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多米諾思維

量變引起質變,這就是多米諾思維要說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以忽視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個微小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改變大局的觸發點。

多米諾骨牌呈長方體形,將它們按適當距離排列,然後推倒第一張,該張骨牌倒下時會撞到第二張,接着第二張又會撞倒第三張……很快,一整排骨牌全部被撞倒了。這個現象通常被稱爲“多米諾骨牌效應”

然而,多米諾效應更驚人、更神奇的威力,卻是一種隱蔽的“微量放大程序”

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懷特,曾經制作了一組骨牌,共l3張,第一張最小,長9.53毫米,寬4.76毫米,厚1.19毫米,還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後每張體積擴大1.5倍,這個數據是按照一張骨牌倒下時能推倒1.5倍體積的骨牌而設計的。最大的第13張長6l毫米,寬30.5毫米,厚7.6毫米,牌面大小接近於撲克牌,厚度相當於撲克牌的20倍。把這套骨牌按適當間隔排好,輕輕推倒第一張,必然會波及第13張,可以想象,第13張骨牌倒下時產生的擊力一定比第一張倒下的力大得多。大多少呢?根據懷特測量計算,居然整整要擴大20多億倍。因爲多米諾效應產生的能量是按指數形式增長的,若推第一張骨牌用0.024微焦耳,倒下的第13張骨牌的能量達到5l焦耳,而按同樣比例製作的第32張骨牌倒下時釋放的能量將高達1.24×10焦耳,又擴大了20多萬億倍。這樣一算,多米諾骨牌的效應簡直登峰造極。

當然,懷特畢竟沒能製作出第32張骨牌,因爲它高達415米,兩倍於紐約帝國大廈。如果真有人制作出這樣一套骨牌,演示摩天大樓如何在一指之力下被輕輕推倒,將是何等的奇觀啊。

事實上,多米諾效應不僅是大自然早就設好的一種虛擬程序,更是生活中每日每時都在進行着的過程。與此相應的另一名稱是流傳廣遠的“蝴蝶效應”

2000年3月,全球手機市場的一隻“蝴蝶”着火了——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一家半導體工廠,不幸被雷電擊中起火,雖然大火只持續了10分鐘,但卻在北歐引起了一場公司危機,徹底改變了歐洲兩大電子公司的力量對比——愛立信電子公司由於動作比較遲緩,沒有所需芯片的其他供應商,不得不“揮淚斷機”正式宣佈退出手機市場,而諾基亞則因富有遠見、反應快速,成功地避免了像愛立信公司那樣的失誤,增強了其在歐洲電信技術領域的主宰地位。

人們困惑的不是結果,而是起點,關鍵是怎樣識別第一塊骨牌,至關重要的蝴蝶翅膀是在何時何地開始煽動的。所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最看重的就是“影響全局的趨勢性的小事”因爲,正是這些“至關重要的歷史細節”成了改變歷史進程的第一塊骨牌。

多米諾效應告訴我們,一種微小的變量在適當的條件下可能引起整個系統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反應過程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會呈現放大效應。這一客觀的級數裂變現象反映到思維上,可以讓我們對邏輯推演的行程有一種新的思考。

假設有一個人被囚禁在高高的石塔頂上,所有通向石塔頂部的門都已被徹底封死,也沒有任何工具可以讓他從塔頂爬下來,即使沒有衛兵看守,看來他也插翅難飛,如果他的妻子想要救他,該怎麼辦呢?(請思考20分鐘)如果暫時還沒想出好點子,就先看下面一例,以便打開思路:

非洲南部高原德卡拉哈里盆地邊緣的草原地帶,那裡降雨量小,水源也不豐富,特別是到旱季,當地居民更是因缺水而惶惶不可終日,怎麼才能找到水呢?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地的動物狒狒並不因爲缺水而“搬家”於是,邏輯思路就出來了:天大旱——動物們無法在此地生存——應當搬家——既然不搬家——證明其不缺水——不缺水證明其找得到水源。按這一思路,當地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找水源的方法:他們將狒狒捉回家中,給它們大把的鹽吃,然後將其放跑,渴得要死的狒狒,一旦被放走,就會像脫繮的野馬,沿着坎坷的小路,飛奔到一個隱蔽的山洞裡,撲向洞中一股潛流暗動的泉水邊,拼命地喝了起來,追蹤而來的當地人,就這樣巧妙地找到水源。

循着同樣的思考路徑,前面問題的答案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囚徒自己想出一個令人歎爲觀止的好辦法——他讓妻子捉來一個名叫金龜子的小蟲,然後在金龜子的頭上塗一點黃油,金龜子以爲黃油在前方,於是就直向塔頂爬,金龜子腿上繫了一根極細的絲線,第二段又連接一根稍稍粗一點的絲線,再接一根更粗一些的絲線,隨後又連接一根細棉線,然後一段段加粗,再接上相應的麻線……直到一根粗粗的麻繩被拉到了塔頂,最後,囚徒順着繩子從塔頂滑下逃走了。

囚徒的辦法不僅僅是表面的偶然聰明,在這聰明的背後,還隱藏着一種“多米諾”式層層遞進的過程性思考。正是這種由某微小變量開始,再逐級放大.直至最後出現質變的邏輯推進性思考,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走出思維困境。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多米諾思維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實用思維,這種思維最大的特點是:抓住一個即便是最微小的突破口,然後步步推進,直到效應的最大化。

