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第109章 請纓

軻比能是繼檀石槐之後,最有機會一統鮮卑諸部的人。

小部落出身,以作戰勇敢與執法公平、厚恩麾下而逆襲成爲部落大人的他,在權謀之上也很有建樹。

比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主動向魏國示好。

如魏武曹操時期,他主動納貢甚至出兵幫助平叛;曹丕代漢後他又主動把之前逃亡至自己屬地的500多戶代郡居民及1000多戶上谷居民送還漢地,且帶着牛馬與曹魏通商。

但這一切都是爲了一統鮮卑諸部的冀望。

屬地在代郡與上谷郡塞外的他,如若沒有交好魏國,那就無法保證在統領漠南鮮卑遠征漠北時,被魏國聯合其他部落佔了他的屬地。

是的,軻比能做到了先前檀石槐一統漠北的壯舉!

而待他回到了漠南之後,便開始顯露出要成爲草原雄主的野望。

繼匈奴之後,想成爲草原雄主有兩種途徑可選。

一者,是無冕之王。

通過頻繁的入侵漢地,以兵威逼迫中原王朝主動前來和親、約爲兄弟之邦。如此,這個首領將成爲無冕之王,所有繁衍生息在塞外的部落都願意臣服。

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就是選擇了這條路。

在魏武曹操崩殂後,他爲了想其他部落證明自己的能力,率先向魏國發難,頻頻跨越過燕山侵擾幽州邊郡。

只是他時運不濟。

此時的田豫剛剛被任命爲護烏桓校尉。

曾經是“白馬將軍”公孫瓚麾下的田豫,在抗擊胡虜入寇擾邊這種事上,永遠都是如赴仇讎。直接以五戰五勝的兵威,將素利的雄心壯志給打沒、逃回塞外老巢裡苟延殘喘。

另一,則是一統漠南與漠北,成爲名副其實的王者。

這是冒頓與檀石槐兩位單于曾經做到的事,也正是軻比能想做到的事。

所以,在軻比能一統漠北之後,爲東部鮮卑大人之首的素利、另一箇中部鮮卑大人步度根都成爲了他必須掃平的障礙。

事實上,他即將做到了。

早年代郡烏桓能臣氐背叛魏國,求鮮卑部落首領扶羅韓庇護,但扶羅韓引萬餘騎去迎接的時候,能臣氐見扶羅韓的部落法令寬舒,只怕得不到太大的幫助,便遣人聯繫軻比能。

軻比能得信,應邀將萬餘騎來。

原本,三家打算共同盟誓相互守望,但軻比能卻趁着會盟之際殺死了扶羅韓,併吞了他的部落,令其子泄歸泥統領。

扶羅韓乃是步度根的中兄。

是故,步度根與軻比能便有了仇恨,屢屢相互攻伐,然而步度根不管是將略還是實力都難以匹敵,打着打着部落就式微了,僅剩下了萬餘落(戶)。

哪怕是他以“疏不間親”的理由,成功策反了侄子泄歸泥帶着部落過來依附攻打殺父仇人,但仍無改難以匹敵軻比能的結果。

強則恣睢寇掠,弱則求內附。

這是塞外胡虜部落與中原王朝永恆的旋律。

步度根爲了不被軻比能殺死且併吞部落,便求援於雁門太守牽招,請求內附魏國,被允許在雁門及太原遊牧。雖然在後來,牽招還帶着他與泄歸泥遠征河套平原,在雲中郡擊敗過軻比能,但無改內附的他原本在塞外的屬地都落入軻比能手中了。

屬地核心的平城,還被軻比能當成了自己在漠南統治中心。

東部鮮卑大人素利也差不多。

他違反了鮮卑盟約賣戰馬給魏國後,遭到了軻比能的進攻。

在知道自己無法抵禦的情況下,他同樣向田豫求援,而田豫不計前嫌出兵相助爲他解了圍;反覆數年之後,部落逐漸式微的他終究還是步入了步度根的後塵,請求內附魏國。

類同的,田豫也帶着他深入軻比能的屬地襲擊,是爲馬城之戰。

此戰之中,因牽招及時引兵來援,將軻比能殺得大敗,戰死的屍首聯綿了二十餘里。

就連平城都奪回來了!

