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當黜之

第41章 當黜之

必須通一經,且通過博士課試後,才能外放牧民或者留任繼用,而若不通經書、僅有虛名無有實幹者被罷黜。

對於新詔布的“課試法”,朝野反應皆不同。

如廟堂袞袞諸公皆瞭然於胸,此是天子曹叡惡了京師之內權貴子弟結伴交遊、相互邀名的風氣,故而針對性的做出人事任用調整——若想爲朝廷取之,單憑相互邀名無益!

至於,天子爲何沒有強硬呵斥,而是採取瞭如此溫和的手段嘛~

此些權貴子弟牽扯麪屬實太廣了。

如魏武養子何晏、譙沛元勳之後夏侯玄,當今天子潛邸之臣畢軌,尚有如司馬懿、劉放、孫資以及衛臻等社稷重臣的後輩皆參與其中。

在伐蜀諸事正在籌備之中,曹叡不想引發朝堂動盪。

且他覺得自己的心意已然表現得很明顯,足以讓那些權貴子弟領悟、自行收斂言行舉止了。

的確是很明顯。

在頒佈詔令後,他不僅將潛邸之臣中黃門畢軌外放爲幷州刺史,並將背景很淺或資歷不深的諸葛誕、鄧颺等人以不務實之罪罷了官職,殺雞儆猴。

故而一時之間,京師的清談之風驟然被遏制。

至於會不會死灰復燃.

那是絕對的!

因爲這種模仿前朝末年士人清流派作風,聚衆交遊、品評人物、清談名理的行爲,本質上是皇權與士族的衝突對抗。前朝歷經了兩次“黨錮之禍”,都沒有徹底解決衝突,自然不是曹叡一個殺雞儆猴的手段就能遏制的。

不過,夏侯惠對此倒不關心。

質變源於量變,受時代與生產力的侷限性,有些事情總得有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他就算有心更改,也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

真正讓他關心的是,源於“課試法”的詔布有兩個人上疏了。

一是杜恕。

重新被闢爲中郎、遣去協助護軍將軍蔣濟操持天子門生選拔的他,覺得受“課試法”的影響,官吏們會注重自身的修養,而不能盡力發揮治理地方的才能,如此,朝廷即便得到了有才的人也沒有多大用。

這點,天子曹叡直接忽略了。

但杜恕在上疏中提及的第二點,則是被採納了。

因爲他覺得,能通一經、經過博士課試後才能任官職與“天子恩科”的選才有衝突。

天子恩科是選拔單家子、有才幹的微末之人。

但通經且能通過課試的人,怎麼可能家世微末呢?

讀書可是個費錢的事。

僅是從啓蒙識字到粗通文墨就要花費不少資財了,更莫說需要飽學之士指點、有機會揣摩先賢對經義註釋的通經了!最重要的是,秦漢時期就有很多例子證明,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人並非就是能治理地方的幹吏啊~

天子曹叡覺得頗有道理。

便尋了個空閒,召夏侯惠來詢問。

課試法也是不能半途而廢的,天子恩科是他提出來的,現在怎麼化解衝突呢?

夏侯惠覺得很憋屈。

明明,曹叡都將他的諫言給改得面目全非,結果還要自己來負責,這真是.

但憋屈歸憋屈,天子有詢還是要作答的。

他想了想,便建議曹叡特許“天子恩科”選拔出來的人,可以不受通一經的限制,但必須精通律法才能放官。

算是對“國無酷吏”的補充罷。

這種戳中曹叡想培養爪牙心思的建議,也讓曹叡不吝讚賞了幾句。

但很快,在吳質上疏後,他就讓曹叡的心情很不愉快了。

卻說,吳質自從被召回洛陽任職侍中後,頗得天子曹叡心意,常被召伴駕左右,且不時以事諮詢。就在曹叡爲伐蜀作綢繆,讓有司擬詔升遷曹真與司馬懿官職的時候,還順勢讓問了吳質一嘴當今魏國的安危大計。

吳質不知道是爲了巴結位極人臣的司馬懿,還是趁機打壓日暮西山的潁川士人,竟上疏聲稱司馬懿忠貞機智,乃是社稷之臣;而司空陳羣則是平庸之輩,尸位素餐,處重任而不親事,並非國相之才。

對此,曹叡竟是採納了。

在第二日聽朝時公佈吳質的上疏,詔責陳羣在其位不謀其政,無有實幹。

也讓伴駕聽聞朝政的夏侯惠,當即挺身出列,慨然作言,聲如疾雷,“陛下,臣惠竊以爲,黜吳侍中,社稷乃安!”

