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五百七十二回 受封王爵

此人所言的異姓王,就是齊、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七人。

張耳病死,子張敖即位,後因罪被爲貶宣平侯。

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親兵討平。後燕王盧綰也被逼而叛變,最後老死在匈奴。

楚王韓信被貶爲淮陰侯,後被呂后處死。

樑王彭越被貶,之後也被呂后處死。

淮南王英布謀反,被劉邦抱病徵討,後被外甥吳回所殺。陳豨被迫投降匈奴,後來爲匈奴作戰時被漢軍殺死。

而得以善終的,可以說只有吳芮一人,長沙國曆經五世而亡。

以戰功受封爲王侯,或一時顯赫,然結局除少數人之外皆悽慘無比,殿中衆人念及這些,一時間不由都噤若寒蟬,不敢發出任何一絲聲響。

其因說封賞陳翎爲王的非是別人,正是少年呂喬。

呂喬幼年爲呂玲綺撫養,漸知人事之後,諸葛瑾這一伯父親自教導。

諸葛瑾家學淵源,若只是教導一學子,自然是夠了,但若教導的乃是將來的帝皇,諸葛瑾自忖學識淺薄,乃引呂喬於王朗門下求學。

在陳翎的心目中,王朗一個被諸葛亮罵爲“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的人物,但真實的王朗卻是一爲當世所推重的經學家。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爲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爲其服喪,後來被舉孝廉,但王朗不應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爲茂才,拜治中從事。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

若無意外,王朗會著《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文集三十四卷。

諸葛瑾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兒子諸葛恪可知,由他教導出來的學子,爲一臣子可,但爲帝卻不行。

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爲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爲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

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赤烏八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

神鳳元年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爲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

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晉爵陽都侯。

此戰之後產生輕敵之心,開始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爲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建興二年十月,同爲託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爲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

由於所受教導的不同,加上性情的差異,呂布只看到了陳翎在兵圍成都之際,向朝中上書自請爲王,心中忿怒異常,沒有直接出兵征討,是因多年爲君的氣量在不停的告誡着他,於此事上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忍讓,不能因小失大,這才能含怒不發。

而呂喬,他的見識本來就是站在最高點,自他一出生懂事以來,就

有下人臣子不停的告訴着他,他呂喬是將來會爲君上的人,非是平常人。

隨着呂布的疆域擴大,以及如今稱帝,呂喬的氣量與呂布已經完全不相同了。

再加上,他母親曾經有過一段在陳翎門下求學的經歷,念及這些,想的還沒殿下那些臣子多,因此覺得一異姓將帥稱王不算大事。

而且,陳翎的確是一有大才的人,君不見這數年來的開疆避土,都是由他一人在進取着,若是在這一事上,沒有相當的封賞給予有大功的人,豈不寒了旁人之心?

至於將來事,呂喬心中暗忖道着,君不負我,我必不負君。

聽得呂喬開口說了這麼一句,殿中無人開口附和,亦無人稱讚。

呂布看了坐在側面的呂喬一眼,嘆息了一聲,言道:“如此,就如他所願罷。”呂喬這個孫兒,是當仁不讓的儲君,有的時候,呂布寧願失了自己臉面,也不願逆了他的意。

由此可見,呂喬在呂布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一個存在。

而那陳翎,呂布暗自道着,自己的確對他起過殺心,時至如今,亦沒有變化,這一切都緣於他實在令人捉摸不透。人活一世,到底爲何,你所求的是什麼?

自己是想仗着手中武器,取得整個天下,然現在這個目標看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能實現。

而當年問出此一句話的陳翎,他心底是如何想的?

難道僅僅是爲輔佐自己登上現在這個帝位,然後他自己做一王侯便足夠了嗎?

若是自己身在他那般位置,會如何想?

有威名在世,有大才在胸,陳翎,你的抱負只是一個王侯嗎?

若真的若此,我便遂了你願,只求你將來…

將來,將來,將來在我去的時候,我必須…

七月間,正是天氣炎熱之時,不過此時在成都城外的陳翎軍帳中,所有的將校都自發的爲陳翎賀,陳翎爲晉帝呂布封爲“吳王”!

吳王一名號來自陳翎的家鄉是在吳地,非是他現在征討的蜀地。 ωωω•tt kan•℃O

歷代受封此一爵位的不少,其中佼佼者有闔閭、吳王僚、吳王夫差、劉濞等。

當然在陳翎的記憶中,最有名氣的應該是那孫權,不過如今麼,孫策尚在,他是稱不了吳王的。

升任王爵的好處之一,開府,這一點,其實陳翎早在受封車騎將軍時候,就已經做到了。

另外一個就是封地,既然爲吳王,那麼陳翎當然的領地在吳地,而現在江東還爲孫策所掌控着,呂布封陳翎爲吳王,其意不言自明,那就是你想要封地,自己去取!

