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雖然離會試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但福建離京城路途遙遠,早一日去到那裡,可以先定下心來複習,所以在戚繼光走後不久,趙肅就開始在做遠行的準備。

房子在大火中付之一炬,趙肅託了人幫忙找,不到半個月就找到新的宅子,原主人要舉家西遷,價格也適中,趙肅便很快買下來。

如今他是舉人身份,族裡,甚至是城中士紳多的人想要討好他,但趙肅並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多是閉門謝客,偶爾應知縣之邀參加筵席,態度謙和,並不因身份水漲船高而目中無人,落在旁人眼裡,這個曾經被趕出門的庶子,自然比他那位嫡出的弟弟有出息得多。

趙暖想做生意,可不敢跟趙慎羽提,非要趙肅出面說服他爹,趙肅被他死纏爛打鬧得無法,只得去找趙慎羽。兩人單獨談了半天,誰也不知道趙肅使了什麼手段,居然讓向來食古不化的趙慎羽鬆了口,默許趙暖跟着趙肅上京。

至於縱火的事情,則是最爲棘手的。

如果時間允許,趙肅當然希望留下來親自調查,直到事情水落石出爲止,但事實總不盡如人意。

從福建到京城,緊趕慢趕也要一兩個月,全國的舉子聚在一起考試,其難度非鄉試可比,他這次僥倖得了第一,卻不敢保證下回也能得第一,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溫習。

再者最重要的是,根本沒有證據證明那場火就是趙謹放的。

事後趙肅曾經問過周圍的人,但當時兵荒馬亂,大家急着逃命,誰也不會去注意有人縱火。

從動機上來說,趙謹自然是嫌疑最大的,可從身份上來說,他是自己的異母弟弟,就算趙肅身居高位,也不可能單憑揣測去定他的罪,更何況他現在無官無職。

一人之力畢竟有限,趙肅只能請楊汝輔交代衙門調查,而自己先行上京,又讓戴忠一有消息便去信告知他。

卻說他打點好行囊準備上京,眼前還有一件更頭疼的事情。

自從趙肅考取解元之後,每天都有人絡繹不絕地上門提親,在抗倭大捷之後,趙肅之名傳遍長樂一帶,連巡撫也來函嘉許,提親的人範圍就更廣了,其中不乏官宦人家和書香門第,母親陳氏每日拿着名冊卷軸,幾乎挑花了眼,連帶趙肅也深受荼毒。

“娘,”趙肅扶額,“我就要上京了,哪來的時間娶媳婦,再說……”

再說如今這具身體的年紀才十七,與後世一比就是標準的青少年。來到這裡之前,他喜歡自由,厭惡束縛,甚至還沒結婚,來到這裡之後,更加不會急急忙忙地把自己跟一個講究三從四德的女子綁在一起一輩子。

陳氏遲疑道:“可這些裡面有些還是族長夫人介紹的……”

“就說我如今心繫科舉,無意論及婚姻大事,再有人來提親,您都幫我推了罷。”

陳氏嘆了口氣:“爲娘知道你心氣高,看不上本縣女子,可也不能拖一輩子吧?”

明顯陳氏是想歪了,但是這種誤會有助於事情,趙肅不介意讓她繼續誤會下去。

趙肅:“說不定京城有哪位貴人看上我,會把女兒許配給我呢?”

陳氏無奈笑道:“你啊!”

說笑歸說笑,她是個好脾氣的,又習慣了聽兒子的話,既然趙肅不樂意,陳氏也不會再勉強,就此揭過話題。

十月,趙肅一切準備妥當,便與趙暖、陳洙等人一道乘船北上。

臨行前,知縣楊汝輔親率長樂縉紳前往相送。

這回鄉試,長樂縣把頭兩名,楊汝輔又拒敵有功,簡直是雙喜臨門,連京裡都發來嘉獎令,如無意外,可以想見今後幾年的仕途都很平坦,楊汝輔春風得意,現在連走路都帶飄的,只差沒在背後生出兩翅膀來。

說來也算陳洙好運,當初他被趙肅甩下,不久又大病一場,延誤了返鄉的時間,恰好避過倭寇來犯,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外患早已平息。

時值秋高氣爽,閩江上帆影點點,岸邊丹桂懷香,縱然送別,也令人憑添豪氣憧憬。

楊汝輔殷殷道:“少雍,伯訓,你們可是長樂的希望!”

