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財源

現在的楚州商團發展極爲迅速,在王靜輝“來料加工”的思想下,儘管楚州還沒有足夠的棉花和油菜籽,但通過從外地大量購進後,加工成油料和布匹再通過便利的陸路和運河交通輸送到大宋各地。每天來往於楚州的全國客商不計其數,也帶動了楚州其他產業的繁榮。

楚州現在的繁榮並沒有迷惑王靜輝的雙眼,他知道宋朝這一歷史時期是處在自然災害高發階段,糧食便是天大的事情。回到楚州後,王靜輝趕上的時間正好是農田春播,去年試種的雙季稻在這個時候便開始在楚州全力推廣了,自去年晚稻收上來後,他便把那些雙季稻種植“專家”們派遣到楚州各地去宣傳雙季稻種植技術,各地的縣官等主管地方官吏務必要全力配合。

好在王靜輝的“雙季稻”是使用的稻種不是新培育的新品,只是在播種時間和第二季稻種選擇搭配上有所不同而已,耕種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所以只要一宣傳便可以耕種了。當然也有些農戶對此很懷疑,但王靜輝也沒有強制推廣,只是讓這些“專家”帶上他們的成果去展示,並且在稅收上加以優惠,雖然這樣效果比較有限,但經過統計後,楚州耕地面積還是有近一半的農戶都決定種雙季稻。

隨着新式紡織機械的應用,商戶對棉花的需求也是大量增長,去年因爲沒有趕上棉花種植,紡織商戶所使用的棉花大多數都是從外地“進口”地。棉花地價格也有很大的漲幅。今年受到本地紡織工業再次擴容地刺激。原本並不種植棉花的楚州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棉田,並且還刺激了淮南東路很多地方的農戶都開始種植棉花。

棉花地廣泛種植固然讓王靜輝很高興。但他的心中確實感到非常惋惜:種植棉花的利潤固然是很高,在這個時候糧食遠遠要比棉花更重要!所以他將楚州商會和各縣的官員在棉花種植前都給召集起來,在楚州城開一次棉花種植會議。會議的議題很簡單:種植棉花的同時必須保障糧食的生產!有些官員對此很不理解:他們都看過雙季稻,對於他們來說。雙季稻的產量完全可以彌補這個空缺,而現在看起來棉花更具有經濟價值,照此發展下去將不會比茶葉差到哪裡去。

雙季稻在楚州推廣種植面積是不小,但這中間也有太大的變數:在試驗田中能夠實現的產量,在推廣後未必就能夠達到。他現在需要地是糧食,楚州是魚米之鄉,如果其他地方發生災情,朝廷要調運糧食,楚州必然會分擔很大的一部分,到時候拿不出糧食。那些御史鐵定會找自己的麻煩,這對剛處於新生狀態的楚州商會也是一次嚴重的打擊,所以錢可以少賺,但糧食產量萬萬不能降低!

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問題上,通判薛向之的保守使他堅定的站在了王靜輝一邊:雖然對頂頭上司大搞經濟建設地策略有些不理解,但楚州財政大大的寬鬆是不容置疑的,以往因爲手緊而做不了的事情也可以放手去做了,不過王靜輝事先和他溝通的時候也說明了糧食生產關係到他們以後的仕途地問題。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王靜輝,他現在只是期盼能夠維持楚州現狀就可以了,這樣的政績足夠讓他仕途升遷坦蕩了,沒有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

在楚州兩位最高官員的強力主張下,這次會議的結果絲毫沒有懸念。雖然楚州商會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王靜輝相信只要他在。商會力量發展那是肯定的事情,如果自己受到了打擊,那商會不過是頭任人宰割的豬玀而已。

爲了搞好平衡,每個縣都根據自身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棉花種植配額,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雙方都達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比例。楚州的問題解決了,但其他地方從反饋上來的消息看,也準備大量種植棉花,這可就不是王靜輝所能夠控制的了,所以他根據這次會議的結果寫了一道加急奏章上報汴都,希望統治階層能夠認識到這一重要情況,並且按照他的心願來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

這樣的奏章,王靜輝不擔心不通過,畢竟在那些道學先生的眼中,糧食和棉花哪個更重要,這是顯而易見的,就算趙曙和韓琦再貪財,也受不了他們的圍攻,很快老丈人的特別手諭便下發到大宋所有的地方官手中,限制棉田數量,保證糧食種植面積。

