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先手

神宗趙頊在御案上無力的睜開眼睛,看到王靜輝卓然而立,正在欣賞外面的秋雨,臉上的神色隨着晃動的燭火而變換着,彷彿一尊石雕一樣巋然不動。他回想起剛纔衆位大臣都是面無表情的推出大殿,富弼更是扶着有些癱軟的唐介走的,心底一片空虛、茫然,頹然的搖搖頭。

趙頊剛纔雖然是斬釘截鐵的站在王安石一邊,決心發動王安石已經向他闡述過無數遍的變法運動,但在人後卻顯得無比的憔悴軟弱,看着眼前同樣年輕的駙馬,那種堅毅的表情上雖然也帶着一絲迷茫之色,但卻像外面風雨中彰顯皇家富貴的梧桐樹一樣堅定不移,心中多少抓住了一絲可以寄託的稻草。

半天后,王靜輝回過頭來看到神色疲憊的趙頊,笑着走到他的身邊,“聖上!這場雨可是對我大宋一場艱難的考驗啊!”

聽到他這一聲一語雙關的話後,趙頊也感嘆到:“改之,當真如你當初所言:步履艱難!步履艱難啊!”

王靜輝反而笑着說道:“怎麼聖上已經走到這步田地又心生悔意了嗎?”

趙頊站起來走到大殿門口看着外面電閃雷鳴的世界,回過頭來對王靜輝說道:“朕初繼皇位,壯懷激烈,勵精圖治。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立志革新,以期改變我大宋自仁宗朝到現在近三十年積貧積弱的局面。雖然有各位大臣意見不統一,對立嚴重而使朕有些傷神,但卻從來沒有動搖過朕變法圖強的決心!”

王靜輝走到他的身前躬身說道:“聖上。一個國家、一個朝廷要想對舊有地制度進行革新而內部意見不統一。這是很正常地事情,聖上不應該爲此而傷神。關鍵的便是積蓄力量準備以後要走更長更坎坷地路纔是正經!”

趙頊說道:“那改之到底是怎麼來看王相主持變法這件事的?朕記得你當初在父皇和朕面前都反對這樣的變法的,爲什麼今天又不聞不問呢?”

王靜輝笑着說道:“臣心中確實對王相這樣地變法有些反對,但臣並不反對對朝廷現有制度和政策進行改變以期做到與時俱進,更好的適應大宋的發展。安石先生的才學。臣是一直敬佩有加的,雖然我們之間對大宋現狀的看法和政見有所分歧,但我們作爲臣子都是在爲大宋的未來着想,都希望天下的百姓能夠過上太平安穩的日子,大宋能夠橫掃蠻夷,復我漢唐故土,振我大宋國威。”

“那你爲什麼不反對呢?!”趙頊追問道,他注視着王靜輝,希望能夠從駙馬那雙清澈的眼睛中看出些什麼。

王靜輝也毫不退縮地注視着趙頊,說道:“聖上。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誰都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方法便是解決大宋的唯一正確之路,臣和安石先生也不能證明自己就是正確的,至少臣自己是這麼想的!臣和安石先生都贊同對現有制度進行改革,我們之間的差異和分歧不過是在力度上有所不同罷了,而反對的大臣則是乾脆爲了反對而反對,因爲‘利之所向’,變法改革自然會觸及他們的就有利益,他們自然會反對了!我和安石先生誰地方法正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便是要勇於去嘗試,去做!坐而論道永遠不可能代替真抓實幹,不過我和安石先生有分歧但是都是在行動的做法上有不同而已,所以臣對此之能夠表示不反對,但同樣也算不得上是支持!”

趙頊想了想後說道:“愛卿此乃謀國之言!”

王靜輝說道:“不敢!臣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臣不過是遵守一個臣子的本分而已,在臣看來朝堂之上只有一個聲音不見得是個好事,聖上應該廣泛聽取不同的聲音,不能夠因爲自己的喜好而有所選擇,此乃人君之大忌!”

