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走馬觀花

在汴都開封的日子,王靜輝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忙得手忙腳亂,畢竟所有有點腦子的官員都知道他是當今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皇上雖然對他的信任還達不到言聽計從的地步,但只要是駙馬提出的建議,皇帝都會認真考慮,接受的可能性非常高。這就使得駙馬府門前變得車水馬龍起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拜訪,中間也有一些真正想見識一下王靜輝是否如傳言中那樣具有真才實學,帶着自己的治國思想來找他,但大部分人都是來打好關係爲升遷之路掃除障礙的。王靜輝一開始的時候還認真接待每一個來訪者,但後來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便對此沒有什麼興趣了,畢竟自己還有很多事情等着去處理,就算中間有幾個大才,說不得自己也要放棄了,這樣的接待很是倒他的胃口,沒有想到開後門這種事情居然會落到他自己的頭上,讓他不禁心中感慨萬分。

汴都開封文人圈子的聚會,這個是王靜輝所重視的,以前他比較討厭這樣的聚會,但時間長了,他逐漸認識到這些沒有多大權力的士林在大宋的影響卻不小,恐怕連皇帝都要畏懼三分,這也多虧了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好規矩。

現在王靜輝針對大宋目前的狀況所提出的“寒暑論”已經在士林當中有一定的市場了,但這還遠遠達不到他心中的要求,他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夠站在他地一旁,需要“寒暑論”能夠被更多地人所接受。這都離不開士林的支持。所以參加這些宴會也是理所當然地事情了。

好在這些宴會都是汴都名流爲王靜輝主辦的,隨着他公開的策論流傳範圍的越來越廣泛。現在士林中對他地評價也越來越高,在新生代中已經隱隱的全面和蘇軾兄弟全面抗衡了,現在可沒有多少讀書人指責王靜輝是“獨腿文人”了。

這幾天便是東陽郡王趙顥、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輪流做東,王靜輝和他們及所邀請的不同客人之間趁着宴會的機會交流自己的觀點。當然也有些思想比較激進的人夾雜在其中,但他並不在乎:連最頑固的王安石他都能夠接受,更何況這些小魚小蝦了。像這樣的人一般在趙顥和蘇軾的朋友圈子中很多,而司馬光和歐陽修的圈子則是保守派地天下,相對於激進的大宋士子,保守派更認同王靜輝的觀點,而他需要的便是廣泛的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讓它成爲大宋學術中的一個主流,進而在“聖人書”中給他找到更多的支持。

這些日子除了和文人打交道外,還有大宋地武官。王靜輝也成爲了他們的座上客,這中間都是富弼和郭逵兩個人來主持的。王靜輝在拜訪過韓琦之後,就去拜見另外一個政治巨頭——富弼了。也許在政治手腕上兩個富弼捆在一起也比不過一個韓琦,但王靜輝知道歷史上富弼的作爲,雖然這個老頭兒一輩子也沒有比過韓琦,但他主張的“天命限制皇權”在這個時代還是非常有意義的,至少要比韓琦所做地有意義的多,所以王靜輝對富弼還是非常重視的。

拜訪富弼的藉口是非常簡單的:在濮議角鬥後的一段時間裡。富弼作爲皇伯派中的重要一員知道自己在這次較量中慘敗,估計是難逃釣魚的下場,所以便稱“足疾”不出在家中等待被廢黜的皇帝手詔。王靜輝現在在杏林中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他這樣的名醫再加上駙馬的身份給富弼治病,富弼不可能閉門不見的。

富弼所謂的“足疾”不過是他當年騎馬摔傷後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經年累月所落下的病根。一到陰雨天氣確實是疼痛難忍,這不過是風溼一類的頑症而已,王靜輝一看便明白了,風溼病可不是幾帖藥便可以解決的,不過在這個時代一大好處便是放在一千年後的珍貴中藥材在富弼這樣的朝廷重臣家中根本就不算什麼,而這個時候中藥治療手段中的膏藥還沒有產生。富弼的風溼病讓他開始琢磨着把膏藥這一治療手段給開發出來,反正這個時代的正宗的虎骨雖然很貴但不是買不到,不想原來那個時空不從黑道走,有錢也根本就買不到。

