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轉機

王靜輝聽後笑了笑說道:“那我可要恭喜一下孫伯父,恭喜他有你們這兩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好兒子了!”

孫氏兄弟聽後也感到非常好笑,書房中這三個年輕人都在自己的心中勾勒了一下美好的未來,畢竟作爲一個醫者能夠在《素問》這樣的典籍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並且隨着《素問》的流傳而讓天下的杏林中人都知道自己,這中聲譽等同於文人配享孔廟那樣的榮耀。這樣的比方雖然很誇張,但可以想象隨着《素問》由大宋官方的權威部門刊印發行,天下所有學醫的人都會將這本《素問》奉爲圭臬,他們這些修訂者也會被杏林中人所敬仰。

三人說笑後,孫奇說道:“改之,這些天你躲在家中在幹什麼呢?”

王靜輝苦笑着把放在書案上原本他寫給潁王趙頊的關於構建城市防疫體系的奏章遞給孫奇,說道:“我這幾天忙的就是這個東西,可惜現在朝堂上正在爭論的是濮議,沒有人來管這個,我也有些發愁。”

孫氏兄弟湊上前來拿着那本奏章在一旁仔細閱讀,王靜輝則是閒來無事接過門口小廝送來的茶水,給他們各斟滿一杯茶,然後坐到一旁等他們看完奏摺。

這本奏章雖然是構建一個簡單的城市防疫體系,但王靜輝卻寫得極爲周詳,如果朝廷重視的話,幾乎按照奏章上所寫的內容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一個防疫體系。如果能夠在大宋土地上每一個城市中推廣,就可以變成一個全國性的防疫體系。

沒過一會兒,孫氏兄弟便把奏章從頭到尾看了遍,畢竟他們是專業人士,看這份奏章根本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因爲這原本是王靜輝寫給趙頊這樣並不瞭解醫學的執政者所看的,用的都是比較平實的話語,孫氏兄弟當然能夠很好的明白這本奏章裡的內容。

王靜輝看他們已經看完了奏章後,說道:“隨着近幾年災害在我大宋頻繁發生,各種瘟疫也開始非常流行起來,每一次我大宋百姓不僅要受到這災害的折磨外,還要受到緊隨起來的瘟疫的騷擾,往往天災沒有造成多少百姓死亡,一場瘟疫卻能夠使百姓大批死亡,瘟疫所造成的百姓死亡也遠遠高於因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死亡的百姓!其實瘟疫是有辦法醫治的,但爲什麼還能夠給百姓帶來這麼大的痛苦?!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有效的集監控、預防、醫治爲一體的防疫體系,這本奏章就是建議朝廷儘快的構建這樣的防疫體系。現在快要到夏季了,誰也說不準今年夏天會不會有水患,如果有水患必然會有瘟疫,這個防疫體系早一天建成,百姓也就會在水患過後瘟疫流行期間多一份保障!不過現在看來朝堂上的百官正熱衷於濮議爭論,又有誰回去管這件事呢?!”

孫氏兄弟作爲醫者當然看得出這份奏章的價值,雖然對其中的一些細節的做法還不是很明白內在的含義,但也很清楚如果按照這本奏章上所寫的辦法去構建一個防疫體系對百姓來說有多麼大的好處。

孫兆說道:“改之,你這本奏章我覺得對防止瘟疫流行肯定是有用的,雖然朝堂上百官正熱衷於濮議爭論沒有人會在意你的奏章,但也不能就這麼放棄啊!我想我們校正醫書局應該做些什麼,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在朝堂上沒有爭論出一個結果之前,肯定是沒有人來理會的!宰輔韓大人也是校正醫書局的提舉,我們應該請他幫忙!”

孫奇搖搖頭說道:“改之的奏章雖然寫得好,但請宰輔韓大人幫忙卻是不可能!我聽聞五日前太后下詔譴責了韓大人上書建議朝廷封濮王爲皇考,支持御史臺和兩制官員封濮王爲皇伯。這個時候韓大人更多的是關心濮議,恐怕現在他也是有心無力了!”

