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如楠引大軍北上攻打瀋陽,孫承宗則坐鎮遼陽城,既然已經撕毀了萬曆皇帝的聖旨,驅逐了天使,造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也就沒什麼好隱瞞的了。

孫承宗腦袋上那頂反賊親屬的帽子是無論如何都摘不掉了,既然如此,倒不如跟着李如楠一條道走到黑了。

遼陽城已下,左近的城寨,孫承宗假託李如楠的名義傳檄而定,李家在遼東鎮守多年,威信最重,雖然李如楠突然造反,還是讓遼陽百姓大大驚詫了一番,心中也不免恐懼,可要是李家人坐上那個位子,遼東的百姓倒也並不如何反感。

大明立國多年,積弊叢生,天下百姓的日子也是困苦不堪,這其中要是選出一個最苦的地方,莫過於遼東。

自古以來,遼東向來都是苦寒之地,屬於蠻夷居所,至少明清之前,養尊處優的漢人都在長城南面生活。但凡是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幾乎生下來就註定要譜寫一篇戰天鬥地的苦難史,無怪當年的金國狼主聽了“十里荷塘,三秋桂子”的詩詞,便動了南下犯宋的野心。

蒙元之時,生活在遼東的人口,也不過才五十五玩,到了明朝統治時期,遼東人口不超十萬,元末遼東地區持續十五年的動亂,對遼東社會經濟是一場空前的浩劫,結果是遼東人口大部失散。

紅巾軍在遼東地區四年多的活動時間裡,元軍和紅巾軍進行過殊死的搏鬥,遼東人口遭受了很大的損失。特別是紅巾軍佔領遼東時期,很多人逃到朝鮮半島。

由於戰局失敗,元朝將領裹挾大量遼西人口北遷。這裡主要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元朝勳臣木華黎的後代納哈出,一個是元朝大將也速。

納哈出在洪武二十年投降,明朝得到的軍民總數有22萬多人,另還有6萬餘人因明軍受降失誤而在松花江北逃散,加之其他逃散人員估計總數近30萬人。

爲了防禦殘元勢力南下,朱元璋也有意識地把北平府以北特別是山後地區的居民強制南遷。特別是洪武四年,明朝廷共三次將山後地區居民遷至北平府,這其中就包括遼西的居民。

在經過紅巾軍的進入、納哈出和也速等人的裹挾,以及明初的強制移民,遼西地區實際上已經沒有居民了,元朝剩餘人口這時多集中在遼河以東地區。

到了萬曆年間,中原地區年年天災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又有大批流民進入了遼東地區,單單是李如楠所控制的金州衛,蓋州衛,復州衛三地,就招攬了流民百萬之衆。

不過相較於遼東這麼大的一塊地盤,依然是地廣人稀,可即便如此,也不是老百姓家家都有百畝良田,大多數人是田無一壠,房無一間,只能做佃戶,一年租地收的糧食,八九成交租還貸,剩下的吃不到年關。

現在無主田很多,之前建虜攻城,大明官吏戰死或逃走後,遺留的良田多達數百萬畝,田荒無主,沒有人耕種。

孫承宗便命令馮侖帶人丈量土地,測得海州城,鞍山及遼陽城左右的無主田地,共有三十萬垧,一垧摺合十五畝,即四百五十萬畝。李如楠不在,孫承宗便做主將這些無主的耕地平均分給百姓。

百姓們得了實惠,一時間鄉野之間,歡聲雷動,之前還有些讀過書的,斥罵李如楠爲反國逆賊,可現在也紛紛收了聲,那些小民百姓,更是將李如楠當成了萬家生佛。

再說奉了,李如楠的軍令南下山海關的傅成統帥了五萬大軍,辭別了李如楠,一路向南,過鞍山,走海州城,到牛莊飲馬宿營,次日早起拔營,卯時兵臨東昌堡,辰時到達三岔河,時值隆冬歲月,三岔河冰封百里,河面上積雪一尺,兵馬飛馳過河。

西岸把守三岔河的明兵已經得了消息,李如楠造反,當地的一個千戶收攏了敗兵,彙集兩千多人打算抵擋,可是一見李家軍人馬無數,旌旗獵獵,首尾莫測,不敢抵抗,直接退逃。傅成大軍前鋒縱馬衝殺,一氣追殺二十里,望見守河騎兵逃入西平堡。

傅成隨後催動,大軍一擁而進,包圍了西平堡。此時西平堡中明兵不足一萬,城高剛過人頭,容易攻打。

傅成卻止住人馬,下令不許攻打。

軍中的一個千戶,不禁詫異,問道:“西平堡是廣寧前第一個城堡,當速拿下,以壯軍威,怎麼不急着打呢?”