下面這個案例,就是多米諾思維的絕妙詮釋:

在一片森林裡,有幾隻野豬鬧得厲害,它們威脅到了周邊村民的安全,但受害最大的,是經過森林的過路人,村裡有幾位獵人,很想捕獲它們,獵人雖然有經驗,但這些野豬卻更狡猾,從不上當。

一天,一個老人領着一匹拖着兩輪車的毛驢,走進野豬出沒的村莊,那車上,裝的是木料和穀粒。老人告訴當地人,說要幫他們捉野豬,早已失望的村民們,對此不相信,甚至嘲笑他,因爲他們認爲,既然年輕力壯、經驗豐富的獵人,對那些野豬都沒轍,眼前這位白鬍子老頭又能有啥法子呢?那老頭見狀,還是進了森林,他首先尋找到野豬經常出沒尋食的地方,然後就在空地中央撒一些穀粒作爲陷阱誘餌。起初,那些野豬很害怕,總是躲得遠遠的,可是美食當道,它們還是經不住誘惑,於是就好奇地湊上去,領頭的野豬,先是聞味道,然後猛嘗一口,發現無異常,其他豬也跟着吃了起來。

第二天,老人又多加了些穀粒,並在幾尺遠的地方豎起一塊木板,那木板的出現,還是嚇跑了野豬,但是穀粒的美味,卻是那麼充滿誘惑,那些豬,不久又返了回來,還是要吃。這樣,老人每天在穀粒周圍多加上一塊木板,每次,野豬總會遠離一陣子,但最終還是會走進去吃穀粒。

兩個月後,圍欄做好了,而那些野豬照樣無所顧忌地走進去,終於被老人放下最後一塊木板後,一網打盡。

當年,美國一家報紙曾刊登了一則園藝所重金懸賞徵求純白金盞花的啓事,在當地引起轟動,一時,那高額的獎金讓無數人爲之心動而躍躍欲試,但在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中,金盞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能培植出白色的,絕非易事。所以,許多人在一陣衝動之後,就把那則啓事拋到了九霄雲外。

時間一晃就是20年。

有一天,那家園藝所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熱情的應徵信和100粒純白金盞花的種子。當天,這件事就不脛而走,引起不小的轟動。

寄種子的,原來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太太,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愛花人,當年,她看到那則啓事後,便怦然心動,不顧8個兒女的一致反對,就動手迎接挑戰,起初,她撒下的,是一些最普通的種子,經過精心照料,一年之後,金盞花開了,她就從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出一朵顏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種子。次年,她又把它們種下去。然後,再從這些花中挑選出顏色更淡的花的種子,接着再栽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在20年後的一天,在那片花園中,這位可愛又執著的老太太,終於看到一朵期盼已久的白色金盞花,那花兒呀,似雪如銀,白極了——一個連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大難題,卻在一個不懂遺傳學的老人手中,就這樣迎刃而解,這,不是天大的奇蹟嗎?

傳說,有兩個小和尚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裡,山之間有一條小溪,他們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時間一久,他們便混熟了。

突然有一天,左邊山上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仍不見他的蹤影。

右邊山上的和尚,決定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等他來到左邊山上的廟裡後,不禁大吃一驚,因爲他的朋友正在練太極拳,而且精神很好,一點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

練拳的和尚帶着右邊山上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着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一個月前,井口終於冒出了清水,我也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生命本來就是一分一秒組成的,關鍵看你怎麼用。

加拿大醫師奧斯勒在醫學方面有過很多貢獻,如,他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又稱血小板),醫學上以他的姓氏爲名的術語有:奧斯勒結節、奧斯勒氏病。

奧斯勒是一個身兼多職而又極稱職的人,除了睡覺、吃飯外,他的每天時間,幾乎都排滿了,可是他又很愛讀書,這就產生了矛盾。爲了從日常安排裡擠出時間,他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每天睡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就是凌晨兩三點鐘,他也一定要讀15分鐘的書才入睡。

每天15分鐘,積累起來是一種什麼概念呢?

奧斯勒是這樣計算的:一般人的閱讀速度,1分鐘大約可以達300字的水平,15分鐘便能讀4500個字,1周可讀3.15萬字左右,1個月讀完12.6萬字沒有問題。那麼,1年下來呢,這個閱讀量就高達151.2萬字之多了。如一本書平均以7.5萬字算,每天讀15分鐘,1年就可讀20本書。而奧斯勒這一睡前讀書15分鐘的習慣,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了8235萬字、1098本書!

“每天睡前15分鐘”使奧斯勒博學廣納,他這個醫學專家還成了文學研究家。這神聖的15分鐘賦予了生命另一種神奇,在這神奇背後,是一種積累的力量,是一種多米諾骨牌式一塊一塊的推進。

盛田昭夫說:如果你每天落後別人半步,一年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後即十萬八千里。中世紀一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曾說:量,是決定一切的根源。

當我們回顧完以上事實,掩卷而思,就會發現,原來,多米諾思維要說的,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以忽視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個微小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改變大局的觸發點。

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18章 質疑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
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18章 質疑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