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何懼之

第38章 何懼之

宮禁,天淵池外。

隨着諸多擡着輦轎的衛士步伐愈來愈近,坐在之上的大將軍曹真也看到了,已然避讓在側且垂首行禮的夏侯惠。

只不過,在輦轎經過之時,他並沒有作聲讓其隨入天淵池。

他當然能猜測得到,爲何夏侯惠選擇在外面恭候而不是直接進入天淵池。

既然如此,那就讓他繼續候着吧。

待一會兒天子御駕到了,他自然就隨進來了,沒必要爲難。

是的,雖然夏侯惠上疏反駁了伐蜀方略,但曹真心中並沒有對他有芥蒂。

相反,還頗爲賞識。

緣由不止於夏侯惠的上疏之中,所言所舉皆屬事實、乃是對事不對人,更因爲曹真是經歷過武帝曹操時期的人。

早年武帝曹操創業之時,諸夏侯諸曹鹹相用命,登鋒履刃不念死生,南征北戰不辭艱辛,唯恐功績落他人之後。

而如今的宗室與譙沛元勳呢?

生來富貴的他們,已然沒有了父輩的果敢豪烈之氣魄、不苟私利但求爲社稷裨益的忠直奮發了!

這一點,夏侯惠就做得很好。

明知道反駁伐蜀方略,會給自己帶來後果,但他仍舊如此作了~

且不論上疏對錯與否,僅是敢於諫言這點之上,便是實屬難得、也是勝卻其他宗室與元勳之後了!

這也是促成他想見一見夏侯惠的緣由。

不然,以他的身份地位,區區一個散騎侍郎的上疏反駁,還能令他側目或者左右伐蜀方略不成?

少時,天子御駕至。

早就從侍宦口中得悉夏侯惠不肯進入天淵池的他,並沒有讓車駕停留,只是在經過的時候招了招手,緩聲說了句,“稚權,且隨來。”

“唯。”

躬身應了聲,夏侯惠連忙跟上。

待進入了天淵池,才發現宮禁之中竟還有如此清靜曠遠之地。

遠遠地望去,湖水被天空映得碧藍,湖畔邊上積雪淡淡,薄薄一層細冰猶如朵朵嫩白的小花隨風盪漾。

整個湖面白煙嫋嫋升起,猶如一面蒙了塵的鏡子,數不盡的黃鵠、白琵鷺、秋沙鴨、黑鸛、鸕鶿等越冬的候鳥盪漾在其中,或展翅互追逐,或兩兩交頸親暱,或隨着漣漪搖曳,靈動且閒逸,給天地盡皓的殘冬添了不少生機和魅力。

天子曹叡與曹真選定的坐談場合,是一個沿着線橋深入湖中的小亭子。

憑欄處氤氳瀰漫,偶爾還有幾隻不害生的黃鵠或黑鸛優哉遊哉掠過,恰是令人再起溫酒賞雪的閒情雅緻。

而早來的曹真,如今倚在亭柱上,就目怔怔看着湖面鳥雀的悠然,連天子步履緩緩到了都沒有察覺,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大將軍何所思?”

對此,天子也沒有惱意,而是很親切的發問。

且見回過神來的曹真想起身行禮時,他還快步向前虛手按在其肩膀上示意繼續安坐,“此間無外人,且不過閒談耳,大將軍不必多禮。”

的確,湖中小亭內僅有他們三人。

其餘甲士與仕宦,皆被天子留在湖畔線橋端那邊了。

夏侯惠則是沒有入坐,很自覺的立在了陶爐溫酒處,執起酒勺給二人斟酒。

沒辦法,誰讓他官職低微且年歲最小呢?

況且,在君君臣臣且尊長敬老的時風裡,他來給這兩位魏國最有權勢的人斟酒,也不算是折辱。又或者說,如此好事旁人還求之不得呢!

