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三章 朝綱

北京,魏宅。。。

這個北京,不是幽州,而是新城——儘管新城舊城,有時候都被人口順地成爲燕京。

經過兩年多的建築,北京城的建築已經頗具規模,新城的食用水渠與排泄水道分開,引水環流全城,宮殿樓臺雖然還未最後完工,但市集那些拿到土地的商鋪街道早已按照規制建起了一棟棟的樓房,居民區也已有最早的一批居民遷了進來——這批最早的居民,都是在歷次征戰中有功將士的家眷,只要是願意隨遷到新都的,朝廷都爲他們在居民區建成了一棟房子。如今已經遷入的已有五千餘戶。居民區的部分消費性商鋪也都已開張,爲城中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除了軍眷之外,部分有功臣將也得到了宅邸,宅邸分爲永久性宅邸與流動性宅邸,魏仁溥的永久性宅邸就在其中——他自請卸任時,宅邸早已分給他了,且其過錯不至抵消其功勳,所以宅邸並未收回。自監察臺總憲一職卸任之後,魏仁溥就閒暇下來,沒事常騎馬到新城來逛,一來二去,有時候就乾脆在新宅住下了。

天家、政府與大商家都還沒有進駐,所以偌大的北京新城就顯得空蕩蕩的,但對魏仁溥來說,卻是樂得清靜。

——————————

最近契丹東侵的事情鬧得厲害,許多門生找上門來的頻率也高了很多,大意都是勸魏仁溥趁勢而動。但魏仁溥對此卻一直都一語不發。

這日魏仁溥走在剛剛完工的國家糾評臺旁,便見十幾個門生,空蕩蕩的糾評臺。只有十幾個人存在,便越發顯得空蕩蕩了。

魏仁溥指着糾評臺說:“新都基本完工了,元帥西巡迴來,大概就是新都正式遷用之時。”

十幾個門生聽了都是心頭一跳,如果是平時就着這個話題就能和老師談論個半天,但他們今天是有大事來說,因此上都壓下了這點好奇。上前說道:“老師,汾州出事了!”

“哦?”魏仁溥眉毛動了動,但沒有意外。反而是一種終於來了的表情。

“朝廷派到汾州的知州,被安重榮的人查出貪贓枉法,那個知州連夜自殺了,又放了一把火。把宅邸燒成了一片焦土。全家五口,沒人逃出來。安重榮以臨機處斷的名義已經派了他的人接掌了幽州,又加派了兵馬進駐,名曰衛國守土。這個消息,官面上大概明日或者後日就會傳到幽州,我們是先得到了消息,來稟報老師。”

魏仁溥冷哼了一聲:“安重榮的不臣之心,我早就看出來。只是沒想到他連公開舉旗的魄力都沒有。”

“但是他的居心已極明顯,現在燕京的局勢又是如此。只怕消息傳到,更要人心騷動了。此外,徐州那邊李守貞也以貪贓枉法撤換了榷場的主事,又斬殺了兩個去那裡清查賬目的一賜樂業人。”

“還有呢?”

“還有就是,聽說南齊那邊,又在邊境增兵了!”

魏仁溥哦了一聲,就再沒什麼反應了。

他的兩個學生急了:“魏師啊!如今天下,內外不穩,連安重榮李守貞都是如此,劉知遠那邊肯定更有圖謀,長安之兵不發則已,一發恐將禍亂中原心腹!當次危急存亡之秋,魏師應該有所作爲啊。”

“作爲?你們希望我有什麼作爲?”

“如今朝廷政綱紊亂,各地對當下的宰執都有微詞。我等願隨老師,撥亂反正,重整朝綱。”

“重整朝綱?我現在已經不是監察臺總憲了,談什麼重整朝綱……”

“魏師雖然不是監察臺總憲,但還是糾評臺論憲堂的論憲啊!以您的威望,只要振臂一呼,朝野上下必然應者雲集!就算是天家,也不能罔顧士林清議的!”

