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節 教育

劉徹接到太原傳來的報告時,也樂了。

“飛狐軍的胸甲列隊,居然嚇瘋了匈奴使者?”這個消息,讓他頗爲自得。

畢竟,這種證明中國強盛的素材,實在太難找了。

即使是如今,也是非常罕見的。

正琢磨着是不是要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將這個可憐的使者送回匈奴。

免得未來,匈奴人說漢室欺凌弱小,以至於連一個被嚇瘋的使者都想扣留。

這傳揚出去,有些不好。

就在這時,被劉徹冊封爲歸義單于,位在諸侯王之上的夏義,卻立刻上了一道奏疏給劉徹,說什麼那個匈奴使者是裝瘋。

理由是他是呼衍哲哥,匈奴僞單于軍臣的心腹親信左大將呼衍當屠的弟弟。

劉徹想了想,感覺夏義說的有道理。

畢竟,早在數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諸夏的貴族就已經學會裝瘋賣傻。

甚至史書上還有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亡強敵吳國的典故。

而在這之後,爲了躲避政敵或者仇敵的追殺和雕難。

英雄豪傑們,百般花活都玩出來了。

區區裝瘋算什麼?

匈奴人雖然落後,但,應該不蠢。

特別是匈奴的高層貴族,以劉徹來看,很少有真正的蠢貨。

既然是如此。

那麼,這個匈奴使者是不是真的瘋了?就很值得商榷了。

那這個匈奴使者就絕對不能放回去了!

萬一他是裝瘋呢?

這豈非是讓劉徹變成了吳王夫差、龐涓那樣的笑話?

這對於一個君王來說,簡直是無法饒恕的污點!

所以,也就不管這使者究竟是真瘋還是假瘋,先關起來看看再說。

雖然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諸夏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與君王個人的尊嚴比起來,就不值一提了。

對皇帝來說,在類似的問題上的態度,永遠都是相同的——寧肯錯殺三千,也不能放走一個!

於是,劉徹立刻就派出了兩位御醫,前去診治。

……………

第二天,一支規模龐大的車隊,從灞橋緩緩駛入長安城。

一位位矯健的騎士,簇擁着他們的國君,朝着未央宮的方向駛去。

長安百姓紛紛探頭,觀望着這支氣勢不凡的車隊。

“中山王入覲了!”許多人都悄悄的相互議論起來。

一位諸侯王,在這樣的時間點,來到長安,入覲天子,還搞出這麼大聲勢。

這裡面肯定有文章,八卦黨們立刻全體出動。

街頭巷尾的*,也馬上召開了各種會議。

實在是,中山王入覲這個事情,本身就透着很多不尋常。

因爲,漢家有制度:諸侯王朝長安,冬春曰朝,夏秋曰請。

朝,是每一個諸侯王都必須遵循的義務。

這也是劉邦當年設下的祖宗制度,無論是誰,都必須要遵守三年一朝天子的制度!

譬如,當年,吳楚叛亂,楚王劉戊,就是因爲到了時間,必須來長安朝覲天子,從而被長安君臣忽悠,最終死於劉濞刺客之手。

而劉濞,則是整個漢室歷史上迄今爲止,第一個獲得免朝特權的諸侯王,相信也會是最後一個。

而劉濞能有這個特權,是用他的愛子,那個被劉徹老爹一棋盤砸死在長安街頭的可憐人的性命換來的。

至於請,就沒有朝覲這樣嚴格了。

秋請不是諸侯王貴族必須遵循的制度。

秋請可以請人代請。

史書上,就有着無數記錄,證明了這個事實。

但一般來說,諸侯王朝覲,不是十月,就是八月。

很少有正月來朝,更很少出現類似中山王如今這樣大張旗鼓的來朝的諸侯王。

在過去的歷史上,僅有淮南厲王劉長,樑王劉武、江都王劉閼,曾經如此大張旗鼓的入城。

既是是過去中山王入朝,也沒有這麼大動作。

但現在,中山王如此大張旗鼓的入朝,只能說明一個事情——當今天子又多了一個親密的手足賢王!

