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和平

看到大家都在思索,王靜輝感到很滿意:如果連周圍的人都沒有辦法理解他,他也沒有辦法去影響自己的盟友,那何談去改善商人在這個社會的地位?更何談自己去改變歷史的宿命?!

王靜輝說道:“我們都知道《戰國策·齊策四》這篇故事吧?裡面馮瑗爲孟嘗君幹得第一件好事比遂寧市在常任看來愚蠢之極的‘千金買義’。當時人們都說它的愚蠢是因爲它放棄了諸多眼前的金錢利益,而真是這一點才體現了馮瑗的高瞻遠矚,目光短淺的常人只能夠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常人只能夠看出實物的價值,但馮瑗可以故出‘仁義’兩字的巨大無形的價值,如果沒有馮瑗,那孟嘗君也不過是個平常的大臣的而已,根本就不會有機會成爲名傳千古的人物,像馮瑗和孟嘗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商人!”

馮瑗和孟嘗君的故事是戰國策中非常經典的一篇,本來孟嘗君讓馮瑗到家鄉去收賬,但馮瑗卻借孟嘗君的名義當衆把那些賬單全燒了,這給孟嘗君在家鄉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後來孟嘗君失勢後回到家鄉,那些曾經受過恩惠的百姓卻是十里夾道相迎,這使得孟嘗君又很快被起復。李管事他們雖然是商人,但也非常注重自身的修養的所以他們對這篇故事倒不是陌生,其中所蘊含了深意他們在心中也十分明瞭。

劉賬房有些臉紅的說道:“難道改之想學孟嘗君?”

王靜輝聽後不禁啞然失笑說道:“我的劉先生!呵呵,孟嘗君可不是我能夠學的了地,不過‘千金散盡還復來’便是這個道理。古人曾經做過地事情已經被證明非常有效。爲什麼我們這些後人還要執迷於其中呢?!其實我真正的目地便是想豎立一個這樣的模式來讓其他商人所仿效,在下一個代表不了整個商人階層。只有這麼多的人多起來才能改善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這需要大家一起來做!”

曾掌櫃臉上地肥肉抖動的笑道:“呵呵,這可是要花不少錢吶!”

王靜輝知道他在開玩笑,便說道:“在座的那個不是身價幾十萬貫。拿出點來做些善事,天長日久便能夠讓周圍的人認可你,如果天下大部分的商人都這麼做,那整個天下的百姓也會認爲商人並非都是重利輕義之輩!”

李管事問道:“改之,在楚州的時候你就操辦的那件用‘金錢換榮譽’的事情,便是爲了這個目的吧?!”

王靜輝說道:“不錯,並非所有地人對此都能夠看得開,真正誠心實意的捐出一部分家產來爲百姓做點實事,所以這件事不僅需要去動員、去影響,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手段來輔助。其實這也是爲大家好。試想我們掙得錢太多了,今後還會賺取更多的財富,但‘一人獨富衆人皆貧,則富不能長久’,我們還要照顧到其他的百姓,這是一個商人的社會責任!”

和王靜輝待的時間長了,他們對於王靜輝嘴裡面碰出的新詞都有點習以爲常了,經過他地解釋後。他們都覺得這些新詞十分貼切,並且在他的影響下,李管事等人也開始不知不覺開始使用諸如“市場容量”、“模式”、“銷路”等新名詞。這個“社會責任”又是個新詞,照例王靜輝還是給他們詳細解釋了一下其中的意思。

王靜輝說道:“對於‘社會責任’在下也懂的不是很多,只是覺得天下人除了掙錢以外還需要一點兒別的東西來填補生活,還要對周圍的人擔負一定地責任。試想如果你身價百萬。但周圍的人都是乞丐,估計你連覺都睡不安穩的!”

他的這句通俗的比方讓所有的人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對於投入鉅額資金來開辦教育的事情終於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見。由於王靜輝這次回汴都,明天早上朝會後還要面聖,所以大家都抓緊時間商討了一下關於推廣報紙其他方面的一些細節後,便都各自回去了。

對於老丈人英宗趙曙的召見,王靜輝心中也不過是當作正常的述職而已,早朝散後在福寧殿王靜輝見到了自己的老丈人,當然還有韓琦、富弼、趙頊等人,王安石也進入了福寧殿旁聽。王靜輝除了向英宗趙曙和各位大臣敘述了自己在楚州的各項改革政績外,韓琦也在英宗趙曙的授意下給他看了西夏派遣使節來宋所帶來的國書,不過這份國書當然不是那個只有幾歲大小的西夏國主李秉常寫的,而是國相樑乙埋根據樑太后的意思寫的。這份國書最主要的內容便是想向大宋討回在宋夏衝突中被俘虜的那幾萬精銳士兵。

