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三十多艘大船停靠在了港口,已經收起來的船帆僅僅留着桅杆就已是遮天蔽日。

岸上的士兵紛紛上去幫忙牽引船隻,船是不能直接靠岸的,這樣會擱淺,因而必須利用船錨停在海岸線外,然後用小船拉着繩索牽引往岸上拉。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用的寶船長四五十米,有數千噸重量,基本就是靠這個辦法才能駛離岸上以及靠岸停船。

盧國船塢口建設了大量停泊位,由木頭製造,青州的造船業不如明朝發達,因此這些船隻只有二三十米長,一千多噸,放下大量小船,有無數士兵踩踏木漿,牽引大船靠近。

陳暮坐着一隻小船靠岸,這種小船具備了腳踏槳,原理和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以及自行車一樣,通過腳踩的方式轉動木漿來驅動,屬於人力槳的巔峰發明。

在幾名士兵的保護下,陳暮一腳踩在了盧國的土地上,遠望過去,丘陵起伏,於一列列山川之下,坐落着大片平原,分佈了數個莫盧國村莊。

“四將軍!”

獨眼龍和刀疤臉上去迎接。

陳暮笑了笑道:“原來是趙禾與張橋,今年是你們鎮守此地嗎?”

“是的。”

獨眼龍張橋低頭拱手說道:“屬下現在隸屬於鎮海衛護船司,是甲組十二屯的屯長。”

“屬下是丙組七屯。”

趙禾也道。

鎮海衛是區別於青州軍政府之外的一個機構,可以理解爲海軍。

下屬有造船司、航海司、護船司、稅務司等。

青州和三韓之間的貿易往來還是很頻繁,朝鮮半島的礦產豐富,金銀鐵礦無數,當地土著冶煉水平很低,還是用的秦朝的技術,導致鐵器質量較差,只能在遼東半島售賣。

而青州已經使用土法鍊鐵,這種鍊鐵水平在後世工業革命時期屬實拉垮,屬於落後技術,但在漢代已經非常先進,使得青州鐵器產量大幅度提升,急需鐵礦。

同時漁業、手工製造業、瓷器、茶葉、油鹽,都是雙方交易的物品,按照《三國志》記載,三韓地區織造業非常發達,經常售賣到遼東地區,畢竟此時的三韓也是擁有七十多萬人口的區域,進行地區貿易還是很不錯。

陳暮點點頭道:“你們來此地多久了?”

“兩年。”

“我記得護船司外派是三年吧。”

“是的。”

“那你們相比對這裡很瞭解。”

“還算熟知一二。”

幾個人站在岸邊上,過了片刻,另外幾艘船下來孫觀、孫康、吳敦、尹禮幾人。

目前青州人手比較緊張,從前線已經調集不了多少兵馬,爲了完成一個大戰略,陳暮只能臨時招募一萬新兵。

孫觀、孫康、吳敦、尹禮四人在爭奪徐州之時立下大功,成爲校尉,此次就跟着陳暮來了三韓。

這次來三韓,就是處理整個三韓之地,順便徹底連通三韓與倭國的航道。

相比於三韓和青州,論起礦產,倭國纔是最富裕的地方。

“介紹一下此地情形。”

陳暮說道。

等到孫觀、孫康、吳敦、尹禮等將士從小船上下來,其他士兵都開始拉船進港口的時候,一行人往船塢方向而去。

趙禾與張橋跟在身邊,由獨眼龍張橋介紹。

這裡是莫盧國,除了海邊這幾個村子以外,丘陵那一頭還有數個村莊,最大的城市位於此地西北面十多裡外的伽倻津江邊上,名叫莫盧城。

伽倻津就是後世的洛東江,在江東面還有一國叫做駕洛國,兩個國家總人口加起來,估計也就是一萬出頭。

因此這破地方,說是國,還不如說是鄉村。

泱泱大漢地廣人稀,那得看跟誰比。

以如今大漢三四千萬人口的體量,跟後世十四億比起來,肯定就是地廣人稀。

可跟三韓地區比起來,那就是一個龐然大物,人口稍微多一點的郡國,就相當於整個三韓地區的總人數。

莫盧國和駕洛國都屬於弁韓,居民屬於外來人口,說的話與馬韓不同,爲古秦語。

秦朝到漢朝已經有四百來年,語言稍微發生了一些改變,不過改變不大,因爲秦朝一統天下,古秦語散播開來,成爲中原雅語,也就是粵語和客家話的祖先。

所以弁韓人和辰韓人跟青州過來的人可以勉強交流。

他們的國人姓氏與中原人無異,什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秦人有什麼姓氏,弁韓與辰韓也有什麼姓氏。

而馬韓那邊則不一樣,據說他們的君主辰王姓“箕”,是箕子的後代。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受封於箕,與比干、微子並列爲殷末三仁,被孔子推崇。

