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脅迫

和耶律金貴進行談判的人是王靜輝,在目前來看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這幾年來大宋和國外最重要的使節談判幾乎都是由他來完成的,而且不同於其他大宋大臣那樣,王靜輝在談判中所能夠把握的尺度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既不會因爲面子名聲而損害國家利益,也不會過於盲目地高看自己手中的實力,而進行可笑的訛詐。

爲了穩住耶律金貴,王靜輝在第一天的和談上就表示大宋可以向遼國出售武器裝備,包括投石機、震天雷、連弩、神臂弩在內的武器都可以在宋遼兩國的武器交易清單上出現,但是這需要金錢,而且這不是空頭支票,大宋已經準備好了“貨物”,而遼國也必須準備好金子,全部是現錢和現貨交易,絕對不打折扣。

大宋在獲得了硫球后,其火器裝備成本大大降低,不過在出售給遼國人的火器裝備其火藥配方還是按照十年前宋軍所裝備的水平;至於連弩和神臂弩等弓弩裝備上面也沒有加裝關鍵的荊輪機構。大宋軍隊手中的武器在去年的時候便開始大規模換裝,與遼國交易的武器裝備都是換裝下來的舊裝備。

大宋百萬禁軍的裝備大換裝,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其換裝下來的裝備一部分裝備到廂軍中,但廂軍需求面對總數量還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儘管大宋向高麗、倭國大量出口軍備,但還是不能滿足需要,即便是開通了磨古斯這個大買家也是不行,唯一能夠吃下宋軍手中舊裝備的也只有遼國了。

對於出賣手中的舊裝備最爲積極的便是樞密院,不過在買賣對象是契丹人的問題上,文彥博也是有些猶豫了,更不用說司馬光和王安石等人了。爲此王靜輝還專門寫了一份《論軍隊武器裝備發展》的奏章,除了指出隨着近十年的發展,荊輪機構在弓弩上的應用日趨成熟,以往的舊式神臂弩等弓弩裝備必然要被淘汰,而且隨着火炮的出現,神臂弩將不會在射程上和威力上再佔據主要優勢。大宋所要做的重點的便是徹底拋棄舊有的武器裝備製造,轉向以火炮爲主的“熱兵器”的研製和製造!

爲了增強其說服力,王靜輝還把沈括等人在火槍研製項目上的最新成果拿出來——燧髮式火槍,射程在八十步範圍內可以有效擊穿任何大宋現有制式的鎧甲,包括採用一千多塊鱗甲拼接的魚鱗甲!儘管現在火槍的威力還遠遠不能夠達到王靜輝的期望,所拿出來展示的火槍有着種種缺陷,但是這已經在大宋統治高層中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尤其是王靜輝把後世經典的三排火槍隊列戰術拿出來的時候,已經極大地彌補了現在火槍發射速率的問題,這更是引起了大宋統治高層的興趣。

在火槍研製項目上,很大程度上直接引用了火炮的技術,有了合適的鋼鐵材料來製作火槍,這給沈括的研究項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儘管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就其本身來說應用到實戰當中是不成問題的,說其不如意倒不如說是王靜輝的要求太高了,至少現在大宋統治高層所見到的火槍性能已經和後世十八世紀中葉的火槍差不多了。

大宋統治高層在見識到火槍的戰鬥力後,立刻下決定先裝備這種火槍,儘管在小王駙馬的眼中這東西頂多算是半成品,但放在現在已經是非常驚人了。不過面對火槍的成本價又使得大宋統治高層不能不回過頭來正視其最根本的問題——成本!一杆火槍的製造成本儘管不會誇張到與火炮相提並論的程度,但也絕對會超過現在宋軍手中所持有的大刀長矛,現在還沒有形成批量生產,如果大規模投入製造的話,最終的成本也不會低於三百貫,這還沒有算上以後的子彈消耗。

三百貫是現在一名普通禁軍士兵大半年的酬勞,即便是現在大宋財政好轉的情況下,想要裝備火槍也要是掂量一番的。按照先中央後邊防的傳統慣例,大宋統治高層決定先裝備汴都衛戍部隊兩千杆火槍。其中的五百杆專門用來皇宮的守備。既然決定裝備火槍,王靜輝少不得要對火槍做一些改動——將子彈用油紙包定量包裝。在槍身前方加裝刺刀等等改動,好歹這也算是進一步提高了火槍的性能。

儘管現在火槍的性能還比較落後,但總比它的前身“突火槍”要強得太多。王靜輝看着最終定型的火槍,心中實在是感慨萬千:“這東西是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不過現在放眼‘全球’,有能力裝備火槍的也只有大宋有這個基礎了,別人不要說是有錢,就算有錢哪裡來的這種技術?!希望火槍加火炮的這種熱兵器戰爭模式能夠幫助大宋扛過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吧!不管大宋內部再怎麼折騰,只要軍隊對外有強悍的戰鬥力,那也不過是低潮和高潮之間的區別,應該還不會的地步!”