和富弼的談話也不可能深入,不過王靜輝還是非常贊成他的主張的,雖然富弼所謂的“天命”帶有很濃重的封建色彩,但在目前來說是最好制約皇權的藉口。王靜輝的物理化學知識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可靠的設備和材料來實現,無法心服口服的推翻這些迷信思想,所以乾脆掉轉炮口,依託富弼的力量,按照富弼的“天命制約皇權”的思想寫了幾份策論,對這個時代的皇權進行限制,但他知道這些東西碰上趙曙這樣還算是比較上進的皇帝還有點用處,要是碰上了昏君,那可一點限制作用都沒有,不過聊勝於無吧。

在汴都開封的這段時間裡面,還有一羣人急着要見王靜輝,他們便是開封的大商人,這些商人不僅很有實力,而且還有很深厚的官方背景。等王靜輝弄明白這些商人的背景和介紹人後,才知道朝廷上那些言必孔子、孟子的高官們,原來是這幅德性,像河北的韓氏家族、曾氏家族,還有那些有實權沒有實權的官員支持的商人都一窩蜂的涌向駙馬府。

王靜輝原來發展經濟的時候很需要錢,尤其是剛建立興國銀行的時候,他希望能夠以集資的方式把各方勢力的資金都捆綁在一起,這樣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但現在他面對這些“投資”可有些畏懼了:御史臺的老大司馬光雖然和自己的關係不錯,但他手底下的那些烏鴉們可正千方百計地找自己地麻煩,這不能讓他不防,況且大宋例律中有些關於官員經商方面的條例也會幫助這些烏鴉抓自己地小辮子。這使得王靜輝在面對這些“投資商”的時候十分慎重。他想要在商業上再發展必須等到他卸任楚州政務之後了,現在也只能對不起了。

不過王靜輝這次是小心過頭了。這些商人雖然都有自己的大靠山,但他在楚州所建立起來的那幾個商會組成了楚州商團,在大宋商界幾乎是無往不利,所取得地利潤也讓所有的大宋商人眼紅。現在王靜輝的地位水漲船高。連帶着他光榮的發家史也被大宋商界所廣爲傳誦,背後都叫他“王財神”,不僅自己發財有道,連帶着給帝國找財路也是讓人佩服不已。商人的地位不高,也沒有人敢說王靜輝是個商人出身,但大宋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在談論他:人家做生意才叫做生意,連國家的生意都給做好了,這纔是我輩商賈之本色!

不管王靜輝知不知道別人在背後怎麼談論他,半個月後,他終於結束了這段地獄般的生活。和嬌妻蜀國公主一起邊欣賞着運河兩岸的春色,邊乘船返回楚州去了。在商業上他除了徐氏的人以外,任何身上帶有“銅臭味道”地人都不見,這次見到徐老,王靜輝乾脆就把自己所有的產業都交給徐氏來全權打理,直到自己回到汴都述職爲止。爲此徐老自然是喜笑顏開——現在又有誰敢不給駙馬的面子,那些貪心的小鬼在動自己之前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夠不夠再說。

王靜輝怕早春的寒風會影響到自己妻子的身體健康,也是讓蜀國公主盡興的欣賞外面地風光。儘管他想趕快回到楚州去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政務,但還是仔細安排行程,所以在船上住了半個月纔到達楚州。

這一次王靜輝將要在楚州這裡實現更大的動作——海上航運。王靜輝在汴都開封的這段日子裡,除了把海關等關於他自己琢磨的經濟方面的資料送給王安石作爲“學習資料”外,還得到了英宗趙曙關於楚州發展海運地支持,並且也都和有關朝廷大臣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諒解。回到楚州後。王靜輝就要雄心勃勃發揮楚州獨特的地理位置來發展海運事業了。

考慮到自己在楚州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王靜輝也是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了,儘量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海運制度,並且爭取在楚州建立一個類似泉州、杭州那樣的海運超級港口。

大宋的內河運輸不僅受到黃河、長江水患的嚴重威脅,而且其運力挖潛已經到了極限。就王靜輝這幾次來往汴都和楚州之間的觀察來看,宋人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使用水壩來增加河道運力了,這已經是現有水平的極限了,就是放到二十一世紀後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所以用其他方式的運輸渠道來緩解和分散內河運輸的風險就必須開始着手運作了。從南方到北方中間要是修路的話,不僅耗費資金是一個天文數字,國家財政難以支持,所以唯一的出路便是在海上,用海路運輸來分散內河運輸的風險。

