曹操急切南下之時,呂布亦親提大軍來陳留,而另外一路的主帥則仍然是諸葛亮。

青州的張遼不能動,必須提防孫策隨時入寇青州,因此再調遣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至諸葛亮麾下效力之後,張遼一軍還保有相對孫策等同的兵力。

大戰將啓之際,鄴城街市一時爲之蕭條,本來居家的諸大臣,各權貴,在此等禁嚴之刻,不敢放肆出行遊玩,除卻陳翎一人。

呂布出征,鎮守鄴城的在意料之中,就是諸葛瑾。

諸葛瑾扶外甥爲主,代其轄管所有事項,若有不軌者,投入監牢算是輕的,當場斬殺的不在少數。

畢竟此刻不一樣,鄴城只有區區數下將在,當權的諸葛瑾居安思危,謹慎一些不會出大錯。

本來身爲左右軍師之一的沮授,應該隨軍出征,不過在他一番言論之後,呂布氣惱他口出不祥之語,棄之不用,留在鄴城。

“進屯陳留左右,漸營河南”,穩打穩紮,同時“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萬安之策,而不必決戰於一役,呂布不採納。

建安六年三月,呂布挾二十萬大軍攻陳留,紮寨連營數裡

起始曹操排兵佈陣與呂布相抗衡,馬超、龐德、徐晃等大將盡出的情況下,不能勝呂布,爲呂布一戰所潰。

遁回城中之後,曹操死守不出。

與此同時,諸葛亮帥大軍亦抵達譙縣,在顏良、文丑兩員大將在的情況下,曹仁亦只是據守不出,由此兩方四軍同時陷入相互圍困持久戰中。

呂布大軍盡出,孫策得報,一面遣將前往荊州,與關羽爭奪荊南四郡,一面親提大軍二十萬來取青州。

此刻青州張遼處,原本是隻準備了十萬軍卒以御孫策的攻襲,不想此番孫策想畢其功於一役,幾乎盡出所有部屬前來征討青州。如此張遼在派人前往鄴城、呂布、諸葛亮兩軍軍前稟報消息的同時,放棄了東海一郡,退守琅邪,以作生死大戰之處所。

此前呂布所有的戰事攻防,都是以一場、抑或是二場戰鬥爲主,就算是去歲的三面開戰,那也是在曹操、孫策兩家還在相互提防的情況下發生的,哪像現今這般,曹操、孫策兩家各個都恨不得在呂布身上咬下一塊肉的勢頭?

如此,諸葛瑾爲勝利計,不得不遣遠在幽州的張揚帥軍前來青州助戰,以求能夠在主公呂布、二弟孔明有所進展之時,不會失去了青州這一地。

當張揚接報,聚集兵馬,趕往青州之時,已經是建安六年四月間。

就在呂布、諸葛亮兩軍圍城達一月之久之後,原袁紹舊將朱靈、張繡部將文聘、遠西涼韓遂部將閻行等暗通曲款,向呂布暗中投書,願意棄曹投向呂布。

自己兵勢如此雄健之時,曹操爲自己大軍所包圍之際,偶爾有個別將領來投自己,實乃理所當然之事。

呂布不疑其他,全部接納之。

陳宮力阻,爲呂布斥退,言及道:既有大將來降,豈有不納之理?

我亦知曉須提防,這一點毋庸公臺提醒,我心中自清楚。

呂布雖然如此言及,但在接下來的數場曹操出城中,皆大勝之,而爲此心悅,故心中早已鬆懈了警惕之心。

時至建安六年五月初,陳留城中文武除去少數忠誠之士外,皆有暗書投至自己帳下,呂布爲之得意而意氣風發,不復爲念,擢升朱靈、文聘、閻行爲大將,皆封列侯,以此告知那些將投向自己的曹操文武,只要擊敗曹操,汝等猶如此三人者,俱有封賞。