沈樂行笑眯眯:“少雍兄啊,要考個狀元回來,我還有個貌美如花的妹子等着你呢!”

趙慎海語重心長:“少雍,你少小失怙,若你能金榜題名,你爹泉下有知,必然高興!”

其他又有若干親友湊上前來,說的無非也是一個意思,讓兩人爭取拿個功名回來,讓長樂縣也風光一把。

陳氏是女眷,不好拋頭露面,但該說的話在家都說了,還讓戴忠跟着來送行。

再看陳洙那邊,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趙肅與陳洙相視一眼,都在對方眼裡看到無奈。

好不容易擺脫了送別的人羣,兩人上了船,馬上躲入船艙,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陳洙苦笑:“我怎麼覺得肩上擔子突然重了許多?”

趙肅拍拍他,心有慼慼然:“盡力就是。”

那頭趙暖翹着二郎腿攤在椅子上,全無坐相地嘲笑兩人:“瞧瞧我,無事一身輕,所以說啊,科舉考試害死人,古往今來,多少人倒在這上頭!”

趙肅扯了扯脣角:“你道你爹爲什麼肯讓你跟着我出來?”

趙暖立馬換上一副諂笑:“肅哥兒,你到底跟我爹說了什麼,在下對你真真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只不過跟你爹說,會督促你讀書,讓你在京城裡拜個名師,準備下一次的鄉試。”

趙暖慘叫:“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趙肅不再理他,轉頭問陳洙:“伯訓到了京城,有何打算?”

陳洙見他們擡槓,忍笑道:“先租個宅子安頓下來,以便能安心讀書,不若我們一道,也好有個照應。”

趙肅笑道:“正有此意。”

陳洙從家裡是帶了個書童出來的,趙肅沒有經驗,頓覺事事不便,等船泊在福州的時候,他也下船買了個書童。

那書童才十二三歲的年紀,是江西一帶災荒被父母賣了,又被人牙子帶到這裡來的,生得瘦骨如柴,惟有一雙眼睛還算機靈,趙肅見他識得幾個字,便從人牙子手中買下,給他起了名字,趙榕。

“少爺,榕是什麼意思?”沒兩天,趙肅平和的性子就讓趙榕沒了畏懼,還好奇地打聽起自己名字的來歷。

“福州又名榕城,既是在這裡……遇見你,就以榕城爲名。”

趙肅本想說“買下你”,但他畢竟骨子裡還保留着一份來自數百年後的習慣,無法真把人當成賤如草芥的奴婢。

趙榕恍然大悟,高高興興地給自家少爺洗筆磨墨,他生性伶俐,許多簡單的活計不兩天就學會了,也因此趙肅有了更多的時間埋頭讀書。

趙肅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這次能拿下鄉試第一,固然也因爲刻苦努力,但是做一件事情要成功,刻苦卻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在考試之前,他打聽到本次鄉試的閱卷官,是巡撫劉燾與學政宗臣,這兩個人都是實務派和主戰派,不喜虛文,這次還特地加上了抗倭的論題讓考生回答,如果滿篇辭藻華麗而誇誇其談,必然會名落孫山,所以趙肅心裡有底,事先在這一塊準備充足,答出來的卷子自然投其所好,讓閱卷官滿意不已。

只是這條策略若用在京城會試上,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一來會試的閱卷官更多,每個人脾性不同,分歸不同派系,卷子要給每一個考官都審閱,你完全不知道哪個喜歡行文華麗,哪個喜歡風格樸實,這對基本功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趙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把四書五經都背熟讀透,這樣將來的把握也更大些。

