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取捨

王靜輝在培養接班人的方向上更加講求實際,至少他認爲一個人在這社會上首先要舒服,很難想象一個連三餐不濟的人能夠全心爲自己的理想熱奮鬥,當然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天生爲理想而奮鬥的貧寒之士,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了范仲淹的,至少他王靜輝不能。

涅心也好、彥生也罷,這兩個幕僚型的徒弟完全是走的蘇秦張儀的道路,當然不同的便是他們有着深刻的國家民族觀念──這個說法放在現在便是“華夷大防”。王靜輝本身很討厭這種完全追逐利益的人,不過也是敬而遠之而已,談不上有什麼深仇大恨,但他不想自己的接班人過於耿直,把自己和對手都逼到一個退無可退的地步上,那剩下來的便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這纔是他最爲反感的。在自己活着的時候他還可以護佑自己的接班人,但要是他哪天不在了,誰來保護他們?這個任務就交給彥生和涅心來做,有他們兩個人來做弟子們的大腦,加上這十二弟子從小在一起受苦受難非常齊心,等他們完全成長起來後,所能夠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涅心的這個計劃讓王靜輝感到前途開闊了起來,雖然運作起來比較複雜麻煩一些,但中間迴環的餘地也比較大,以自己的影響力上下疏通一下成功的概率也是很高地。不過可能是自己開口一下子要擴招十萬廂軍把皇帝嚇倒了,居然折騰了這麼一幫人聯合問訊,那這難度就有些高了。

王靜輝遞給趙頊的摺子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涅心在河北做的功課,他雖然不明白這些數字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但旁邊有的是人才來給他講清楚,尤其是有李管事這個超級專家來輔導他。在給王靜輝的這本資料中分析地是頭頭是道,不過王靜輝並沒有全盤照搬,裡面的東西若是讓皇帝和大臣直接看了,非重新補習一番數學課不可。就是連涅心自己也是非常痛恨數字和經濟,他不明白自己的先生爲什麼對這兩樣東西這麼在行,而作爲先生的弟子在這個方面簡直如同白癡一般?

王靜輝看到這本奏摺在羣臣中傳閱了一圈後,便說道:“以現在災區情況看來是用不着招收這麼多的廂軍的,招收廂軍的第一步就是這兩個月內,招收的數目在五萬左右,以後隨着災害的影響力全部顯現出來之後。將會再次擴招三萬到五萬,甚至……甚至更多!”

“擴招廂軍本無可厚非,以前也是這麼做的,不過河北地糧食儲備遠還沒有到這麼緊張的地步,廂兵一旦入籍則以後還要花朝廷財政以供養。臣以爲擴招廂軍不是不可以但數量一定要限制,臣以爲君實相公所說的三萬廂軍足矣!”楊繪說道。楊繪在沒有進入門下後省之前就是在御史臺做監察御史,司馬光那個時候還是御史中丞,可以算得上是他的老上司,即便在門下後省自立門戶後。楊繪也是如同以往一般尊敬司馬光,私下過府拜訪的時候還是口稱“學生”。

吳奎上前躬身說道:“臣亦認爲君實相公招收三萬廂軍足矣!”

王靜輝聽後臉上沒有什麼神色顯露出來,依舊是站在旁邊聽所有人地表態。吳奎執掌三司使。是帝國的財政大臣,雖然天下的讀書人都有些看不起三司使這個位置,認爲在此位者天天開口閉口“言利”實在是有損斯文,但吳奎在這個位置上還算是比較稱職的,當然這只是在別人的眼中,在王靜輝地眼中吳奎來做財政大臣手段是夠了,但基礎卻是實在差勁,相比之下沈括資歷是嫩了些,不過在基本素質上要遠勝於吳奎。可惜的是沈括被自己給“徵用”了,王安石心中的三司使搖身變成了監天監,這實在是讓王安石心中鬱悶了好長一陣時間。

吳奎地想法王靜輝非常明白,三司使要想好過就必須手中有錢,自真宗末年開始到英宗繼位的時候,三司使是一個令人避之不及的位置──面對日益衰敗的帝國財政,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能吏”都會束手無策,想要在這個位置上幹出點引人注目的業績好升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能夠保證帝國財政不繼續惡化就已經阿咪託佛了。擴招廂軍就是對帝國財政穩定的最大威脅,既然司馬光都發話要招收,吳奎看準風向認爲這是不可避免的。看駙馬地意思五萬只是第一步,剩下來的恐怕十萬都打不住,這個數字對於吳奎來說實在是太可怕了,現在朝局非常穩定,各個位置上的人如果不出意外幹上兩三年都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他還要在三司使的位置上還要有很長一段時間,這麼沉重的財政包袱讓他在剩餘的日子裡面怎麼熬?!司馬君實的三萬總好過駙馬的十萬,兩相簡單的比較後,他更加竭力的將這次招收廂軍的規模控制在三萬,駙馬固然是他在三司使位置上最大的發動機,交情歸交情,爲了以後的好日子必須有所決斷!

