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底線思維

設定最低目標,爭取最大的期望值,這就是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體現了這樣一種原則:當一件事情已經壞到底的時候,只會有兩種可能:第一,不可能更壞了;第二,物極必反。這樣,必然的邏輯結論就應當是“只有更好,沒有更糟”於是恐懼將不復存在,光明就在黑暗的盡頭出現了。

拳王霍利菲爾德與泰森第一次比賽,賽前幾乎所有的媒體一致認爲泰森將贏,而且是擊倒獲勝,賭博公司開出的賠率是47∶1泰森勝。

此刻的霍利菲爾德內心非常平靜,他既不盲目樂觀,也不莫名恐懼,而是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並且設立了最後的底線——一定要堅持到4回合以上。因爲此前泰森連贏的數場大賽均未超過4回合。由於有這一底線,霍利菲爾德的戰略設定就很到位,前兩個回合嚴防死守,由於躲過了泰森疾風驟雨的砍殺,最危險期已經過去,霍利菲爾德信心開始提升,相反,泰森開始急躁(因其70%的大賽都是第一回合解決問題)。等第四回合結束的鈴聲響起時,對霍利菲爾德來說,最低目標已經實現,往後每打一回合,就等於額外賺一回合,於是信心大增,越戰越勇,一直打到第十回合,此時對於霍利菲爾德而言簡直可以算是勝利了,因爲根據多數媒體的預言,霍利菲爾德絕不可能捱過第九回合。最糟糕的是泰森,他絕沒想到會打持久戰,身心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特別在觀衆排山倒海的起鬨中,幾乎要崩潰了。在天時、地利、人和大逆轉的情況下,霍利菲爾德恰好在第十回合的最後幾十秒抓住時機重創了泰森,此刻的泰森已如風中之秋葉,飄忽欲墜。霍利菲爾德終於在第十一回合推翻了泰森王國。

雖然不能機械地認爲霍利菲爾德的勝利一定得益於所謂底線思維,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艱難時刻,能夠理性地對待可能的不利局面將是明智的。

一名職業網球選手曾經提供了一個“底線思維”的好例子,他說:在賽完一場網球之後,我馬上想起了下一場球的對手,他是北加州一位很有名氣的選手。我知道他比我更有比賽經驗,而且技術也更好。當然我不能以打第一回合的方式去打,那樣我會潰不成軍。

“但是我的情況並不樂觀。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相當緊張。最後,我坐下來靜思,試試能否讓自己安定下來。首先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惡劣結果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我可能以兩局0∶6輸掉。如果真是如此,你會如何?我就會被淘汰掉,收拾行李,回家去。別人問我打得如何,我會回答說,輸了第二場球。他們可能說:你的對手蠻強的,比數是多少呢?我只好承認兩局都拿的鴨蛋。我自己又問自己:然後又會怎樣呢?我自己回答自己:雖然是被擊敗了,但很快地我又恢復了正常。

“我已經試着非常坦白地承認最惡劣的結果了。雖然那是不好,但還不至於不能忍受,更沒有理由使自己煩惱。然後,我又自問:最理想的結果會是什麼呢?同樣的,答案也很明顯;我會以兩局0∶6獲勝,然後又怎麼樣呢?結果第二場的比數,比預料中最壞的結果要好。

這使他大爲振奮,也使他感到放鬆,而且更有精力繼續下一場比賽。

報上曾經登過這麼一則文章,作者說的是自己如何對待孩子考試成績的,那做家長的作者說:

他兒子學習較差,過去每當兒子考糟了,他們夫妻就互相埋怨,還斥責兒子是笨蛋。結果兒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有一天竟然落到全班最後一名。那家長在絕望中乾脆反過來想,既然這樣,不妨換一種心態試試,他接過兒子的考卷微笑着說:考了全班最後一名,太好了!”

聽慣了訓斥的兒子吃驚地看着爸爸:你是不是有病了?

當爸的說:爸爸沒病,你想想,一個跑在最後的人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超過他了,他還有負擔嗎?所以,你只要往前跑,肯定就有進步!”

兒子大受啓發。是啊,龜兔賽跑烏龜還能跑第一呢!於是,心情也放鬆起來,第二次考試就甩掉了最後一名的帽子,繼而躍居中游。

爸爸則每次都高興地說:太好了!你肯定有進步。當兒子考到第六名時,爸爸說: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還差五個了。

後來兒子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名。

第9章 費米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
第9章 費米思維第44章 光明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6章 立體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7章 拉哥尼亞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35章 增值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41章 動態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31章 效率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8章 奧卡姆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48章 靈感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32章 分解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13章 丑角思維第25章 減法思維第22章 換軌思維第40章 進取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19章 逆向思維第27章 系統思維第23章 發散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15章 囚徒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3章 和田法思維第2章 司馬光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16章 浪子思維第39章 底線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3章 孫子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24章 收斂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7章 想象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1章 上帝思維第17章 多米諾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20章 橫向思維第45章 糊塗思維第6章 哥倫布思維第29章 推理思維第21章 換位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第34章 簡單思維第26章 加法思維第37章 U形思維第5章 亞歷山大思維第9章 費米思維第49章 夢象思維第46章 形象思維第30章 超脫思維第43章 超前思維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維第38章 極限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