孫奇反問道:“民爲水,君爲舟。哪能因爲追封濮王封號而耽誤社稷大事呢?!我想韓大人是兩朝元老,應該會支持這件事的……”

孫氏兄弟在爭論的同時,王靜輝也在想獲得韓琦支持的可能性。韓琦是倡導建立校正醫書局的發起人,他有建立校正醫書局的眼光,當然能夠看到構建防疫體系的好處。校正醫書局在建立後幾十年才刊印發行了十幾本權威醫書,這樣低的見效率放在二十一世紀的官員手裡多半肯定是束之高閣,但韓琦卻偏偏做了這件政績並不明顯的事情。而構建防疫體系有王靜輝的奏章做藍圖,現在汴都建立起來並不是什麼難事,碰上幾個月後的雨澇災害,其發揮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到時候會給他增添一筆政績。就算韓琦不知道幾個月後的雨澇災害,建立這樣的防疫體系在現在災害頻發的北宋來說,見效也遠比校正醫書局來的快,況且瘟疫對於中國古代統治階層來說是上天對統治者行政失德的一種懲罰,單憑這一點韓琦也會積極推行此事的進展。

王靜輝心中不斷的在盤算着,就連在一旁都感到無趣的孫氏兄弟也看出他正在全神貫注的思考問題,孫氏兄弟還以爲他正在苦思如何將構建防疫體系進行下去的方法,不過連他們自己都對這件事已經失去了信心,原本打算出去到酒樓中去慶祝的事情也沒了興致,而向王靜輝告辭。

王靜輝思前想後最終得出的結論便是必須儘快結束濮議爭論,要不然不要說什麼得到宰輔韓琦的大力支持,那防疫體系也終究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繞了一個大圈子,最終還是繞到了宰輔韓琦這裡,這也是王靜輝所未能想到的,他沒有想到現在的趙頊還這麼“正直”,簡直就是讀聖賢書把腦子給讀壞了,這多少讓王靜輝的心中對大宋的未來感到十分的擔心:趙頊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最終不僅會使他本人作爲一個有着復興大宋皇帝的雄心壯志重歸塵土外,更重要的是連累這個國家也跟着一起受罪。看着現在的趙頊,王靜輝就不難想象歷史上受到王安石以罷相相威脅的場面了。

“至於怎麼讓這個未來的神宗皇帝在繼位前變得成熟一些的問題是以後的事情了,反正現在想要得到這個當代憤青的支持是不可能了。現在最要緊的便是解決韓琦,取得他的支持來建立自己所需要的防疫體系來對付八月雨澇災害後的瘟疫。”王靜輝定下心來後便想到了現在的最問題。

王靜輝立刻趕往徐氏在郊區製作玻璃的作坊,他自從建立平民醫館後就再也沒有來到這裡,不過還好是徐氏的老人宏叔還在這裡鎮守負責所有事務。王靜輝找到宏叔說要在這裡緊急定做幾樣玻璃製品,雖然是徐氏在這裡負責玻璃作坊的生產銷售,但嚴格的說他還是這家玻璃作坊的大股東,宏叔當然沒有什麼遲疑,叫來兩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看着王靜輝畫在紙上的簡圖,聽他解說製作要領。

王靜輝要訂做的玻璃製品便是玻璃跳棋和玻璃象棋,這些都是送給韓琦的,人家韓琦身爲兩朝宰相,家中富有自不必說,王靜輝若是拿着金銀黃白之物上門只能讓人家瞧不起你,所以他便想出了用這兩樣小東西來當敲門磚。

這玻璃象棋是送給韓琦的,但此時的象棋還不是後世那樣的象棋,是七國象棋,並且走子也不是在棋盤線的交叉點上,而是在方格之中。王靜輝按照後世象棋的模樣做出一套打算把下法一同交給韓琦,這個老傢伙應該可以從中看到別的東西,這就不是王靜輝所要管的事情了。而玻璃跳棋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這樣的棋類遊戲,這件東西也不是給韓琦準備的,而是讓韓琦送給慈壽宮的曹太后的。

這兩樣東西雖然是這些玻璃匠師傅所沒有見過的,但在他們眼中這兩件東西的製作毫無技術可言,但王靜輝和宏叔說道這兩件東西是送給一位大人物的,所以萬萬不能有什麼瑕疵在裡面,務必使其盡善盡美。宏叔也不敢大意,不僅有最好的師傅來燒製棋子的毛坯,還有常駐在這裡的徐氏珠寶頂級師傅在上面發揮一把。等王靜輝看到實物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跳棋和象棋在這些人手中也能夠做得這樣別緻,真是出乎他想象之外了,不過這兩樣小東西越完美,王靜輝便越滿意,匆匆拿着東西告辭了宏叔後,就又趕回了自己的書房。