楊繪、吳奎表態後,所有的人都開始揭開自己的底牌,進行最後的站隊,可想而知王靜輝此時的境遇是比較糟糕的,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朝政兩大巨頭之一的王安石還有樞密副使郭逵居然站在了王靜輝一邊,這不僅讓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就是王靜輝自己也是驚奇的很。

郭逵贊成王靜輝的原因很簡單──因爲遼國境內的兵力異常調動,聯想到幾個月前駙馬便做出遼國人會趁大宋受災之際在邊界屯兵來脅迫大宋,或是謀取土地,或是藉機增加歲幣。遼國對大宋地軍事壓力是促成郭逵態度轉變的重要原因。而王安石的理由便是儘量延長河北屯糧使用期限,若是招收廂軍五萬成爲定局,最明顯的變動便是河北糧價會在短時間內上漲一部分,但上漲的幅度就很難說了──王安石想要趁此將市易法推行到河北,運用行政手段來強行平抑河北的糧價,市易法是王安石變法中最能夠體現他地經濟思想的法案。王。韶在熙河建立市易司試行市易法,效果非常好,這也刺激了王安石想要把市易法推行到整個大宋,藉此來打擊大商人和大地主──尤其是囤積居奇謀取暴利的人,更是在他的嚴格打擊範圍之內。

王靜輝在弄明白王安石的想法後,背後出了一層冷汗──市易法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經濟思想,運用國家行政手段來干預社會經濟運行,這是後世對王安石經濟思想讚譽的兩個方面之一,但可惜的是王安石的市易法除去讓主持市易法推行的官員受惠之外,大大地打擊了大宋的商業。商人若不賄賂主持市易法的官員。那生意根本無法做,並且在底層官員的惡意破壞之下,商人不僅生意保不住,就連家產也被官員巧取豪奪,甚至直接落入私人的腰包。那個歷史上有名地呂嘉問便是靠此大肆搜斂,在短時間內便積累了驚人的財富。這本來算不了什麼,但最要命的是王靜輝回想起一個重要人物──呂惠卿丁憂期限已經到了,現在估計已經在趕往汴都開封的路上,若是王安石橫插進來將市易法弄到河北。那作爲王安石的“好朋友”、“好學生”地呂惠卿很有可能會負責主持北方市易法的推行。

呂惠卿的大名王靜輝在後世地時候便已經如雷貫耳,從依附王安石起家到最後的背叛王安石並且出賣壓制王安石,這個人物可是非常的不簡單。歷史上這個傢伙很早就對王安石居心叵測,保留了他與王安石接觸的時候的很多證據,可見這傢伙反水早就有所準備。呂惠卿的行爲早就被司馬光所警覺,司馬光在勸誡王安石的時候甚至就用了“他日必有賣公求榮者”,說白了指的就是呂惠卿,不過後世也有爲呂惠卿翻案的,把呂惠卿說成是一個對舊勢力無所畏懼地改革家。

歷史上考據充滿着矛盾,這並不稀奇,王靜輝無法分辨歷史上的呂惠卿。但這傢伙給他的印象實在是太壞了,以呂惠卿的政治手腕,就是在失去皇帝寵信後,原來新黨的鄧綰、蔡確也不敢把他放回汴都開封,而是百般阻撓讓他死在了外地。僅僅從鄧綰、蔡確對已經失去殺傷力的呂惠卿還如此忌憚,王靜輝也知道這傢伙是個狠角色。爲了對付呂惠卿,王靜輝派遣了很大的力量來監控呂惠卿的一舉一動,他的幾個兄弟財產有幾分幾毫王靜輝這裡調查的清清楚楚,比他自己還清楚,爲的便是有朝一日王靜輝頂不住了,認爲呂惠卿是他前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的時候,將這傢伙不乾淨的記錄全給抖落出來,讓這傢伙直接臭名遠揚。

