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U形思維

U形思維的實質是:迂迴前進。中國有一句古話:退一步海闊天空,其體現的,恰恰就是U形思維的妙處。

1943年2月,希特勒調集四個德國師、一個意大利師的聯合特種部隊以及南斯拉夫的傀儡軍隊,集中圍攻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亞和中波斯尼亞解放區,企圖消滅鐵托率領的這支民族解放部隊。

爲粉碎納粹的陰謀,鐵托率領由四個師組成的突擊隊,並掩護4000名傷員,向東南方向突圍,轉移到門的哥羅地區。這次規模巨大的戰略轉移事關全局,爲確保戰略轉移成功,鐵托命令各地部隊加強對德軍的牽制,分散德軍的注意力,間接策應突擊部隊。而轉移行動成功的關鍵,是必須安全渡過涅列特瓦河。鐵托的突擊部隊被德軍堵在河的左岸,而且德、意法西斯部隊加緊從涅列特瓦河的上游對鐵托部隊構成包圍態勢。

爲儘快過河,突擊部隊幾次向橋頭髮起衝擊,但都被德軍的密集火力擊退,形勢十分危急。這時,鐵托一反常規果斷命令:炸橋!”突擊隊員在橋頭埋下炸藥,轟”的一聲巨響,大橋塌了一段。

爲迷惑敵人,炸橋後,鐵托命令部隊迅速撤退。德軍這時似乎恍然大悟,以爲鐵托的部隊不是要過河,而是要在河的左岸進行活動,所以才炸掉大橋,以阻止德軍過河進攻。德軍朝河對岸一看,突擊隊像一陣風一樣席捲而去。德軍大呼上當,連忙轉到下游的渡口過河追趕突擊隊。鐵托的部隊兜了一個大圈。看到德軍上當後,鐵托命令突擊隊突然神速折回橋頭。這時,德軍只顧追擊鐵托的部隊,河對岸已沒有一個德軍把守。突擊隊挖好工事,建立橋頭陣地,做好阻擊納粹兵的準備。同時,鐵托命令突擊隊以最快的速度,藉助原來的舊橋墩,連夜在斷橋處搭起一座簡便的吊橋,將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扒到河裡,人員攜帶輕便武器,扶着輕傷員,擡着重傷員,閃電般地渡過涅列特瓦河,進入門的哥羅地區。德軍拼命追擊鐵托的部隊,以爲合圍成功,朝着山谷持續炮擊,並運用轟炸機瘋狂轟炸,鬧騰了好幾天,結果發現大山空空如也。當德軍知道鐵托部隊早已從斷橋處渡過涅列特瓦河時,不禁大吃一驚,恍然大悟的德軍才明白過來:突擊部隊先炸橋,是爲了轉移視線、迷惑他們,掩護過橋的真實意圖,使德軍判斷失誤;然後又佯裝撤離,採用調虎離山之計誘敵上當,當德軍中計離開大橋後,突擊部隊就可以從容不迫的搭橋過河。

突擊部隊過河後,鐵托又命令把大橋全部炸掉,以防止德軍過橋追擊。後悔不迭的納粹德軍掉頭跟蹤追擊鐵托的部隊,可是,等他們到達涅列特瓦河的斷橋處才發現,連原來的斷橋也沒有了,早已被突擊部隊徹底炸光了。

勝敵自有妙計,強攻不如智取。將在智而不在勇。軍事謀略創新始終是指揮員的第一職責。鐵托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運用了非凡的創新思維——“U”形思維,讓思維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並以這種“U”形思維爲基礎巧施連環計:

先炸橋——後搭橋——再過橋——最後再炸橋

鐵托這種“U”形思維的創新之處,從心理學上講,是根據對方的心理需要,採用了因勢利導“投其所好”順佯敵意”的思維方法,用“欲取先予”的心理原理順從敵人的心理需求,以轉移視線迷惑敵人,達到調虎離山的目的。

在煤油爐出現之前,人們生火做飯都是使用木炭和煤。

美國一家銷售煤油爐和煤油的公司,爲引起人們對煤油爐和煤油的消費興趣,在報紙上大肆宣傳它的好處,但收效甚微,人們繼續使用木炭和煤,煤油爐和煤油仍然無人問津。

面對積壓的煤油爐和煤油,公司老闆突然靈機一動。他吩咐下屬將煤油爐免費贈送到各家各戶,不取分文。就這樣,收到煤油爐的住戶們嘗試着使用它,而沒有收到的紛紛打電話向公司詢問,並索要煤油爐,在很短的時間內,積壓的煤油爐贈送一空。公司員工們覺得十分心疼,但老闆卻不動聲色。

不久,有一些顧客上門來,詢問購買煤油的事;再後來,竟有顧客要求購買煤油爐。原來,人們在使用煤油爐後,發現其優越性較之木炭和煤十分明顯。家庭主婦們在爐裡原有的煤油用完後,仍然希望繼續使用煤油爐,但人們已經一天也離不開它了,只好又向公司購買新的煤油爐。在循環往復中,這家公司的煤油爐自然久銷不衰。

這個案例也是U形思維的體現。U形思維的實質:是迂迴前進。中國有一句古話:退一步海闊天空,體現的也是U形思維的妙處。

日本的很多企業採用“U”型決策法。其決策過程是:由上層機構提出方針,經員工討論,提出合理化建議,再回到上層做出最終抉擇。這種決策的運行軌跡與英文的大寫字母“U”相似,故稱“U”型決策法。之所以採用“U”型決策法,是因爲人們發現企業要跳出經營多年的老本行,參與新行業、新產業的競爭,在全新的領域發現機會,靠少數人決策是很難成功的。爲了使每個員工熱愛企業,與企業共存共榮,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就必須採用“U”型決策法。爲了實施“U”型決策法,他們改革了刻板的人事制度,實施企業內招考制度。每個員工都可以根據決策的需求、部門職務的空缺和自己的能力,直接向人事部經理申請報考。松下電器公司爲鼓勵員工想辦法、出主意,專門建立“企業內風險制度”規定:誰提出好的建議,拿出好的方案,誰就可以出面“組閣”在改革陳舊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時,他們還對包括參與決策在內成績出衆的生產經營者,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獎勵。在物質方面,加大一年兩次獎金的數額,再額外增加紅利及合理化建議專項獎金;同時,把參與決策的成績作爲晉級加薪考覈的依據之一。

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
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2章 深入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11章 愛迪生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4章 拿破崙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8章 移植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14章 裁縫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12章 布勃卡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