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以舉薦之名,暗植勢力之軍

以舉薦之名,暗植勢力之軍

司馬懿盯着他那副恭服之極的表情,雙眸中隱隱一陣波光閃動:“唔……說完了‘九品中正舉士之制’的事兒,爲兄在這裡和你聊一聊幾位賢士的推薦任用之事。”

“二哥……”司馬孚忽似被鋼針紮了一下般全身一震,雙目倏地擡起,灼灼然射向了司馬懿,“您應該知道小弟選賢取士的三個原則:若爲己親則不舉,若爲己戚則不舉,若爲己友則不舉。”

“知道,知道,爲兄都知道。爲兄一向都清楚三弟你爲人處事最是中正平允、不偏不倚。”司馬懿微微含笑而言,“爲兄豈會讓三弟你爲難?這樣罷——幽州刺史裴潛此人如何?他可是與我司馬家非親非故。”

司馬孚一聽,這才暗暗吐出一口長氣來:“唔……裴潛此人確是良將之材,二哥您要舉薦他到什麼職位上去?”

“裴潛在幽州刺史任上推行‘軍屯養兵’之令甚有績效,兩三年間竟爲朝廷積攢下了九十萬石糧食,實屬難能可貴。爲兄想建議吏部將他從幽州刺史之職平調爲荊州刺史。這個,曹仁大將軍那裡若有異議,爲兄親自去向他打招呼。”司馬懿目光一跳,又深深向司馬孚眼中盯來,“爲兄這麼舉薦裴潛到荊州任職,完全是從社稷大局出發:荊州那裡的南陽、襄陽、新城、南郡等郡本是富庶之地,然而在軍屯拓墾事務上卻鮮有佳績。尚書檯去函質詢曹大將軍,曹大將軍卻振振有詞,說什麼是‘戰火交爭之地’,不宜推行軍屯養兵之令。爲兄倒偏是不信,便想抽調裴潛移任荊州刺史,讓他在荊襄之地埋頭實幹,從而打開在戰火交爭之境‘軍屯養兵’事業的嶄新局面來!並以此影響和帶動雍州、荊州、揚州、徐州等地

的軍屯拓墾事業隨即蓬勃篷勃興起。如此,則社稷幸甚!萬民幸甚!”

司馬孚認認真真地聽完了他這番話後,將頭重重一點:“行!小弟下去後就立刻着手辦理此事,一定協助二哥您將裴潛大人從幽州調到荊州擔任刺史之職。”

“還有,如今僞蜀那邊一直在磨刀霍霍、虎視眈眈,亡我大魏之心始終不死。爲防劉備老賊從巫峽出兵之際,同時從漢中發兵呼應,所以關中那裡也應該加強戒備。”司馬懿沉吟着又道,“長安太守孟建孟公威,曾在前朝建安年間於荊襄之域與劉備、諸葛亮有過交遊,比較熟悉僞蜀一些內情。爲了提防蜀寇在漢中一帶乘隙狙擊作亂,做到‘知己知彼,有備無患’,爲兄建議你們吏部即刻將他從長安太守之位提到雍州別駕之職上,讓他當好鎮西將軍曹真的參謀。三弟以爲如何?”

司馬孚沒料到二哥胸中居然時刻裝着魏國的全局之圖,對四域八方的軍事形勝情勢、吏治人事竟是瞭若指掌——這才真是宰輔之器、社稷之臣應有的風範吶!他在心底暗暗歎服之餘,應聲點頭答道:“這也使得。二哥,關於擢升孟建爲雍州別駕之職,小弟下來後須得先和曹真將軍那裡通通氣。只要是真正有利於防蜀禦寇之大業,小弟一定會讓孟建大人在關中儘量發揮出他真正的才能與作用的。”

司馬懿聽罷,淡淡地笑道:“三弟爲政治事,果然不負我司馬家之門風:中正平允,無偏無私,一清如水。這讓爲兄深感欣慰。不過,依爲兄之見,你給自己制定的那選賢取士之‘三不舉’原則,固然是堂皇正大,但也並非無疵可尋。

“在爲兄看來,選賢用才的核心準則就是先帝一直積極倡導的‘唯纔是舉’、‘任人

唯賢’——只要是才之所在,那我們就該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只要我們是實事求是、公心舉賢,就沒有什麼做不得的。倘若我們舉賢不實,吏部和御史臺還可追究我等的謬誤和失職嘛。但你自己刻意地定下這‘三不舉’原則,未免狹隘?前朝名將衛青的用兵之才如何?橫掃漠北四千裡,驅除匈奴數十萬!這份功勞有多大?但他也還是漢武一朝的國舅呢。倘若漢武大帝也來個‘若爲己戚則不舉’,那麼像衛青這樣的曠世良將豈不就此湮沒無聞、有志難伸了?當然,爲兄不是要讓你違背‘三不舉’原則而左右爲難。王昶和爲兄在一起共事多年,他的才能爲兄還不瞭解嗎?你也應該看得出來:以王昶的縝密沉篤,外放出去擔任一方牧守是綽綽有餘的……可是爲了避嫌,爲兄從來沒在你面前提起過他的擢拔任用問題吧?爲兄也在體諒三弟你的難處,免得損了你‘中正平允,無偏無私’的清譽啊!”

