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

詹森效應在中國的運動員身上也曾經出現過。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槓銅牌。而同樣是他,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雙槓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同樣是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以3∶2戰勝俄羅斯隊,贏得了奧運冠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國旗升起的時候,有多少人爲此落淚。這不只是因爲我們贏了,更多的是因爲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女排精神。事實上,她們起先負於俄羅斯隊兩局,不能再失局的中國隊在第三局並沒有出現人們意料中的慌亂,打得依然有板有眼,除了其間出現一次12平外,比分更是一路壓着對手。就這樣,贏回信心的中國姑娘笑到了最後。由此,我們不得不說是中國女排良好的心理素質贏了這場比賽。還有乒乓女將鄧亞萍,雖然已經隱退,但每每提起她,我們總會想到她在賽場上勝敗取決於最後幾個球的關鍵時刻,總能沉着冷靜,最終贏得勝利。她自己也曾經說過,其實技術有時是不分上下的,這時靠的就是心理素質。

有些實力相當強的運動員卻在賽場上發揮異常,飲恨敗北等等。細細聽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惟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當然,失敗的因素應該是綜合的,但當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周圍的人對自己期待越來越高,隨之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在高期待下的落差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當別人對我們抱有期待的時候,首先傳遞給我們這樣一個信息,即你是優秀的,有能力的。這樣的信息能滿足我們自尊的需要,使我們產生價值感與滿足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當這種價值感產生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便是不想失去。而維繫別人肯定、承認與讚賞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便是把事情做成功,不能失敗。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會對所做的事情更加重視,更加認真對待,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心理學上有一個動機與效率的倒U曲線理論,即當人的動機過強或過弱的時候都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只有動機適中,才能達到最高的做事效率。所以,當人們害怕“辜負”別人的動機過強的時候,則會由於擔心做不好而陷入焦慮狀態。

實際上,無論別人的期待怎樣,你本身的能力、水平、價值都是客觀的存在,因此,首先要在理性上將“別人的期待”與“自我價值”分開。儘量按照自己的頻率和步驟做事,展現真實的自我,做到心態超然,不要讓別人的期待成爲羈絆,這樣纔不會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捂緊錢包,不爲所動,做一個“聰明”的人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爲什麼不能打開?還要‘絕對’?裡面該不會是稀世珍寶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開真相。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把盒子打開了。誰知盒子裡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果讓它們都跑到人間了。心理學把這種“不禁不爲、愈禁愈爲”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

倘若宙斯給潘多拉盒子時,告訴她盒子裡裝的是人類的罪惡,想必潘多拉是不會打開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說明和解釋,或說明和解釋不能爲人們所領會,只是簡單地“禁止”,那麼,禁止的結果必然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疑慮、揣度、猜測,併爲探究其原因而跨越禁區,結果是人們偏偏要犯禁。

在現實生活中,潘多拉效應也比比皆是,屢見不鮮。最爲著名的要算馬鈴薯傳種的神奇故事了。在法國,馬鈴薯有很長一個時期得不到人們的青睞。這是因爲教師稱它爲“魔鬼的蘋果”。醫生認爲它們有害於身體,農學家認爲它會枯竭土壤。著名法國農學家巴蒙蒂埃在德國做俘虜時,曾吃過馬鈴薯,釋放歸國時將它帶到法國來,但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說服任何人栽種馬鈴薯,於是他決定採取一個計策即潘多拉效應術。1787年,國王批准他在一塊以貧瘠著稱的土地上種植馬鈴薯。他要求國王派遣全副武裝的土兵守在田野上,白天守衛,一到傍晚就撤兵。於是被禁止的馬鈴薯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他們開始在晚上偷偷地把馬鈴薯挖去,種到自己的菜園裡。這正是巴蒙蒂埃所企求的。就這樣,馬鈴薯很快在法國傳播開了。

有的學者認爲,潘多拉現象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般而言,新異的對象、反常的現象、禁止的東西,等等,對人們都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引起他們追根究底的,從而產生與禁止行爲相反的現象。

二是禁止的資源與信息的有限作用。例如,某物品一被禁止出售後,在社會上就所存無幾,這種資源就立刻顯得珍貴,“物以稀爲貴”。因此,人們就會產生一種以擁有該物品爲榮爲貴的錯誤思想,再加上人們好奇心的驅使,因此,使更多的人捲入,從而使有限資源顯得更加寶貴,這樣就產生了潘多拉效應。信息也是如此,越被禁止傳播的,要保密的,越被人打探偷聽。這就是有限資源、有限信息的誘惑所在。

三是與一個人的自尊心有關。人都是有自尊需要的,並且力求得到滿足。許多行爲被硬性禁止後,人們會認爲這是侵犯了他個人的權利,是一種不尊重他、不相信他的行爲,因此,極易產生逆反行爲,潘多拉效應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四是社會心理的傳染作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消極心理,認爲禁止的、批判的、批評的東西是最好的廣告。這種消極的社會心理就會在社會中傳染開來。