建安六年六月,青州張遼相拒孫策不利,琅邪爲孫策所佔據,張遼退入北海。

至此張遼再無可退之地,身爲一方大吏,不能保全領地以報主公亦是大罪,更何況丟失青州治所北海。

若是北海被孫策攻下,張遼只有死戰一途可選,以報呂布之恩了。

得報之後的呂布心中急切,雖然不明曉張遼的心思,但青州爲孫策竊據,實非自己所能忍受,故而在陳留城內士氣極其低糜之時,號令三軍齊上,務必在數日內攻破城池,然後揮軍援向青州,以退孫策之

軍。

建安六年六月六日,譙縣、陳留兩地同時發起攻城大戰,而與此同時,孫策亦不顧死傷衆多,赫然親綽刀戟,參與蟻附攻城戰。

不說曹操,卻說曹仁這人,在陳翎的記憶中有着守城無人可破這一傳奇經歷。

建安十三年,從曹操討平荊州,曹仁進封徵南將軍。赤壁之戰後,曹操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

周瑜、程普率領幾萬人馬,和曹仁隔江相持。

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在夷陵擊破曹仁軍,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乘勢渡過長江,駐兵北岸,與曹仁相持。

建安十四年,周瑜率軍數萬攻打南郡,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將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衆少,於是被圍。

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衆皆失色驚懼。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着曹仁說:“賊衆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衆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

曹仁不應,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吳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爲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爲牛金支持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衝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衆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餘兵從圍中拔出,又殺吳軍數人,把吳軍擊退。陳矯等初見曹仁衝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嘆道:“將軍真是天人!”三軍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更器重他,轉封安平亭侯。

後來周瑜親自來攻,爲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還陣。曹仁聞知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乃起身行到軍營激厲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

守荊州之時是這樣,守樊城之時又是另外一幅模樣。

關羽久攻不下,後來水淹援軍活捉于禁龐德,仍沒有攻破樊城,最終用計重傷關羽,且戰役久拖不下,最終在戰役焦灼之下,給東吳創造了襲取荊州的機會,最終導致了戰役的結果轉向。

相比郝昭這個晚輩,曹仁纔是真正的能守之將!

面對這樣一個龜縮不出的曹氏大將,就算如諸葛亮這般的絕世天才,亦只能扼腕嘆息言道:“譙縣不可下!”

雖然心中早有不能攻取譙縣的預料,不過顧念及此刻還在攻伐中的呂布,諸葛亮不得不強令麾下兵卒上前攻城,就算不能下,亦要將曹仁拖在這裡。

同時,諸葛亮令人多紮營寨,暗遣部屬,分出半數來,援向陳留。

譙縣不可下,那麼陳留是否就如你曹仁一般無二,同樣屬不可下?

諸葛亮不這麼想,故而如此爲之。

(本章完)