看到老丈人給自己的來信,王靜輝心中頗有些哭笑不得:沒想到這些讀書人還有這樣的用處!不過這次總算達到了一個好的結果,要是再晚上幾天等棉花播種後手諭纔下來,那可就什麼都晚了。

到了三月中旬,主管興國銀行的李管事來到知州府拜訪王靜輝,府內侍從都知道他是駙馬的座上賓,和他私交非淺,所以不敢怠慢,在安排好李管事後便去通報王靜輝有客來訪。這次李管事來這裡是彙報興國銀行的運作狀況的,兩人一邊喝茶一邊討論銀行的現狀。

自從王靜輝知道自己出任楚州軍州事,而且楚州是臨海的行政單位的時候,他當然不會忘記想要發財就必須發展海外貿易這一金科玉律,不過發展海外貿易是需要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當時的楚州雖然也是大宋比較富庶的地區,但整修水利工程都很難拿出錢來,就更不要提什麼海外貿易了,況且楚州的海運水平遠不如泉州、杭州這些地方,造船業也不發達,所以只能發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零敲碎打做準備工作了。

自從二月中旬王靜輝從汴都開封回來,得到了大宋統治高層對在楚州發展海運的肯定答覆後。他便開始着手加快速度辦理此事。在王靜輝的設想中。發展海運事業主要還是以商人團體爲主,國家力量爲輔。商人是追求利潤和財富地。海外貿易大有可爲,所獲利潤自然不在話下,這絕對會吸引一批又一批地商人前赴後繼,他們自然是主力。

“國家?!”王靜輝的心中不止是一次冒出想要藉助帝國地力量來開拓海外市場。但大宋糟糕的財政會讓統治高層望而卻步,而且現在的國家還被“道德聖人”所把持,發展海外貿易的本質就是一個“錢”字,想要向他們來推銷這個策略,無疑是指望着豬能上樹那般可笑。

“還是等待帝國思想轉變之後再說吧,現在地工作便是做出一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聖人’我管不了,但海外貿易的利潤會使老丈人和韓琦屈服的!”王靜輝心中暗暗的想到。

李管事剛剛從杭州和泉州趕回來,這一次他是去購買船隻和招募水手的。不過他給王靜輝帶來的是一些壞消息:“改之,這次我有負你的重託,事先沒有估量好一艘能夠遠洋航海的船隻居然那麼貴,興國銀行現在地財力大多數都投資在楚州的各行各業上,還有整個淮南東路的青苗錢上,能夠騰出的資金不過才四十萬貫,只能夠購買你所需要的船隻十八艘,距離你需要的四十艘連一半還沒有到!”李管事嘆了口氣說道。

李管事和王靜輝都是旱鴨子。根本對海運這一行是一竊不通,以爲懷揣四十萬貫巨資便可以買到足夠數量的遠航貨船,結構碰了一個大釘子。

王靜輝也沒有想到航海貨船的價格居然這麼貴,讓他都有些心疼了:這還是二手航海貨船!他要想在任上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但造船週期過長,根本就不能夠給他足夠地時間去發展。所以唯有買現成的貨船纔可以救急,沒想到連二手船都這麼貴,看來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了,隨着他大量收購貨船,二手船的價格必然狂漲,以後再撥出四十萬,恐怕只能夠買十五六條船了!

資金,王靜輝是不在乎的,除了興國銀行的資金外,他自己名下的產業比印鈔機都好使,家產數百萬貫地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錢,但問題是自己可不能夠做的這麼明顯了,畢竟船隊打的是“大宋皇家海運”的旗號,要是自己再往裡面注資,恐怕這個旗號就要改姓“王”了,御史臺的諫官們絕對不會放過自己,這可是王靜輝極力規避的隱性風險。

王靜輝聽了李管事的彙報後,嘴邊上好不容易撤出了一絲微笑,恐怕比殭屍好不到哪裡去,說道:“珍泉兄,此事是我思慮不周,沒有考慮全面,你不用自責,先回去,我再想想辦法!”

李管事也知道王靜輝心中的苦處,所以搖搖頭邁步走出去,不過剛走到門口的時候,王靜輝對他說道:“珍泉兄,給汴都坐鎮的劉賬房送信,讓他再籌集五十萬貫送到楚州來,船可以用錢來買,但鹽城的港口建設卻不能夠耽誤,這筆錢務必要用在港口建設上,不然有了船我們也是白乾!”