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幾人終於到達京師。

上輩子趙肅曾經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可那是數百年後的北京,古建築已經被拆得差不多,到處都是水立方、鳥巢這種“高端科技產物”,長安街上一遛,不是奔馳就是寶馬,已經很難感受到古都的氛圍。

然而此刻,他正站在明代的北京城門前,看着這座自金代便成爲國都的首府,歷經歲月洗練,縱然城牆上青苔斑駁,卻掩不住泱泱氣魄,也正是這座城市,記載了中國將近一千年的興衰榮辱。

而今,又有一個叫趙肅的無名小卒來到這裡。

也許會金榜題名,也許會名落孫山,像無數舉子那樣黯然返鄉,但無論如何,我都會記得這一刻,記得自己曾經也有豪情壯志,想要憑一己之身去改變歷史。

趙肅擡起頭,望着巍峨的城牆,默默道。

“想什麼呢!”肩膀被拍了一下,趙暖嚷嚷:“真像個鄉巴佬進城,看傻了?”

他的話引來不少路人注目趙肅,也都露出嘲笑的神情。

趙肅心情甚好,也不回嘴,只懶洋洋道:“我在想,晚飯吃什麼好。”

趙暖見陳洙笑吟吟地望着他們,便對他小聲嘀咕:“他是個黑芝麻包子,面白餡黑,你可別光是笑,到時候被他賣了還幫他數錢。”

陳洙撲哧一笑,辯解道:“少雍這是胸懷丘壑,心中自有乾坤,所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

趙暖搖搖頭哀嘆:“完了,你才認識他多久,這就完全倒向他那邊了,一個趙少雍就夠厲害了,往後對着你們兩個,這日子可怎麼過!”

他顧着耍嘴皮子,也沒注意陳洙臉上的不自然。

三人在京城逛了數日,終於在地安門附近找了處宅子,附近離商貿集市不遠不近,正適合潛心讀書,趙肅詢問了陳洙的意見之後,便決定租下這裡,正巧院落寬敞,有好幾間房,三人各居一間,可以互不干擾。

鑑於兩個書童都不會做飯,陳洙又另外僱了個老婦負責幾人三餐,只負責做飯,按月領工錢,不必在此居住。

方便是方便了,但做飯的人手藝一般,僅僅停留在可以吃這個水平線上。另外兩個人只能指望趙肅心情好的時候炒上兩三個菜,又或者偶爾上食肆饕餮一頓。

平靜的日子過得飛快,很快便到冬至。

對古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甚至有“大如年”的說法,朝廷會在這一天休沐,民間也有各式各樣的祭祀與慶祝。

陳洙是個肯下苦功的,放在現代,就是每個老師都喜歡的那種學生,所以這種節日,他自然也是不湊熱鬧,照例閉門苦讀的,但趙暖卻看不過眼,將他與趙肅兩人強拉了出來。

“過節就該有個過節的樣子,小心把腦子讀傻了,來來來,讓兄弟我帶你們去見見世面……嗯,咱們是先去萬花樓好呢,還是醉夢樓好?”

怎麼聽着都像青樓楚館的名兒?

陳洙跟在後面苦笑,反倒是趙肅一派閒適:“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愁眉苦臉了,就當是散散心嘛。”

陳洙搖搖頭,誠懇道:“我可不像少雍你這般天資聰穎,聽說你是十三歲起纔開始讀書的,短短几年便有如此成就,我拍馬也趕不上,只希望勤能補拙了。”

趙肅啞然失笑。

別人都覺得他是天才,可誰又知道他每天都看書看到多晚,即便如此,他也恨不得一天能多出幾個時辰。

三人來到東安門外,一眼望去,燈市如晝,彷彿延綿到天邊,連半個北京城也照亮了。

這樣的節慶,平日裡很少出門的大家閨秀也在家人陪同下出來賞燈。

遊人如織,接踵摩肩,盛況可想而知。

趙暖驚歎道:“不愧是天子腳下,跟這一比,長樂簡直就上不了檯面啊!”