現在是天色剛剛擦黑,正好是到韓琦那裡“串門兒”的好時機,王靜輝帶上自己寫得關於構建城市防疫體系的奏章,拿着送給韓琦的禮物便出發了。在去韓琦府上的路上,王靜輝也想到了自己如果吃了韓琦的閉門羹的化,那他還有歐陽修一條路,歐陽修也是歷史上解決濮議的關鍵人物之一,曹太后簽字的那張詔書就是歐陽老兒的手筆。當年他讀到這段歷史記載的時候這實在是讓他大吃一驚,如果說韓琦能玩轉這一套把戲的話,王靜輝很難把此事和歐陽修那樣的資深歷史學者和大文豪聯繫在一起……

在馬車上回想歷史的王靜輝不知不覺便到了宰輔韓琦的宅地,王靜輝站在韓琦家的大門前仔細打量着韓琦府第:“大宋的高新養廉現在算是見識了,在汴都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有半條街的地盤都被劃出來給韓琦蓋宰相府,這傢伙可真夠有錢的……”

王靜輝坐在韓府中專門供來訪官員等待的花廳中等待韓琦的召見,沒有辦法,他可不是富弼、唐介、歐陽修這樣有面子的官員,在這裡等待韓琦的召見也算是正常,不過韓琦願不願意見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畢竟現在自己來的不是時候,正是韓老頭兒頭皮兒發麻的時候。

他沒有想到韓琦真的接見他了,當門房來告訴王靜輝準備去見宰輔的時候,用一種詫異的眼光在打量他,他也不奇怪,畢竟自己不過是個七品編修,俗話說宰相門人七品官,要是這麼算的話,這個門房也算是和自己同級別的了。

正當王靜輝和韓琦就要第二次會面的時候,令王靜輝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人立刻攔住了他和引路的門房:“相公有急事要立刻進宮,所以便不能接見你了!”王靜輝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只有自嘆倒黴外沒有任何方法。他不知道在離韓琦的宰相府不遠的皇宮中剛剛結束的一次對話雖然打斷了他求見宰輔韓琦需求幫助的可能,但同時也正在悄悄的影響着歷史的進程。

當潁王趙頊和蜀國公主趙淺予從王靜輝的書房出來後,潁王趙頊還要進宮面見皇上,而蜀國公主則回到了自己的寢宮,兄妹兩人今天去見王靜輝回來後心情與往日相比心情並不是很好,畢竟王靜輝給趙頊出得快速解決濮議爭論的方法在他趙頊這個平時聖賢書讀得太多的“熱血正直青年”眼中簡直是太惡劣了,居然連篡改太后詔書這樣的主意王靜輝都能夠想得出來,這實在是讓趙頊兄妹大跌眼鏡。

蜀國公主趙淺予對王靜輝這個主意倒不是很感冒,畢竟她不像趙頊在聽到這個主意後就什麼也聽不進去了,她還是認真的聽王靜輝對出這個建議的原因。蜀國公主趙淺予雖然是個女子,但從小從宮廷中受到優良的教育,對於這樣的事情雖然很反感,但看到王靜輝說出理由的時候,她也竟然多少有些贊同王靜輝的想法,儘管這個方法似乎有點更近乎於陰謀。正當趙淺予呆呆的看着眼前那池游魚而心思早在九天之外的時候,一個侍女輕輕的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原來是父皇英宗要召見她,而侍女在一旁通報的時候她卻沒有反應,還是侍女輕拍她的肩膀才把她的心思拉回來。

蜀國公主整理了一下衣冠後,隨着侍女來到父皇英宗趙曙平時處理政務的睿思殿,開闊的大廳中央書案的後面正是父皇那熟悉的身影,在這裡蜀國公主卻沒有看到她的哥哥潁王趙頊。

英宗趙曙看到蜀國公主趙淺予走到身前:“予兒,今天你皇兄去哪裡了?發生什麼事了?怎麼他有點心不在焉啊?”

趙淺予回答道:“今天皇兄出去訪友了,可能是爲了朝政有些心煩吧。”

英宗看着她笑着說道:“是不是你也跟着頊兒出去了?”趙淺予沒有出聲,但還是點點頭。她這點兒小把戲早就被英宗趙曙看穿了,不過英宗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只是說道:“你們是不是又去那個才子王改之那裡了?”

蜀國公主說道:“是的,今天早上王靜輝差人給潁王府送了一篇策論和幾首詩詞,皇兄看過後非常高興,所以到他那裡去討論學問了。”

英宗趙曙聽後奇怪的問道:“你大哥不是很喜歡這個年輕才子的文章嗎?怎麼回來到我這裡來的時候有些心不在焉的,到底怎麼了?”