所有說麼,這個吳王還只是個虛職,而非是實職,直到陳翎去攻取了江東,纔算是個名副其實的吳王。

王爵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人事、立法以及兵權,拋開需要繳納一定的賦稅給朝廷,可以說是一個私人的王國。

若想達到這個目標,陳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何況經由此一事後,與呂布關係更加微妙,陳翎能否在攻下成都之

後,迤邐轉道去取江東,前途渺茫。

雖然呂布沒有把益州封給自己,但陳翎並不氣餒,相反在接受衆人賀喜之時,在他的嘴角若有若無帶着一絲笑意。

非爲其他,展望未來,或許江東纔是自己能夠依爲根基的地方。

江東濱臨大洋,憑藉着在琅邪佈下海港,所得來經驗,另外建造一出海口不難。

這般一來,待等將來曹操不再,僅剩下一下,…

此際,在滅了劉備之後,是去戰那曹操,還是麾兵取江東?

換穿上王袍,站立在衆人面前,接受他們的參拜,陳翎暗暗想道,若是先滅曹操,那麼僅剩下有一孫策敵手的呂布,想必會在自己攻取江東之時,隨後進兵。

若是那般,僅有一師的自己,在呂布出言反悔之際,能否抵擋的住張遼、高順等人的合圍共擊?

有前代之事爲鑑,若自己爲呂布,想必也會在大統之時,順手把一個有異心的王侯給滅了罷?

難道要等自己在江東經營數年,繁衍幾代之後,才麾兵過江來,攻滅收復最後一處,名爲晉土,實爲另成一國的疆域?

“恭喜大王!”

“賀喜大王!”

聽着這般恭賀之聲,陳翎心中不由的想起那沐猴而冠的山賊水寇,驀地就笑了起來。

聽得陳翎大笑,衆人皆歡言喜哉,各個向陳翎祝賀言道:“大人進封爲吳王,已是人臣極至,吾等與有榮焉,皆羨之!”

陳翎頷首,振袍而起,左右一顧,言道:“擇日不如撞日,今日便去取了那成都城!”

拖了一月餘的成都,值此陳翎受封爲王之際,他才號令衆人出兵攻佔,張郃、馬岱等將臣聞之,皆喜之。

陳翎受封爲王,身爲帳下吏當然亦感榮耀,但成都一日不下,總覺得心中不安,畢竟大家一起出兵過來,就是爲了攻滅劉備的,如今陳翎終於發下了命令,戰功就在面前,名傳千古,亦非不可能,怎得一個痛快了得?

當下諸將帥在陳翎的號令之下,一一從帳中出,急切馳向各自的營帳,開始爲攻城做準備。

看着他們的背影,陳翎心中有些蕭瑟,在此一事上,自己是冒險了的,自己的家人在許昌,張郃、馬岱等人的家屬亦有人在許昌,若是呂布沒有同意自己的心思,而是派兵來征討,那樣的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結果還算不錯,不管朝中任何,自己能做到這一步,亦也是爲了大家將來着想,有些各自的安危,亦得承受。

現在走到這一步,距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只需將劉備覆滅,然後等,…

究竟去江東還是曹操那邊,陳翎左右捉摸不定,乃長嘆了一聲,暗自道了一句,等這成都攻取了下來之後,再論其他罷。

還有一事,舉步欲出帳前,陳翎想道,周泰,經過此一戰後,必須讓他回許昌。

這不僅是爲了他着想,也是爲了自己等人,有周泰在彼,將來事不管如何惡化,總歸有一人能夠爲己等人向呂布求情。

(本章完)