在趙肅聽到這句話的片刻之後,他回過頭,無奈地發現自己跟另外兩個人已經走散了。

幸好不是大熱天,三個人也都是大老爺們,不擔心被人拐走。

趙肅頂着一張被寒風吹得快僵掉的臉默默吐槽,一邊隨着人潮的方向漫無目的地逛着。

“你這個怎麼賣?”

奶聲奶氣的聲音響起,偏生問話的語調又顯得老成,讓人忍不住發笑。

作者有話要說:這章是過渡,下章就是鐺鐺鐺,你們懂的……

謝謝avesatani、1441313兩位童鞋的地雷,謝謝紅狸童鞋的手榴彈。

週末閉關存稿,順便理清思路,校對潛龍的稿子等等,週一恢復更新,嘿嘿,理解萬歲!

——今天說兩個問題——

1、明代嫡庶之分

明朝嫡庶之分是很鮮明的。

雖然律法上說“嫡庶無別,諸子均分”,但說是一回事,具體實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現代法律還禁止重婚呢,但實際上包二奶的又哪裡少了,只因爲沒有領結婚證,就不觸犯法律了?

別的不提,就拿明朝庶子考中進士的比例來說。

嘉靖35年,進士共305人,其中庶子才19人。

嘉靖41年,進士共299人,其中庶子24人。

萬曆8年,進士共302人,其中庶子19人。

這個差別巨大的數字說明了什麼?

說明嫡子和庶子的受教育環境與待遇是有很大差別的。

連朝廷藩王繼承,也是嫡子優先,沒有嫡子,才輪到庶子。

在士人階層,如果你是庶出的,那麼很有可能會娶到一個庶出的女子,別人看你的眼光也會跟嫡子不一樣。

作爲主角,趙肅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裡成長出來的。

寫文的時候,我只是儘量做到貼靠歷史,但不是全無破綻,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不過有人說我的文是棒子劇,這帽子扣得太大了,恕不接受。

要知道古代朝鮮李氏王朝的一切制度基本也是抄明朝的。

2、關於趙肅會不會娶老婆的問題,我現在已經有了安排,儘量看起來更加合理,又不會覺得膈應,至於啥安排,先不透露,要相信俺,嘿嘿。

插入書籤

第20章第153章第45章第9章第11章第147章第35章第121章第31章第122章第71章第87章第120章136章第47章第23章第110章第5章第80章第150章第28章第113章第12章第2章第10章第95章第10章第84章第59章第127章第25章第151章第142章第65章第47章第31章第24章第23章第47章第77章第82章第15章第150章第17章第19章第105章第88章第146章第131章第12章第122章第75章第19章第108章第102章第23章第74章第95章第72章第18章第39章第134章第114章第39章第122章第109章第29章第102章第118章第13章第151章第135章第7章第82章第106章第135章第80章第75章第150章第124章第109章第16章第89章第11章第118章第63章第129章第13章第34章第89章第140章第108章第133章第135章第59章第120章第96章第21章第90章
第20章第153章第45章第9章第11章第147章第35章第121章第31章第122章第71章第87章第120章136章第47章第23章第110章第5章第80章第150章第28章第113章第12章第2章第10章第95章第10章第84章第59章第127章第25章第151章第142章第65章第47章第31章第24章第23章第47章第77章第82章第15章第150章第17章第19章第105章第88章第146章第131章第12章第122章第75章第19章第108章第102章第23章第74章第95章第72章第18章第39章第134章第114章第39章第122章第109章第29章第102章第118章第13章第151章第135章第7章第82章第106章第135章第80章第75章第150章第124章第109章第16章第89章第11章第118章第63章第129章第13章第34章第89章第140章第108章第133章第135章第59章第120章第96章第21章第9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