趙頊說道:“駙馬此言及是!不過難道錯誤地建議也要聽取嗎?”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正確的,即便是諸葛也有馬禝之失,大臣們說的建議即便看起來是錯誤的,但他們是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提出的,換個角度來看也未嘗不可!臣嘗讀史書,歷史上好心辦錯事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所以陛下應該更多的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看到天下百姓的反應。”

“駙馬甚善,但要知道百姓的真實想法又談何容易!朕在藩邸做太子的時候四處走動便看到地方上的情況和那些朝臣上書父皇的清醒多有出入,朕身爲天子也不可能四處巡遊,即便能夠出宮,也不過是朕一人而已,哪能夠顧及的周全?!司馬光前段時間還彈劾韓琦阻塞言路,還有張方平也是貪得無厭,朕在這御案之上之前對此居然毫無察覺!”趙頊知道王靜輝的話是正確的,但心有力卻無力去行使,這不禁讓他有些喪氣。

韓琦雖然是宋朝名相,但想來一個人站在權力高峰太久了終究會有所變化,不管是王靜輝在這個時代還是原來時空的史書中,對韓琦專權都是有些記載的,並且這還成爲韓琦與富弼之間的主要矛盾。

王靜輝笑着說道:“聖上心中煩憂確實是有道理,太祖太宗皇帝百年前建立的制度是非常巧妙合理的,以御史來繩糾百官使其有所顧忌,但朝廷之上又有幾個御史?賢愚如何?這終究是個問題,不過臣近來思得一策,不知道效果如何所以只是慢慢的在下面做些準備,等臣準備好後,便可以實施,也許可以使陛下能夠身處宮中也能夠知曉大宋治下百姓的情況和士林中人的主流意見如何。”

趙頊聽後笑着說道:“駙馬真乃我之諸葛、子房!無論什麼時候朕都可以在駙馬這裡得到非常好的建議和辦法,還請駙馬教朕!”

王靜輝笑着說道:“這不過是臣地一些小聰明罷了,哪裡比得上陛下和王相治天下地大智慧!”小小的拍了趙頊一記馬屁後,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古之以來。朝堂之上從來就有小人地存在三代之中也不乏四凶這類人的存在。小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後來便有了御史諫官之類地監察百官的清要官職,但陛下讀史可知其實御史諫官所能夠起到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甚至還出現兩者同流合污的事情!臣不否認魏徵這樣的諍臣存在,但上千年來又有幾個魏徵?!”

趙頊知道這是王靜輝典型的談話方式,便安下心來仔細傾聽,事實上他知道王安石那張嘴已是天下無雙了。不過他自認識王靜輝後就從來沒有在嘴皮子上佔過一點便宜,他時常惡意的想到如果把王靜輝和王安石擺在一起讓他們爭論一個問題,不知道是誰更佔上風呢?!今天本來便有這麼一個機會,但王靜輝的表現也明確告訴了趙頊:駙馬是不會公開和王安石在一個問題爭論不休的,而是從旁邊做足充分地準備來填補對方的漏洞。這種作風纔是趙頊最爲欣賞的,不過他不知道的是王靜輝對王安石那張嘴也是心存恐懼心理的——通達六經是安石,這是士林中對王安石的評價,論眼光可能會勝這個倔老頭兒一籌,但要是以儒家經義爲基礎進行辯論,恐怕會敗的很難看。

見趙頊邊聽他講話邊點頭。王靜輝感到非常滿意——看來這個年輕的皇帝確實是進步多了。“臣正準備命商務印書館面向天下發行報紙,以成爲聖上和天下百姓與士林溝通地橋樑,這樣任朝中小人手掌通天,也不能夠把聖上變成瞎子、聾子!”

王靜輝對報紙早就有計劃了,並且已經進入了實際準備階段,報紙對社會發展能夠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是一個炸藥包,尤其是碰上王安石更是兇險難測——歷史上王安石曾經清洗過御史臺並且還在王雱的建議下成立特務機構來壓制民間輿論。雖然現在由於他的出現。在他的保護下報紙被封殺的可能性幾乎爲零,但也不能不防,至少要取得皇帝地鼎力支持,不能夠讓趙頊或是其他統治者認爲他在利用報紙煽動清議的力量來要挾皇帝。

今天福寧殿議事還是將王安石變法的事情提到了前臺,王靜輝知道自己阻擋也沒有用,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他除了當初直接出手用手槍幹掉王安石一途之外,王安石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變法是註定的事情。就算幹掉王安石使變法胎死腹中更是個臭主意——難道大宋就此安樂死?!自己又是個駙馬的身份,沒有這個機會來正面主導這些事情,所以當初除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之外,王靜輝還是希望能夠火中取栗來控制王安石的破壞力來爲大宋中興開道。

趙頊非常感興趣的問道:“改之,這報紙是爲何物?”