“士林清議?那就是輿論了……”魏仁溥摸着糾評臺的臺基,喃喃道:“輿論,也是一種權力啊!而且是很要命的權力!有了這種權力,無論在朝在野,都有可能影響朝局。”

幾個門生聽了,一時都興奮起來:“對!對!老師說的對!輿論也是一種權力,而且是很要命的權力!”

魏仁溥又說:“只是這等權力若是用之不當,一樣能夠禍國殃民!”

幾個門生聽得愣了。

魏仁溥道:“剛纔這兩句話,不是我說的。”

“不是魏師說的,那是……”

“是元帥,是元帥說的。”魏仁溥道:“糾評臺,是發出輿論的地方,所以這裡也是國家重權之地,只是這種權力,既需要保護,也不能濫用!而不讓它濫用,也是對糾評臺輿論權的保護措施之一。你們聽明白了嗎?”

幾個門生聽得若懂若不懂,好一會,紛紛搖頭。

魏仁溥道:“輿論權真正的源頭,不在於什麼人的賜予,而在於公信!公信在,輿論權就在,公信失,輿論權就自然沒有了——不是什麼人剝奪了它,而是它自己沒有了。明白了沒?”

幾個門生還是若懂若不懂。

魏仁溥繼續道:“糾評臺的建制,在於爲下代言,一個糾評御史若真的是爲下代言,那他說出來的話就代表了一大羣人。但如果一個糾評御史利用自己的位置以輿權謀私,拿爲國爲民的口號,作爲自己上位掌權的階梯,那麼在他這麼做的時候,他的公信力就失掉了——這種失掉也許會有延遲,因爲下民也是一時可欺的,但就算延遲,到最後終究會失掉。公信失掉了,他輿論上的權力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你們懂得了不?”

幾個門生心中一時都有些惶然了,隱隱感到老師實在批判自己。

魏仁溥道:“你們剛纔說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勸我趁勢而起,勸我重整朝綱,要重整朝綱。自然要先執掌朝綱,那究竟執掌朝綱是目的,還是手段?”

“這……這……”

魏仁溥又道:“我現在自然還是有幾分威望的,哪怕我因爲上次的事情而請辭,也還未大損我的根基,但這次我若真的再趁勢而起,賣掉我僅存的公信。利用國家混亂的局勢和我自己的威望重新起用掌權,這筆生意,你們說這對我而言。究竟是賺了,還是賠了?”

幾個門生慌得跪伏在地,驚道:“魏師……我……我們錯了!”

魏仁溥哼了一聲說:“這段時間我雖然賦閒,卻是痛定思痛。有許多以前沒想通透的道理。如今卻是想通透了!馮公他錯了!他以爲拿到了代萬民言印之後。就真的可以上制天子、下衡百官。可他也不想想,代萬民言印是元帥下令鑄的,元帥他能鑄就能銷,沒有民意基礎的律憲,隨時可以變成一紙空文。一個不能真正‘代萬民言’的大代言,遲早都會成爲一個擺設。要想真的抗衡天子,除非他的權力,不是來源於天子的委命。而是來源於萬民的推舉!

“監察臺總憲的位置,來源於天子。結果當初我沒有站在天子的立場上替天子考慮,這就錯了;糾評臺論憲的位置,按理說應該來源於下民,若我再站錯隊,那就錯上加錯了!而且這次再錯,勢將萬劫不復!

“你們說的對,如今國家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我們是應該挺身而出、趁勢而上的。不過我們這次挺身而出,要拿回來的,不是朝堂的權力,而是民間的公信!”

——————————

西山,郭汾這兩日早就憂心忡忡。

因爲海防出了問題,竟然讓契丹繞過灤州登了陸!

跟着天津告急!

跟着灤州失守!

再跟着石城失守!

而今天,忽然傳來汾州出事了!

然後徐州又出事了!

更可怕的是,漠北出了叛亂!小石頭怎麼處置還不知道,但耶律阮一舉旗,東漠北和西漠北已經有十七個大小部落響應了!

樞密院又傳來消息,說淮河沿線齊國有異動,華州那邊也有兵馬調動的痕跡——顯然劉知遠也在不安分了!