正文_第一回 溫侯呂布正文_第二百九十一回 割須棄袍正文_第三百一十八回 決戰之始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五百一十回 陣前暄言正文_第五百四十回 攻入城中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一百八十九回 昌平一戰正文_第二百九十二回 抹書間遂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一百一十七回 負重忍讓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三百九十一回 府邸夜談正文_第一百一十九回 雕版印刷正文_第一百零一回 籌集糧草正文_第一百七十二回 夜間攻城正文_第四百一十一回 先發制人正文_第五百七十四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六百二十五回 中計受伏正文_第三十四回 城門斗將正文_第五十九回 玄德劉備正文_第二百八十二回 誰在祈禱正文_第一百九十九回 征討三韓正文_第三百八十六回 府中之隱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六百九十五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二百零七回 遷徙人口正文_第三百零二回 誰成誰敗正文_第五百三十三回 突入城中正文_第七十八回 斬將奪城正文_第五十四回 呂布出征正文_第四百零一回 搏命一擊正文_第三百八十七回 事非偶然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二百零八回 後院爭鬥正文_第三百五十四回 殿中議事正文_第四百七十七回 辛毗落難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九回 虎癡許褚正文_第一百九十回 度遼三將正文_第三百八十九回 遁回幷州正文_第一百三十九回 大戰正酣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五百七十八回 劉備勢滅正文_第二百七十八回 賞罰分明正文_第二百一十三回 天下大變正文_第六百六十六回 大戰不息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三百一十八回 決戰之始正文_第九十二回 管亥投降正文_第六百二十四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五十五回 呂玲綺正文_第三百五十九回 鬼話連篇正文_第二百五十二回 奸雄曹操正文_第一百三十六回 顏良攻城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五百三十四回 兩敗俱傷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二百六十七回 誰勝誰負正文_第三百一十四回 濮陽城下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一十七回 孫權之謀正文_第一百六十七回 先登之士正文_第二百三十六回 陳震迴歸正文_第三百一十五回 二擇其一正文_第四百七十三回 陸遜說事正文_第三百一十二回 調兵遣將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三百零一回 貔貅相爭正文_第三百回 博浪猛士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一百一十七回 負重忍讓正文_第五百回 大將陣亡正文_第六百二十三回 孫策之死正文_第四百八十二回 天池之內正文_第三十六回 呂布擺宴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一百一十一回 青州治中正文_第一百八十四回 薊縣攻城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六百零一回 壽春易手正文_第二百一十二回 君臣相聚正文_第五十五回 呂玲綺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三十二回 溫侯主事正文_第三百五十回 佈局幷州正文_第五百六十六回 張鬆用計正文_第五百六十回 攻下綿竹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四百零七回 劉備來襲正文_第五百五十八回 攻向綿竹正文_第三百二十六回 膠着之中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二百九十五回 一見傾心正文_第二百七十六回 親冒矢石
正文_第一回 溫侯呂布正文_第二百九十一回 割須棄袍正文_第三百一十八回 決戰之始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五百一十回 陣前暄言正文_第五百四十回 攻入城中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一百八十九回 昌平一戰正文_第二百九十二回 抹書間遂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一百一十七回 負重忍讓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三百九十一回 府邸夜談正文_第一百一十九回 雕版印刷正文_第一百零一回 籌集糧草正文_第一百七十二回 夜間攻城正文_第四百一十一回 先發制人正文_第五百七十四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六百二十五回 中計受伏正文_第三十四回 城門斗將正文_第五十九回 玄德劉備正文_第二百八十二回 誰在祈禱正文_第一百九十九回 征討三韓正文_第三百八十六回 府中之隱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六百九十五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二百零七回 遷徙人口正文_第三百零二回 誰成誰敗正文_第五百三十三回 突入城中正文_第七十八回 斬將奪城正文_第五十四回 呂布出征正文_第四百零一回 搏命一擊正文_第三百八十七回 事非偶然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二百零八回 後院爭鬥正文_第三百五十四回 殿中議事正文_第四百七十七回 辛毗落難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九回 虎癡許褚正文_第一百九十回 度遼三將正文_第三百八十九回 遁回幷州正文_第一百三十九回 大戰正酣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五百七十八回 劉備勢滅正文_第二百七十八回 賞罰分明正文_第二百一十三回 天下大變正文_第六百六十六回 大戰不息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三百一十八回 決戰之始正文_第九十二回 管亥投降正文_第六百二十四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五十五回 呂玲綺正文_第三百五十九回 鬼話連篇正文_第二百五十二回 奸雄曹操正文_第一百三十六回 顏良攻城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五百三十四回 兩敗俱傷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二百六十七回 誰勝誰負正文_第三百一十四回 濮陽城下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一十七回 孫權之謀正文_第一百六十七回 先登之士正文_第二百三十六回 陳震迴歸正文_第三百一十五回 二擇其一正文_第四百七十三回 陸遜說事正文_第三百一十二回 調兵遣將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三百零一回 貔貅相爭正文_第三百回 博浪猛士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一百一十七回 負重忍讓正文_第五百回 大將陣亡正文_第六百二十三回 孫策之死正文_第四百八十二回 天池之內正文_第三十六回 呂布擺宴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一百一十一回 青州治中正文_第一百八十四回 薊縣攻城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六百零一回 壽春易手正文_第二百一十二回 君臣相聚正文_第五十五回 呂玲綺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三十二回 溫侯主事正文_第三百五十回 佈局幷州正文_第五百六十六回 張鬆用計正文_第五百六十回 攻下綿竹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四百零七回 劉備來襲正文_第五百五十八回 攻向綿竹正文_第三百二十六回 膠着之中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二百九十五回 一見傾心正文_第二百七十六回 親冒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