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斬首示衆

資政殿上簡單的儀式之後,趙諶引着折彥質、徐良、趙鼎、何鑄四臣來到他日常理事辦公的“勤政堂”。他二十來天沒到這裡,但勤政堂內還是打掃得乾乾淨淨,整理得井井有條,好似知道他早晚要回來一般。

趙諶坐下,四周一打量,雙手撫着案桌,頗有感觸。沈擇立在他身旁,也是滿心歡喜。折彥質等人立於堂中,見天子如此模樣,也不奇怪,經此大變,如今一切終於又迴歸正道,還不該感慨片刻麼?

“四位賢卿都坐。”趙諶語氣非常親切。四臣謝坐,趙鼎是次相,自然坐首位,徐良是唯一副相自然坐第二位,折彥質在他坐下以後停了片刻,這才坐在第三位,何鑄最末。

“朝廷出現如此變故,幸得諸卿齊心協力,才能結束亂局,朕甚感欣慰。”趙諶這句話不是客套,而是出自真心。其實他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人支持他。在政變發生以前,滿朝大臣基本上都對他有意見,最嚴重的,就是繞開朝廷指揮部隊,最終還戰敗。但事情一發生,那些當初激烈批評他的人,又堅定地反對太上皇復辟,這使得趙諶堅信,矢志恢復,對金強硬是人心所向!

趙鼎拱手道:“陛下,此番能迅速平定局面,足以證明朝廷此前路線是得人心的。”

趙諶現在最想聽,恐怕就是這句話。能平息事態,固然讓人高興,但更讓他安心的是朝中大臣普遍支持恢復。因爲,反對太上皇復辟,就是反對苟安!有恢復之君,又有恢復之臣,何悉功業不立,大事不成?

現在大局已定,接下來要辦的事有兩件最急。第一,是善後;第二,是賞功。

趙諶遂問道:“此事後續如何處置,卿等可有想法?”

問題出來以後,衆臣都還在思索之際,徐六已道:“陛下,此事須得謹慎處理,且不宜太過張揚擴大。”

這話正合趙諶心意,忙問道:“賢卿可有具體的辦法?”

這勤政堂裡沒有旁人,徐良也就直言不諱道:“臣以爲,此事當止於黃潛善,不能再深往追究。否則,民心難安。”

在座的人恐怕都知道,黃潛善頂多就是飛鷹走犬而已,真正該爲此事負總責的是趙桓。但是,他是太上皇,國家曾經的元首,臣民的君父。如果想對太上皇怎麼樣,首先遍觀天下沒有這個道理。大宋以仁孝治天下,孝是倫理道德的核心之一。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兒子,縱使父親有錯,你能不認他麼?

其次,如果真相大白於天下,軍民怎麼看?兩父子爭皇帝?老子造兒子的反?此事若傳揚得舉國皆知,非但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而且也會引起思潮的混亂,更會動搖百姓對趙氏的信心,這是絕對不能發生的。

所以,黃潛善必須出來頂缸受罪,把一切都擔下。

趙諶鄭重地點頭,表示認可。徐良又道:“此事當定性爲逆臣脅迫太上,意圖不軌。凡參與此事者,當以謀逆論處。”

雖然料到會是這樣,但當真正聽到話時,幾人還是不免吃驚。參與此事的大臣,將士,數以千計,若都以謀逆論處,那得殺多少人?

大理寺卿何鑄首先就擔憂道:“徐參政,如此一來牽連太廣吧?”

徐良點點頭:“話當然要這麼說,具體的,視犯行輕重,可以區別對待。似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之輩,可謂首惡,必嚴辦以正國法。餘衆,可從輕發落,正好彰顯天子仁德。至於參與事變的殿前司將士,他們不過是奉命行事,可免予追究。”

趙諶聽了很是滿意,這樣無疑是最好的處置方式。如果牽連範圍太廣,搞得血流成河,對誰都沒有好處。

“諸卿可有異議?”

“徐參政所言於情、於理、於法,都是合適的,臣附議。”次相趙鼎表態道。

折彥質雖然是地方大員,但也道:“首惡嚴辦,足以正國法,餘衆從輕,也可彰仁德,臣附議。”

大理寺卿何鑄見狀,也道:“臣贊同。”

見重臣都無異議,趙諶定案道:“好,此事就依徐卿之言辦。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三人,交大理寺按律審判處置。餘衆,以其官階高低,情節輕重,區別對待。參與此事的殿前司官兵,免予追究。”

這“罰罪”的基調算是定下了,趙諶便琢磨着賞功。不用說,徐良折彥質二臣,引軍勤王,居功至偉,要重賞;當日隨他往葛嶺,後來被太上皇貶謫、流放、軟禁的官員也要厚賜;太上皇復辟期間,上奏辭職,不甘與之同流的大臣,也要嘉獎。

想到這裡,他笑問道:“徐卿,當***身負詔命脫圍。朕還擔心你有個閃失,不料竟然功成。你離了葛嶺之後,是如何找到折卿的?”