漠北、徐州、汾州和華州的消息,暫時還沒有對外公開,但這種大事肯定瞞不了多久的。現在幽州已經亂象紛紛了,更別說這幾個消息再傳開去,都不知道會引起怎麼樣的動盪!

————————

所以接到馮道的懇請後,郭汾便要下山,卻被留守西山進侍都尉唐仁義攔住了:“夫人留步!元帥說了,如果燕京有警,請夫人切勿下山!”

郭汾可沒想到他會攔自己,唐仁義雖然才二十來歲,卻也是安西一路跟來的“老人”了,雖無乃兄唐仁孝那般獨當一面的氣魄,但爲人謹慎,作爲張邁的近衛這些年從來沒出過差錯,今天怎麼會忽然出格?

“眼下燕東傳警,我正該到幽州去安定一下人心,更別說大代言促請我召開廷議,那是不得不去。”

“夫人如果要召開廷議,請大臣們上山就是。”

郭汾這幾日人已煩躁得很,被他連攔了兩次,不由得發怒道:“小唐,什麼時候你變得沒大沒小起來了?你敢命令我!”

“末將不敢!”唐仁義慌忙道:“但這是元帥的囑咐!”

一聽他提起張邁,郭汾怒火更甚:“囑咐,囑咐!他帶着珊雅,跑到西域去逍遙快活,留下我們母子在此給他拾掇爛攤子!眼下國家將有大變,你們倒好,現在還拘泥他的命令!”

唐仁義道:“正是國家將有大變,末將才必須遵守此令!西山的防禦工事完整,糧餉充裕,器械齊備,末將以一府精兵足以扼守上下通道,賊人就是有十萬大軍擁來,一時之間也休想攻上。”

郭汾道:“你守得住西山,保得了燕京嗎!”

唐仁義道:“末將領到的命令,只是保護西山,保護夫人與公子,燕京的事情。與末將無關。”

郭汾一時氣急:“你!”跟着想到了什麼,問道:“元帥離開之前,還交代了什麼?”

“沒什麼了。”唐仁義說:“就只有萬一有變,保護好夫人一事。”

郭汾哼了一聲,道:“那他可有給過你免死金牌?”

唐仁義一愕:“免死金牌?我們大唐有這東西?”

“當然沒這東西!”郭汾怒道:“所以你若在阻我,我就以違抗君令斬了你!再換一個近侍都尉來!”

唐仁義道:“換了一個人,也是這道命令!”

郭汾怒道:“那就不換人了,我自己來領兵!區區一千來人,我還掌管不過來?野戰也好。守山也罷,我未必不如你們男人!”

郭汾畢竟不是長於深宮的后妃,發起衝冠之怒來就是張邁也未必擋得住。何況唐仁義?她吩咐唐仁義守好西山,自己換了戎裝,領了二十女兵,一百精騎。就要下山。

唐仁義再勸。郭汾冷笑道:“別說現在幽州附近只是有一些流寇,就算真的有契丹大軍開到,我也能殺回來!要你來擔心!”

一百二十騎,女的紅纓男的明甲,下了西山,開入了幽州城。

——————————

幽州軍民聽到郭汾入城的消息,羣相來迎。

年輕點的市民望見郭汾一身明光鎧甲無不讚嘆,但幾個老士紳上前抱住了馬腿。說不出話,只是流淚。顯得十分慌亂,看到了郭汾,猶如看到了救星。

又有許多人呼喊着:“娘娘來了!這可好了,這可好了!”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不見得是覺得郭汾能保護他們吧,但大多數人覺得,只要郭汾在,那這個國家的軍隊總要設法保護娘娘的吧?那隻要和郭汾在一起,也就跟着接受保護了。

郭汾安慰了他們一番,心中卻是一陣煩躁,心道:“敵人還沒靠近,都中怎麼就這麼倉皇了?都說燕趙多好漢,怎麼幽州的民氣,比起涼州就這麼不如?若當初遼晉蜀三家圍攻西北時,也不見涼州出過亂子!”