司馬孚只覺眼眶裡一熱,淚水倏地滴了下來,微微哽咽着說道:“小弟在此謝過二哥您的體諒和成全了。”

司馬懿卻慢慢靜下心來,彷彿隨意一筆帶過一般,款款而道:“爲兄還有一人在此向你們吏部推薦。他與爲兄素有同窗之誼;沛郡名士桓範,此人剛正有奇節,而且聰達多謀,堪任內廷議郎之職。你們吏部可以派人前去考察。如果要讓爲兄親寫‘狀語’舉薦,爲兄馬上就寫一篇‘狀語’給你帶回去,讓那些吏部郎官們據此而覈驗之……”

“桓範君?他的清剛聰敏之名,小弟亦早有耳聞。”司馬孚拭去眼角殘淚,思索着答道,“好的。二哥你且題寫一篇‘狀語’送到我們吏部來,我們奏明陛下之後就向桓君發放徵辟之書。”

(本章完)

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復三公”是假,“廢三公”是真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苦肉計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情爲我所用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替身:諍臣桓範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司馬懿被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藏得再深也會露馬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青年小吏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天下歸心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大戰在即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化敵爲友司馬懿吃三國2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蔣幹過江第七章 搶奪夏口_煙幕陣第五章 暗礁突現_堯舜禹三代之後第一盛世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難做的官第二章 退吳之戰_算無遺策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司馬家的春天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交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通達時務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丞相府的“聖臣”第四章 智除異己,司馬懿三做託孤輔政之臣_魏帝託孤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杯酒獲機密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無辜慘死的婢女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城池之下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幕後黑手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的大秘密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錦囊妙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突然“癱瘓”又新婚司馬懿吃三國1第五章 暗礁突現_火浣布衫第四章 火燒連營_閱兵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曹爽引衆怒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空殼”擋箭牌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杯酒獲機密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蔣幹過江尾聲 三分天下,盡歸於晉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大戰在即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曹營軍心已亂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四章 火燒連營_連環計連戰船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誰是曹操畢生的勁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袁紹兵敗身亡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眼線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家最厲害的死敵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漢天子的等待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七章 搶奪夏口_煙幕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既生懿,何生亮?司馬懿吃三國1第十章 魏代漢主_魏國朝貢大典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滿足曹操想要的第二章 退吳之戰_天縱將才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通達時務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小人物往往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小人物往往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第二章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_桓範設局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賈詡做了一個夢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計賺賈詡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賈詡的三大防疫步驟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司馬家族的未雨綢繆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十章 魏代漢主_蝗災,人禍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丕這顆棋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夫婦論政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地牢中的美人
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復三公”是假,“廢三公”是真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不倒翁”的一票投向誰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苦肉計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情爲我所用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替身:諍臣桓範第四章 火燒連營_英雄同心不同志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司馬懿被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十章 魏代漢主_來自孟達的“嘉禾”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十章 魏代漢主_提拔清吏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飛鳥未盡,良弓不可藏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藏得再深也會露馬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青年小吏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天下歸心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大戰在即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化敵爲友司馬懿吃三國2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蔣幹過江第七章 搶奪夏口_煙幕陣第五章 暗礁突現_堯舜禹三代之後第一盛世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柏夫人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難做的官第二章 退吳之戰_算無遺策第十章 司馬懿最後一擊,三國盡無敵手_司馬家的春天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交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通達時務第七章 搶奪夏口_從這裡,給曹操南征埋下禍根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丞相府的“聖臣”第四章 智除異己,司馬懿三做託孤輔政之臣_魏帝託孤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杯酒獲機密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無辜慘死的婢女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城池之下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幕後黑手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司馬家的大秘密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錦囊妙計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突然“癱瘓”又新婚司馬懿吃三國1第五章 暗礁突現_火浣布衫第四章 火燒連營_閱兵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曹爽引衆怒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擇將出徵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空殼”擋箭牌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杯酒獲機密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孫劉一聯盟,何須懼曹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蔣幹過江尾聲 三分天下,盡歸於晉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逼死陸遜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大戰在即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曹營軍心已亂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四章 火燒連營_連環計連戰船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誰是曹操畢生的勁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袁紹兵敗身亡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眼線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家最厲害的死敵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漢天子的等待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惡人先告狀第七章 搶奪夏口_煙幕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既生懿,何生亮?司馬懿吃三國1第十章 魏代漢主_魏國朝貢大典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滿足曹操想要的第二章 退吳之戰_天縱將才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悲情一生司馬孚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通達時務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小人物往往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冰綃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小人物往往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第二章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_桓範設局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賈詡做了一個夢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計賺賈詡第四章 火燒連營_東風乍起,火燒赤壁第三章 移花接木,剪除曹操羽翼_賈詡的三大防疫步驟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司馬家族的未雨綢繆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勸進第十章 魏代漢主_蝗災,人禍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丕這顆棋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夫婦論政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地牢中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