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

江北的曹操,正在大寨中與諸將等待消息時,黃蓋的密信送到。信中稱:因周瑜關防甚嚴,黃蓋一時無計脫身。巧遇鄱陽湖運糧船隊到寨,周瑜遂命黃蓋巡邏,這纔有了出營的機會。於是,定於當晚二更來降,插着青龍牙旗的船隊就是來降的糧船。曹操見書大喜,與諸將來到水寨的大船之上,專等黃蓋到來。

黃蓋座船的大旗上,寫着“先鋒黃蓋”四個大字。他指揮着詐降的船隊,趁着呼呼的東南風向北岸疾進如飛。當曹操看到黃蓋的船隊遠遠駛來時,高興異常,認爲這是老天保佑他成功。但曹操的部下程昱卻看出了破綻,他認爲滿載軍糧的船隻不會如此輕捷,恐怕其中有詐。

曹操一聽有所醒悟,立即遣將驅船前往,命令黃蓋來船於江心拋錨,不準靠近水寨。但爲時已晚。此時,詐降的船隊離曹軍水寨只有二里水面,黃蓋大刀一揮,前面的船隻一齊放火。各船的柴草、魚油立即燃燒起來,火乘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衝入曹操水寨。曹軍戰船一時俱燃,因各船已被鐵鎖連在一起,所以水寨頓時成爲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軍大營。危急中,曹操在張遼等十數人護衛下,狼狽換船逃奔北岸。孫劉的各路大軍乘勝同時並進,曹軍被火焚水溺、着槍中箭而死的不可勝數,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周瑜、黃蓋的“苦肉計”至此取得重大成果。

用無形的手製服對手

漢代的朱博本是武將出生,後來調任左馮翊地方文官。他利用一些巧妙的手段,制服了地方上的惡勢力,被人們傳爲美談。在長陵一帶,有個大戶人家出身的人名叫尚方禁。他年輕時曾強姦別人的妻子,被人用刀砍傷了面頰。如此惡棍,本應重重懲治,只因他大大地賄賂了官府的功曹,不但沒有被革職查辦,反倒被調升爲守尉。

朱博上任後,有人向他告發了此事。朱博覺得真是豈有此理!就召見了尚方禁。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硬着頭皮來見朱博。朱博仔細看尚方禁的臉,果然發現有疤痕,就讓侍從退開,假裝十分關心地詢問究竟。

尚方禁做賊心虛,知道朱博已經瞭解了他的情況,就像小雞啄米似的接連給朱博叩頭,如實地講了事情的經過,請求朱博的原諒。他頭也不敢擡,只是一個勁地哀求道:“請大人恕罪,小人今後再也不幹那種傷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漢大丈夫,本是難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本官想爲你雪恥,給你個立功的機會,你會效力嗎?”

於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這次的談話內容,要他有機會就記錄其他官員的一些言論,及時向朱博報告。尚方禁儼然成了朱博的耳目。

自從被朱博寬釋並重用之後,尚方禁對朱博的大恩大德銘記在心,幹起事來特別賣命,不久,就破獲了許多起盜竊、強姦等犯罪案,使地方治安情況大爲改觀。朱博於是提升他爲連守縣縣令。又過了一段時期,朱博突然召見那個當年收受尚方禁賄賂的功曹,對他進行了嚴厲的訓斥,並拿出紙和筆,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賄的事全部寫下來,不能有絲毫隱瞞。那功曹早已嚇得像篩糠一般,只好提起筆寫下自己的斑斑劣跡。由於朱博早已從尚方禁那裡知道了這位功曹貪污受賄的事,看了功曹寫的交代材料,覺得大致不差,就對他說:“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聽候裁決。從今後,一定要改過自新,不許再胡作非爲!”說完就拔出刀來。

那功曹一見朱博拔刀,嚇得兩腿一軟,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裡不住地喊:“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只見朱博將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寫下的罪狀材料,將其撕成紙屑扔了。自此後,那位功曹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工作起來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

打蛇打七寸,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要讓人受制於己,就要抓住別人的短處和把柄。智者在對手身上發現了弱點,從不會輕易放過,而利用其弱點“拿住”他爲我所用。

在博弈中脫離被動,掌握主動,進而牽制他人

劉秀當上東漢開國皇帝后,有一段時間很是憂鬱。羣臣見皇帝不開心,一時議論紛紛,不明所以。

一日,劉秀的寵妃見他有憂,怯生生地進言說:“陛下愁眉不展,妾深爲焦慮,妾能爲陛下分憂嗎?”劉秀苦笑一聲,悵悵道:“朕憂心國事,你何能分憂?俗話說,治天下當用治天下匠,朕是憂心朝中功臣武將雖多,但能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這種狀況不改變,怎麼能行呢?”