她這番想法卻又是被眼前的氣氛矇蔽了。

當初涼州立城,一開始就是以從安西一路遷來的漢民羣體爲基石,這幫人就是婦孺老人也敢上陣,因此面對戰爭處變不驚,不會因爲一點流言就人心渙散。

至於幽州自被契丹遷徙一空,城內幾乎就沒多少本地人了,如今幽州的居民,底層勞力不說,中層階級與上層階級,要麼是在京官員的家眷,要麼是來京的商戶,還有就是來自河北的士紳及其家人,這幫人有權有勢,便引領了幽州的風氣。至於從西北遷來的天策軍眷,這些人屢經大事,反而處變不驚,這時多在各自家中各幹各活,沒像盼救星一般來迎接郭汾。不怕的人沒出聲,怕的人滿街亂竄,倒顯得滿城皆驚了一般。

馮道也在迎接的行列之中,郭汾入城之後,直接就請了她去糾評臺,召開讓糾評御史旁聽的大廷議,政務院樞密院翰林院糾評臺御史監察臺御史,能到的全都到了,這日正是五月底,天氣頗爲炎熱,但郭汾掃眼望去,許多人卻頗爲瑟縮。

她一拍桌子,喝道:“樞密院是怎麼回事!各處軍鎮又是怎麼回事!怎麼一眨眼就讓人打到眼皮子底下了!”

她這一拍桌子,滿堂的人先是一驚,跟着又竊竊議論了起來。

魯嘉陵和曹元忠面面相覷,臉上都有愧色,曹元忠道:“河北、山東各地,都有軍鎮、軍府,與當地的縣鄉宗族聯保,環環相扣,堅若磐石,有賊既來,保甲便動,賊若事大,便出動軍府,軍府不能制,便出動軍鎮。但燕京這邊,自契丹盡遷燕民以來,如今也只有幾個縣城人口湊集,鄉野之地渺無人煙,這次事發之地是東方沿海,從海邊到幽州,那是二百里的曠野。除了河津、香河、武清、安次、漁陽、潞縣五地,其它地方,都只有紙面上的軍鎮建制,以待將來人口恢復了再建營,現在都沒有多少守軍。”

郭汾愣了一愣,也想起了這個情況。

燕薊之地這幾年繁榮得很快,但這種迅速繁榮靠的是商業,只有幽州、河津、天津等地人口迅速聚集,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鄉野之地,人口要恢復就不是幾年之內的事情了。

本來範質等人口奏請過從別的地方遷來移民,“以實京畿人口”,卻都被張邁拒絕了,他只保住了幾條通往燕京的交通幹道,其它地方就任其荒曠,似乎另有打算。

曹元忠繼續道:“我們如今在燕京地區的佈局,可以遏制大軍的行動,但小股有組織的匪患在虛曠之地的流竄,沒有鄉縣保甲的配合,一時之間就很難有效制止了。”

郭汾道:“那現在的燕京究竟是個什麼形勢?”

曹元忠道:“蕭轄裡已經佔了石城縣,但已有幾支兵馬趕去支援李彥從,所以蕭轄裡一時未敢東進。天津那邊,已經得到消息,其軍中首腦是杜重威那個漢賊!他兵馬雖多,但我軍一直遏得他無法渡河,天津,有幾個得力的糾評御史號召,如今天津市井也已安穩。”

郭汾又道:“那幽州這兩日屢有胡馬出沒,又是怎麼回事?幽州城內,如今有多少兵馬?”

曹元忠道:“契丹的大軍尚在外圍,不至於就逼到幽州城下,最近出現在東面郊區的人馬,應該是契丹的騷擾遊騎兵,或者哨騎,或者細作出沒,只是擾亂了治安,於大局無礙。至於幽州城內,不算輔兵,共有騎兵三府,步兵六府,工兵一府,共計十府人馬。”

一個御史驚道:“那豈不是就只有一萬人?”

武學士丁寒山哼了一聲說:“幽州如今纔多少人口?一萬守軍已經太多了!”

便在這時,一封戰報急傳而來,郭汾揮手道:“唸吧!”