傅成如今也沉穩了許多,道:“廣寧城左右的城池,各擁重兵,如果一個一個的攻城,必然耗費軍力。現在圍住西平堡,城池攻不破,廣寧城的守將就會發兵救援,這樣就可以在野外滅掉他們,西平堡也不光圍着不動,四面架梯攻城,但是不要攻下城池。”

衆將得令,紛紛下去佈置攻城。

對廣寧守將曹華成,傅成是完全不擔心的,當初跟隨李如楠回遼陽,他曾見過一次,膽小怕事,十足的酒囊飯袋,不足爲慮。

不單單是廣寧城內的明軍,如今這關外所有的明軍,傅成全都不當在眼內,當年漠北一戰,遼東精銳損失殆盡,特別是遼東鐵騎,雖然李成樑復出之後,也曾重建了一支,可是之前薩爾滸大戰,再加上李如柏引兵救援瀋陽,早就被消耗的一乾二淨。

遼東鐵騎指的是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樑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

要知道遼東鐵騎可是遼東地面上最精銳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

但是在漠北大戰之中,遼東鐵騎已經十不存一,縱然李成樑重建了一支,可李如鬆戰死,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

如今遼東鐵騎已經灰飛煙滅,這遼東大地之上,還有誰是金州衛強兵的對手。

廣寧城內,曹華成得知李如楠揮兵南下,圍困了西平堡,驚恐得不知所措,傳令各城死守。至於去救援的問題,曹華成認爲西平堡城矮兵少,可能不堪一擊,也沒有打算救援。

可是傳來的消息是,西平堡堅守拒敵,李如楠叛軍兩日都沒有攻下城池,看來西平堡是阻擋敵兵的堡壘,於是曹華成便動了心思,打算增援西平堡。

和衆將商議了一番,曹華成隨即下令總兵劉渠、祁秉忠、李秉城,各率人馬救援。三總兵在平洋橋堡匯合,共出兵力近三萬人。曹華成再令孫得功率領五千廣寧城的兵馬,從旁路策應三個總兵。

明兵浩浩蕩蕩進軍西平堡,傅成得到情報,便下令留五千人圍城,不緊不慢的攻打,親率其餘兵馬迎擊來援之敵。

西平堡內的參將,在城上看見援兵臨近,圍城叛軍減少,便率六千騎兵衝殺出城,接應援軍,圍城的五千軍士立刻將出城的明軍,一番衝殺之下,明軍戰死一千,其餘五千人盡數投降,那參將也一併戰死城外。

明兵援軍側面的孫得功率本部兵馬,急衝到陣前,三個總兵緊跟着進兵。兩軍剛一交戰,孫得功心生畏懼,不敢與之交戰,便大喊着:“兵敗了,快撤。”

整隊人馬,拼命往回跑,一下子衝亂三個總兵的人馬,跟着後退,總兵副將們止不住敗退的勢頭,陣形亂套,兵敗如山倒,全軍崩潰。

傅成大軍乘勢衝殺,斬敵無數,總兵副將遊擊千總,不斷被斬殺,明兵敗到沙嶺時,總兵劉渠、祁秉忠戰死,李秉城逃亡錦州,其他兵將,被斬殺一千餘人,餘下的見勢不妙,紛紛投降,只有三千多人潰散。

援軍大敗,傅成又回到西平堡城下喊話,叫城內明軍投降,明軍也識得李家的威名,本來就不願與之交戰,見狀便開城投降了事。

西平堡不戰而下,曹華成的援軍逃散,傅成大軍在西平堡休整一日,繼續進兵廣寧城。

廣寧城在西平堡的西北方向,相距二百里。西平堡失守,全軍覆沒,退至沙嶺的援軍潰散,總兵陣亡,敗報送進總兵府,曹華成也是不免大驚失色,沒想到三岔河防線六萬兵馬,擋不住李如楠叛軍三天的攻擊,心慌意亂的曹華成,出府門到兵營,親口傳令,命人馬守城,可是這會兒根本就沒有人聽他調遣。