蜀國公主想了一會兒回答道:“其實那王靜輝給皇兄送策論來不過是個由頭,他們討論的是另外一回事——濮議。”

英宗趙曙聽後心中一動說道:“這個才子能夠把你皇兄氣的夠嗆,肯定是反對追封濮王爲皇考的讀書人吧?”說完他就嘆了口氣,最近英宗趙曙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原本以爲能夠輕易達成的事情,居然被御史臺和兩制官員給攪渾了,朝堂上的百官也站在對立面上。這些還不算,最重要的是曹太后那一紙詔書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最有分量的反對意見,曹太后的詔書雖然是在譴責韓琦,但誰都知道這是迫英宗趙曙就範!要不是英宗趙曙對追封自己生父封號的問題上出人意料的強硬,估計韓琦早就落荒而逃不知道那裡去釣魚了。

蜀國公主看到父皇那個憔悴的樣子,心中不免一痛,終於鼓起勇氣說道:“父皇,王靜輝不是反對追封濮王皇考的封號的,他用策論把皇兄引去是爲了告訴他如何快速平息朝堂上關於濮議的爭論的辦法的!”

英宗趙曙聽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麼?!王靜輝把潁王引去居然是告訴他如何快速解決濮議爭論的?這怎麼可能?!濮議都快有一個月了,大臣的反對出乎意料的強硬,連樞密使富弼這樣的威望盛隆的老臣都莫名其妙的反對,這濮議如何才能快速平息?!

蜀國公主趙淺予看到自己的父皇聽後臉色大變,但眼神中透出一種期待的神情,所以便大膽的說下去:“王靜輝和我們談起濮議的時候,幫助皇兄分析了濮議爲什麼會有現在這樣狀況,還分析了各個大臣心中所想的事情,指出瞭解決濮議的關鍵,並給皇兄出了上下兩策建議!”

第138章 新事業第223章 收帳第195章 放火第375章 海上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53章 爭取第261章 答辯第322章 期待第297章 擴張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393章 扯動第408章 逆襲第89章 貪污第329章 削藩第203章 決絕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426章 圈套第117章 見面第251章 乘風第51章 難眠第55章 難治第322章 期待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54章 上邪第331章 捨棄第428章 安內第136章 科舉第358章 挑撥第73章 獻寶第92章 郵政第216章 亮旗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392章 謎底第412章 抉擇第311章 釋疑第424章 留學生第408章 逆襲第111章 巧合第255章 發現第409章 草原第270章 推薦第413章 清單第35章 演戲第48章 治療(上)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126章 長相守第53章 爭取第247章 水利第60章 將至第57章 天機第58章 憂慮第161章 先手第183章 情報第383章 取捨第311章 釋疑第274章 進步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292章 西征第185章 教訓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6章 上崗第374章 創意第256章 神壇第218章 狼外婆第307章 投身第240章 禁忌第127章 利誘第143章 言弊第26章 漣漪第207章 樑太后第308章 暗流第417章 格局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78章 制舉第408章 逆襲第115章 苦惱第137章 試探第285章 退卻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91章 蛻變第24章 赴宴第118章 不悔第223章 收帳第80章 參謀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41章 點撥第221章 告辭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90章 摩擦第174章 質疑第168章 傳警第167章 種子第256章 神壇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234章 去職第412章 抉擇
第138章 新事業第223章 收帳第195章 放火第375章 海上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53章 爭取第261章 答辯第322章 期待第297章 擴張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393章 扯動第408章 逆襲第89章 貪污第329章 削藩第203章 決絕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426章 圈套第117章 見面第251章 乘風第51章 難眠第55章 難治第322章 期待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54章 上邪第331章 捨棄第428章 安內第136章 科舉第358章 挑撥第73章 獻寶第92章 郵政第216章 亮旗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392章 謎底第412章 抉擇第311章 釋疑第424章 留學生第408章 逆襲第111章 巧合第255章 發現第409章 草原第270章 推薦第413章 清單第35章 演戲第48章 治療(上)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126章 長相守第53章 爭取第247章 水利第60章 將至第57章 天機第58章 憂慮第161章 先手第183章 情報第383章 取捨第311章 釋疑第274章 進步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292章 西征第185章 教訓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6章 上崗第374章 創意第256章 神壇第218章 狼外婆第307章 投身第240章 禁忌第127章 利誘第143章 言弊第26章 漣漪第207章 樑太后第308章 暗流第417章 格局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78章 制舉第408章 逆襲第115章 苦惱第137章 試探第285章 退卻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91章 蛻變第24章 赴宴第118章 不悔第223章 收帳第80章 參謀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41章 點撥第221章 告辭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90章 摩擦第174章 質疑第168章 傳警第167章 種子第256章 神壇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234章 去職第412章 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