李管事點點頭表示明白後,便轉身走出去:王靜輝從來就沒有讓他失望過,無論什麼時候,他都能夠想出解決難題的辦法,相信這一次也是一樣!

王靜輝在送走李管事之後,便在書房中一個人苦思解決的辦法:沒有想到自己居然在這個門檻上被卡住了,說出去都會讓人笑破肚皮——資金問題!自己空有百萬家財卻不敢用,這實在是讓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王靜輝想了想自己的資源,不禁有些自嘲:別人找錢是非常困難,但自己找錢還是非常容易的。他在楚州商人圈子裡面威信很高,只要他一張口,不敢說太多,至少聚集個二三十萬貫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不過這中間的缺口還是不小的,鬼知道那該死的航海貨船的價格會漲到什麼程度?!以後等自己緩過勁兒來後,一定要開造船廠!

開造船廠也是以後的事情了,關鍵是現在怎麼來填平這個窟窿。在他的設想中,這樣地“遠洋貿易”需要至少四十艘左右地船隊纔可以。不然按照朝鮮到中國之間海域狀況。一年往返一次,少於四十艘貨船。那盈利狀況根本就不足以打動大宋統治高層。

“既然要玩,就玩把大的!”王靜輝心中狠恨地想到。

李管事還沒有到自己的住處,便被知州府的侍從在半道又給叫了回去。回到知州府的書房,王靜輝臉上有些歉意地說道:“珍泉兄。現在恐怕要麻煩你了!”

李管事知道王靜輝想到了解決資金的辦法,便高興的說道:“改之,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不用客氣,儘管吩咐便是!”

王靜輝說道:“這次我打算擴大赴高麗航線船隊的規模,不僅二手船要繼續收購,連泉州、杭州那邊有實力的整支船隊、造船作坊也要收購!我要趕在五月最佳航海季節前組成一支由大小船隻一百條的船隊,滿載貨物去高麗,如果有可能還要遠赴更遠的日本!”

可能是王靜輝的瘋狂舉動有些嚇着李管事了,他半天沒有反應過來。一會兒才說道:“改之,這麼大規模的船隊那需要多少錢啊!要不要我和徐老商量一下從徐氏那裡融通些資金過來,填補虧空?”

王靜輝笑着說道:“珍泉兄,你也知道楚州地船隊名號是打着‘大宋皇家海運’的旗號,聖上出資雖然只有二十萬貫,但卻佔有三成的股本,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但爲了買這個旗號。這點兒損失也就罷了,以後用處還大着呢!既然打着皇家的旗號,所以絕對不能有人所佔的股本超過三成,你我就是再有錢也不行,否則我的身份會使那些御史諫官們上彈章的!我叫你回來便是想讓你代我去汴都開封一趟去籌錢,我們要把這筆買賣做大。這個虧不能全讓咱們來獨自承擔,也需要別人來替我們頂缸!當然,剛纔我說地也有問題,泉州和杭州那裡的二手船是不那麼容易買了,但我們可以租借,這樣也可以省去一大筆資金,你可以隨機應變來處理!”

李管事雖然覺得王靜輝的百支船隊計劃有些瘋狂,而且在資金分配上也有很大的問題,但自從他認識王靜輝後,幾乎每一次王靜輝的商業活動都能夠取得累累碩果,從來沒有空手過,即便是福利性質的買賣,都能夠讓他賺得盆滿鉢滿,所以在買賣地大方向上跟隨王靜輝的腳步已經成爲他的習慣,只要自己做好具體工作便是了。

李管事說道:“改之,和我們產業有往來的商家也算不少了,但組建這樣的大的船隊所需要的資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恐怕他們能夠拿出來的資金也很有限!”

王靜輝笑着說道:“是啊!珍泉兄所說不錯,不過我根本就不想讓他們參與進來,畢竟他們一個人能夠拿出兩萬貫算是到頭兒了,我需要的是一次能夠拿出至少十萬貫的商家,有這樣實力的商家纔是我們船隊的合作對象,其他的商家不用考慮他們!”

“一次拿出十萬貫?!”李管事聽後搖了搖頭說道:“有這樣實力而且關係良好商家也倒是有兩三家,但還是遠遠達不到你的要求!”