而天子入座後也沒有理會夏侯惠,只是一味的與曹真敘些日常瑣碎之事。

一直待到酒過三巡,他才抓起案几上的乾果,轉去餵食偶爾游過來的鳥雀,將話語主導權讓給了曹真。

但曹真沒有當即開口。

而是又側頭去看了那些優哉遊哉的鳥雀,好一會兒才低聲喚了聲,“稚權。”

“惠在。”

早就好整以暇的夏侯惠,當即朗聲而應。

“陛下謂我,稱你胸中才學頗優,然我有一事不解。”

久居上位的曹真,直盯盯的看着夏侯惠,雖面無表情但卻不怒而威,輕聲問道,“自逆蜀興兵入寇雍涼以來,你兄夏侯仲權便不止一次作書於我,慨然請戰,甘願引本部爲前驅,誓死報效國恩。同爲本根生,而你爲何言我魏國不宜伐蜀邪?”

唉,果然。

甫一開口,便是指摘我不孝了。

聞言,夏侯惠不由在心中嘆息了聲。

想想也對。

他父兄夏侯淵、夏侯榮皆死難於漢中郡,曹真將欲伐蜀,往大了說是爲國盡忠,往小了說則是爲夏侯淵復仇。依着常理,身爲人子的夏侯惠理應喜不自勝、慨然請命隨徵才對,怎麼能出言反駁呢?

這不就是不孝嘛~

“回大將軍,非惠無有爲父兄雪恨之念。”

早就有心理準備的夏侯惠,不假思索便做聲,“巴蜀有山川之險固,不管彼出蜀入寇或我魏國伐之,皆受困於糧秣轉運與行軍之苦。不管敵我,孰興兵挑起戰端,皆乃未戰而先敗三分矣!而逆蜀自太和二年伊始便頻繁入寇,兩歲竟三次興兵!逆蜀一州之地、地小民寡,必難堪征伐之苦也!曠日彌久,必內亂自生也!故而,惠上疏言今時不宜伐蜀,乃是縱容逆蜀頻繁興兵,待彼窮兵黷武、積貧積弱,可令我魏國可一戰而定之機也。”

言至此,他頓了頓,語氣轉爲激昂。

“大將軍,惠無有一日忘卻父兄之仇!亦汲汲冀望着有朝一日能爲國舞刀矛,隨軍伐蜀奪回漢中,上報世受國家累恩,下爲家門雪恥,以告慰父兄在天之靈也!”

“善。”

聽罷,曹真拊掌讚了聲。

眼神也隨之變得柔和了起來,“先公而後私,不以家門私計而偏頗社稷大計,稚權可當此謂也。”

就是贊罷了,他又加了句,“稚權所言巴蜀有山川之險固,出蜀難入蜀亦難,對於我魏國而言,倒無需忌憚。今天下三分,而我魏國獨佔其二,國力民力遠勝於逆蜀,足以抵消行軍與糧秣轉運之難。無非,多徵發些黎庶青壯罷了,尚不致於稚權‘未戰而先敗三分’之言。如此,稚權猶言不可伐否?”

我當然是仍堅持不可伐了!

夏侯惠昂頭,正想繼續道出自己的想法,卻是被曹真給搶了先。

“稚權莫要拿我魏國連年征伐不休作理由。”

曹真擡手止住夏侯惠的將欲發言,緩緩而道,“我魏國自武帝興屯田以來,各州郡皆有糧秣儲備,今並無有徵戰糧秣難繼之憂也。而刀兵頻繁以令黎庶百姓苦之.天下不平,黎庶何以安邪?今正當奮起興兵,討平不臣,方可令黎庶得以休養生息也!”

呃,好吧。

當今之世,於肉食者的眼裡,所謂的黎庶不過是盛世的牛羊、亂世的炮灰,沒有資格申述什麼苦不苦的。

夏侯惠張了張嘴,最終還是報以沉默。

而曹真的話語還沒有說完。

他先是舉起酒盞,慢飲一口潤了潤喉後,才昂揚做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此乃舊日廟堂臣僚所言,雖有失偏頗,然劉備自兵敗夷陵之後,逆蜀尚有何懼之!”

原來如此~

我竟是忘卻了一點!