然而,魏國沒有辦法佔據這座可以進圖河套的城池。

雁門郡北部疆域早就失去了,且早就一統漠北與併吞了整個河套平原的軻比能,很輕易就能恢復元氣捲土重來。

想堅守這座城池,其結果不過是如當年劉邦的白登之圍罷了。

嗯,平城之東,就是白登山。

此戰過後素利率部內遷河北,依靠田豫和魏國的保護終老於漢地。

而敗北的軻比能,卻得以併吞了素利的屬地,成爲了中部、東部鮮卑唯一的部落大人。

但人們並沒有給他冠上單于的稱號。

如果步度根能有他這般功績與作爲,那單于之位就變得名副其實;而沒有檀石槐血脈加持的、小種出身的軻比能,仍還要繼續奮爭。

先前接受蜀國的邀請,驅兵穿過河套平原抵達隴右,就是出於這層原因。

如若當時他能與蜀國前後夾擊,將魏國雍涼各部給擊潰了,那麼蜀國將得到隴右,而他則是可以左右逢源——

魏國與蜀國乃是正統之爭的死生之敵,而誰能佔據關中則是關乎到孰能得到天下人心所向,是故雙方爲了自己的利益,都會對他這個第三方進行拉攏。諸如承認他是單于、主動和親與約爲兄弟之邦等等,這些都不難。

就是很可惜,那時候他纔剛剛引兵趕至,蜀國便罷兵歸去了。

令他空忙一場。

所以,他也唯有剩下了全線對魏國開戰這一條路可走。

唯有以武力逼迫魏國和親、開放邊郡互市,他才能證明自己就是可以給予所有漠南部落更好生活的那匹頭狼。

也只有這樣,奉行弱肉強食的部落們才願意擁立他爲草原雄主。

這也是他遣使者私通步度根的緣由。

草原之上,昨日拔刀相向、今日舉杯共飲是很尋常的事。

他提出了願意與步度根結親、以示永不背盟的和好基礎,同時以“疏不間親”的理由勸說彼此皆是草原之子,與中原王朝的人終究不是一路的;且步度根作爲檀石槐的孫子,怎麼能依仗漢人的鼻息呢?

對此,步度根被說服了。

倒不是想起了系出檀石槐之後的榮光,而是牽招已經病故了。

對於內附的胡虜部落而言,能保障自身利益的人是在郡邊將,而不是遠在中原腹地的魏國廟堂。若是相信廟堂的話,如南匈奴內附後被分裂成了五部,且單于一直被圈養在魏國國都改右賢王去卑監國,就是前車之鑑。

另一個緣由,則是步度根也知道了田豫將要來幷州。

田豫與牽招都是魏國北疆的良將,但他們二人在對待胡虜部落的觀念之上,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牽招對待胡虜部落是恩威並施。

只要胡虜部落不再侵擾邊塞並且臣服於魏國,那麼牽招就會保障這個部落身爲魏國附庸的所有利益。

但寒門出身且是幽州人的田豫,則是殺心很重。

他覺得胡虜慣來反覆無常、毫無信譽可言,絕不可令其坐大。魏國當扶弱抑強、分化離間,讓胡虜部落相互殘殺、一直保持着式微的狀態纔是雙方和善的基礎。

若是一個部落有了崛起的苗頭,不管是塞外的也好,已然成爲魏國附庸的也罷,都應該給予打擊,將危險扼殺於搖籃中。

步度根如今是很弱小,但不代表着他不想日後恢復強盛的實力。

所以,田豫來到了幷州,也意味着魏國將他部落未來崛起的希望給加上了一道枷鎖。

更莫說他是檀石槐之後。

以田豫的作風,定會對他嚴加防範。

甚至會處心積慮的坐等機會,將他變成魏國號令與分化塞外鮮卑部落的傀儡!

因爲在田豫的理念中,沒有威脅的鮮卑單于纔是好單于;一直勢弱而仰魏國鼻息、偶爾可予取予求的附庸才是好附庸。

故而,步度根覺得軻比能那句“疏不間親”很對。

且待幷州刺史畢軌葬送了數千兵馬後,他就更沒有選擇了——換成魏國其他邊將,或許只將這些死難將士的仇恨記在軻比能頭上,但若是田豫嘛.他可不會認爲步度根無辜!