王靜輝邊用手比畫邊笑着說道:“聖上,報紙倒是和朝廷的邸報有些相似,是數張開版面積比較大的紙,在上面印刷朝廷的政令,但與邸報有所不同的是報紙可以通過散佈在各地的士子寄送各種題材的文章到報館編輯部,由編輯來塞選合適的文章刊印在報紙上。”

趙頊笑着說道:“朕有些明白了,這不過是愛卿主持《梅雪》的翻版嘛!”

王靜輝笑着說道:“不錯,報紙是和《梅雪》倒是有些相同之處,不過報紙更加便宜,而且發行的週期也要比《梅雪》月刊要短的多,這主要是考慮到購買者的財力和報紙上面的消息的實效性。”

趙頊說道:“愛卿在開始發行《梅雪》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報紙的發行了吧?!”

“臣不敢欺瞞聖上,不錯,當時臣確實是想發行報紙了,不過同時也要考慮到報紙是面向天下人的,只要是識字的人就可以看懂,那個時候臣還沒有那個實力來擔負這麼沉重的負擔。再者說來我大宋以文治教化立國,《梅雪》上面刊登地文章多是大宋才子地優秀文章,《梅雪》的文學性非常強。百姓是看不懂的。就是你請人讀給他聽,也聽不懂那些遍佈文中的之乎者也……”

“呵呵……好你給王改之!果然是步步爲營、算計甚深!當初你寫《包公傳奇》的時候。就有御史上彈章給父皇,彈劾你使用白話文來寫包拯有辱讀書人的斯文,你上表謝罪地時候便說要讓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包拯的功績,若是用文言文恐怕百姓聽不懂。所以才使用白話文,這也是爲了報紙吧!”趙頊在旁邊笑着說道。

王靜輝臉色有些尷尬的說道:“聖上明鑑:臣可不是神仙,當時確實就是這麼想的,也沒有往報紙的推廣上去想……”

趙頊笑着擺擺手說道:“改之不用多言解釋了,朕亦瞭解你的苦心,大宋有改之這樣的人真可謂是朕的福氣、朝廷的福氣、百姓地福氣!”

王靜輝連忙躬身說道:“聖上過譽了,這可是會折殺臣的!其實報紙和《梅雪》有着太多的不同,在題材上甚至是發生在街頭巷尾的百姓生活也會搬上報紙,若是有哪位官員作奸犯科行那奸邪之事,有看不過眼的士子寫了出來投到報館去。那便會被刊登出來以彰顯天下,聖上雖端坐在朝堂之上亦知天下事,這就給我大宋平添了無數御史,官吏之風也會改善許多。”

“厲害!若是真的能夠如此,恐怕這個官員不止是丟官那麼簡單了,必受天下人的唾罵,這可比殺了他還難受。朕在做太子的時候也知道改之你在楚州整治吏治地事情,也曾看過你的奏章。不過終究還是未能夠推行天下,就像你所說的一般,不可能天下每個知州都如改之一般一樣,但這報紙卻是可以做到這點兒,我大宋吏治也將會爲此一變了!”

王靜輝早就想處理大宋吏治的問題了,但這個問題牽涉的勢力和利益實在是太多。相信歷史上王安石也曾經注意到,估計還是不敢下手。他可沒有王安石那麼多的顧忌,倒不是說他比王安石更大膽、更雷厲風行,而是他年輕,他有更多地時間來啃這塊骨頭,他要做的不是一時改善吏治風氣,而是借鑑後世的經驗來形成一套新的制度,能夠切實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王靜輝藉機說道:“聖上,無論是變法與否,臣有兩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趙頊說道:“改之,你我之間不用這麼芥蒂,有什麼話但說無妨!”

王靜輝說道:“正如臣曾經與聖上說過的‘利之所向’的道理一樣,變法的大的政策自然是由王相等相關大臣來負責制定,但底層的具體實施卻是由官員來完成的。臣相信王相的人格情操,但如果臣所料不差的話,由於朝中多爲持保守意見的大臣所把持,聖上和王相如果想啓動推行變法,那勢必會啓用大量的新人。官員有賢愚之分,臣希望聖上對此能夠慎之又慎。這只是臣心中的一點個人想法而已,但也不想王相等大臣細心籌謀出來的利民之法,到了地方官員手裡卻成了官吏手中魚肉百姓的尚方寶劍,到時候可能會有損聖上及王相的英明,還請聖上三思!”