雖然現在歷史已經變動了許多,呂惠卿還沒有趕上王安石變法便回老家丁憂去了,但“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謀之”,這樣的人物是絕對不愁沒有官做的,事實上王靜輝也隱約記得歷史上的神宗皇帝對呂惠卿也是讚不絕口,認爲“呂惠卿言農行,事甚善,然尚未了五分,若司農,即天下事大定矣。”這讓王靜輝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呂惠卿感到非常忌憚,不過他也明白呂惠卿既然嫩夠讓周圍的王安石、皇帝趙頊都能夠交口稱讚,這本身就表明呂惠卿很有能力。

“蔡京、秦檜、嚴嵩……這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傢伙哪個不是有能力,不過是後世歷史故意宣傳他們的負面而已,論其真才實學他們遠比同時期的那些‘能吏’更有能力,更有真本事,甚至更有遠見,呂惠卿不過是其中一個罷了。能力用錯了方向,即便這個人能力再強,不過是個禍患而已!”王靜輝心中暗暗思量着。

能力和作爲,歷史上有很多人對此以終身所爲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註解,最有名地一個論題便是如果霍光和曹操調個個。那結局會是怎樣,漢朝還會完蛋嗎?!這個問題充滿了智慧和悖論,王靜輝不能夠解答這個問題,事實上古往今來又有誰能夠作出真正的解釋?不過都是全看個人的心性衡量而已,王靜輝不認爲自己能夠駕馭的了呂惠卿,連王安石這樣崇尚老子“權謀”的人物都不能。他憑什麼能夠做到?!他不知道自己的反對者有多厲害,但他對自己地能力是十分清楚的,幹不來的事情他絕對不會勉強自己去幹。尤其是對人的問題,駕馭不了、控制不了的就捨去,就如同當初的王雱一樣,同樣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但這小子滿肚子的小聰明,但王靜輝還是明智的捨棄了王雱,轉而自己培養人才──小聰明和大智慧僅僅有一線之隔!

福寧殿中的陣營站隊完畢。由於王安石出人意料地站在王靜輝這一邊,皇帝趙頊也樂得如此──他可以看看自己的妹夫究竟是不是長了三頭六臂,將這些反對者都搞定。

“大宋若論民風彪悍的地方,肯定再也沒有比河北代州、真定府等地的百姓更加厲害,雖然宋遼和平已經有幾十年。但遼國的守邊部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打草谷’這樣地事情,多次深入我宋境來騷擾百姓,百姓迫不得已全民皆會使用刀箭,武藝純熟,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優秀兵源。正如郭大人所說。遼國人的軍事調動雖然很神秘,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準確的情報來證實其真正的規模,但毫無疑問。契丹人想要趁我大宋受災之際趁火打劫。魏國公已經在河北做好準備,但在兵力上還稍顯不足,這第一批五萬廂軍就是從代州和真定府來招收,只要稍加訓練其戰鬥力就不可小視!”王靜輝說道。

“臣也認爲從代州招收廂軍比較合適,代州從來都是宋遼之間衝突地必取之地,眼下代州也是受災最爲嚴重的地區,從那裡招收廂軍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穩定民心。在代州駐守地軍隊不過才三萬多,其中禁軍也就是一萬有餘,根本就不能夠滿足防範遼國的需要。真定府比之代州更是不如,所以招收三萬廂軍在臣的眼中還是稍少,最好能夠在這兩地就地招收五萬廂軍,這樣才能夠滿足需要!”郭逵接着王靜輝的話繼續說道,讓人以爲這兩個人早就商定好了,但沒有人相信兩人會事先商量過此事,這段時間郭逵在西北的問題上與王靜輝相悖太多,以至於兩人之間原本就十分好的私人關係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另外便是招收這麼多的廂軍,其中關係甚大,不是私交就可以讓郭逵站出來支持駙馬的。

“若是如駙馬所議第一批便要招收五萬廂軍,朝廷地財政在短期內還是可以支持的,但這廂軍一入軍籍,那在各個方面對財政都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所以不可輕易決定!”司馬光說道。

“君實先生難道忘記自前年起便開始的廂軍屯田,只要歸入這一部分的廂軍,都可以在屯田的時候根據屯田效果來決定其屯田土地爲開墾廂軍所有嗎?!”王靜輝淡淡的說道,他知道朝廷財政雖然還是比較緊張,但每年接近一千萬貫的結餘已經使大宋寬鬆了許多,就是單獨供養他所提出的十萬廂軍,也是沒有任何問題,之所以司馬光要壓低廂軍擴招的人數,其根本動因便是在於司馬光是不願意看到戰爭──宋遼之間的合議中明確規定了宋遼邊境城鎮城池不能修整,只有在必要的時候纔會通過雙方知會後,纔可以動工修整。

已經如此緊張的宋遼關係會因爲宋朝在對手的家門口大肆擴軍而使局勢惡化,這不僅僅是司馬光所擔心的,河北系官員比司馬光更着急──他們的產業可都在河北,戰事一起先不要說是勝負,自己家族上百年來的積累將會很快化爲烏有!