寵妃於是建議說:“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詔查問、尋訪,終有所獲的。”劉秀深以爲然,於是派人多方訪求,重禮徵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繼入朝,劉秀這才高興起來。

劉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爲褒德侯,食二千戶的租稅,並賞賜他几杖車馬,一套衣服、絲綿五百斤。後來,又讓卓茂的長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給事黃門。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漢的舊臣,劉秀任命他爲尚書,讓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卓茂和伏湛深感劉秀的大恩,他們曾對劉秀推辭說:“我們不過是一介書生,爲漢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這般重用我們,只怕功臣勳將不服,於陛下不利。爲了朝廷的大計,陛下還是降低我們的官位爲好,我們無論身任何職,都會爲陛下誓死效命的。”劉秀讓他們放心任事,心裡卻也思慮如何說服功臣朝臣,他決心既定,便有意對朝中的功臣們說:“你們爲國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無論何時都會記掛在心。不過,治理國家和打天下不同了,朕任用一些儒士參與治國,這也是形勢使然啊,望你們不要誤會。”

儘管如此,一些功臣還是對劉秀任用儒士不滿,他們有的上書給劉秀。開宗明義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奏章中說:“臣等捨生忘死追隨陛下征戰,雖不爲求名求利,卻也不忍見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貪生怕死,只會攪動脣舌,陛下若是聽信了他們的花言巧語,又有何助呢?儒士向來缺少忠心,萬一他們弄權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雖讀書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輕易放棄啊。”

劉秀見功臣言辭激烈,於是更加重視起來,他把功臣召集到一處。耐心對他們說:“事關國家大事,朕自有明斷,非他人可以改變。在此,朕是不會人言亦言的。你們勞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滿足,不僅於國不利,對你們也全無好處。何況人生在世,若能富貴無憂,當是大樂了,爲什麼總要貪戀權勢呢?望你們三思。”

劉秀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開始逐漸對功臣封侯。封侯地位尊崇,但劉秀很少授予他們實權。有實權的,劉秀也漸漸壓抑他們的權力,進而奪去他們的權力。

大將軍鄧禹被封爲樑侯,他又擔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職。劉秀有一次對鄧禹說:“自古功臣多無善終的,朕不想這樣。你智勇雙全,當最知朕的苦心啊。”

鄧禹深受觸動,卻一時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對家人說:“皇上對功臣是不放心啊,難得皇上能敞開心扉,皇上還是真心愛護我們的。”鄧禹的家人讓鄧禹交出權力,鄧禹卻搖頭說:“皇上對我直言,還有深意,皇上或是讓我說服別人,免得讓皇上爲難。”

鄧禹於是對不滿的功臣一一勸解,讓他們理解劉秀的苦衷。當功臣們情緒平復下來之後,鄧禹再次覲見劉秀說:“臣爲衆將之首,官位最顯,臣自請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職,這樣,他人就不會坐等觀望了。”

劉秀罷免了鄧禹,立刻讓伏湛代替鄧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於是再無怨言,紛紛辭去官位。他們告退後,劉秀讓他們養尊處優,極盡優待,避免了功臣干預朝政的事發生。

在某些方面,該放的就要放;而在另一些方面,該收的也一定要收。收放結合,才能把人牢牢制住。

奮力對抗不如將計就計

官場險惡,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貌似消極,但其實卻是一種知曉進退的智慧。

王秀之,字伯奮,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他小時候就深受家中明哲保身思想的影響。他的祖父王裕,曾任南朝劉宋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父親王瓚之,曾任金紫光祿大夫。

王裕當官的時候,徐羨之、傅亮是朝中權臣,王裕卻不與他們往來。後來,徐羨之、傅亮因權重被皇帝所殺,王裕沒有受到牽連。

王裕辭官後,隱居吳興,給他的兒子王瓚之寫信說:“我希望你處於與人無爭無競之地。”王瓚之遵循父親的教導,雖然做到了工部尚書這樣的官,卻始終沒有巴結一個朝中權貴。父祖的影響、家庭的薰陶使王秀之也養成了一種不媚上、不貪利的品格。

南朝劉宋時,王秀之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當時褚淵任吏部尚書,深受宋明帝的信任,百官也非常敬佩他。每次朝會,公卿官僚以及外國使節,無不對他延首目送。