現在大宋由於趙曙壽命的延長,所以與歷史上同時期相比較要平穩得多,相反由於大宋在宋夏邊境上的大勝反而促使西夏國內政治社會矛盾不斷的激化。這一時期西夏是大宋最主要的敵人,但它的主力部隊卻在兩國衝突中不是戰死便是成爲大宋的奴隸,正在修整汴都通往西北的道路。而大宋除了取消給西夏的那十幾萬貫的“歲幣”外,最要命的便是時不時的嚴格控制宋夏兩國的貿易,還暗中猖狂的發展走私貿易,這嚴重的打擊了西夏的經濟基礎,使得原本就很糟糕的西夏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並且還讓大宋獲得了很多的馬匹,這大大的威脅了邊境的安全。

王靜輝在心中根本就沒有想着要讓這些昔日的西夏精銳再回到國內,不僅要成爲免費的修路工人,就是以後那些疏通河道,修建水利工程和國防工程等最繁重的勞動也會最大限度的使用這些俘虜。除非他們能夠活得足夠久,喪失勞動力後纔會有可能回到西夏,但王靜輝認爲這幾萬人是沒有這個可能了。這倒不是王靜輝心狠手辣。他非常明白如果把這些人放回去除了幫助敵國儘快恢復元氣外。會給大宋今後帶來什麼樣的麻煩。

王靜輝記得後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個法國將軍對着法德簽署地和約曾經說過:“這次大戰不過是爭取了一代人地和平。”這倒是和現在的狀況有些相似,不過對於他來說只需要幾年地和平便足夠爭取大宋發展的有利時機了。下一次宋夏開站的時候便是徹底瞭解兩國恩怨的時候了。

這次西夏派遣使者來到大宋遞交國書,王靜輝覺得應該是梁氏兄妹手頭缺少武力,想要回這些精兵回到西夏後重新武裝起來來穩固他們在西夏地統治。他看完這封國書後,恭敬的將國書放回到旁邊內侍手託的托盤中。

英宗趙曙問道:“愛卿看過西夏送來的國書有什麼好建議?”

王安石這是第一次參加有王靜輝在的福寧殿議事。他對這個年輕的駙馬也是好奇的很,昨天他便知道今天的議題了,不過令他吃驚的便是福寧殿中這些人都是手掌大宋命運的人物,齊聚福寧殿中就是爲了聽聽王靜輝對西夏國書地建議,這可不是一個學士或是軍州事所能夠參與的會議,這份恩寵可是遠遠超乎他的預料之外,以前他還真以爲外界風傳的駙馬常出入福寧殿議事是虛假的,今天才證實在皇帝和旁邊這些老臣心中,王靜輝是十分受到信任和重視的。

王靜輝說道:“聖上,臣以爲絕對不能答應西夏的請求!這數萬俘虜是當初跟隨諒祚的親兵。其戰鬥力是西夏最強地軍隊,樑乙埋兄妹不過是想得到這些軍隊來鞏固他們在西夏的統治。如果這批俘虜再次被西夏武裝起來,不僅可以幫助梁氏兄妹迅速穩定西夏國內的局勢,以後更是騷擾我大宋的先鋒!再說這些俘虜手上都沾滿了我大宋軍民的鮮血,上天有好生之德,殺俘不祥也有礙於天和。使我們不仿照白起坑殺這數萬俘虜就已經是做出最大的讓步了,如果放他們回去,那隻能是養虎爲患!昔日秦國大將白起俘虜趙軍四十萬坑殺。使得趙國在十幾年當中無法恢復元氣,我們留住這些俘虜用來修路築城,一方面可以延緩西夏恢復元氣地時間;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大大的節省國家財政壓力!這只是臣的一點兒愚見,還請陛下慎重考慮!”

王靜輝說完後便仔細大量這殿中衆人,發現他們的臉色似乎都有點不是很好,心中想到:該不會是他們早就商量過。打算要歸還這些俘虜了吧?!

王靜輝心中所猜想的不錯,英宗趙曙君臣早就有意思打算把這些俘虜歸還給西夏,這中間除了西夏梁氏兄妹派使者向他們許諾和平和財物外,從汴都到西北的主幹道基本上已經接近完工,這些俘虜也派不上什麼用場了,所以便動了歸還的心思。

不過英宗趙曙君臣雖然已經原則上答應西夏使節,但剛纔聽過王靜輝的分析後,也覺得他的話非常有道理,畢竟給自己培養一個敵人實在是件傻事,英宗趙曙也不願意過兩年後宋夏邊境又是狼煙四起。

新任參知政事趙忭說道:“如果不歸還這些俘虜,恐西夏不會善罷甘休,到時候邊境就會升起事端!”

