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

“連那遼東的公孫度,都與袁紹結盟了嗎?”

關羽眼睛微微眯起來,目光中似乎能透出一股強大的殺意。

對於敵人來說,越多自然越不好,但只要與他們爲敵,那麼一切阻礙都將被掃除,沒有例外!

陳暮輕輕點頭,給自己倒了一杯炒茶,慢慢品茗,緩緩開口道:“公孫度出兵,是在我預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我沒想到他此時才動手。”

關羽詫異道:“四弟這也算到了?”

陳暮苦笑道:“準確來說,也算是被我逼得出兵。咱們青州大力發展航運,商船和海船南來北往,四處縱橫。遼東與青州近在咫尺,走海上不過四五百里,大船一兩日便可抵達,我們與公孫度之間,正如猛虎臥榻,他怎麼可能會心中安寧?”

“嗯......”

關羽沉吟道:“如今伯圭大敗,袁紹北方安定,恐怕他派去北面的兵馬,也會馬上南下,現在該怎麼辦?”

“公孫度那邊倒是無妨,我派了人去三韓,就是爲了防公孫度這一手.......”

陳暮把茶杯放下,閉上眼睛,撫摸着額頭,繼續說道:“只是我也沒有想到伯圭兄敗得這麼快,他那邊一敗,牽一髮而動全身,袁紹原本放在幽州的兵馬就會回來,看來我們的壓力會變得很大。”

關羽沉聲道:“壓力再大,也得咬牙堅持住纔是。”

陳暮想了想,點點頭道:“若是能夠摸清楚敵人的行軍路線,或可迎頭痛擊。可惜我埋伏在冀州的內應一不是軍隊高級將領,二非袁紹親近謀士,難以掌握這種機密。”

“我去巡視營地,加固營防吧。”

關羽嘆了口氣,起身出了帳篷。

看着他離去的背影,陳暮目光微凝,陷入思索。

他在考慮兩件事情。

一件是前段時間荀和給他的信件中提到的,袁紹身邊有個謀士叫做劉惠,此人或許可以拉攏。

荀和跟他說過,

劉惠其實跟黨人一樣,都是心向漢室。

只是原來的天子漢孝康帝不僅傷了黨人的心,還傷了天下很多士族的人,因此王芬當政的時候,不少士族纔會投靠他。

這些人從來都不在乎皇帝是誰,他們只在乎大漢是大漢的天下,只在乎皇帝能不能聽他們的話,近賢臣,遠小人。

所以他們纔會幫助王芬,是希望再打造一個更好的大漢。

而這些人,便是當時所謂的很多世家、士大夫、官僚階層、精英階層、貴族等等......

陳暮很清楚,三國亂世,跟貧民階層根本沒什麼關係,這就是一個精英階層掌控的世界。哪怕是劉備窮到要叔父接濟才能讀得起書,人家好歹也是個皇族後裔。

而底層人想要上位,就是實在是太難了。即便是後來很多曹魏高官,九成以上也都是出自門閥精英貴族階層,與百姓草根無關。

寒門......首先你得有個門。

什麼招賢令,廣納天下底層寒士,都是騙人的假話。

因爲這些所謂的寒門,個個都是有田地有產業乃至於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大家族子弟,家裡面或許不是大富大貴,但親族中至少也有那麼一兩個縣令級別。

所以王芬時期,由於他尊漢的意圖很明顯,才能夠容納得了這麼多人才。

但到了袁紹時期,公然廢除了冀州僞帝,又和洛陽朝廷作對,如此就導致底下很多人不滿。

諸葛亮當初斷言袁紹這一招是個昏招,並不是說那些黨人會因此對他失望,而是聚攏在王芬身份,想要重新開創一個漢室江山的人會失望。

哪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們算叛亂,但他們心裡卻不認爲自己是在叛亂,而是在匡扶漢室。

這就是理念衝突。

陳暮對劉惠這人並不瞭解,不過他隱約記得,荀諶在幫助袁紹奪了冀州之後,哪怕成爲了袁紹的謀主,自此也是一計不出。

由此可見,荀諶恐怕也是個徐庶的翻版,身在袁營心在漢,在看透袁紹的野心之後,便再也沒有爲袁紹出計謀。

最主要的還是袁紹廢除冀州僞帝之後,基本就是斷了這些心向漢室的精英階層的理想。

所以陳暮當初拉攏了黨人,讓他們投入洛陽朝廷的懷抱。

可惜袁紹對黨人戒備很深,黨人們也一直找不到什麼機會接觸到冀州內部的高層機密,不能給青州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但荀和的信卻給了陳暮很大的啓發。

也許像黨人們這樣心向漢室,卻不在乎皇帝是誰的士大夫階層大有人在。

如果袁紹身邊的高級謀士當中也有這樣的人,或許,還真有可能拉攏得到,從而探知袁軍高級內部機密。

劉惠......荀諶.......