有了更好的武器裝備就應該大量應用,尤其是以收復燕雲打敗遼國爲目標的皇帝趙頊,他更加不會坐視手中有着強力武器而不會去裝備,況且按照原定計劃,收復燕雲就是這幾年的事情,軍隊手中的新裝備越強以後就越有把握,僅僅裝備兩千杆火槍是遠不能滿足他的需要的!

大宋軍隊全體換裝的錢除了從朝廷自身財政上下功夫外,另外一個途徑就是高價出售舊有裝備——大宋對遼國的武器裝備出口壁壘的缺口就是從這裡打開的。王靜輝也按照大宋的國家戰略來詳細制定了出口的限制——對磨古斯的武器裝備出口要好於遼國的。畢竟遼國根基雄厚遠不是現在磨古斯的勢力所能夠相提並論的,對磨古斯出售的火器可以用和大宋同樣的火藥配方製作的火器。

因爲只有宋遼兩國掌握了火藥的製作技術,磨古斯既沒有技術也沒有原料,而且火器威力巨大但終究還是一次性消耗物品,磨古斯只有完全依賴大宋纔可以供應其火器;對於遼國其火藥生產能力實在是有限得很,大宋隨便一個火藥作坊拿出來都可以與遼國整個國家的火藥生產水平相當,爲了防止遼國仿造,所以大宋還是用舊配方來供應。

因爲磨古斯軍隊的緣故,可以預見遼國日後在戰場上肯定會越來越多地使用火器,而現在火藥的生產原料最重要的產地硫球等都把持在大宋手中,就算大宋把火器單價開得很高,契丹人也不得不買。儘管大宋統治高層已經想到王靜輝會在火器出售問題上狠狠地宰契丹人一刀,但是當王靜輝拿出火器交易單價清單的時候,大宋統治高層還是哭笑不得——一枚在大宋軍中使用不過十貫的震天雷,小王駙馬居然開價一百貫,這個價格要遠高於出口高麗的六十貫,這還是用舊火藥配方製作,成本將會更爲低廉。如果讓王靜輝這麼搞下去,契丹人又不得不接受的話,等契丹人和磨古斯這仗打完,估計大宋單憑此項交易所獲得的資金已經完全可以滿足至少十萬人的火器裝備費用問題了。

耶律金貴本來很高興大宋能夠供應遼國火器的,不過當他看到大宋所報出的火器交易清單單價的時候,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不過他還並沒有失去理智——大宋的武器裝備並不是遼國需求的重點,他的重要任務便是拖住大宋不向磨古斯提供武器裝備,必要的話可以將大宋手中的武器裝備收購一部分,以滿足大宋的胃口。

令耶律金貴沒有想到的是大宋居然同意了向遼國出售包括震天雷在內的多種火器,可是要價也實在太高了,比遼國自己生產的火器還要貴上許多,這實在是超過自己能力太多。不過即便如此耶律金貴還是訂購了少量的火器裝備,以王靜輝的估計,耶律金貴是想將這些少量的火器裝備運回遼國以拆解進行仿造所用。

“哼哼,當磨古斯的大威力火器一旦在儀坤州和龍化州的城頭出現,你還能這麼安穩?!”王靜輝心中暗暗想到。

對於契丹人想着要仿造大宋火器,他是絲毫不會懷疑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契丹人的火藥生產能力他卻是不敢恭維,不要說是新配方的火藥生產,就是連提高火藥爆炸威力的火藥顆粒化遼國都沒有辦法實現——準確的說契丹人現在還不知道火藥顆粒化後會增強爆炸威力,所以在出售給遼國的火器中沒有采用顆粒化火藥填裝,這同時也是爲了節省一部分成本。