又或者……

中山王將要被委以大任!

這也是老劉家向來的尿性了。

在要用某人前,必定會恩寵至極,恨不得捧在手心,含在嘴裡。

譬如,當年淮南厲王劉長,每次來朝,都是鮮衣怒馬,不可一世。

這位太宗的弟弟,甚至驕橫到了,一言不合就派人一錘子錘死了闢陽侯申食其。

然後又揮軍南下,滅亡了南海王國,囚其君,遷其民。

過足了帝國主義的癮。

不過他的下場卻是極爲悽慘……

堂堂高帝幼子,漢家諸侯王,竟然活活餓死在囚車之中!

而樑王劉武則比淮南厲王要低調一些,他最起碼不會橫衝直撞,目中無人。

相反,這位大王,出了名的友善親民,每次入朝,都會帶着大量文人士大夫,如同當代文豪一般。

如今,儒家的公羊派和楚詩派的最大金主,就是這位大王!

至於江都王閼,又與樑王不同。

這位大王,似乎自幼體弱多病,所以,每次入朝,天子都會派遣騎兵出函谷關迎接。

然後,欽賜他乘坐天子攆車,在羽林衛的簇擁下入城。

如今,衆目睽睽之下,中山王劉非,雖然沒有乘坐象徵與天子關係親密的御攆,但,他的車駕之上,卻也披掛着象徵天子威權的節犛,由安車駟馬拖行,左右前後,簇擁着上千名官吏貴族。

看這架勢,幾乎是帶來了整個中山國的大臣和貴族。

這雖然少見,但卻是符合劉氏制度的。

當年劉邦規定:諸侯王朝天子,必從其國兩千石!

這個規矩現在雖然沒什麼人鳥了,但也是祖宗制度啊!

倒是,跟在車隊後面,載着的慢慢數十車的馬車,讓人好奇不已。

雖然,最開始的時候,老劉家確實跟宗周天子一般,接受天下諸侯王的朝覲和獻貢,而且還規定了份額——是過去三年,該諸侯王合法收入總和的兩成。

但到了太宗時,就免了這一條規矩。

既是要與民休息,免得諸侯王貴族們橫徵暴斂——特別是列侯們。

也是收買貴族,拉攏人心的一個手段。

自那以後諸侯王貴族朝天子,就不必再帶着無數財帛了。

他們只需要準備每歲祭祖時所需的酌金。

所以,這中山王入朝,帶的必不是財帛——當今天子也不需要中山國那點財稅。

所以,許多人就好奇了。

特別是那些有着足夠政治敏感的家族。

當天晚上一個傳說,就已經在長安的大街小巷,流傳不已。

無數人都悄悄的告訴自己的鄰居和小夥伴們:天子要移藩了!中山王將鎮河南!

這個消息實在太勁爆了!

一個新的諸侯王國,很可能就此誕生。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會多出許多個新職位。

譬如說啊,諸侯王相、內史、中尉、中大夫、太傅,這些可都是朝廷承認的兩千石之位。

而且,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幾乎不用承擔什麼太大的責任和壓力。

自吳楚之亂後,朝廷就逐漸的收回了諸侯王的種種權力和特權,甚至剝奪了許多諸侯王的軍權和行政權,甚至還奪去了諸侯王任免官員的權力。

所以,這諸侯王的官職,如今基本上都已經成爲了養老休閒,混吃等死的最佳選擇。

更是無數已經達到致仕年紀,但卻怎麼也混不上兩千石待遇的老吏最後的機會。

臨致仕前,能不能混一個兩千石的頭銜,關係着致仕後的待遇和死後哀榮。

特別是死後哀榮這種事情。

假如你是一千石致仕?

不好意思,你死後,大約只有地方上的縣令來慰問一下,送點禮品,拜祭一二。

想要天子賜諡?

想都別想!