楚州的地理位置極佳,不過王靜輝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那個後世著名的連雲港的位置,後來才突然想起來黃河還沒有奪淮河入海,現在這裡的地形與後世有着天壤之別,連雲港現在還在海底下呢!不過沒有連雲港,楚州也有的是優良港口,不僅能夠承擔起內河運輸的能力,還可以以此爲出發基地,發展朝鮮半島、乃至日本和大宋的貿易。

這個時代是發展對外貿易最好的時代,大宋目前的科技水平是世界第一,這可不是二十一世紀韓貨、日貨漫天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只要是大宋商人能夠到達的地方,手工業製品永遠都是大宋產品的天下。而且最爲美妙的便是這個時代還沒有貿易壁壘這一說,只要市場容納得下,隨便你賣多少都沒有問題,關鍵的便是解決運輸問題,還有相關的政策支持。

現在的大宋在王靜輝的影響下,其對外出口的尺度遠比幾年前要寬鬆地多,以前連書籍地出口都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而現在在王靜輝地建議下,出口的產品更多。更爲普遍。但內部卻更爲嚴格,他仿照了後世那套嚴厲的技術出口制度。將核心技術都讓朝廷以國家力量統統嚴格控制起來。

以汴都開封商務印書館爲首,帝國直接下屬的大型印刷作坊都已經準備了大量地遼國文字的字模,大量的印刷遼國文字書籍銷往遼國,跟隨着商務印書館的腳步。連從來都沒有盈利過的官辦印刷作坊都開始了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快樂生活。遼國人的佛經《大藏經》已經投進去十幾萬貫去做雕版了,但中途殺出來的大宋商人所賣的佛經立刻就讓這已經雕了一半的佛經就這樣壽終正寢了,但遼國人到現在也沒有想明白大宋地書怎麼就這麼便宜。

鑑於遼國現在印刷業受到大宋衝擊的結果,王靜輝還想把這一戰果擴大到朝鮮、日本,那裡的印刷業技術更爲落後,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開通海路運輸。現在的大宋航海水平來完成這樣的任務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王靜輝以海外貿易的鉅額利潤來誘惑大宋統治高層,他很容易地便得到了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並且還有充足的廂兵兵員可以補充。

以往海外貿易中。大宋對南路航線是不會加以限制的,但對於向北的遼國、朝鮮海路限制是非常嚴格的。不過王靜輝這次爭取地不僅僅是政策,還有英宗趙曙本人的支持,這次他回到楚州的船隊,後面便有老丈人從他的內庫中爲此撥出的二十萬貫資金,佔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雖然相對開展海外貿易的資本是少了很多,但關鍵是打上了“大宋皇家海運”的名頭,這是英宗趙曙的一個姿態。他明白駙馬所做的是多方發展貿易和經濟來填補大宋財政的虧空,效果也非常不錯,不同於去年王靜輝邀請老丈人來建連鎖客棧,這次駙馬有足夠的把握每年給大宋財政貢獻上百萬貫的稅收,同時皇室內庫也會得到幾十萬貫的收入,這樣的誘惑是英宗趙曙、韓琦所不能抵擋的。

大宋統治高層需要的金錢。而王靜輝需要的便是他們對發展商貿經濟的一個積極的姿態,去年連鎖客棧的合作還是非常勉強,但今年“大宋皇家海運”的性質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只要帝國的意志對商業的重視在上一層樓,雖然還是不能徹底改變商人階層的地位,但這麼一直持續下去,結果就很難說了。

雖然是年初,但宰輔韓琦和其他朝廷重臣已經不像往年那樣非常擔心這一年的財政問題了。去年財政盈餘雖然不多,但已經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局,尤其是王靜輝在裁汰廂軍的問題上,做的十分漂亮,不僅裁汰了大量的廂軍,還妥善安排了他們以後的生活。在這上面節省出來的財政開支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楚州需要更多的廂軍也極大的刺激了大宋統治高層的神經,英宗趙曙也爲此向樞密院下達了手諭,要求他們按照駙馬的要求,盡力提供廂軍兵員。可以說單就在裁汰廂軍這個問題上,王靜輝算是達到了他設想中的結果,他創立的這個模式今後也會被其他地方官員所學習、仿照,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循環,那解決大宋目前的冗兵之害將不是一個夢想了。