王靜輝回頭看看這個“半老不新”的傢伙,心中一陣惱火,但還是心平氣和的對他說道:“趙相公說的也有道理,不過現在相信相公也非常清楚西夏國內梁氏兄妹和皇族權貴正斗的如火如荼,雙方看起來也算是勢均力敵,但這些俘虜一旦回到西夏,這種平衡就會被立刻打破。一年多前朝廷定下計策當時沒有趁勝追擊西夏,就是怕西夏內部會先放下爭鬥來對抗我大宋,所以爲了能夠使雙方力量繼續保持平衡,長時間內耗下去,這些俘虜也萬萬不能回到西夏!”

翰林學士韓絳說道:“如果不妨這些俘虜,西夏反倒是指責我大宋非仁義之邦,中外也會心存疑慮!”

此時王靜輝卻沒有回答韓絳的問題,而是躬身朝英宗趙曙說道:“聖上。臣想請王韶進殿。臣有幾個問題想問問王參軍,還請聖上恩准!”

“王韶?!”

“父皇。王韶便是半年前進入兒臣府邸當老師的,當時還是駙馬所推薦!”潁王趙頊見英宗趙曙好像把王韶給忘記了,所以便在旁邊提醒到。王韶進入潁王府邸後,隨着和趙頊接觸的機會漸多。他地主張和觀點也得到了趙頊地認同,而且趙頊時常在府邸中一身戎裝打扮,旁邊的這位軍事先生自然受到他地看重,而且趙頊也希望王韶能夠得到父皇的賞識,早日才盡其用。

英宗趙曙君臣也不知道王靜輝心中打的是什麼主意,但還是讓內侍速去潁王府傳王韶覲見。潁王府邸距離皇宮很近,大家沒有等多長時間,王韶便到了福寧殿,在見禮之後,英宗趙曙說道:“王參軍。駙馬有幾句話想問你,你就照實回答!”

王韶躬身說道:“只要韶有所知,但不敢辭!”

王靜輝點點頭問道:“王參軍,你久在西夏可知道西夏國主的親軍戰鬥力如何?”

王韶說道:“臣在陝西宋夏邊境近二十年,所交手地西夏軍隊也很多,但最爲難纏,戰鬥力最強悍的便是這西夏國主的親軍!他們善於騎射,來去如風。作戰堅決狠辣,平常的西夏騎兵能夠頂大宋普通軍士三四人,但這西夏國主的親軍足以對抗十倍大宋軍隊,不過想要將其圍困是不可能的,而且若是在短時間內消滅不了他們,西夏大軍就會來解救。不過現在的西夏國主親軍已經煙消雲散。在大順城一役已經不是被我大宋將士消滅,便是做了俘虜,若想再訓練出這麼一支軍隊,沒有七八年是不行的!”

王靜輝心中暗讚了一聲:“王韶真乖!”他要的便是王韶把西夏國主親軍的戰鬥力說地越恐怖越好,沒想到王韶還挺上路,真的就這麼直白的把這支軍隊和大宋軍隊的戰鬥力相做了比較,英宗趙曙君臣聽後臉上也有些難看。

王靜輝繼續問道:“王參軍,在下想問問你,西夏軍隊如果騷擾邊疆得手,他們會怎麼處理所俘獲的大宋軍民?”

王韶臉色恨恨的說道:“這党項蠻子像蝗蟲一般,所過之處真是哀鴻遍野!老人和敢於反抗的年輕人都全部殺掉,帶上婦女、兒童和青壯年虜回西夏;如果是交戰的將士,傷兵全部殺掉或是活埋,其他地將士也是虜回西夏。這些虜回西夏的人命運是很慘的,他們都是西夏人的物品,根本就算不得上是個人,在市場上隨意叫賣,而且乾的是最累的活,吃地比牛馬都不如!……”

王韶不知道王靜輝怎麼會在福寧殿這種地方問起這些問題,但他還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細細說來,王靜輝臉上雖然看不出什麼來,但英宗趙曙羣臣的臉上黑的都快要滴出水來了。

“夠了!!”英宗趙曙用手重重的拍了一下御案,王韶的聲音被這一怒聲立刻打斷,殿中衆人更是連一口大氣都不敢喘,福寧殿中立刻陷入了一陣寂靜當中。

王靜輝上前躬身說道:“聖上請息怒!西夏幾十年來不斷背信棄義來騷擾我大宋邊疆,獵殺我大宋軍民,其行爲必將遭到天譴!”