一語出,滿朝公卿皆愕。

緣由無他。

乃是夏侯惠逾制了。

一來,作爲散騎侍郎,夏侯惠只有規勸天子得失的職權,並沒有在天子聽朝時置喙朝政的權力。

另一,則是如今魏國的侍中皆甄選老臣擔任。

不管是從資歷、地位與緊要性等方面,侍中的擢拔與罷黜,皆不是區區一個散騎侍郎所能置喙的!

是故,朝堂在片刻的沉默後,許多人都出列,紛紛彈劾夏侯惠折辱大臣、咆哮朝堂、君前失儀以及逾朝廷法度等罪名。

還有個別議郎翻了舊賬。

以昔日吳質回絕兩家聯姻,作“吾家之女非夏侯稚權之流可覬覦”之言爲由,給夏侯惠按了個挾私報復的罪名。

之所以羣憤洶洶,自是因爲夏侯惠早就不被諸公百官所喜了。

而高據在上的天子曹叡,臉色也有些陰沉。

姑且不論夏侯惠所言對錯與否,他纔剛詔責陳羣呢,夏侯惠就站出來指摘吳質了,這不是也將他一併指摘了嘛~

就算你性情剛直,但也不能當着滿朝公卿皆在的時候,如此魯莽啊!

就在羣臣彈劾的聲音中,曹叡在那麼一瞬間,還真有讓甲士將夏侯惠拿下,交付給廷尉治罪的衝動。

不過,他到底是不負有容人直諫之讚的。

呼.

悄然深呼出了一口氣,曹叡緩緩將藏在銅臺案之下的拳頭舒開了,擡手製止羣臣的彈劾,注目着伏拜在殿的夏侯惠,面無表情的發問,“夏侯侍郎此言何解?”

“回陛下,臣惠以爲,吳侍中之上疏有擾亂綱常、流毒社稷之罪!”

聞問,夏侯惠先是一個稽首,再直起身口若懸河。

“陳公乃社稷重臣,武帝以治世之才而不吝擢拔,先帝在東宮時亦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且遺詔輔政。今吳侍中言陳公才能平庸、在位不謀政、無有國相之才,此非指摘武帝、先帝無有識人之明邪?此一罪也!”

“夫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明主在上,各盡其用、人盡其才。誠如吳侍中所言,司馬公忠亮爲公、是爲社稷之臣,然而何以出鄙夷陳公之言邪?陳公竭忠盡職,於我魏國有制定法度、定製社稷掄才大計、有諫勸武帝文帝任賢用能之事;且任朝中重職數十年,未嘗言人非,以身作則推行德化靖安社稷;鯁直清嚴、不屑爲招權納賄、驕奢柔諂猥鄙之行,肅廟堂風化之功,此乃至德純粹者也!吳侍中無視陳公之功而構陷詆譭,此二罪也!”

“三罪者,乃吳侍中本爲武帝召才之選,先帝愛其才而屢番擢拔,委以重任;陛下更選爲侍中、視爲輔弼大臣,恩隆如再造,彼當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庶竭駑鈍以報社稷!而今,陛下以社稷安危大計諮之,彼竟不進外討蜀吳不臣、內靖黎庶安業之言,竟搬弄口舌、妄評三公,挑廟堂公卿褒貶不義。此風若長,廟堂諸公百官何自處哉!社稷何以安邪!”

“臣惠位卑人微,無有置喙吳侍中之權。然忠義填膺,不敢目睹邪風長於廟堂而自安,故斗膽逾制諫之,待罪候死,唯陛下聖裁!”

一番慷慨作言罷,夏侯惠再次俯首,恭候天子曹叡作裁決。

但曹叡許久都不做聲,而是自顧耷眼作思。

自幼便有聰穎之名,且曾私下與夏侯惠數番討論過士族坐大危機、以及宗室大將難以爲繼的他,已經從夏侯惠的言辭之中,聽出背後的意思了。

是的,他後知後覺的發現了,詔責陳羣將爲社稷帶來的弊端——

那就是已然督鎮一方的司馬懿,不能再迎來“舉朝之望”!

文帝曹丕給他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曹休已然作古,曹真鎮守雍涼、司馬懿出鎮荊襄,而陳羣則在朝爲三公錄尚書事。

可以說,此時魏國宗室大將已然難以爲繼了,但士族源於地域、經歷等方面的干係,並沒有一位衆望所歸的首領。

如若一定要選出一位德高望重者,那便是太傅鍾繇。

但如今的鐘繇已經年逾八十、常年疾病不斷,應是時日無多了。

故而,他若是依着吳質上疏之言,詔責即將代替鍾繇成爲潁川士人首領的陳羣無有國相之才,而嘉獎司馬懿乃社稷重臣,也會讓其他朝臣爭相向司馬懿靠攏,慢慢將司馬懿變成“舉朝之望”!