“急報!契丹已傳檄西侵,以其攝政王耶律李胡掛帥,大軍號稱五十萬,先鋒已出榆關!石城縣蕭轄裡也有進兵之勢。”

戰報一報,整個糾評臺大譁了起來,紛紛嚷嚷,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倒有個最突出的聲音,那就是有不少人異口同聲地呼喊說:“那可如何是好!”

郭汾眼看現場混亂,更是煩躁無比,她回顧魯嘉陵曹元忠說:“契丹大舉西侵,燕京危矣,眼下應該如何?”

曹元忠沉吟不語,魯嘉陵道:“元帥西巡,軍方首腦缺位,但有國防大事,總要召開廷議議決,因此上指揮不靈。當前形勢,必須給予樞密院臨機決斷之大權,以便總攬燕京戰事!”

郭汾聽了,心頭一動,說道:“好,讓鷹揚大將軍入京執掌樞密院吧。”

————————

————————(未完待續。。)

第二二六章 風雪入雲州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章 借錢宴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一五五章 激戰!第二五一章 誰的土地誰的家第九章 腥風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五十章 真正的大唐人物!第一一五章 國賊與民賊第六十四章 肅州甲士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九十四章 疏勒往事之一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七十八章 狹路相逢之二第四十八章 西征開始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七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 智取滅爾基第二零三章 戰後外交第一七零章 戰書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一三七章 軒轅大會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五十一章 柴榮的初戰第三十二章 套問第九十二章 爾虞第二四四章 更深的權謀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二五六章 伏擊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三二六章 唐山之戰第二零八章 局外之局第一八九章 哪裡人氏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一七四章 會師第四十七章 漢宣定胡碑之一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七十四章 共討不義軍!第六十五章 俱蘭城第一回合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十九章 孃家人第六十一章 謀落烏勒第一二八章 四大佛國第一二三章 羣龍動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三章 搜兵第十七章 謊言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六十八章 折狼牙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七十章 磨磨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一七零章 戰書第三十章 下馬威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五十七章 馬象大戰第七章 戰在即尾聲 之 明天第二八二章 白馬歸心第六十六章 明教教徒要月票補身體第三二零章 國防三弊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四十五章 轉向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八十一章 西域縱橫之三第一五二章 唐騎幽靈斬胡酋第六十二章 百帳風雲之二第三一四章 捕蟬者第六十九章 連夜攻城第八十三章 庫巴來的客人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四十四章 索賞第三二七章 奪港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八十章 猛將之志第二十九章 “焉耆大捷”第四章 殖民第八十四章 再上征程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
第二二六章 風雪入雲州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章 借錢宴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一五五章 激戰!第二五一章 誰的土地誰的家第九章 腥風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五十章 真正的大唐人物!第一一五章 國賊與民賊第六十四章 肅州甲士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九十四章 疏勒往事之一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七十八章 狹路相逢之二第四十八章 西征開始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七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 智取滅爾基第二零三章 戰後外交第一七零章 戰書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一三七章 軒轅大會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五十一章 柴榮的初戰第三十二章 套問第九十二章 爾虞第二四四章 更深的權謀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二五六章 伏擊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三二六章 唐山之戰第二零八章 局外之局第一八九章 哪裡人氏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一七四章 會師第四十七章 漢宣定胡碑之一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七十四章 共討不義軍!第六十五章 俱蘭城第一回合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十九章 孃家人第六十一章 謀落烏勒第一二八章 四大佛國第一二三章 羣龍動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三章 搜兵第十七章 謊言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六十八章 折狼牙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七十章 磨磨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一七零章 戰書第三十章 下馬威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五十七章 馬象大戰第七章 戰在即尾聲 之 明天第二八二章 白馬歸心第六十六章 明教教徒要月票補身體第三二零章 國防三弊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四十五章 轉向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八十一章 西域縱橫之三第一五二章 唐騎幽靈斬胡酋第六十二章 百帳風雲之二第三一四章 捕蟬者第六十九章 連夜攻城第八十三章 庫巴來的客人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四十四章 索賞第三二七章 奪港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八十章 猛將之志第二十九章 “焉耆大捷”第四章 殖民第八十四章 再上征程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