武王伐紂之後,箕子在避禍遼東,於朝鮮半島,如今的樂浪郡,後世的朝鮮平壤一帶,建立箕氏朝鮮。

西漢時期,有燕人衛滿前來投奔,最終驅除了箕氏,建立衛氏朝鮮。箕氏則只能南下,逃入了後世的韓國,建立了馬韓政權。

馬韓政權的組成是由箕氏帶領的殷商遺民,再加上一部分濊、貊等少數民族組成,語言及風俗習慣跟秦末時期跑來的弁韓人與辰韓人大相徑庭。

他們的組織結構鬆散,以部落爲形式,尊辰王爲主,其它城邦自有城主,大一點的城池首領名叫臣智,小一點的叫做邑借。

如果把三韓地區看作是大漢的三個郡國的話,那麼馬韓、弁韓、辰韓的首領就是郡守,底下各地城邦,臣智可以看做縣令,邑借則可以理解爲鄉長,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一行人往船塢方向走,張橋簡單地說了一下此地的情況,遠處村莊早就注意到了這邊,村落裡的百姓紛紛出來觀望,好奇地打量着這些外來人。

“四將軍,那人就是此地村老。”

趙禾指着村口方向。

此地是個月牙灣,天然的避風港口。

船塢在西山,百姓村莊在南面以及東山沿岸,村口的位置就在月牙灣中心。

幾個村民壯着膽子,在一名約六旬上下的老者的帶領下走過來。

這裡是軍事基地,周圍都建有柵欄,門口有士兵守衛,他們被攔在了基地外,也不敢喊,只能遠遠地看着。

“讓他們進來吧。”

陳暮目光含笑。

很快老者與幾名村民就順利進入船塢內。

老者瞥見遠處上千噸重的大船正在緩緩駛入港口,心中恐懼,還是強裝鎮定,雙手相疊,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兩根大拇指豎起來,彎腰行禮道:“見過上使。”

他的發音稍稍怪異,但基本能夠聽懂,而且這個行禮手勢也很有意思,左手扣右手,指尖朝上,屬於標準的秦禮。

到漢時這個禮儀有些許變化,大拇指不再向上豎起,改爲向下,且行禮時要彎腰齊眉。

陳暮用漢禮回了一禮,同樣用古秦語回答道:“見過老翁。”

老者起身之後,直截了當地問道:“上使地位尊貴,不知來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有何貴幹?”

“此地風大,不如屋內請坐。”

陳暮笑了笑,沒有回答,指着不遠處的船塢院落示意老者進門再談。

屋子是典型的漢代建築,外有庭院,內由石柱墊高,木質地板,左右推拉的移動門,衆人進了院子,一行人脫鞋進屋,跪坐席上。

等大家都坐好後,老者就又問道:“上使能告訴我緣由了嗎?”

秦人性格這麼直的嗎?

陳暮在心裡腹誹,臉上卻笑吟吟地道:“我想問老翁一句話,不知在此地住地習慣否,聽說你們這叫莫盧國,我記得齊國亦有盧國封地。”

老者驕傲道:“不錯,我們莫盧國之人便是從齊國盧邑而來,族人原本姓高,祖先爲祖望盧公,受封於盧國,因而子孫皆姓盧。盧國滅亡之後,我們便爲齊民,秦朝滅齊,我們坐船遷徙至此,繁衍生息,已有四百餘年。”

陳暮驚訝道:“沒想到老翁竟然記得如此清楚?”

老者撫須笑道:“三韓雖爲蠻夷之地,但亦常與遼東漢人打交道,讓我們知道今夕是何年。且祖上傳有書籍,代代相傳,自然清楚。”

這是陳暮沒想到的,他還以爲三韓是原始社會呢。

不過倒是他孤陋寡聞了,《三國志》記載,弁韓與辰韓語言、穿着、風俗都與秦人無異,且已經是完整的農耕文明,種田、養蠶、織造、冶煉樣樣精通,典型的中原人風格,雖然技術還處於秦朝技術,比較落後,但秦漢之間屬於一脈相承,總體差異還是不大。

陳暮聽到他的話,露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輕聲說道:“既然爲齊民,那就是同宗同源之本也,如今青州齊國故地,亦有大量盧姓,乃爲爾等同族,難道在老翁眼中,我們都非周朝子孫否?”

“額......”

老者一時遲疑,猶豫片刻,說道:“自然是。”

“既是同宗,難道老翁不願遠迎否?”

陳暮又問道。

老者只能無奈道:“自當遠迎。”

“呵呵。”

陳暮笑了笑,說道:“盧姓出自姜姓,乃太公望之後。如今秦朝滅亡,大漢襲承,漢人皆爲周民,我等都是姬姜之後也,可謂本就是一家,老翁遠逃至此,背井離鄉,他日見背之日,何以面見祖宗?爲何不認祖歸宗,回青州盧國去看看呢?”