皇帝一問,其他幾名大臣也都來了興趣,洗耳恭聽。

徐良未語先苦笑,皇帝一見,疑惑道:“賢卿如何發笑?”

徐良答道:“臣當日離了葛嶺,山後無路,只得連滾帶滑,間或跳躍,剛下葛嶺,亂軍已然圍山。臣無奈,只得翻越棲霞嶺,好容易走出山區,轉向北路,一問,卻是已至餘杭。臣恐有人追捕,不敢走大道,專尋小徑,轉了兩日,已是飢渴難耐,身無分文。至武康縣,尋得知縣,以官家親筆詔示之,知縣深明大義,贈給盤纏,又派車馬一路送到鎮江府。”

衆人聽他堂堂參政,竟然落到身無分文,飢渴難耐的地步,都不禁嗟嘆,同時也爲其忠義所感動。趙諶頻頻點頭,以示嘉許。

“臣本想找兩浙宣撫使趙點,召其起兵勤王。奈何……”徐六說到這裡,停了下來。因爲他說一句話倒是容易,可是,趙點的禍福都在他一念之間。他如果往好了說,趙點雖則無功,卻也不至於受牽連,若往壞了說,趙點也就完了。

“趙點不肯?”趙諶已經察覺到什麼。

徐良還停片刻,才道:“倒也不是不肯,只是光憑我一番說辭,一領黃袍,趙點不敢深信。偏生此前,杭州又給他發去了詔命,讓他逮捕微臣。在臣極力解釋規勸之下,趙點雖然沒有答應出兵,但也安排人護送過了長江。”

折彥質此時插話道:“臣認爲,趙點心裡恐怕也是知道對錯的。之所以按兵不動,是想明哲保身。”

徐六注意到,皇帝聽到這裡,微微皺眉,似乎不悅。

“臣到揚州,險些被抓捕,幸得淮西安撫副使李顯忠相救,方纔見到折宣撫,共議起兵。本欲徵召淮西安撫使劉光國兄弟,但他以兵少防金爲由,沒有出兵,只李顯忠引部相隨。大軍渡江時,趙點雖然派了戰船攔阻,但也是做做樣子,及至後來勤王之軍登,他也未予阻擊。”徐良道。

趙諶聽罷,感慨道:“不想賢卿受如此磨難,叫朕心中難安吶。”

“此臣本分也。”徐良俯首道。

“好,待善後畢,朕自當***行賞。”趙諶許諾道。

幾名大臣退去後,趙諶還坐在原處,感慨良多。這二十來天,恍如夢境一般。從前,就有大臣勸他,要肅清太上皇在朝中的勢力,可當時他沒有痛下決心。現在想來,正是因爲當初的縱容,纔有了現在的事情。這下,正好藉此機會,將懷有二心之人驅逐出朝。

至於太上皇,此番失勢以後,他恐怕也不會再有其他想法。就踏踏實實地住在德壽宮,安享富貴吧,旁的事,就再也不要操心了。

當他思索之時,沈擇捧了一杯茶過來,放在案桌上後,隨口道:“官家,方纔小奴聽徐參政遭遇,直感鼻頭髮酸吶。堂堂參知政事,竟如此落魄,可謂歷盡艱辛。更難爲他一介書生,卻有如此毅力。”

趙諶聞言笑道:“他可不是書生輩,徐家累代從徵,聽說從徐良的祖父起,就在西軍供職,征戰沙場。到了他父親這一輩,有三兄弟,都善戰,爲西師將佐。其伯父徐茂,官至經略,党項畏之;其二伯徐彰,就是徐衛之父,昔日號稱西軍第一虎將,殺人如麻。致仕之後,逢金軍南侵,遂重新出山,勇赴國難,立下赫赫戰功;他父徐紹,本也是武臣,不過卻好讀書,學有成,因徐茂之請,轉換文資。所以,徐家子弟,都有忠勇之性,徐良生此行伍之家,又豈能是手無縛雞之力?”

“原來如此,倒是小奴孤陋寡聞了。”沈擇笑道。

“不過,你的話也沒錯,徐良確實難能可貴。一路歷經波折,方纔徵來勤王之師。若非他,此事還不知是何結果,朕一定要重酬他。還有折彥質,朕打算復他郡王之爵。”趙諶道。

沈擇眼睛幾眨,笑道:“折宣撫自然功大,但之前因北伐失利方纔被貶,如今不過旬月之間又復郡王爵,恐怕引人議論。”

趙諶想了想,搖頭道:“無妨,這勤王之功,還抵不得戰敗之過?”

沈擇勸道:“官家,此前對於北伐,朝臣已有不滿。方給異心之徒有機可趁,如今不可不慎。再者,小奴先前去迎徐折二大臣時,見折宣撫領兵進城,士卒皆高大少年,鎧甲鮮明,此時正列於宮前,以此炫耀武力。惹得城中百姓避之惟恐不及,這事豈非唐突?”

趙諶聞言,倒有些意外:“果有此事?”