“代州由於契丹人的時常騷擾,荒蕪的土地本來就多,實乃廂軍屯田的最佳選擇,代州廂軍不過是在短時間內應急來恐嚇契丹人,最終還是要回到廂軍屯田的編制中來,而以後陸續招收的廂軍也是如此。朝廷財政在現在看來雖然比較緊張,但要養活這些新擴招的廂軍是沒有問題的,等到來自契丹的威脅一過,他們的屯田初見效應,朝廷從中獲利要遠遠大於現在索要付出的!”

“就地招收廂軍,那河北的糧食儲備還是依舊,招收這麼多的廂軍並不能夠對賑災有什麼影響,甚至還會使河北的糧食價格短期內偏高。”司馬光說道。

“河北的糧價不會漲幅的很快,只需要在河北諸路之地推廣市易法,哪裡還敢有人來靠囤積居奇?”王安石終於把他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第83章 思慮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72章 妙用第329章 削藩第3章 壯麗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95章 徵兆第89章 貪污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93章 書童第265章 解煩第206章 兵敗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69章 醫道第332章 送行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35章 互算第26章 漣漪第369章 奴隸第106章 賞賜第6章 贈杯第38章 收徒第404章 來州第370章 誘導第249章 陣地第30章 經濟侵略第203章 決絕第264章 勘查第110章 蟻穴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159章 命苦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225章 舌戰第374章 創意第22章 想法第413章 清單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39章 沉醉第192章 難耐第124章 財源第49章 彌合第218章 狼外婆第201章 追殺第265章 解煩第186章 漂白第395章 內訌第17章 身份第227章 狀元第130章 一人第74章 心事第179章 地權第313章 亂局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67章 扭轉第65章 反覆第3章 壯麗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80章 毒藥第49章 彌合第67章 扭轉第310章 衝突第148章 風起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210章 獵人第93章 病危第251章 乘風第293章 質疑第126章 長相守第219章 許諾第46章 收官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0章 功成第40章 釣魚第303章 縱橫第27章 新年第236章 人情第347章 賀壽第57章 天機第407章 補給第151章 同行第301章 設套第376章 意外第108章 糧食第206章 兵敗第352章 尾巴第59章 潛移默化第96章 吏治第353章 合力第130章 一人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275章 誘惑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148章 風起第116章 伏筆第325章 內應第106章 賞賜
第83章 思慮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72章 妙用第329章 削藩第3章 壯麗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95章 徵兆第89章 貪污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193章 書童第265章 解煩第206章 兵敗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69章 醫道第332章 送行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135章 互算第26章 漣漪第369章 奴隸第106章 賞賜第6章 贈杯第38章 收徒第404章 來州第370章 誘導第249章 陣地第30章 經濟侵略第203章 決絕第264章 勘查第110章 蟻穴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159章 命苦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225章 舌戰第374章 創意第22章 想法第413章 清單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239章 沉醉第192章 難耐第124章 財源第49章 彌合第218章 狼外婆第201章 追殺第265章 解煩第186章 漂白第395章 內訌第17章 身份第227章 狀元第130章 一人第74章 心事第179章 地權第313章 亂局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67章 扭轉第65章 反覆第3章 壯麗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80章 毒藥第49章 彌合第67章 扭轉第310章 衝突第148章 風起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210章 獵人第93章 病危第251章 乘風第293章 質疑第126章 長相守第219章 許諾第46章 收官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0章 功成第40章 釣魚第303章 縱橫第27章 新年第236章 人情第347章 賀壽第57章 天機第407章 補給第151章 同行第301章 設套第376章 意外第108章 糧食第206章 兵敗第352章 尾巴第59章 潛移默化第96章 吏治第353章 合力第130章 一人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275章 誘惑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148章 風起第116章 伏筆第325章 內應第106章 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