陳暮不自覺地用手指頭在自己的茶水杯裡點了些水漬,在桌案上寫下了這兩個人的名字,盯着看了一會兒。片刻後又忽然警覺,馬上擦拭掉。

如果自己身邊有袁紹的內應,或許用一出反間計倒也不錯。

比如這茶水不是寫劉惠和荀諶,寫的是許攸和審配......

但恍惚間又覺得自己這樣嚴重的被迫妄想症,根本就沒有給袁紹安插內應的機會,倒是頗爲可惜。

晃晃腦袋,將腦海裡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全都抹除掉,陳暮將拉攏劉惠和荀諶這兩個人的提案先暫時放置在計劃裡,然後是第二件要考慮的事情——公孫度的問題。

公孫度其實是佈局三韓的時候,兩個目的當中的其中一個。

爲什麼佈局三韓就不用多說,即便陳暮記得世界地圖長什麼模樣,從亞洲探索美洲大陸,也不可能跨過整個太平洋。

所以一路按圖索驥,先韓國日本,然後俄羅斯,穿過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最後再從美洲大陸的西海岸進入美洲,順着海岸線一路尋找他需要的一切,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而三韓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同時也是將來奪取日本這座豐富礦石島的第一步,因此他必須拿下。

至於公孫度,則屬於附帶品。

遼東同樣發展造船業,歷史上公孫度就曾經派出船隊,佔據了青州的東萊郡,同時東征高句麗,西擊烏桓鮮卑,北震扶余,南取三韓。

由此可見他的船隊航行範圍,同樣也是在青州、三韓以及倭國這幾個地方。

雙方海域重疊,遼東船隻打不過青州海軍,且因爲遼東到朝鮮地區大量的海島被青州佔據,導致公孫度對青州十分忌憚,在這種情況下,公孫度顯然會考慮將來劉備獲得中原大戰勝利的問題。

因爲渤海灣已經幾乎成爲了青州海軍的內海,遼東對於其它諸侯來說,就是個偏遠的農村。

而對於青州來說,就是咫尺相隔的鄰居,船隊一夜之間,就可以從萊州灣殺到遼東半島。

所以只要劉備獲得北方霸主的地位,那麼他公孫度在遼東根本不可能穩如泰山,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

不要忘記,公孫度之所以能稱霸遼東,是因爲董卓的詔書。

董卓的任命在劉備眼中,估計毫無合法性,詔書跟一張廢紙沒什麼區別。

更何況公孫度本人在董卓任命的遼東太守的基礎上,自己給自己加上了遼東侯、平州牧,如此赤裸裸地蔑視朝廷,顯然超出了劉備這種人的忍耐。

一旦劉備成功,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天子劉虞一道詔書,廢掉他在遼東的基業,即便公孫度選擇抗旨不尊,青州大船隨時能進攻遼東。

這股危機感深深地刺痛到了公孫度,因此作爲一名只想在遼東稱王稱霸,對中原地區毫無野心的邊緣小諸侯,即便他對中原再沒有想法,也只能被迫選擇站邊,寧願讓袁紹贏,也不能讓劉備勝!

並不是他野心勃勃,實在是形勢所迫。

所以陳暮早就算到了公孫度會選擇怎麼樣的一個站隊方式,以及應對方式。

只是他沒有想到,公孫度居然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才做出決定。

按照陳暮的設想,早在當初公孫瓚最艱難的時候,他就應該主動出兵,而不是等到這個時候。

當然,這些也都無所謂。

關鍵是他既然選擇了出兵,那陳暮也確實該動用徐榮這步棋了。

在冀州這件事上,陳暮不僅得防着敵人,還得防着盟友,公孫瓚野心勃勃,如果讓他佔了冀州,對於劉備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利用公孫度就在所難免,但也絕不是要公孫瓚死,他還有他的用處,至少現在還沒有到他死的時候。

“嗯......”

陳暮思索片刻,目光投向東方,喃呢自語道:“至少遼東,應該也要回到大漢的懷抱了。”

.......

.......