說到底,潘多拉效應的實質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據傳,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爲了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他們的父親蘇洵不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而且煞費苦心地採用了“假禁”的手法:每當兒子們玩耍得不肯收場的時候,做父親的就故意躲在角落裡讀書,說是躲吧,他又時不時衝兒子們咳嗽幾聲以引起他們的注意,神色上還裝得慌慌張張的。兒子們一走過來,他就故意把書“藏起來”,還將自己誇張的動作讓兒子們看得真真切切。父親“偷偷摸摸”、“神秘兮兮”的舉動讓兒子們頗感好奇,他們猜想父親一定在瞞着他們閱讀什麼好書,那書肯定是不想讓他們看到的。滿懷追根究底的慾念,蘇氏兄弟乘父親不在家時,把父親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日復一日,讀書竟成了蘇軾和蘇轍的樂趣。再後來,他們終於成爲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被譽爲“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章回小說往往將故事的作爲每一章的結尾,刻意安排,製造懸念,且加上一句“預知後事如何(來人是誰),且聽下回分解。”這更加勾起讀者閱讀的;過去電視連續劇往往在劇情的關鍵處突然插播廣告,這一是提高廣告收視率;二是吊觀衆的胃口,不是停播不讓觀衆看下去,而是像釣魚一樣希望觀衆長時間追着看。

所以,知道了“潘多拉效應”存在的心理依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被動地受“潘多拉效應”的影響,還可以主動地運用“潘多拉效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避開“潘多拉效應”,如拒絕商家的“飢餓營銷法”的蠱惑,捂緊錢包,不爲所動,做一個“聰明”的人。

發揮優點是走向成功的金鑰匙

有個人講了自己的這樣一番感受:四年前,我剛回國時,首先想到要買一輛車。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後,我決定買一輛墨綠色的中型轎車。當時我的印象是,一般人都買白色或黑色的車,所以認爲自己的選擇很獨特,而且很有品位。正在爲自己能買到一輛與衆不同的車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不論是高速公路上,還是小巷子裡,甚至我住的大樓的停車場中,都能看到許多和我同型,而且是墨綠色的轎車。

我開始覺得奇怪,爲什麼大家突然間都開始買墨綠色的車呢?所以我就把我的觀察與同事們分享。有一位女同事正好懷孕,聽我講完後就說:“我倒是沒看見很多墨綠色的車。可是最近我發現,無論在哪裡都會看到孕婦。我記得上個星期天在逛百貨公司時,短短的兩個小時就看到6個孕婦,人口出生率最近是不是有提高呢?”我與其他同事異口同聲地說沒發現孕婦有增加的現象,她看到那麼多大概是很湊巧。後來,我有一次在國外聽演講,才瞭解到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視網膜效應”。

確實,令他們感到困惑的現象在心理學中就是“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加註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正如一個人所說:由於做了近10年的飼料,一走進農村,我就能夠很輕鬆地找到哪裡有雞場,哪裡有豬場,行駛在公路上,映入眼簾的到處都是飼料廣告,去年去西藏時,竟然在拉薩的大街上找到了飼料店,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內看到了某一廠家的飼料包裝袋!

在現實生活中,“視網膜效應”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爲產生很大的影響,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先生很久以前就提出一個論點,那就是每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80%是長處和優點,而20%左右是我們的缺點。當一個人只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而不知道發掘自己的優點時,“視網膜效應”就會促使這個人發現他身邊也有許多人擁有類似的缺點,進而使他的人際關係無法改善,生活也不會快樂。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常常罵別人很兇的仁兄,其實自己就是一位脾氣很壞的人?這就是“視網膜效應”的消極影響。

一個人要人緣好,要受人歡迎,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因爲在“視網膜效應”的作用下,一個看到自己優點的人,纔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當我們能發現自身的優點,肯定自己時,我們也會以包容積極的態度對待他人,就像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會覺得別人和自己一樣善良。這是視網膜效應的積極影響。也正如英國文學家薩克雷先生所言: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只有當我們笑着面對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才能笑着面對我們。包容自己的缺點、肯定自己的優點,以一種欣賞的眼光面對周圍的一切,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快樂!

視網膜效應不僅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對企業亦然。平時在運作我們的企業時,我們的經理人都在做什麼、關注什麼,哪個地方做得差,他們就到哪裡去;哪件事情做得不好,他們就去抓哪件事。經理人都在關注企業的缺點、關注企業的問題,關注員工的缺點、關注員工的問題,以便彌補企業的不足,淘汰掉有問題的員工。

成功學中有一句話:改變缺點不能導致成功,發揮優點纔可以導致成功。

所以,在企業的運作與經營過程中,經理人只有關注優秀的東西,並有效地支持他們,才能發揮優點的潛能,才容易獲得更大的成功。

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37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1)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3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3)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6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
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37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1)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3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3)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6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7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40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1)第44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2)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38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2)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