王靜輝從書架上拿出一沓請帖,這是他前段日子在汴都開封的時候,汴都的那些大商家邀請他做客時所發的請帖,不過當時王靜輝顧慮重重,根本就不敢和他們有太多的聯繫。現在不同了,這些商家可不是平常李管事他們在生意中所接觸到那些中等規模的商戶,他們都是很有背景的“大商人”,雖然發家速度沒法和王靜輝相比,但每一個的家產都能夠跟王靜輝相媲美,在他們身上得到二三十萬貫的投資是很容易的事情。

王靜輝把那些請帖遞給李管事笑着說道:“珍泉兄,這是前段日子我去汴都的時候所收到的請柬,不過當時忙於政事所以沒有辦法赴會,他們的實力可非同一般,你久居汴都,應該對他們很瞭解!”

李管事把那些請柬打開後,看到上面的名字都是他在開封的時候耳熟能詳的人物,政商兩界都有很深厚的背景。徐氏是汴都百年珠寶老店,這些人都是徐氏的老主顧了,李管事自然對這些請帖裡面的人都很熟悉,看到這些人名後,興奮的說道:“改之,還是你的路子廣啊!這些人在以前可是徐老想要結交,可人家看不起啊,這下有你的面子可就容易多了!”

“沒有想到自己也走上胡雪巖的道路了”王靜輝心中想到,但口頭上對李管事笑着說道:“他們可沒有這麼簡單,他們的背後都是朝廷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前段日子還有人向我提起過要一起做生意,但我怕御史找麻煩,就沒敢答應,這下連我的老丈人都給拉下水了,也就不用在乎那些御史了!”

第72章 妙用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163章 雙刃劍第170章 預示第292章 西征第221章 告辭第94章 農書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63章 路難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5章 競拍第36章 上崗第179章 地權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8章 文聯第187章 烽火第219章 許諾第220章 三封信第36章 上崗第116章 伏筆第49章 彌合第256章 神壇第426章 圈套第375章 海上第49章 彌合第122章 曹太后第218章 狼外婆第75章 兼容幷蓄第430章 相聚第31章 安排第67章 扭轉第393章 扯動第348章 試刀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95章 徵兆第208章 迫降第261章 答辯第266章 有別第22章 想法第174章 質疑第333章 緩兵第369章 奴隸第201章 追殺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17章 身份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384章 公益第151章 同行第210章 獵人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221章 告辭第362章 分裂第78章 制舉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206章 兵敗第18章 印鈔機第3章 壯麗第260章 紅利第13章 理由第48章 治療(下)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97章 搶劫第389章 貿易第205章 血戰第408章 逆襲第269章 應對第247章 水利第249章 陣地第320章 強弱第41章 點撥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72章 威懾第310章 衝突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16章 借書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48章 迴歸第98章 俘虜第267章 緩行第22章 想法第43章 轉機第238章 宴請第116章 伏筆第426章 圈套第318章 藉口第412章 抉擇第413章 清單第261章 答辯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12章 王韶第71章 奇思第34章 波瀾第87章 戰報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368章 後院起火
第72章 妙用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163章 雙刃劍第170章 預示第292章 西征第221章 告辭第94章 農書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63章 路難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5章 競拍第36章 上崗第179章 地權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28章 文聯第187章 烽火第219章 許諾第220章 三封信第36章 上崗第116章 伏筆第49章 彌合第256章 神壇第426章 圈套第375章 海上第49章 彌合第122章 曹太后第218章 狼外婆第75章 兼容幷蓄第430章 相聚第31章 安排第67章 扭轉第393章 扯動第348章 試刀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95章 徵兆第208章 迫降第261章 答辯第266章 有別第22章 想法第174章 質疑第333章 緩兵第369章 奴隸第201章 追殺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17章 身份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384章 公益第151章 同行第210章 獵人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221章 告辭第362章 分裂第78章 制舉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206章 兵敗第18章 印鈔機第3章 壯麗第260章 紅利第13章 理由第48章 治療(下)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97章 搶劫第389章 貿易第205章 血戰第408章 逆襲第269章 應對第247章 水利第249章 陣地第320章 強弱第41章 點撥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72章 威懾第310章 衝突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16章 借書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48章 迴歸第98章 俘虜第267章 緩行第22章 想法第43章 轉機第238章 宴請第116章 伏筆第426章 圈套第318章 藉口第412章 抉擇第413章 清單第261章 答辯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12章 王韶第71章 奇思第34章 波瀾第87章 戰報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368章 後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