更別提入葬茂陵,乃至於博一個天子敕封爲山神土地的待遇了。

而混上兩千石,起碼就有資格讓天子賜給諡號。

萬一要是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准許入葬茂陵,乃至於被敕封爲神,永享香火血食祭祀,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瞬間,許多衙門的司曹主官,都來了精神。

大家都已經老了,這樣的機會不會太多了。

此時不拼一把,再過幾年就哭都沒地方了!

諸侯王大臣,雖然現在遠沒有過去威風和有權力。

但,最起碼能解決大家夢寐以求的待遇問題。

於是,這些久未活動的老臣,紛紛動彈起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而那些九卿各部門的主官,對此自然也是樂見其成的。

這些老傢伙,佔着位置不動,拿他們真沒有什麼辦法。

畢竟,九卿不是天子,不可能跟天子一樣,覺得不爽了就來一次定向反腐,剪除異己,順便清理一下官場。

但他們不行。

自古,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洪範也說了:惟闢作福,唯闢玉食,臣無得作威作福。

現在,好不容易,這些傢伙願意讓出位子,給大傢伙的親信心腹和看好的新人。

自然是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反對?

而空出來的中山國留下的位置,也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

無論將來中山是改爲郡縣還是繼續爲諸侯王國,都是大有可爲的。

…………

而在半個長安都陷入沸騰之時。

劉徹卻在宣室殿之中,召開了家宴。

跟往常的家宴不一樣,此番家宴,純粹屬於劉氏兄弟之間談心的家宴。

所以,連東宮兩位太后也沒有請來。

後宮妃嬪之中,也只有皇后陳阿嬌作陪。

當然,已經四歲多,隱隱看着像個小大人的皇長子劉病已,被劉徹特地從思賢苑召回,陪伴在劉徹身邊。

劉徹希望,這個長子能夠通過今天晚上的家宴,學到一些在將來可能用得到的知識。

身爲上位者駕馭下臣的知識。

四歲的劉病已卻顯然不知道自己父親的安排的意義,他就像一個好奇寶寶一樣,眨巴着眼睛,仔細注意着自己那個素未謀面的皇叔。

倒是皇后陳阿嬌,頭戴鳳冠,頗有威儀的坐在劉徹身邊,小手緊緊的捏着劉徹的大手。

劉徹看了看自己長子。

劉病已在思賢苑的學苑之中已經過了半年多的寄宿生活。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劉徹刻意的讓人剝奪了他的皇子光環,褪去了種種特權,使他如一個正常的平民子弟一樣成長、學習、生活。

劉徹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一個真正合格的繼承人。

更是唯一一個可以避免出現何不食肉糜的晉慜帝以及‘既不知哀,也不知悲,更不知喜’的魯哀公這樣的悲劇的辦法。

而思賢苑的特殊性質,則保證了,劉病已在那裡,不會受到任何外界打擾和蠱惑。

也不會在心智沒有發育成熟前,就接觸到那些種種奇奇怪怪的思想。

這個模式目前運轉情況良好。

未來漢家皇長子,如今,已經生得高高大大,身體壯實。

而該遵守的禮儀和禮節,他也全部都掌握。

以目前來看,未來,他雖然說不能肯定可以成爲劉徹希望的那個繼承人。

但至少,將來坐鎮一國,發號施令,不會有問題。

看了看劉病已一眼,劉徹緩緩站起身來,舉着酒樽,對着劉非道:“中山王遠來辛苦了,朕敬王一樽!”

劉非哪裡敢接?

連忙跪在地上說道:“臣德薄無功,不敢受陛下之敬!”

劉徹卻笑道:“你我兄弟手足,如今又是家宴,就不必拘禮……來來來……”

他扶起劉非,打量了一下這個滿腦子都想着打仗和征服的弟弟。

若在他剛剛即位之時,劉榮、劉非,就是對他威脅最大的兩個兄弟——因爲他們兩人在年紀和聲望上,其實都具備了可以頂替劉徹的資本。

所以,不止劉榮,劉非也一度遭到了劉徹的打壓。

但此一時彼一時。

如今,別說東宮了,就是劉邦復活,先帝從陽陵爬出來,也奪不走劉徹的權柄。

因爲,他的權柄,已經不似過去的父祖,是靠着祖先得來的。

他受命於天,自證天命,唯有三皇五帝,才能與他比肩!

