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

bookmark

在新疆路修建公路是一個大工程,趙禎更是瞭解其中的艱辛,當然這裡要比後世的沙漠化要輕的許多,在這時候修建公路與植被隔離帶,效果自然好了一些。

但這個工程量相當龐大,柳永能夠調動起當地百姓的積極性,這更是極爲不容易的事情,趙禎看着兒子稍稍不解的目光,坐在已經脫離沙坑的馬車上緩緩道:“你知道這世上什麼事情最難嗎?”

趙仁不知父親的意思,但依舊想了想道:“孩兒不知,興許是在戰場上鼓起勇氣?”

趙禎笑着搖了搖頭:“戰場上的勇氣有時候不是鼓起來,而是被逼出來的,生死之間若是沒有勇氣,那一切都沒有了,你沒上過戰場,不知道戰鼓雷雷的氣勢,不知道熱血激盪爲何物,但終究有一天會知道的。”

趙仁再次想了想道:“是在危急時刻的決斷?”

趙禎卻再次搖頭道:“危急時刻的決斷是人的天賦所定,有些人冷靜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些人慌亂,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失準的。”

趙仁無奈的放棄:“孩兒不知。”

趙禎指了指不斷在馬車下延伸的公路道:“是堅持,是執着的堅持,是每日只有寸進也依舊堅持下去,因爲事情就是那麼多,只要你堅持,終究有一天能幹完的,只要你不鬆手,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

柳永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朕因他的填詞把他貶斥出朝堂,在大宋的各個州府歷練,於是他便每到一個州府便紮根下去。

做出了旁人做不到,或是極少做到的事情,一個個州府因爲他變得繁榮起來,一個個州府因爲他變得幸福起來。

朕覺得他是一個能做事實的人,朕因爲當時的賭氣,一直以來並未讓他回到朝堂,哪怕一次。

而眼下他在新疆路已經做到了任何地方官員無法做到的事情,但現在朕知道自己當初錯了,也有些後悔,但不會再讓他離開新疆路!”

趙禎的話讓趙仁更加迷惑,他不知道爲何柳永如此出色父皇卻依舊要把他留在新疆路,這樣的人才應該提拔到朝堂之中啊。

但趙禎卻告訴趙仁:“人才要放在合適的地方纔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就像柳永,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也是一個執着的人,若是把他放在朝堂之中,雖然能用大用,但卻不長久,知道這是爲何嗎?”

趙仁稍稍搖頭,這已經超出了他作爲皇子身份所應該知道的事情了,這是趙禎在教他帝王之道,邊上的三才已經變了臉色。

但趙禎並沒有停下的意思,相反他在心中已經認爲趙仁這孩子也將會在西方成爲一方君主,既然如此,那就要把這孩子當做君主來培養,事實上趙禎也是這麼做的。

趙禎已經不是在大宋的基礎上考慮問題,而是把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沙盤”,大宋的皇子爲何不能打破壁壘和天花板?

趙禎不認爲不可以,漢家王朝對皇子的分封制崩潰就是因爲皇子們開始干擾帝國的統治,出現了奪嫡之事。

現在趙禎做的就是把皇子們都撒出去,讓他們到更大的世界上去展現自己,你有能力嗎?那就去別的地方自己建國去!

不要去羨慕太子,他得到的是前人已經打下來的江山,若是有你有雄才大略,有自己的抱負,那就去外面的土地自己打下一片江山來!

大宋會給予你幫助,在這種幫助之下獲得江山之後,在禮法上就你不能再回來攻打大宋本身了,因爲師出無名。

趙禎在馬車上看着趙旭思索許久的糾結表情後笑道:“其實很簡單,過剛易折,有些人的品行是高潔,但這樣的人追不適合去的地方就是朝堂,這樣的人可以安排在監察院中去監察官員和不法,但卻不適合作爲朝堂中的朝臣,因爲朝堂之中不光有黑白,還有中間的灰色,所以柳永不適合待在朝堂之中,他雖然有能力,但卻不是一個善於妥協的人,相反在地方上卻能做的極好。”

趙仁有些明白了,緩緩開口道:“父皇的意思是沒有不適合的臣子,只是沒有把他們放在對的地方?”

果然是自己的親兒子,理解能力相當不錯趙禎笑道:“其實作爲一個統治者,要做的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省力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的之下之地帶來繁榮。

父皇這麼多年來所作的也僅此而已,帶兵打仗,朕不如狄青,王韻,處理朝政朕不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至於理財朕不如包拯摳門,不如蔡伯俙會生財,但朕統治下的大宋卻是歷代王朝最爲強大,繁盛的,究其原因朕用對了人!”

馬車在穿過了澤田寺之後便再次踏上了水泥公路,這些石灰水泥都是從關中原來的,也算是拉動了關中的產業發展…………

上了公路之後,車隊的速度便開始加快,短短的半天時間就已經看到了遠處的西州州城高昌。

高昌曾經是高昌國的國都,當然說是西域,但這裡其實依舊是漢家百姓的血脈,在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了四個漢族統治的王國,這是獨立的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他們的統治者都是純粹的漢人,同時統治階級也多爲漢人,可即便如此貞觀十四年盛世的大唐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高昌國相繼爲唐所滅,並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治。

眼下的高昌不再是縣治,而是州治,屬於西州的州城,乃是極爲繁盛的存在,大宋在高昌城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柳永在這裡也是苦心經營多年。

城池的規模不光是大的問題,功能還極爲齊全,爲此柳永還開創性的在高昌城中建設了一座專屬內城,內城之內全都是商賈聚集的地方,城門處設立收稅官,以坐商與客商區別收稅,同時給予不同程度的優惠,而外城則是居民區以及服務區,居民以街坊爲限,而商賈則是在官府劃出的特定地方進行服務業。

至於官衙則是在內城之中,與交易的商賈在一起,方便管理和監督。

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華燈初上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兩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馬”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八百八十五章鐵鷂子的覆滅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兩千一百零八章豪門崛起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天竺人的反撲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財氣呂洞賓第六百章對策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二百八十八章不同的待遇第一百二十二章佳人待君歸第兩千零六章恍然大悟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趙禎的“眼睛”
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華燈初上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兩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馬”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八百八十五章鐵鷂子的覆滅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養蠱”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兩千一百零八章豪門崛起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天竺人的反撲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財氣呂洞賓第六百章對策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二百八十八章不同的待遇第一百二十二章佳人待君歸第兩千零六章恍然大悟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趙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