“非只小奴親眼所見,城中百姓亦有目共睹,豈容誑騙?”沈擇道。

趙諶思索片刻,揮手道:“想是他怕城中還有變數,因此引軍進來,別無他意。”

見皇帝替他開脫,沈擇也就不便再說什麼了。趙諶看了他幾眼,告誡道:“你隨朕多年,朕對你親近,但你說話作事要有分寸,似此朝政大事,你不可草率評說。若宰執大臣知曉,對你沒有好處。”

沈擇臉色微變,俯身告罪道:“小奴謹記。”其實,徐良跟他關係好麼?不然。折彥質跟他有過節麼?沒有。他之所以想起說這麼幾句,無非是因爲方纔迎二臣之時,徐良對他客氣,折彥質根本不拿正眼看他。

皇帝復位以後,杭州城內逐漸恢復平靜,百姓都鬆了一口氣,好在沒有打起來。秩序雖然恢復,但流言遠沒有停止。各種版本的傳說在坊間流傳,爲了杜絕悠悠衆口,第二天,趙鼎和徐良就啓動了司法程序。

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王次翁等十數人被拘押,悉數收監大理寺,名單是徐良一手擬定的。大理寺的長官何鑄也準備審理此案。性質,被定爲“謀逆”,黃潛善爲首惡,王宗濋等爲幫兇。

因爲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更兼上頭有指示,因此審判很快就有了結果。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三人犯謀逆不赦之罪,處極刑,而且是立即執行。剩下的,或流、或徙、或安置、或編管,最輕也是貶窮山惡水。

支持趙桓的朝臣幾乎被一網打盡。宣判當晚,何鑄親自去見了幾個死囚,問其遺言。黃潛善自知難免一死,遂只有一個要求,希望不要戮於市曹,能死得體面一些。

何鑄爲之上達天聽,趙諶起初不同意。因爲謀反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十惡不赦之罪,必斬首示衆,才以震懾人心,本朝也是如此。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柴氏後裔。太祖皇帝有勒石三戒。其一,保全柴氏子孫;其二,不殺士大夫;其三,後代若不從,天必誅之。其中,保全柴氏子孫又有細說,“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死,不得行戮於市曹,亦不得連坐支屬”。

黃潛善跟柴家八杆子打不着,他憑什麼享受這個待遇?在何鑄勸諫之下,他也考慮到黃潛善罪當誅,然其實非首腦,也就同意了。

當夜,何鑄將消息傳達給了黃潛善,後者致謝,求毒酒不得,遂求白綾,自懸於牢中,一命嗚呼。次日,王宗濋和羅汝楫也被斬於鬧市,梟首示衆。朝廷公告天下,黃潛善等逆臣,脅迫太上皇,罪大惡極,伏法受誅。

第293章 風向突變第246章 以退爲進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194章 媒婆上門第八百五十九章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152章 東京來客第46章 死戰第606章 納妾記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八百五十六章第740章 三年後第438章 吃酒第139章 競爭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216章 重組陣形第256章 八方支援第153章 虛虛實實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824章 也別惹我第八百三十二章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七百四十一章第636章 任得敬第827章 天倫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八百五十九章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605章 與衆不同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八百八十章第146章 升官第336章 謠言?事實?第700章 表示無壓力第315章 集結耀州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100章 難怪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579章 裡應外合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760章 攻破大名第781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515章 西軍團結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115章 攀親第八百四十四章第八百零三章第161章 三路強援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四百一十七章第110章 衝突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505章 火冒三丈第363章 屹立不倒第八百一十九章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八百四十五章第174章 初露鋒芒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407章 先定環慶第八百七十六章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06章 大變動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328章 動粗第461章 風起雲涌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第73章 小種經略第101章 問婚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76章 死戰你奸我不第八百零三章第八百四十二章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398章 劍指鄜州第829章 激烈交鋒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756章 河北!河北!第98章 面君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八百七十章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96章 教誨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473章 大難不死第274章 知軍夫人第663章 起兵勤王
第293章 風向突變第246章 以退爲進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194章 媒婆上門第八百五十九章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152章 東京來客第46章 死戰第606章 納妾記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八百五十六章第740章 三年後第438章 吃酒第139章 競爭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216章 重組陣形第256章 八方支援第153章 虛虛實實第280章 紫金虎來了第824章 也別惹我第八百三十二章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七百四十一章第636章 任得敬第827章 天倫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八百五十九章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605章 與衆不同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八百八十章第146章 升官第336章 謠言?事實?第700章 表示無壓力第315章 集結耀州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100章 難怪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579章 裡應外合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760章 攻破大名第781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515章 西軍團結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115章 攀親第八百四十四章第八百零三章第161章 三路強援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四百一十七章第110章 衝突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505章 火冒三丈第363章 屹立不倒第八百一十九章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八百四十五章第174章 初露鋒芒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407章 先定環慶第八百七十六章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06章 大變動第170章 必滅斡離不第328章 動粗第461章 風起雲涌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第73章 小種經略第101章 問婚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76章 死戰你奸我不第八百零三章第八百四十二章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398章 劍指鄜州第829章 激烈交鋒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756章 河北!河北!第98章 面君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八百七十章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96章 教誨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473章 大難不死第274章 知軍夫人第663章 起兵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