如今,更是靠着馬邑和高闕兩戰,收盡天下人心。

在本質上來說,他與開國君王其實沒有什麼兩樣。

都是那種靠着自己的實力,開創時代,引領時代的帝王。

這樣的帝王,言出法隨,口含天憲,無所不能,整個世界除了冥冥中的上帝太一,已經沒有能制約他行動的人或者鬼神了。(。)

第595節 抉擇第373節 科技樹第466節 大朝儀(6)第440節 設計第206節 安排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822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1)第573節 戰和(2)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1314節 震動第1580節 情報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249節 從今天起做太子第757節 抵達(1)第823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2)第799節 戰前(3)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274節 新思維(3)第304節 真假楚王(2)第1116節 培育第585節 新世界(1)新章節已更開個單章求月票第1180節 講道理(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283節 五銖錢!(1)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58節 卑鄙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74節 豬隊友們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1389節 金融佈局第328節 選秀(完)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481節 商稅的顧慮第1408節 裁決(2)第953節 黃老派的反應第1114節 你也配姓攣鞮?(2)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282節 終結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635節 新學派(4)第1517節 煩擾第1489節 皇室教育(1)第273節 新思維(2)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196節 義婼的變化第408節 考舉(1)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03節 政治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464節 大朝儀(4)第831節 最痛苦的折磨第843節 顏異的麻煩(2)第93節 尷尬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452節 狂風暴雨(1)第538節 無題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591節 統治(1)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339節 不稱職的丞相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1357節 乞和第187節 郅都歸心第381節 殖民(1)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699節 目的(1)第1112節 屈射第859節 季心的盤算第267節 明悟第991節 諾!陛下!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625節 大棒在手第1353節 決戰(5)第1314節 震動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490節 皇室教育(2)第762節 打擊一小撮(1)第757節 抵達(1)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1171節 友邦驚詫第378節 喜事第1022節 替死鬼(1)第968節 安排第591節 新世界(7)第1144節 經濟(1)第584節 軍國主義第211節 遇到文青怎麼辦?第711節 骯髒時代(2)第865節 條件
第595節 抉擇第373節 科技樹第466節 大朝儀(6)第440節 設計第206節 安排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822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1)第573節 戰和(2)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1314節 震動第1580節 情報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249節 從今天起做太子第757節 抵達(1)第823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2)第799節 戰前(3)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274節 新思維(3)第304節 真假楚王(2)第1116節 培育第585節 新世界(1)新章節已更開個單章求月票第1180節 講道理(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283節 五銖錢!(1)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58節 卑鄙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74節 豬隊友們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1389節 金融佈局第328節 選秀(完)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481節 商稅的顧慮第1408節 裁決(2)第953節 黃老派的反應第1114節 你也配姓攣鞮?(2)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282節 終結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635節 新學派(4)第1517節 煩擾第1489節 皇室教育(1)第273節 新思維(2)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196節 義婼的變化第408節 考舉(1)第1318節 運動戰(2)第103節 政治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464節 大朝儀(4)第831節 最痛苦的折磨第843節 顏異的麻煩(2)第93節 尷尬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452節 狂風暴雨(1)第538節 無題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591節 統治(1)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339節 不稱職的丞相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1357節 乞和第187節 郅都歸心第381節 殖民(1)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699節 目的(1)第1112節 屈射第859節 季心的盤算第267節 明悟第991節 諾!陛下!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625節 大棒在手第1353節 決戰(5)第1314節 震動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490節 皇室教育(2)第762節 打擊一小撮(1)第757節 抵達(1)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1171節 友邦驚詫第378節 喜事第1022節 替死鬼(1)第968節 安排第591節 新世界(7)第1144節 經濟(1)第584節 軍國主義第211節 遇到文青怎麼辦?第711節 骯髒時代(2)第865節 條件