回到楚州後,王靜輝先是和他的副手、楚州通判薛向之瞭解了一下這段時間楚州的情況。薛向之是一個典型的大宋官員,雖然腦子有些死板,但做事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而且他也很會爲上級着想,當然通判限制知州的性質會使他想得更多一些,反對知州不合理的政令也是他的工作,但作爲一個副手,王靜輝對他還是非常滿意的。

至少這個薛向之爲人還是非常方正,生活上也非常檢點,現在的楚州商團還很幼稚,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發展機制,而薛向之便是王靜輝派去作爲支持的官員,等楚州商團能夠自己獨立運作後,王靜輝就會立刻切斷它和官府的依附關係,免得到最後產生一個“四不象”的東西出來。

楚州的官吏在王靜輝鋼鐵手腕的威懾下,雖然作風上談不上是大宋最好的,但絕對是最爲廉潔的,所以積累下來等着王靜輝處理的政事很少,而薛向之主要想他彙報的便是關於商團的情況,包括商團資金的運作流向等等。

第330章 壓力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309章 烏龍第381章 硫球第138章 新事業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98章 俘虜第365章 叛亂第413章 清單第119章 體檢第15章 印刷第278章 顧忌第77章 兩難第40章 釣魚第243章 測度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70章 誘導第319章 天變第75章 兼容幷蓄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20章 志向第358章 挑撥第139章 關節第403章 稅法第352章 尾巴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97章 擴張第41章 點撥第77章 兩難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30章 壓力第298章 憂心第414章 做戲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96章 反間第376章 意外第380章 功成第167章 種子第169章 頂缸第64章 懇求第96章 吏治第348章 試刀第238章 宴請第210章 獵人第89章 貪污第63章 路難第429章 轉移第17章 身份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66章 有別第292章 西征第77章 兩難第67章 扭轉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24章 財源第404章 來州第333章 緩兵第416章 勒索第32章 求助第118章 不悔第130章 一人第87章 戰報第91章 廂兵第332章 送行第152章 歸來第320章 強弱第240章 禁忌第383章 取捨第110章 蟻穴第139章 關節第270章 推薦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14章 大師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336章 鐵與血第111章 巧合第398章 脅迫第408章 逆襲第168章 傳警第390章 摩擦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410章 鐵與血第295章 主戰第64章 懇求第279章 矛盾第117章 見面第404章 來州第34章 波瀾第92章 郵政第404章 來州第159章 命苦第359章 責問第30章 經濟侵略第58章 憂慮第148章 風起
第330章 壓力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309章 烏龍第381章 硫球第138章 新事業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98章 俘虜第365章 叛亂第413章 清單第119章 體檢第15章 印刷第278章 顧忌第77章 兩難第40章 釣魚第243章 測度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70章 誘導第319章 天變第75章 兼容幷蓄第153章 空頭支票第120章 志向第358章 挑撥第139章 關節第403章 稅法第352章 尾巴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97章 擴張第41章 點撥第77章 兩難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30章 壓力第298章 憂心第414章 做戲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96章 反間第376章 意外第380章 功成第167章 種子第169章 頂缸第64章 懇求第96章 吏治第348章 試刀第238章 宴請第210章 獵人第89章 貪污第63章 路難第429章 轉移第17章 身份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266章 有別第292章 西征第77章 兩難第67章 扭轉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24章 財源第404章 來州第333章 緩兵第416章 勒索第32章 求助第118章 不悔第130章 一人第87章 戰報第91章 廂兵第332章 送行第152章 歸來第320章 強弱第240章 禁忌第383章 取捨第110章 蟻穴第139章 關節第270章 推薦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14章 大師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336章 鐵與血第111章 巧合第398章 脅迫第408章 逆襲第168章 傳警第390章 摩擦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410章 鐵與血第295章 主戰第64章 懇求第279章 矛盾第117章 見面第404章 來州第34章 波瀾第92章 郵政第404章 來州第159章 命苦第359章 責問第30章 經濟侵略第58章 憂慮第148章 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