這些明軍將士不過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哪裡有什麼鬥志可言,其中一部分還經歷了遼陽城大敗,逃過來的。

再加上但凡遼東之人,誰不知道李家的名聲,誰不知道李如楠的勇武,哪裡生得出爭鬥之心。

更何況遼東百姓窮苦,遼東的軍戶更是窮苦至極,一個個都萬盼着李如楠能儘早打過來,跟着一起造反呢,這會兒誰會理會曹華成。

曹華成平日裡,一向高高在上,從未搭理過這些小兵小將,現在想調動他們,沒有搭茬聽令的。

曹華成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參將孫得功領兵回到廣寧城,曹華成聞訊急忙回府,傳見孫得功。

一身灰土的孫得功,見到曹華成跪在地上就哭道:“西平堡外遭遇敵兵埋伏,末將打頭衝殺,無奈劉渠、祁秉忠等人,膽怯不敢進兵,自顧逃跑,大軍潰敗。末將拼死殺出重圍,才得以見到大人,末將有負大人栽培。”

說完痛哭失聲,曹華成見狀,連忙上前親手扶起孫得功道:“這些懦夫,罪不可赦。孫參軍不必自責,廣寧防務還要由你承擔。本將軍現在下令,廣寧城內所有兵馬,皆歸孫參軍統領。”

孫得功知道逃回來,只怕也會被軍法處置,原本想着逃去漠北投蒙古人,卻在半路上聽說,劉渠、祁秉忠戰死,李秉城逃往錦州,頓時心中大定,這纔來了廣寧,一番騙鬼的話,居然矇混過關,還得了指揮全軍的大權,心中不生歡喜。

不過傅成大軍此刻已經朝着廣寧城進軍,孫得功自知難以匹敵,便想着獻城投降,做晉見之禮,打定了主意,當即便親信,撤換各路崗哨,查封庫府,糧庫、銀庫、火藥庫都由親兵把守。

東城門關閉,西城門開啓,西平堡外敗退回來的散兵遊勇,一律不許進城,城中的兵將,往西門外驅逐,廣寧城裡,一片混亂。

傅成大軍西進廣寧城,沿路城堡中的明軍,或不戰自敗,望風逃跑,或直接開城投降。兩日後,前鋒兵馬已經望見了廣寧城,於是紮下營盤,再派出探馬到城下打探,遙望城牆上光禿禿的,沒有旌旗,沒有一兵一將,連個哨兵都沒有。

探馬走近些,仔細探查,發現不但城上無兵馬,而且吊橋平落在乾枯的護城河上,又打掃得乾乾淨淨,細沙的路面上,沒有一絲的冰雪。吊橋裡邊,一樣乾淨的大路直通向城門口,向城門一望,只見城門大開,大木方打製的城門高高懸起,這是關外的重鎮廣寧嗎?

打探的人馬疑惑起來,不知道是看花了眼?還是走錯了地方?趕緊回去,把這個怪異的事兒稟報給了傅成。

傅成也是心中疑惑,親自已走到營前,探馬報上看到的情況,說是特別怪異。

一個千戶詫異道:“前日打探到廣寧城,有大批兵馬出逃,會不會是曹華成藉機設下空城計?”

另一個千戶道:“很有可能,城西的醫巫閭山,溝深林密,要是藏下二十萬兵馬,都不露蹤跡,得小心曹華成用計。”

傅成聞言,卻不以爲意,道:“不見得山上藏兵,我兵攻下西平堡不過數日,曹華成怎麼有空在山裡佈下上萬兵馬,即使設置伏兵,調動千軍,探馬又怎麼能一點不知道呢?”

正想不出頭緒時,又有探馬來報:“廣寧城的參將孫得功派人前來求見將軍。”

傅成傳令帶人進來,營外的親兵當即領着一個鄉紳模樣打扮的人上前,到了傅成當面,拱手道:“小人是孫參將的家丁,我家將軍願歸附將軍,獻上城池,恭請將軍進城。”

傅成一愣,當即問道:“城中兵馬不少,你家將軍爲何要降?”