只要有了機會,定會將此番仇恨給尋回來!

畢竟,哪個幽州邊郡男兒,對鮮卑不是積累了數代人的刻骨仇恨呢?

一番口乾舌燥的說罷。

夏侯和拿起案几上的酒盞潤了潤喉,才繼續說道。

“六兄,鮮卑之患,自前朝以來便兇熾,今彼雖不及昔日強盛,然我魏國亦需重兵防範蜀吳入寇,可謂彼此皆難以傾力一戰也。是故六兄若入宮請纓隨徵,在天子問策之際,切不可口出滅鮮卑之壯言,以免給予他人攻訐六兄言過其實的口實。且在畢刺史的前車之鑑當前,令陛下對不擅邊事之人心有芥蒂,六兄不曾往來過幷州,不若偶做一句‘欲隨田太守討不臣’之言,或會讓陛下心安,進而允了六兄隨徵之請。”

這點我當然知道!

在魏國沒有大一統之前,怎麼可能有國力再現衛霍之功!

又或者說,就算魏國實現大一統了,在沒有一段時間的修養生息恢復國力之前,擅自出塞遠征漠北,那不過是重蹈昔日漢靈帝時三路伐鮮卑的覆轍罷了。

“此事我曉得的,義權無需囑咐。”

輕輕頷首,夏侯惠莞爾而道,“陛下既然以田太守經營幷州,自是將以他爲主,我安敢妄言置喙邪?”

“那就好。”

聞言,夏侯和悄然鬆了口氣。

也不再言國事,且此時天色已晚城門早就落鎖宵禁了,便也宿在了小宅中,與夏侯惠談些家常瑣碎。

翌日,晌午過後。

估摸着天子曹叡東堂署政時間的夏侯惠,前來司馬門叩闕求見。

但他纔剛來到城門口,還未請值守甲士通傳的時候,一個早就恭候許久的小侍宦便小趨步來到跟前,躬身行禮而道,“陛下知夏侯將軍今日來覲見,故令我在此等候,還請將軍隨我入禁內。”

噫!

天子料定了我來?

看來,我汲汲營營於功績之心是朝野人盡皆知了~

略微訝然了下的夏侯惠,心中嘆了聲才含笑緩聲道,“好,有勞。”

一路無話,至崇華後殿。

去履,垂頭拱手小趨步而入,剛想大禮參拜,卻被位在上首的天子曹叡給搶了先,“哈,稚權至矣!莫多禮,且入座。”

言罷,且又拊掌對着下首在座的蔣濟戲言了句,“蔣卿,願賭服輸,今日出宮後莫忘了將玉石送來與朕。”

拿我是否入宮作賭約?

看來,天子今日的心情不錯。

不出意外的話,應是對伐軻比能之事已有計較吧了?

心中暗忖着,夏侯惠行大禮參拜後起身,在入座之前也不忘給對面的蔣濟行禮致意。

對此,蔣濟含笑頷首,然後拱手對天子而道,“陛下之明見,老臣自是不及。只是老臣貪鄙,捨不得玉石,故而欲與陛下再作賭約。老臣竊以爲,稚權此番叩闕,必是爲求隨徵鮮卑賊子而來。”

“哈哈哈~~”

聞言,天子曹叡縱聲大笑。

且還搖頭以手指着蔣濟佯怒指摘着,“蔣卿屬實貪鄙也!”

而落座在側的夏侯惠,看到嬉笑同樂的這一幕,當即就明瞭了曹叡與蔣濟的賭戲。

無非,是曹叡一時興起,以他今日是否來叩闕與蔣濟作賭,而蔣濟明知他會來,但也不拂天子之興,故意允之;然後再趁勢將賭注給討要回來。

以這種人情練達,令天子愈發開懷。

由此可見,蔣濟備受曹叡的恩寵信重,緣由可不止於自身的才學,更因爲是深諳奉君之道。

若日後我歸來洛陽任職了,也得多注意觀察下這些老臣的行舉。

就當夏侯惠正在心中自省着,笑罷了的天子曹叡便作言道,“稚權入宮,想必是知曉了幷州之事,卻是不知,稚權有何見策?”