到永漢二年一月份,也就是公元198年2月,高覽張郃大軍南下,浩浩蕩蕩支援鄴城。

對於關羽和陳暮來說,前線的壓力非常大。

雙方在鄴城附近的遊騎、斥候、探馬,不斷交鋒,小規模戰爭不斷。

對峙了一個多月後,到永漢二年二月份,洛陽軍選擇了撤退。

並不是戰敗了,而是後續的糧草出了一些問題。

劉虞去年爲了解決河南地區大旱,拯救數十萬災民,給曹操和孫堅撥了不少陳糧,導致洛陽糧食儲備少了不少。

本來這也沒什麼,剩餘的新糧還有數百萬斛,一斛等於一石,當時士兵每月平均吃3石糧食,以洛陽軍有六萬人算,支撐三四年不是問題。

問題是陳暮這次用計策俘獲了而三十多萬黑山軍,其中軍隊數萬,家屬二十多萬。黑山軍大部分都窮困潦倒,俘獲他們短時間內不能給朝廷帶來利益,反而是負擔,要撥不少糧食給他們。

除此之外,爲了挖掘水渠,修築大壩,陳暮調了上萬民夫,這些人也都要吃飯。

因此原本計劃是前線準備給士兵的糧食,臨時被調了不少,而後續從洛陽運過來的糧食還沒有抵達,導致這中間出現了一些空檔期。

並不是缺糧,而是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敗一樣,原本囤積在前線的糧食,因爲這兩個突發狀況而消耗得太多。

雖然鍾繇在懷縣,還在源源不斷地往前線運送糧草,但本來計劃大軍能用三個月的糧草,第二批糧草在兩個月後抵達,結果突發意外,大軍糧草用盡,後面的糧草沒有跟上,自然只能撤兵。

安陽城池被拆毀,關羽軍與朱儁軍撤退到了蕩陰,他們這邊一退,袁軍就開始進,作爲第二梯隊的趙雲掩護他們後撤,率領大軍擊退了袁軍前軍,保護他們回到了河內。

敵我態勢再次開始變化,變成你攻我守。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北面袁軍解放之後,高覽張郃率軍南下,現在洛陽軍雖然招了不少黑山軍,紙面實力有十五六萬的軍隊,可多爲烏合之衆,跟曹操招降納叛八十萬大軍南下沒什麼區別。

所以這些黑山軍陳暮全都交給了鞠義在後方訓練,正面戰場的實力依舊只是那麼幾萬人,朱儁一萬,關羽三萬,趙雲一萬多二線部隊,徐晃那麼五六千人,這就是目前河內郡所有洛陽軍的實力,確實沒法跟冀州軍相比。

不過雖然洛陽軍兵力處於劣勢,但我們要知道,袁紹的二十五六萬大軍,也不全都是精銳。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兵馬也都是烏合之衆,真正的精銳之士,總共也只有那麼數萬人,絕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青州作爲主要進攻方向,袁紹自然會把大部分精銳全部調到清河國去,留下來的士兵,戰鬥力跟洛陽軍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

洛陽軍的組成有一萬青州軍,四萬白波軍,以及一部分朱儁招募的三河精銳。

士兵戰鬥力遠超普通冀州兵,因此即便是處於人數劣勢,在士氣和戰鬥力上,也並沒有過多落入下風。雙方只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於羑里城與蕩陰一帶繼續保持對峙狀況,這種情況如果短時間內沒有其它意外因素的話,或許會持續很久。

不止是洛陽這邊,青州那邊也是如此。

袁紹解決了後顧之憂, 再次開始了對平原城的進攻,平原城作爲比臨淄還要大的城市,面積比之安陽那樣的小軍鎮大數倍,存糧也有一年有餘,城中守軍士氣如虹,城外還有數萬精銳之士策應,想要攻破,難如登天。

因此一時間,不管是洛陽還是青州,在與冀州的戰爭當中,都陷入了一個短暫的對峙期。

這也符合陳暮的預期。

在雙方實力相差很近的情況下,想要快速覆滅敵人,絕沒有那麼容易。

秦始皇花了十年一統天下,劉邦花了八年,劉秀花了十五年,李淵八年,忽必烈二十一年,朱元璋十八年,清朝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代四十六年。

可以說,除了劉邦和李淵以外,這裡面的開國皇帝哪個都不容易。

而就在袁紹與劉備處於長久對峙的時候。

南方的大戰,再次開始。

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通知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請假條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七十二章 閻忠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三章 盧植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三章 盧植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六十章 孫策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九章 規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
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通知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請假條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一百一十六章 總攻開始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三十九章鍾繇第七十二章 閻忠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三章 盧植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三章 盧植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六十章 孫策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九章 規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