來人道:“我家將軍久慕李大人的威名,早有歸附之心,怎奈曹華成一心要爲大明盡忠,這纔不得門徑,如今曹華成將廣寧城所有兵馬全都交給了我家將軍統領,廣寧城各門都已經安排了親信把手,將軍勿疑!”

傅成聞言,雖然心動,可是卻也不敢全信,李如楠將重任交託給他,萬一是計,到時候牽累大軍,得不償失。

進不進城,傅成一時間也拿不準主意,一個千總急道:“大人,有沒有埋伏,進去才能知道,標下願意帶人先去裡面看看。”

傅成思慮了一番到:“說的不錯,是得進去,既然如此,你帶兩千人進城,進城門後,別急着往裡走,看情況,如果沒有事兒,向裡打探,如有意外,立即退出來。劉興,你帶人趕四個馬車,裝上滿口糧食封嘴的麻袋,停在城門口中間,李忠進城後,要是城門關閉,或是落下閘門,你就用馬車掩住,放出進城的弟兄,馮立,你率領五千人馬接應李忠,其他人營中侯令。”

佈置完畢,衆將分頭預備。

李忠率鐵騎飛馳進入廣寧城,衝到門裡,只見城中空曠無人,沒有旌旗,沒有哨卡,太陽高照的街巷,一眼能望穿盡頭,不見一個商販路人。

李忠左右探望,沒有看出啥事兒,才令出城送信之人前面帶路,沒走多遠,孫得功便單人獨騎,前來迎接。

李忠分出一批人登城站崗,一部分人隨孫得功,進入總兵府,偌大的府第,早就空無一人,原來曹華成早就得了消息,孫得功引叛軍進城,咬牙切齒的罵了一通,帶着家小奔錦州去了,府上的下人,差役也逃了個一乾二淨。

李忠帶着兵馬將城池上下,翻了個底朝天,沒有發現可疑的地方,城西的崇山峻嶺裡,也沒有什麼動靜。

連忙派人出城送信,傅成聞訊,這才準備進城,大軍未用一兵一卒,便佔領重鎮廣寧。

傅成將孫得功好生安撫了一通,接着便命人接管城內的數萬大軍,曹華成逃出廣寧之時,那些兵將,居然一個未動,如今全都便宜了李如楠平添了數萬大軍。

分撥人手鎮守廣寧城,傅成下令大軍無需休整,即刻出發,進軍錦州,命令下達,兵隨旗動,大軍向西進發。

傅成自離開遼陽城,也曾大戰過一場,如今兵馬,非但沒有減少,原本的五萬大軍,居然變成了七萬。

前鋒到達錦州西中左所時,探馬送來快報說:“曹華成聽聞大軍殺來,不曾在錦州停留,帶了錦州城的敗軍,投山海關去了!”

再說曹華成,帶着潰兵一路奔馳,到了山海關下,城樓上的兵將卻不許這萬餘人進關,關口的大門緊閉,城上的火炮、槍箭瞄準關下的人羣。

星夜兼程的人們趕到關前,卻不許進關,有的哀傷,有的憤怒,人羣開始騷亂起來,曹華成連聲大叫,城上有軍將認得曹華成,這纔不敢怠慢,忙傳令開啓閘門放行。

曹華成剛進關,突然大門禁閉,無數兵馬刀槍並舉,原來鎮守山海關的總兵邱磊,早就聽說了李如楠造反,兵馬已經席捲了遼東,遼西地面,他手下不過數千人馬,如何敢與李如楠爭鋒,便有了投降的打算,如今見曹華成帶着敗軍趕到,正好將其擒拿,作爲晉身之禮。

李如楠造反,此時節朝廷已經得到了消息,緊跟着便有戰報,送上朝廷,言稱李如楠的兵馬已經席捲了遼東,遼西,廣寧,錦州,山海關盡皆失守。

戰報送來,一時間御宇震動,百官恐懼,萬曆皇帝聞聽李如楠造反,登時大怒,當即下旨逮捕李如楨一家,交東廠處置。

可東廠和錦衣衛的鷹犬趕到李如楨府上的時候,早就已經人去樓空,李如楨一家不知所蹤,就連府上的下人,都已經盡數遣散。

原來來順乘着快馬,先於那太監到了京城,尋見李如楨,便將遼東發生的大事說了,李如楨也是驚懼不已,一時間沒有了主意,好在妻子郝氏是個有主見的,知道要是再留在京城,等到朝廷得到李如楠造反的消息,他們一家免不了要捱上那千刀萬剮之刑,也不猶豫,連行裝都不要了,跟着來順出了城,一路向北,因有山海關阻路,便直奔海邊,哪裡早有海船接應,一家人去了金州衛。

萬曆皇帝聽聞跑了李如楨更是大怒不已:“朝廷未曾虧待李家,那李如楠更是深受皇恩,如今不思報效,竟然舉兵謀反,當屬十惡不赦!”