天子曹叡也好,大將軍曹真也罷,都沒有和我一樣有“未卜先知”啊~

是的!

在這一刻,夏侯惠終於知道了,天子曹叡與曹真執意伐蜀的底氣所在——乃是覺得蜀相諸葛亮無有武略、蜀兵戰力無法與魏國精銳對抗!

爲何有這樣的心思嘛~

細數蜀國三次興兵犯境的戰事,便可以知道了。

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可謂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以趙雲引兵出褒斜谷入關中作爲掩護,騙過魏國廟堂以及在雍涼各部都沒有反應過來之前,迅速出現在了天水郡之內,令天水、南安與安定三郡皆叛魏響應!

可謂佔盡了先機!

然而,結果呢?

竟以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爲將扼守街亭,被張頜一舉擊破,也葬送了大好局面、無奈退兵歸去了!

這便讓魏國君臣對蜀相諸葛亮有了一個印象:識人不明!

第二次興兵犯境,乃是取道大散關攻打陳倉城。

那時,魏國剛剛歷經石亭之戰、被江東重創,廟堂在不得已之下抽調不少兵馬趕赴淮南東線,也算是趁虛而入了。

但戰果呢?

數萬大軍圍攻了陳倉城一個月,卻始終無法攻破僅有千餘士卒扼守的郝昭,且在天子令張頜馳援趕到之前,便受困糧秣不繼而罷兵歸去了。哪怕在退兵之際,還設伏斬殺了魏將王雙,但魏國君臣仍以爲蜀國將士戰力不堪、力有不逮也!

無他,王雙早年還被賊吳生擒過呢!

犯了歸師勿遏的行伍大忌,被斬殺了又有什麼奇怪的。

而待到蜀國第三次興兵犯境,雖然奪下了武都與陰平二郡,但武都郡的黎庶、陰平郡的不少氐人部落,早在魏武曹操時期就被徙走啦!魏國將武都郡當作魏蜀邊界的緩衝地帶,只是設了些斥候,根本沒有安排成建制的兵馬戍守。

不然,在蜀國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也不會如此順利了。

且在這次戰事中,魏蜀二國並沒有短兵相接。

蜀將陳式在奪武都、陰平二郡之時,雍州刺史郭淮是打算督隴右郡兵救援的,但蜀相諸葛亮引兵進入祁山下方的建威駐紮打援,讓兵力寡少的郭淮不敢南下。

故而,哪怕失去了兩個郡,但魏國君臣同樣不會覺得,蜀相諸葛亮有治兵之能、蜀兵有不當之銳。

畢竟,有戰績可循嘛~

至於蜀相諸葛亮有平南中叛亂的功績.

在魏國君臣眼裡,不過是討平愚昧的蠻夷部落叛亂罷了,何足道哉!

如魏國北疆的鮮卑、烏桓、西北羌胡部落等叛亂,哪一次不是一出兵即討平!

討胡虜蠻夷之功,有什麼值得稱讚的。

又不是類如前朝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爲國拓疆域數千裡之功!

也就是說,在天子曹叡與曹真以及諸多鼓譟伐蜀的臣僚心中,已然將數萬精銳葬送在夷陵之戰的蜀國,不足爲懼!彼蜀相諸葛亮雖有經國之略,然卻無有督帥之才,不足掛齒!

是啊~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上就是這樣子的。

於曹真伐蜀失敗之前,魏國皆以爲有山川險固的巴蜀是可以被攻破的!

於司馬懿在滷城之戰中貢獻“甲首三千”之前,洛陽中軍與雍涼各部將士皆以爲,蜀國將士是無法匹敵魏國精銳的!

故而,在天子曹叡與曹真的心中,伐蜀勢在必行。

已然佔據天下七分的泱泱魏國,豈能容僅有益州之地的、在夷陵之戰中被賊吳重創的蜀國反覆犯境挑釁?

尤其是蜀國還以前朝正統自居,與魏國爭天命。

魏國若不興兵伐之,何以揚國威!

何以證明代漢乃天命所歸!

何以安人心!