認祖歸宗?

老者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怎麼一會兒認親戚,一會兒就讓自己認祖歸宗,他都感覺跟不上陳暮的思維。

雖然不可否認,認祖歸宗,回盧國瞻仰先祖故地,對於這種漂泊海外,且保留中原習俗,崇尚祖先的人來說,確實很有誘惑力。

但這種事情來得太莫名其妙,讓人忍不住狐疑。

老者也是這樣,疑惑不解道:“我們已經離開祖地數百年,上使爲何忽然讓我們回去?”

陳暮圖窮匕見,咧嘴一笑,開口說道:“我想問老翁,在爾等自認爲齊民的眼中,此地,是漢土,還是三韓之土?”

“自然是三韓之土。”

老者毫不猶豫地回答。

陳暮又道:“既是它國之土,爾等齊民之後,便是客居在此,死後可否落葉歸根,魂回故里?”

“這......”

老頭瞪大了眼睛,這個問題,簡直是靈魂拷問。

陳暮又笑眯眯地道:“老翁可知,在周王春秋之時,爲何宋國總遭它國鄙夷否?”

“不知。”

老頭搖搖頭,祖先留下來的竹簡當中,只記載了他們盧姓來源以及一些齊國曆史,並沒有其它國家的古籍。

陳暮便說道:“因宋國爲殷商遺民也,而其它諸侯,皆爲姬姓,包括你先祖盧公,本姓姜,爲太公望之苗裔。周人與商人素以敵視,所以春秋時,宋國便常遭它國鄙夷。”

“原來如此。”

老者一副受教了的表情,他們有限的知識還停留在齊國曆史以及秦末遷徙上,對於春秋時其它國家的歷史根本不知道。

事實上別說他們,就算是在漢朝,除了有書籍留存的各大世家以外,連90%以上的漢人都不清楚。

所以說,書籍和知識,確實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傳承。如果沒有竹簡留存,華夏人連自己是哪裡來的,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未免太悲哀了一些。

陳暮又說道:“老翁的先祖,太公望輔佐武王伐紂,歷經千辛萬苦,將商人擊敗。可是我在今日,卻看到了太公望之子孫,甘願匍匐在商人的統治之下,忠心耿耿地做商人順民,丟進先祖之顏面,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情。”

“胡說。”

老翁聽到此話,頓時吹鬍子瞪眼道:“我等何時匍匐在商人統治之下?”

“我聽聞弁韓與辰韓受馬韓統治,首領皆爲馬韓人?”

陳暮問道。

“不錯。”

老翁點點頭,這沒什麼不能否認的。

陳暮又道:“那老翁可知,馬韓起源於紂王之叔父箕子,武王伐紂之後,躲來朝鮮之地?”

朝鮮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稱呼,春秋戰國時期,就把朝鮮半島稱爲朝鮮。

“吾......”

老頭臉漲得通紅,說不出話來。

“可是現在的馬韓又非箕子後人統治。”

一名村壯忽然出言說道。

“哦?”

陳暮看向張橋,張橋頗爲尷尬。

他又沒有去過馬韓,知道這些還是上次去盧城閒逛的時候,聽人說的,哪知道人家說的也是百年前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

“上使。”

老頭見他不明白,便解釋道:“箕子後人雖創立馬韓,可實力逐漸式微,扶余人、穢貊人、沃沮人越來越多,商人越來越少,箕子後人便失去了王位,如今馬韓辰王,一直由目支國的國君擔任。”

還有這種事情?

聽到老頭的話,陳暮又驚又喜。

他一開始是想挑動周朝遺民和商朝遺民作對,利用弁韓和辰韓跟馬韓打仗,然後由他收尾。

沒想到箕子後人不給力,直接失去了政權,被外族人給控制了。

那事情可就好辦多了呀。

泱泱大漢,周民後裔,大家都是同一個祖先,那就都是華夏子民呀。

可是現在我們的華夏子民,流落海外,被受欺凌。

那誰能忍?

當你的祖國強盛的時候,你怎麼能受到外族的壓迫呢?

孤苦無依,飄零在海外的華夏遺民們,你們要永遠記住,你們的背後可是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呀。

陳暮看着正一頭霧水的老頭,露出了和善的微笑。

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一百三十九章 鄃縣之戰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十章 B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八章 回京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請假條。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規劃(1)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六章 定徐州(1)第六章 定徐州(1)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七十七章 馬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
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一百三十九章 鄃縣之戰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百零一章 淶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十章 B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八章 回京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請假條。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規劃(1)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六章 定徐州(1)第六章 定徐州(1)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七十七章 馬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