褚淵看到王秀之氣度優雅,神情秀逸,很是喜歡他,想讓他成爲自己的女婿。吏部尚書在當時專管官吏的考覈、獎懲、提拔,權力很大。做吏部尚書的女婿,正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然而,王秀之卻不肯爲了升遷而違背家訓,因此沒有答應。於是,他長期只是擔任下級官吏。

後來,王秀之做了太子洗馬,桂陽王劉休範想徵召他任司空從事中郎。當時正值明帝剛死,劉休範自認爲是宗親長者,想要爭奪到輔佐大臣這個職位。可是輔佐大臣這個職位最終落入他人的手中。劉休範心裡滿懷着怨恨,於是在自己的駐地招募勇士,修繕器械,廣羅士人,準備起兵反叛。

王秀之察覺到劉休範的反叛意圖,他知道劉休範遲早要起兵造反,於是他就推說自己有病,沒有應召前往。

劉宋末年,王秀之擔任晉平太守之職。晉平這塊地盤很富裕。在這裡當官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油水很多。可是王秀之在這裡剛剛任職滿一年,就對別人說:“這個地方很富饒,我已經在這裡得到很多好處了。我所得到的俸祿已經足夠了。怎麼能夠長久地停留在這裡做官而妨礙國家招納賢士呢?”

他於是上表朝廷,請求讓別人來代替自己,被人稱爲“恐富求歸”的太守。南朝蕭齊時,王秀之擔任太子中庶於、吏部郎,又出任義興太守,遷職爲侍中祭酒,後來又轉任都官尚書。

在他擔任尚書時,他的頂頭上司是王儉,但是王秀之從來就沒有與王儉過分親密。

做人處事,最難修煉的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事物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人爲的痕跡太重,很容易事與願違。王秀之的可貴之處在於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幹事,無論是做小官還是赴重任,都不卑不亢,不媚上、不欺下,有道是“心底無私天地寬”。

權力場上變化無常,欲免於憂患,應保持一種淡泊的心情。權力常常是求而不得,不求卻自然而來。“與人無爭”說到底是智慧的“退”,而“無人能與之爭”則是聰明的“進”。

修煉自我,避免掉進受人擺佈的陷阱

南宋高宗時,秦檜久居相位,炙手可熱。朝廷內政外交,均爲秦檜所把持,在外人眼裡,高宗對秦檜可謂寵信無比,毫無猜忌了。

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現象。由於秦檜長期專權,他的黨羽遍佈朝野,各要害部門均被其心腹掌握,甚至高宗身邊的貼身侍從和御醫都是秦檜的人,他們隨時把高宗的一舉一動向秦檜報告。

如此局面,高宗既恨且怕。他深知如若對秦檜採取行動,要冒極大的風險,沒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輕舉妄動,何況秦檜有金人作後臺,更是令他棘手,心有餘悸。他進退不能,深悔先前輕信重用了秦檜,現在,他只能把仇恨壓在心底,對其嚴加防範了。

每次上朝,高宗都在靴子中暗藏一把短刀,以作防身之用。秦檜所進獻的美食,他佯做收下,暗中卻統統丟棄。有病用藥之時,他總是令人先嚐,直待確認無毒纔敢服用。長此以往,他始終不敢大意,以至不知內情的妃嬪們還以爲他得了怪病。

公元1155年,66歲的秦檜重病在牀,他自知大限將至,於是希望能讓兒子秦熹接掌相位。眼見秦檜將死,高宗心頭竊喜,爲了防備萬一,他仍是裝出對他十分關愛的模樣,不僅派人送醫送藥,慰問有加,還在秦檜臨死的前一天,親自駕臨秦府,探視病情。

秦檜見高宗親至,掙扎着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高宗,無奈他雖有一口氣在,卻是已經說不出話了。秦熹自知父親的心意,於是向高宗探詢將來由誰任宰相,高宗冷冷作答:“此乃國家大事,你根本就不該打聽。”

離開秦府的當晚,高宗下了決心,命人起草詔書,解除秦檜祖孫三人的一切職務。第二天此詔公佈天下,秦檜得知此事,當天夜裡便急火攻心,哀嚎而死。高宗聞訊大喜,如釋重負,他拔出靴中的短刀,丟在地上,大聲說:“老匹夫已死,朕再也用不着這個東西了。”

人的自私和貪慾,決定了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爲別人着想。既使有人肯爲別人犧牲,那也是有條件、有限度的。何況人隨時在變。更增加了這種不確定性。由此看來,相信自己纔是根本。對人保持防範之心實屬必要。不輕信別人便不會失去自我,任人擺佈;對人設防便不會毫無準備,無力應變。

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24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6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1)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
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24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6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1)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