耶律金貴現在還不知道,大宋已經和磨古斯先行完成了包括火器在內的武器裝備交易,在進攻臨潢府的戰鬥中,因爲大宋統治高層對磨古斯的不信任,所以只交易了投石機和普通的鎧甲、刀劍等常規武器裝備。隨着大宋已經確認磨古斯在臨潢府的勝利後,爲了加強磨古斯在北方對遼國的威脅,第一批火器早就在半個月前在河套平原交易完畢,現在很可能已經快要到臨潢府了,估計再過上半個月潢河結冰可以承受軍隊輜重在上面行進的時候,磨古斯聯軍將會把火器傾瀉到契丹人的頭上,到那個時候契丹人一定會格外驚喜的。

隨後的談判中,王靜輝爲了黏住耶律金貴不返回遼國,繼續就兩國之間的貿易尤其是軍事裝備貿易的其他商談,尤其是他提議由耶律金貴來常駐汴都開封,以便協調好宋遼兩國之間的關係——他對那個只知道在開封酒樓中喝得爛醉如泥的契丹貴族非常的“不滿意”,這個契丹貴族顯然遠遠不如他的前任蕭佑丹那麼優秀,不過王靜輝對他的表現是喜出望外,畢竟他也不想契丹人當中出現幾個類似蕭佑丹那麼厲害的角色,不用多了,只要兩個恐怕王靜輝這輩子只能龜縮在駙馬府中不敢露面了。

耶律金貴對大宋方面突然提出的這個要求,經過仔細思慮後並不感到奇怪,對於“小王駙馬互派常駐使節”的傳聞他早就知道了,不過大定府方面因爲害怕常駐遼國的宋朝使節刺探遼國的信息而拒絕,不過遼國方面也接受了派遣重要官員常駐汴都的邀請。對於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耶律金貴對王靜輝是十分佩服的,以前他也沒有少和蕭佑丹共事過,儘管雙方派別不同,但這並不妨礙蕭佑丹對他詳細介紹王靜輝。

也許王靜輝的年輕使得耶律金貴多少存了幾分輕視之心,但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尤其是在談判桌上的交鋒後,耶律金貴就再也不敢小瞧這個年輕人了。對於要求耶律金貴常駐汴都開封,耶律金貴本人並沒有在意,他可不知道這是王靜輝爲他設下的套子——現在遼國的信使走的路也就是這麼幾條,由於遼國方面的情報網建設非常有效,基本上大宋情報局想要截留耶律金貴的信件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中途有三個截留點,足夠大宋情報局下手做文章了——他們已經仿造了耶律金貴和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三份來往書信了,就連他們的私人印章也照樣造假——大宋情報局在這方面可沒有少下功夫,也好在大宋文治昌盛,對於仿造別人字體和印章的人才也比較好蒐羅,仿造出來的信件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當初他們的考覈試題便是便是蘇老大的一封家書,結果蘇洵愣是沒有識破,這也讓大宋情報局的膽子大了許多。不過這樣的考覈項目最終還是被嚴密封鎖起來,不然讓蘇軾得知大宋情報局這場“惡作劇”,那他非找王靜輝拼命不可。

其實大宋情報局截留敵國使節信件並且仿造不過是牛刀小試罷了,王靜輝當初之所以蒐羅這樣的人才進入大宋情報局,完全是因爲他策劃跨海登陸作戰的需要——這個時代沒有電話,更沒有無線電,通信情況好一些的可以像大宋這樣使用信鴿作爲傳遞緊急情況的工具,不過也只有大宋纔有能力使用信鴿和鷂鷹來建立情報傳遞系統,而遼國則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巨大的軍事政治意義。

契丹人傳遞信息的渠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通過信使傳遞,這就給了王靜輝空子可鑽——他要借用這些“仿造高手”來對遼國發動最原始的“信息戰”!現在大宋情報局手中掌握了遼國中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的官方信使的路線圖,並且配套的還有這遼國三道地政軍要人物的筆記、私章、官印,比較複雜的還有他們所使用的特有的標記等等,這可是大宋情報局花費了不少的心思才湊齊的。儘管情報局內部對王靜輝這種奇思妙想有人並不贊同,但是彥生還是把他的命令嚴格地執行了。這一次行動有利地證明了當初王靜輝所做的並不是“雞肋”。雖然還不知道這樣的效用有多大,但現在能夠給大宋爭取一天的時間算是一天的。就算萬一耶律金貴回到遼國和耶律洪基對證,他們也沒有辦法發現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在沒有憑證的情況下也只有自認倒黴。