正文_第四百三十五回 落入平淡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五百九十九回 黃蓋退兵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十一回 玉璽下落正文_第一百九十五回 出征在即正文_第五十回 借兵三千正文_第五百二十九回 破開城門正文_第五十七回 獨戰三英正文_第一回 溫侯呂布正文_第五百九十三回 走爲上策正文_第二百四十九回 搶收糧食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二十四回 修養生息正文_第七十五回 琅邪海港正文_第五百四十五回 混戰一片正文_第一百九十七回 征討烏桓正文_第四百五十五回 道聽途說正文_第二百九十六回 求取爲媵正文_第三百四十六回 局勢突變正文_第二百八十二回 誰在祈禱正文_第三百二十八回 互有後手正文_第一百四十七回 大戰之前正文_第二百三十三回 郡縣之事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三百五十六回 飛燕不再正文_第五百二十九回 破開城門正文_第一百五十二回 活擒高覽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四百四十七回 呼之欲出正文_第一百三十三回 趙雲來沒正文_第五十八回 亂世之象正文_第五百八十九回 暗中遇敵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四百七十八回 去往何方正文_第九十二回 管亥投降正文_第三百七十二回 代漢塗高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五百四十三回 張飛敗退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五百二十七回 軍前議事正文_第二百一十七回 混戰之中正文_第三百七十七回 孰奸孰忠正文_第四十三回 譙縣攻戰正文_第三百八十二回 拜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六百四十九回 半夢半醒正文_第三百六十九回 究其原因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一百九十回 度遼三將正文_第四百一十二回 以一擋千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五百三十一回 百步穿楊正文_第五十二回 進軍方向正文_第二百四十回 巡視聊城正文_第二百一十三回 天下大變正文_第六百一十四回 酣戰不已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四百八十五回 兵圍襄陽正文_第三十八回 袁曹之爭正文_第一百二十九回 謀逆造反正文_第四百二十四回 入駐小沛正文_第一百一十八回 出使兗州正文_第三百零三回 或將遠遊正文_第六百零六回 周瑜撤軍正文_第三百一十六回 損兵折將正文_第四十二回 曹操攻城正文_第六百九十回 人在半途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五百七十九回 泛舟江面正文_第三百八十五回 冥冥之中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一百七十八回 南皮城下正文_第八十九回 雛鳳初鳴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二百五十三回 變亂之始正文_第一百九十五回 出征在即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六百九十一回 猛將衝營正文_第四百零三回 猛將失一正文_第二百三十四回 出仕無門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四百四十二回 憂民之心正文_第四十三回 譙縣攻戰正文_第五百四十九回 進圖江州正文_第二十五回 汝陰易手正文_第十回 少年孫策正文_第三百一十九回 殿中點將正文_第六百六十五回 生死搏鬥正文_第三百九十六回 曲折轉進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四百四十四回 箭不虛發正文_第六百二十九回 抉擇爲何正文_第三十二回 溫侯主事正文_第六百七十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一百六十七回 先登之士正文_第三百九十一回 府邸夜談正文_第五百零七回 未曾揚名
正文_第四百三十五回 落入平淡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五百九十九回 黃蓋退兵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十一回 玉璽下落正文_第一百九十五回 出征在即正文_第五十回 借兵三千正文_第五百二十九回 破開城門正文_第五十七回 獨戰三英正文_第一回 溫侯呂布正文_第五百九十三回 走爲上策正文_第二百四十九回 搶收糧食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二十四回 修養生息正文_第七十五回 琅邪海港正文_第五百四十五回 混戰一片正文_第一百九十七回 征討烏桓正文_第四百五十五回 道聽途說正文_第二百九十六回 求取爲媵正文_第三百四十六回 局勢突變正文_第二百八十二回 誰在祈禱正文_第三百二十八回 互有後手正文_第一百四十七回 大戰之前正文_第二百三十三回 郡縣之事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三百五十六回 飛燕不再正文_第五百二十九回 破開城門正文_第一百五十二回 活擒高覽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四百四十七回 呼之欲出正文_第一百三十三回 趙雲來沒正文_第五十八回 亂世之象正文_第五百八十九回 暗中遇敵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四百七十八回 去往何方正文_第九十二回 管亥投降正文_第三百七十二回 代漢塗高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五百四十三回 張飛敗退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五百二十七回 軍前議事正文_第二百一十七回 混戰之中正文_第三百七十七回 孰奸孰忠正文_第四十三回 譙縣攻戰正文_第三百八十二回 拜見呂布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六百四十九回 半夢半醒正文_第三百六十九回 究其原因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一百九十回 度遼三將正文_第四百一十二回 以一擋千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五百三十一回 百步穿楊正文_第五十二回 進軍方向正文_第二百四十回 巡視聊城正文_第二百一十三回 天下大變正文_第六百一十四回 酣戰不已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四百八十五回 兵圍襄陽正文_第三十八回 袁曹之爭正文_第一百二十九回 謀逆造反正文_第四百二十四回 入駐小沛正文_第一百一十八回 出使兗州正文_第三百零三回 或將遠遊正文_第六百零六回 周瑜撤軍正文_第三百一十六回 損兵折將正文_第四十二回 曹操攻城正文_第六百九十回 人在半途正文_第一百五十五回 北地槍王正文_第五百七十九回 泛舟江面正文_第三百八十五回 冥冥之中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一百七十八回 南皮城下正文_第八十九回 雛鳳初鳴正文_第四百五十二回 尚能飯否正文_第二百五十三回 變亂之始正文_第一百九十五回 出征在即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六百九十一回 猛將衝營正文_第四百零三回 猛將失一正文_第二百三十四回 出仕無門正文_第三百五十三回 謁見呂布正文_第四百四十二回 憂民之心正文_第四十三回 譙縣攻戰正文_第五百四十九回 進圖江州正文_第二十五回 汝陰易手正文_第十回 少年孫策正文_第三百一十九回 殿中點將正文_第六百六十五回 生死搏鬥正文_第三百九十六回 曲折轉進正文_第六百八十二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四百四十四回 箭不虛發正文_第六百二十九回 抉擇爲何正文_第三十二回 溫侯主事正文_第六百七十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一百六十七回 先登之士正文_第三百九十一回 府邸夜談正文_第五百零七回 未曾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