萬曆皇帝暴怒,那些大臣們也一個個跳出來,對李如楠大肆攻擊,差點兒就把李如楠說成古往今來,頭號的逆子貳臣。

還是兵部尚書宋應昌最有膽略,出班道:“如今在這邊罵,難道就能罵死李如楠不成,李家在遼東經營多年,李如楠更是狼子野心,如今舉兵謀反,當速速發大軍,平息內亂,方是上策!”

萬曆皇帝聞言,連連點頭,道:“何人願意引兵北上,剿滅叛賊李如楠!”

剛纔一個個罵的格外痛快的大臣,這下全都安靜了,學着潑婦罵街,他們在行,可要說到引兵平叛,他們可就全都不專業了。

萬曆皇帝見剛纔還熱鬧的好像集市一樣的朝堂,頃刻間安靜的好像古廟一般,心中又是惱恨,又是憂愁:“先前建虜猖獗,如今李如楠又叛國作亂,爾等食國家俸祿,如此危急時刻,居然無一人爲朕分憂嗎?”

宋應昌聞言,道:“臣宋應昌願帶兵北上,剿滅叛賊,平復遼東!”

萬曆皇帝一見,登時心下感動,道:“宋愛卿真忠君愛國之人,好!好!朕便命~~~~~”

萬曆皇帝的話都還沒說完,首輔王錫爵便阻攔道:“聖上萬萬不可,宋應昌當年提調遼東兵馬,徵繳倭寇,便與李家父子過從甚密,如今請旨出兵,難保他不會通敵!”

宋應昌聞言大怒,上前就要與王錫爵爭執,好在還記得這裡是朝堂,強忍着怒火道:“王錫爵,你休要血口噴人,本官一心只爲我大明江山社稷,豈是可以容你肆意詆譭的,好!既然你以爲本官不可出戰,那首輔大人,便親自領兵,去徵繳叛逆,建虜!”

王錫爵聞言,頓時語塞,他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其實何止是他,現在滿朝文武,幾乎所有的朝臣,都忙着打點行裝,收拾細軟,就等萬曆皇帝下一道南遷的旨意,好出京放生,讓他迎着刀尖走,他如何有這個膽量。

李如楠的叛軍已經佔據了山海關,無需幾日大軍便能兵臨城下,到時候想跑都跑不了。

萬曆皇帝見狀,道:“皆是誤國之人,宋愛卿,朕今日便命你爲遼東經略,統領遼東軍務,徵繳李如楠叛軍,只盼你勿負朕望!”

宋應昌接了聖旨,當即就準備督辦軍務,先派出快騎探馬,打探關外敵情。

臨行之時,又有不少官員前來送行,一邊讚歎宋應昌是國之棟樑,一邊暗示宋應昌將來的命運難以預測。

這時,八百里快遞送上關外情報,有個好點的消息:例如產的兵馬到了山海關便停了下來,如今看上去沒有進關的意思。

傅成大軍之所以不盡管,其實也是李如楠的意思,他現在畢竟還沒有做好和大明爭天下的準備,特別是山海關以北,努爾哈赤還沒有消滅,蒙古人也蠢蠢欲動,似乎想要來這潭渾水裡攪一攪,撈些好處。

在沒有徹底肅清關外之前,李如楠是不會考慮進關的,飯要一口一口的吃,現在吃的急了,就算是含在了嘴裡,也不牢靠。

而且大明王朝存在兩百多年,到如今雖然因天災人禍,鬧得民怨沸騰,可終究還沒到立刻滅亡的地步。

李如楠不着急,他有的是時間可以等,可大明朝卻等不得,過上一日,大明朝就會爛上一分,等到李如楠做好了準備,儘管奪取天下的時候,只怕那時節,大明朝已經成了一棵中空的大樹,只要一捅,便會轟然倒地。