“回陛下,惠並無見策。”

連忙直身作禮的夏侯惠,朗聲而道,“惠此番覲見,實如蔣護軍所料,爲求得以從徵鮮卑賊子而來。”言罷頓了頓,又想起夏侯和的囑咐,便緊着加了句,“先前陛下已有決策,以田太守經營幷州之事。惠不曾往來幷州,若能遂願從徵,自是依陛下之命行事、以田太守之見作策,不敢擅專與妄言也。”(本章完)

第28章 窮也第44章 花明第149章 肺腑否第265章 我知第152章 莫求財第246章 乃何人也108.第108章 鮮卑第147章 爭權99.第99章 蓋彌彰110.第110章 見策第284章 初春寒第193章 邙山宴3132.第132章 破襲第39章 弗改85.第85章 識趣第148章 歸宅第165章 鷙鳥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234章 噤聲第40章 新歲第169章 小成77.第77章 視爲人第145章 失勢116.第116章 非不願101.第101章 當變77.第77章 視爲人第221章 黃雀是也第251章 觖望112.第112章 潛鋒芒第265章 我知第217章 惠求教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12章 復哀之105.第105章 蜜餞第233章 默契70.第70章 詔來第269章 出鞘65.第65章 功來131.第131章 臨發第170章 失計否78.第78章 直率第286章 復甦53.第53章 染徵袍第40章 新歲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第158章 不自知第269章 出鞘第167章 同行125.第125章 負氣第149章 肺腑否第7章 入東堂第290章 授權77.第77章 視爲人第181章 京口督第182章 入甕第275章 好大兒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234章 噤聲49.第49章 逢時第176章 不武第189章 逞口舌第158章 不自知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195章 不取第287章 校事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52章 莫求財103.第103章 迎親第192章 邙山宴2第185章 死地第43章 士家第241章 誠意125.第125章 負氣第237章 變幻81.第81章 不可伐第134章 罷歸第267章 錄功第279章 幸與不幸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第134章 罷歸第276章 司空薨85.第85章 識趣第35章 門戶計2第186章 穿胸第184章 競速117.第117章 來見99.第99章 蓋彌彰第159章 鴻鵠志第201章 唯勇氣也第184章 競速123.第123章 緣由第211章 自作死第230章 風起青萍末95.第95章 左伯紙第187章 無裨72.第72章 誘惑第189章 逞口舌第161章 分營第171章 留下第2章 入闕
第28章 窮也第44章 花明第149章 肺腑否第265章 我知第152章 莫求財第246章 乃何人也108.第108章 鮮卑第147章 爭權99.第99章 蓋彌彰110.第110章 見策第284章 初春寒第193章 邙山宴3132.第132章 破襲第39章 弗改85.第85章 識趣第148章 歸宅第165章 鷙鳥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234章 噤聲第40章 新歲第169章 小成77.第77章 視爲人第145章 失勢116.第116章 非不願101.第101章 當變77.第77章 視爲人第221章 黃雀是也第251章 觖望112.第112章 潛鋒芒第265章 我知第217章 惠求教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12章 復哀之105.第105章 蜜餞第233章 默契70.第70章 詔來第269章 出鞘65.第65章 功來131.第131章 臨發第170章 失計否78.第78章 直率第286章 復甦53.第53章 染徵袍第40章 新歲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第158章 不自知第269章 出鞘第167章 同行125.第125章 負氣第149章 肺腑否第7章 入東堂第290章 授權77.第77章 視爲人第181章 京口督第182章 入甕第275章 好大兒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234章 噤聲49.第49章 逢時第176章 不武第189章 逞口舌第158章 不自知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195章 不取第287章 校事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52章 莫求財103.第103章 迎親第192章 邙山宴2第185章 死地第43章 士家第241章 誠意125.第125章 負氣第237章 變幻81.第81章 不可伐第134章 罷歸第267章 錄功第279章 幸與不幸第291章 洛陽典農部第134章 罷歸第276章 司空薨85.第85章 識趣第35章 門戶計2第186章 穿胸第184章 競速117.第117章 來見99.第99章 蓋彌彰第159章 鴻鵠志第201章 唯勇氣也第184章 競速123.第123章 緣由第211章 自作死第230章 風起青萍末95.第95章 左伯紙第187章 無裨72.第72章 誘惑第189章 逞口舌第161章 分營第171章 留下第2章 入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