趙頊聽後沉默了半天,心中想到駙馬所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可能性極大,想到楚州犯事的那幾個官員連修建大堤的錢款都敢擅自貪墨,這可是保命錢啊,這也難怪當時駙馬下這麼重的狠手來處置那些官員了!

趙頊說道:“改之,你所說的報紙還要加快速度去籌辦,如果有什麼不足儘管寫個摺子呈上來,朕給你安排做主。現在國庫已經充實了許多,就算國庫沒有這筆閒錢,朕會從內庫中給你播出錢款!朕希望能夠早日看到你那份可以變出千萬不用朝廷俸祿供養的御史報紙出來!”

王靜輝笑着說道:“聖上不用心急,此事臣已經早就在籌劃當中,到時候報紙會很快的出現並且普及。想來臣回到汴都後還想向聖上告假,一方面長公主那裡生產在即,臣需要照看;另外便是來處理報紙之事,還請聖上暫時給臣一點空閒的時間!”

趙頊看王靜輝提及蜀國長公主,眉宇間的憂色立時少了許多,這個時候他們兩人之間最重要的紐帶——蜀國長公主還有即將要誕生的嬰兒立時充滿了兩人心間。

“改之,儘管去忙好了,朝廷這邊暫時不會有什麼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朕也會替你擔下來,把你留在公主身邊!”

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323章 倒計時第365章 叛亂第365章 叛亂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328章 歸宋第55章 難治第158章 芥蒂第323章 倒計時第129章 銷路第34章 波瀾第71章 奇思第408章 逆襲第231章 誘惑第143章 言弊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403章 稅法第422章 根本第146章 傳位第396章 變局第303章 縱橫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56章 圖謀第249章 陣地第137章 試探第412章 抉擇第21章 出書第120章 志向第27章 新年第89章 貪污第77章 兩難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146章 傳位第102章 安石第65章 反覆第268章 預警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163章 雙刃劍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92章 西征第78章 制舉第267章 緩行第170章 預示第33章 拜訪第138章 新事業第113章 推銷第48章 治療(上)第112章 王韶第64章 懇求第407章 補給第73章 獻寶第419章 志向第33章 拜訪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236章 人情第28章 文聯第70章 漸變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33章 緩兵第352章 尾巴第84章 思想準備第413章 清單第28章 文聯第108章 糧食第421章 創新第330章 壓力第357章 迷霧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53章 爭取第386章 疑惑第54章 上邪第188章 實力第291章 蛻變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419章 志向第285章 退卻第135章 互算第117章 見面第31章 安排第356章 圖謀第49章 彌合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31章 誘惑第99章 包公第404章 來州第384章 公益第403章 稅法第247章 水利第19章 蜂窩煤第186章 漂白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231章 誘惑第23章 請帖第369章 奴隸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389章 貿易第100章 成果
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323章 倒計時第365章 叛亂第365章 叛亂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328章 歸宋第55章 難治第158章 芥蒂第323章 倒計時第129章 銷路第34章 波瀾第71章 奇思第408章 逆襲第231章 誘惑第143章 言弊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403章 稅法第422章 根本第146章 傳位第396章 變局第303章 縱橫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56章 圖謀第249章 陣地第137章 試探第412章 抉擇第21章 出書第120章 志向第27章 新年第89章 貪污第77章 兩難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146章 傳位第102章 安石第65章 反覆第268章 預警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163章 雙刃劍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92章 西征第78章 制舉第267章 緩行第170章 預示第33章 拜訪第138章 新事業第113章 推銷第48章 治療(上)第112章 王韶第64章 懇求第407章 補給第73章 獻寶第419章 志向第33章 拜訪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236章 人情第28章 文聯第70章 漸變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33章 緩兵第352章 尾巴第84章 思想準備第413章 清單第28章 文聯第108章 糧食第421章 創新第330章 壓力第357章 迷霧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53章 爭取第386章 疑惑第54章 上邪第188章 實力第291章 蛻變第385章 官制改革第419章 志向第285章 退卻第135章 互算第117章 見面第31章 安排第356章 圖謀第49章 彌合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31章 誘惑第99章 包公第404章 來州第384章 公益第403章 稅法第247章 水利第19章 蜂窩煤第186章 漂白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231章 誘惑第23章 請帖第369章 奴隸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389章 貿易第100章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