傅成沒有繼續向南進兵,而是吩咐手下的衆將,四面出擊,那些各地守城的兵將此時哪裡還有抵抗的心思,紛紛投降,總計有將官十七人,千總、百總四五十人,大小城堡驛站共有四十一座,分別是:鎮靜堡參將劉世薰、平洋橋守堡閔雲龍、西興堡備禦朱世薰、錦州都司陳尚志、鐵場守堡俞鴻漸、大淩河遊擊何世延、錦安守堡鄭登、右屯衛備禦黃宗魯、團山守堡崔盡忠、鎮寧守堡李詩、鎮遠守堡徐鎮靜、鎮安守堡鄭維翰、鎮邊守堡周遠薰、大清堡遊擊閻印、大康守堡王國泰、鎮武堡都司金勵劉式章。

這些人都是出身李家門下,如今聽聞老恩主的九公子起兵自立,如何敢舉兵相抗,紛紛到了遼陽城歸附。

此外還有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小淩河、松山、杏山、摔馬嶺、戚家、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大窪屯及雙臺堡的千總和百總,也紛紛雲集遼陽城,表示願意歸附。

關外被掃蕩一空,所有城池全數歸李如楠所有,孫承宗見此情形也是喜不自勝,之前他還在擔心李如楠舉兵反叛,肯定會召來天下共討,誰知道居然是眼下這個局面,可見大明不得人心,到了何種地步。

關外的那些百姓就更不用說了,大明朝對於這些百姓的態度一向冷淡,雖然沒有明斥其爲棄民,卻也不甚關照,以往更是爲了安撫異族,每每有漢人與異族相爭,當地的官府還要袒護異族之事發生。

關外百姓早就心中生怨,如今李如楠舉兵,這些百姓也是紛紛歸附,所有人都在盼着李如楠能夠推翻那個他們厭惡的朝廷,帶給他們一條新的生路。

山海關內,大軍休整了兩日,便有將領找到傅成,請令南下:“大人!如今大明失德,明軍潰散,關內的兵將羸弱,多年不修武備,根本不堪一擊,何不趁此良機,借明廷無將守禦地方之際,乘勝兵出山海關,直取京城。”

一旦有人提出來,立刻就有人表示贊同進兵,道:“我軍席捲關外,正成破竹之勢,如果不進關,恐怕將來後悔。”

傅成見多數人要求進兵,道:“本將軍也想進關,爲指揮使大人爭天下,然現在遼東地面不靖,努爾哈赤尚未剿滅,蒙古諸部也是虎視眈眈,一旦我等進關,蒙古人趁機越過邊牆,殺入遼東,該如何是好?”

衆將聞言,也是默然,他們也都是被最近這段時間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就和之前薩爾滸一戰大勝的建虜一樣。