耶律金貴並沒有讓王靜輝等多久,半個月後他便找上王靜輝在汴都郊外的靜園,一方面提出大量購置大宋火器,另外便是提出了抗議——磨古斯在儀坤州的戰鬥中大量使用了火器,使得遼國軍隊損失慘重,不過好在遼國在丟了臨潢府並且和大宋就邊境問題達成了和約,調動了重兵北上準備給磨古斯痛擊的,沒有想到磨古斯聯軍倒是在攻城戰當中給了遼國一個大大的教訓。儘管儀坤州守住了,但遼國方面的損失幾乎讓耶律洪基暴跳如雷,對大宋的背信棄義大罵不止。不過面對現實耶律洪基和耶律乙辛還是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一方面對大宋繼續許以更大的利益,以求大宋不再向磨古斯出售火器;另外便是調動資金來向大宋購買大量的火器返過頭來對付磨古斯。

遼國雖然掌握了火藥的製作秘密,但是遼軍本身是以騎兵作戰爲主,火器並不屬於他們的強項,儘管契丹人從大宋手下也領教了火器的威力,不過火器的製作原料卻是卡在大宋人手中,遼國境內所發現的礦藏中儲量微不足道,更不用說遼國的火藥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了。這一次遼軍雖然守住了儀坤州,但磨古斯聯軍卻重創了遼軍,守城的損失居然比攻城的還高,這個戰果一下子把遼國統治高層給打蒙了。尤其是耶律洪基,他想到了蕭佑丹生前曾經給他大力發展火器並且佔據硫球以便控制火藥原料來源的建議,他的心中真是懊悔不已!

第193章 書童第72章 妙用第331章 捨棄第300章 反對第14章 策論第268章 預警第101章 來信第161章 先手第77章 兩難第267章 緩行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422章 根本第274章 進步第33章 拜訪第274章 進步第126章 長相守第19章 蜂窩煤第434章 定局第115章 退讓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46章 收官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46章 燃燒彈第246章 燃燒彈第308章 暗流第220章 三封信第322章 期待第62章 亡羊補牢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193章 書童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98章 俘虜第236章 人情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95章 徵兆第100章 成果第173章 拒受第407章 補給第135章 互算第81章 賜婚第189章 說親第48章 治療(下)第19章 蜂窩煤第288章 序幕第32章 求助第80章 參謀第288章 序幕第115章 苦惱第362章 分裂第150章 賭局第19章 蜂窩煤第96章 吏治第188章 實力第98章 俘虜第89章 貪污第187章 烽火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135章 互算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34章 王靂第64章 懇求第186章 漂白第18章 印鈔機第354章 圖利第100章 成果第395章 內訌第250章 堅持第97章 捷報第399章 接力第136章 科舉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01章 來信第381章 硫球第159章 命苦第372章 新書第421章 創新第210章 獵人第146章 傳位第130章 一人第102章 安石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87章 法律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69章 奴隸第82章 結婚第136章 科舉第68章 平息第352章 尾巴第9章 揚名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67章 扭轉第297章 擴張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422章 根本第189章 說親第285章 退卻第129章 銷路第146章 傳位
第193章 書童第72章 妙用第331章 捨棄第300章 反對第14章 策論第268章 預警第101章 來信第161章 先手第77章 兩難第267章 緩行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422章 根本第274章 進步第33章 拜訪第274章 進步第126章 長相守第19章 蜂窩煤第434章 定局第115章 退讓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46章 收官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46章 燃燒彈第246章 燃燒彈第308章 暗流第220章 三封信第322章 期待第62章 亡羊補牢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193章 書童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98章 俘虜第236章 人情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95章 徵兆第100章 成果第173章 拒受第407章 補給第135章 互算第81章 賜婚第189章 說親第48章 治療(下)第19章 蜂窩煤第288章 序幕第32章 求助第80章 參謀第288章 序幕第115章 苦惱第362章 分裂第150章 賭局第19章 蜂窩煤第96章 吏治第188章 實力第98章 俘虜第89章 貪污第187章 烽火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135章 互算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34章 王靂第64章 懇求第186章 漂白第18章 印鈔機第354章 圖利第100章 成果第395章 內訌第250章 堅持第97章 捷報第399章 接力第136章 科舉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01章 來信第381章 硫球第159章 命苦第372章 新書第421章 創新第210章 獵人第146章 傳位第130章 一人第102章 安石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87章 法律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369章 奴隸第82章 結婚第136章 科舉第68章 平息第352章 尾巴第9章 揚名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67章 扭轉第297章 擴張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422章 根本第189章 說親第285章 退卻第129章 銷路第146章 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