英宗趙曙說道:“西夏蠻夷膽敢如此對待我大宋軍民,朕實不該留這些俘虜!”他朝王靜輝溫聲說道:“愛卿所上那平絨策甚好,不知道我大宋還需要等待多長時間可以牧馬河套?!”

王靜輝說道:“聖上,臣相信在衆位大臣的輔佐下,聖上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在汴都給那秉常和梁氏兄妹幾個小丑建座宅院,請他們領略一下我大宋國都的風采了!”

英宗趙曙聽後也覺得自己剛纔發火有些大了,平復了一下心情說道:“愛卿所言甚是符合朕的心意,望愛卿不要使朕失望!”

趙忭在一旁說道:“聖上,那臣該怎麼回覆西夏使者呢?”

英宗趙曙咬牙切齒的說道:“當然是不換了!他們身上都粘着我大宋軍民的血,自然是不能就這樣便宜了他們!告訴那個使節,我們不還了!”

參知政事趙忭和王靜輝不是很熟,王靜輝也是第一次才見到他,但此時的趙忭心中卻是有些哭笑不得:原本就商量好的要歸還西夏俘虜,連價錢都談好了,但沒有想到被王靜輝和王韶相互提問了幾個問題,便成功的把皇帝給激怒了,看着架勢沒有當衆決定砍掉那數萬俘虜的腦袋已經就算是不錯了,看來這些俘虜以後的日子裡面肯定是不好過的。

第88章 天價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162章 首富第37章 修書第408章 逆襲第216章 亮旗第423章 抽血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35章 教誨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8章 印鈔機第230章 施壓第116章 伏筆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06章 斷仇第48章 治療(上)第131章 新時代第414章 做戲第431章 互鬥第236章 人情第230章 施壓第32章 求助第407章 補給第163章 雙刃劍第394章 生疑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300章 反對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02章 取捨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74章 心事第111章 巧合第38章 收徒第365章 叛亂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108章 糧食第203章 決絕第234章 去職第178章 第一槍第105章 銀行第383章 取捨第398章 脅迫第62章 亡羊補牢第242章 地產第72章 妙用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54章 軍火第207章 樑太后第108章 糧食第67章 扭轉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76章 意外第115章 退讓第100章 成果第29章 文化產業第19章 蜂窩煤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18章 狼外婆第167章 種子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46章 收官第219章 許諾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408章 逆襲第412章 抉擇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36章 科舉第295章 主戰第387章 法律第28章 文聯第387章 法律第434章 定局第272章 威懾第315章 完勝第417章 格局第431章 互鬥第43章 轉機第428章 安內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64章 勘查第234章 去職第26章 漣漪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48章 治療(上)第122章 曹太后第41章 點撥第266章 有別第423章 抽血第40章 釣魚第347章 賀壽第91章 廂兵第408章 逆襲第425章 正名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51章 乘風第419章 志向第243章 測度
第88章 天價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162章 首富第37章 修書第408章 逆襲第216章 亮旗第423章 抽血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35章 教誨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8章 印鈔機第230章 施壓第116章 伏筆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306章 斷仇第48章 治療(上)第131章 新時代第414章 做戲第431章 互鬥第236章 人情第230章 施壓第32章 求助第407章 補給第163章 雙刃劍第394章 生疑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300章 反對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02章 取捨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74章 心事第111章 巧合第38章 收徒第365章 叛亂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108章 糧食第203章 決絕第234章 去職第178章 第一槍第105章 銀行第383章 取捨第398章 脅迫第62章 亡羊補牢第242章 地產第72章 妙用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54章 軍火第207章 樑太后第108章 糧食第67章 扭轉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376章 意外第115章 退讓第100章 成果第29章 文化產業第19章 蜂窩煤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18章 狼外婆第167章 種子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46章 收官第219章 許諾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408章 逆襲第412章 抉擇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36章 科舉第295章 主戰第387章 法律第28章 文聯第387章 法律第434章 定局第272章 威懾第315章 完勝第417章 格局第431章 互鬥第43章 轉機第428章 安內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64章 勘查第234章 去職第26章 漣漪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48章 治療(上)第122章 曹太后第41章 點撥第266章 有別第423章 抽血第40章 釣魚第347章 賀壽第91章 廂兵第408章 逆襲第425章 正名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251章 乘風第419章 志向第243章 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