一個掌控兵馬的都督,成爲舉朝之望.

這是任何君主都不允許的事情。

雖然曹叡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司馬懿的忠誠,但爲何要親手促成此事呢?

況且司馬懿若是到了那個地步,他自身也不會心安啊~

只不過,瞭然了其中輕重的曹叡,此時也有點騎虎難下:他纔剛剛詔責陳羣呢,馬上就出爾反爾了,對君主威儀而言好像也不好啊

(本章完)

第223章 觀兵第190章 可堪否第145章 失勢第233章 默契第148章 歸宅第232章 入營第203章 好甜第2章 入闕121.第121章 算計第136章 離析第238章 必不恣意第8章 面君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193章 邙山宴3第224章 不公第152章 莫求財105.第105章 蜜餞第189章 逞口舌第23章 卿之志第243章 先聲而後討第136章 離析第32章 上疏第212章 隨你罷第43章 士家第211章 自作死第191章 邙山宴1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134章 罷歸第242章 有三敗第222章 就職第183章 或有詐104.第104章 結髮第37章 私召129.第129章 改道132.第132章 破襲第142章 全赴第204章 舍與不捨59.第59章 難改第18章 恨晚第169章 小成第20章 可志同第203章 好甜第27章 動怒97.第97章 自擇之111.第111章 首肯第177章 百騎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134章 罷歸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6章 困頓第154章 似懂了第24章 人事77.第77章 視爲人第168章 安下第162章 饗將士第190章 可堪否第36章 社稷計49.第49章 逢時第177章 百騎54.第54章 匹夫第173章 示警119.第119章 不爭52.第52章 狼狽115.第115章 私心第219章 鎮護方岳103.第103章 迎親第194章 不歸第39章 弗改45.第45章 無心第229章 圖什麼啊47.第47章 威逼第155章 與宴第159章 鴻鵠志第205章 將離第219章 鎮護方岳96.第96章 小婢女第241章 誠意第219章 鎮護方岳56.第56章 猶可否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136章 離析第9章 殊榮第201章 唯勇氣也52.第52章 狼狽第206章 夜話第215章 稚權何如47.第47章 威逼57.第57章 以何戰113.第113章 後手第26章 可作誓第203章 好甜第197章 時不我與119.第119章 不爭99.第99章 蓋彌彰第28章 窮也第155章 與宴84.第84章 臨發第149章 肺腑否64.第64章 後事
第223章 觀兵第190章 可堪否第145章 失勢第233章 默契第148章 歸宅第232章 入營第203章 好甜第2章 入闕121.第121章 算計第136章 離析第238章 必不恣意第8章 面君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193章 邙山宴3第224章 不公第152章 莫求財105.第105章 蜜餞第189章 逞口舌第23章 卿之志第243章 先聲而後討第136章 離析第32章 上疏第212章 隨你罷第43章 士家第211章 自作死第191章 邙山宴1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134章 罷歸第242章 有三敗第222章 就職第183章 或有詐104.第104章 結髮第37章 私召129.第129章 改道132.第132章 破襲第142章 全赴第204章 舍與不捨59.第59章 難改第18章 恨晚第169章 小成第20章 可志同第203章 好甜第27章 動怒97.第97章 自擇之111.第111章 首肯第177章 百騎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134章 罷歸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6章 困頓第154章 似懂了第24章 人事77.第77章 視爲人第168章 安下第162章 饗將士第190章 可堪否第36章 社稷計49.第49章 逢時第177章 百騎54.第54章 匹夫第173章 示警119.第119章 不爭52.第52章 狼狽115.第115章 私心第219章 鎮護方岳103.第103章 迎親第194章 不歸第39章 弗改45.第45章 無心第229章 圖什麼啊47.第47章 威逼第155章 與宴第159章 鴻鵠志第205章 將離第219章 鎮護方岳96.第96章 小婢女第241章 誠意第219章 鎮護方岳56.第56章 猶可否第246章 乃何人也第136章 離析第9章 殊榮第201章 唯勇氣也52.第52章 狼狽第206章 夜話第215章 稚權何如47.第47章 威逼57.第57章 以何戰113.第113章 後手第26章 可作誓第203章 好甜第197章 時不我與119.第119章 不爭99.第99章 蓋彌彰第28章 窮也第155章 與宴84.第84章 臨發第149章 肺腑否64.第64章 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