李如楠現在的形式雖然稱得上好,可是說到底,李如楠的根基還是太淺了,如果不是因爲李家在遼東的影響力尚在,他們也絕對不可能這麼輕鬆的就打下這麼大一片地盤。

可是地盤有了,卻並不安穩,一旦萬曆皇帝發了瘋,傾盡全國之兵來攻的話,到時候,李如楠的兵馬就算再怎麼精銳,只怕也難以抵擋。

就算李如楠當真僥倖勝了,也是慘勝,到時候兩虎相爭,得利的只會是努爾哈赤那個野豬皮和蒙古人。

這也是爲什麼李如楠嚴令,止步山海關的原因,只要女真一日沒有真正被剿滅,蒙古一日沒有真正被征服,李如楠就絕不出山海關一步,爲的就是不過分刺激大明朝。

畢竟對萬曆皇帝那個大煙鬼,李如楠也是有所瞭解的,一旦真的激怒了他,那個性格男發起瘋來,到時候誰也落不得好。

第四十八章 突襲北青城第四十一章 悶頭髮展第十一章 將軍衛隊第九章 居麗夫人第六十八章 玩火自焚第三十四章 要動真格的了第七十四章 憤怒的努爾哈士奇第十七章 海賊第十三章 爛攤子第九十章 援兵第六十三章 國庫第十四章 活命第五十一章 加藤之怒第三十章 泉州第四十二章 流民問題第十八章 拯救大兵3920第六十七章 魅惑第三十八章 誓言第八十三章 遇險第五十章 朝鮮義軍第四十四章 老不死第六十三章 國庫第十七章 海賊第二十八章 回馬槍第二十三章 返程第七章 套上烏龜殼的野豬皮第三十二章 騎士精神第二十九章 分辨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五十九章 這個酒後~~~~~~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小西行長第二十八章 回馬槍第四十四章 倭寇要投降第七章 妻妾兒女第四十六章 東線戰場第五章 無恥是有原因的第三十二章 出邊牆第五十二章 海汀倉第六十五章 逃奴第十三章第二十二章 除倭小分隊第四十七章 經濟第三十七章 看法寶第七十五章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三十五章 北上第二十一章 秘密第八十章 漢四郡第十五章 傲嬌蘿莉第六章 禍事了?第六章 禍事了?第七十六章 啓程第十三章 葉赫老女小蘿莉第五十章 商機第六十六章 萬家生佛第四十八章 突襲北青城第三十五章 北上第六十九章 韓胤第四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八十章 漢四郡第二十四章 孽子住手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六十一章 不了了之第六十八章 家人第二十四章 定計第五章第九十八章 矚目第五十二章 海汀倉第八十一章 復國瘋子第二十七章 退兵第二十三章 返程第六十六章 萬家生佛第五十五章 老鬼子,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一百章 樑上君子第九十六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平壤重鎮第五章第十三章 葉赫老女小蘿莉第三十一章 佛郎機人第一百零一章第二十五章 你不走,我走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六十二章 猴子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有其婆必有其媳第三十八章 誓言第四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十六章 煙花三月下揚州第五十四章 加藤君到了第二十章 新仇舊怨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十四章 兵發平壤第六章 禍事了?第八十五章 重返金州衛第五十五章 老鬼子,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纔開張第五章 夢想照不進現實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十章 大軍前驅第六十八章 家人
第四十八章 突襲北青城第四十一章 悶頭髮展第十一章 將軍衛隊第九章 居麗夫人第六十八章 玩火自焚第三十四章 要動真格的了第七十四章 憤怒的努爾哈士奇第十七章 海賊第十三章 爛攤子第九十章 援兵第六十三章 國庫第十四章 活命第五十一章 加藤之怒第三十章 泉州第四十二章 流民問題第十八章 拯救大兵3920第六十七章 魅惑第三十八章 誓言第八十三章 遇險第五十章 朝鮮義軍第四十四章 老不死第六十三章 國庫第十七章 海賊第二十八章 回馬槍第二十三章 返程第七章 套上烏龜殼的野豬皮第三十二章 騎士精神第二十九章 分辨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五十九章 這個酒後~~~~~~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小西行長第二十八章 回馬槍第四十四章 倭寇要投降第七章 妻妾兒女第四十六章 東線戰場第五章 無恥是有原因的第三十二章 出邊牆第五十二章 海汀倉第六十五章 逃奴第十三章第二十二章 除倭小分隊第四十七章 經濟第三十七章 看法寶第七十五章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三十五章 北上第二十一章 秘密第八十章 漢四郡第十五章 傲嬌蘿莉第六章 禍事了?第六章 禍事了?第七十六章 啓程第十三章 葉赫老女小蘿莉第五十章 商機第六十六章 萬家生佛第四十八章 突襲北青城第三十五章 北上第六十九章 韓胤第四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八十章 漢四郡第二十四章 孽子住手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六十一章 不了了之第六十八章 家人第二十四章 定計第五章第九十八章 矚目第五十二章 海汀倉第八十一章 復國瘋子第二十七章 退兵第二十三章 返程第六十六章 萬家生佛第五十五章 老鬼子,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一百章 樑上君子第九十六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平壤重鎮第五章第十三章 葉赫老女小蘿莉第三十一章 佛郎機人第一百零一章第二十五章 你不走,我走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六十二章 猴子的野望第二十九章 有其婆必有其媳第三十八章 誓言第四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十六章 煙花三月下揚州第五十四章 加藤君到了第二十章 新仇舊怨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十四章 兵發平壤第六章 禍事了?第八十五章 重返金州衛第五十五章 老鬼子,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隊伍纔開張第五章 夢想照不進現實第四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十章 大軍前驅第六十八章 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