心中有了明悟的夏侯惠,久久不做聲。

畢竟,他總不能說自己反駁的理由,是知道歷史軌跡如何發展的吧?

(本章完)

第38章 何懼之第25章 爾敢53.第53章 染徵袍129.第129章 改道第30章 失東隅47.第47章 威逼第168章 安下46.第46章 安分第166章 歸淮南第245章 他日罷第152章 莫求財第28章 窮也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68章 安下第222章 就職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35章 門戶計252.第52章 狼狽第11章 各有思80.第80章 臨風79.第79章 主次第42章 遂願101.第101章 當變101.第101章 當變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19章 鎮護方岳97.第97章 自擇之第12章 復哀之59.第59章 難改127.第127章 衝突50.第50章 順遂第210章 分權第19章 將伐50.第50章 順遂第189章 逞口舌61.第61章 加官52.第52章 狼狽第188章 無遺恨95.第95章 左伯紙125.第125章 負氣61.第61章 加官第22章 殊矣第18章 恨晚第216章 位高權重第43章 士家110.第110章 見策57.第57章 以何戰第2章 入闕第190章 可堪否第17章 初見第178章 不識第33章 逐出第148章 歸宅第43章 士家第135章 招攬118.第118章 願往否99.第99章 蓋彌彰第171章 留下第154章 似懂了第194章 不歸60.第60章 不覆轍第152章 莫求財第239章 此事易也第222章 就職124.第124章 惱意110.第110章 見策第2章 入闕58.第58章 恨遲也86.第86章 難彰功第138章 不語第242章 有三敗第6章 求教第22章 殊矣第26章 可作誓第196章 瞞天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2章 入闕106.第106章 恩出上123.第123章 緣由第31章 收桑榆110.第110章 見策第212章 隨你罷121.第121章 算計第41章 當黜之第31章 收桑榆87.第87章 質問第193章 邙山宴3第236章 敏銳第15章 如卿言79.第79章 主次第239章 此事易也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238章 必不恣意109.第109章 請纓第210章 分權78.第78章 直率第200章 利令智昏2123.第123章 緣由第29章 居不易第172章 沒得選
第38章 何懼之第25章 爾敢53.第53章 染徵袍129.第129章 改道第30章 失東隅47.第47章 威逼第168章 安下46.第46章 安分第166章 歸淮南第245章 他日罷第152章 莫求財第28章 窮也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68章 安下第222章 就職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35章 門戶計252.第52章 狼狽第11章 各有思80.第80章 臨風79.第79章 主次第42章 遂願101.第101章 當變101.第101章 當變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19章 鎮護方岳97.第97章 自擇之第12章 復哀之59.第59章 難改127.第127章 衝突50.第50章 順遂第210章 分權第19章 將伐50.第50章 順遂第189章 逞口舌61.第61章 加官52.第52章 狼狽第188章 無遺恨95.第95章 左伯紙125.第125章 負氣61.第61章 加官第22章 殊矣第18章 恨晚第216章 位高權重第43章 士家110.第110章 見策57.第57章 以何戰第2章 入闕第190章 可堪否第17章 初見第178章 不識第33章 逐出第148章 歸宅第43章 士家第135章 招攬118.第118章 願往否99.第99章 蓋彌彰第171章 留下第154章 似懂了第194章 不歸60.第60章 不覆轍第152章 莫求財第239章 此事易也第222章 就職124.第124章 惱意110.第110章 見策第2章 入闕58.第58章 恨遲也86.第86章 難彰功第138章 不語第242章 有三敗第6章 求教第22章 殊矣第26章 可作誓第196章 瞞天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2章 入闕106.第106章 恩出上123.第123章 緣由第31章 收桑榆110.第110章 見策第212章 隨你罷121.第121章 算計第41章 當黜之第31章 收桑榆87.第87章 質問第193章 邙山宴3第236章 敏銳第15章 如卿言79.第79章 主次第239章 此事易也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238章 必不恣意109.第109章 請纓第210章 分權78.第78章 直率第200章 利令智昏2123.第123章 緣由第29章 居不易第172章 沒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